就在大家都在热议人工智能的时候,“无人零售”又站在了风口。
2017年7月8日,在阿里巴巴举办的第二届淘宝造物节上,无人零售项目“淘咖啡”公开亮相,迅速引爆并成为零售业热议话题。据相关投资机构统计,截至目前已有9家公司入局无人零售,其中小e到家、便利蜂、24爱购、深兰科技、F5未来商店、缤果盒子6家已经获融资,而娃哈哈、沃尔玛、京东等国内外巨头也将于近期试水无人零售。
在这个移动互联时代,在电商不断冲击线下实体让零售业集体焦虑的时代,无人零售店到底是个噱头,颠覆传统零售业的新物种,还是零售业的“救世主”?
“无人零售”的前世今生
首先,让我们来回顾下这个新名词的前世今生。
2016年年底
亚马逊推出新型概念零售店AmazonGo。它抛弃了传统超市的收银结账过程,顾客们不再需要提着购物篮等待结账,只需拿起你想要的东西,然后走出商店。
2017年2月
去哪儿前CEO庄辰超斥资3亿美元押注可自主购物的新型便利店“便利蜂”。
2017年6月初
北京居然之家宣布开出无人便利店EAT BOX。
2017年6月
创新工场宣布完成对无人便利店企业F5未来商店3000万元A+轮融,计划在3至6个月内开出30至50家门店。
2017年6月25日
6月25日,娃哈哈宣布与深兰科技合作Take Go无人智能零售店,三年供应10万台,十年计划扩大到百万台。
2017年7月1日
缤果盒子(Bingobox)宣布完成A轮系列融资,融资额超过1亿元人民币。
2017年7月8-12日
阿里“淘咖啡”正式亮相。
2017年7月
日系便利店巨头罗森率先在上海香港广场和万象城开设两家门店,进行零售自动化试点,试点完成后,将重点从办公楼门店开始推广。
紧接着,7-11和全家等5家大型便利店也宣布,将在2025年之前引入无人收银系统。
......
从这个发展历程来看,“无人零售店”概念首先源自于互联网巨头的零售野心和资本的追逐,然后是传统零售企业,试图突围低迷困境的焦虑做出的选择。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我国大型零售企业的销售额自2011年起开始断崖式下滑,直至2016年增长率已经跌至-0.5%。一系列大型零售商关店、倒闭的事件,也敲打着普通零售商的神经。而2016年,中国社会零售总额为33.2万亿元,同比增长10.4%,33万亿元的社会零售总额,显然,无人零售有着巨大的需求支撑。而智能化的“自动识别、即走即付”的无人结算零售店,不仅成为城市消费人群生活节奏加快下的一种新的消费场景,同时,更引发了线上与线下店铺的新零售模式大战,包括人工智能、移动支付、信用、大数据、个性化体验等等都成为了无人零售争夺的关注点。
附图为亚马逊推出新型概念零售店AmazonGo
附图为阿里“淘咖啡”正式亮相
新零售的“四可法则”:让“零售店更懂我”
对于阿里的无人零售是否会迅速普及,据说目前还没有商用的计划。阿里巴巴相关人士透露,这次试水是一次新零售试验。而早在2016年12月28日,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在谈到新零售的未来时候这样阐述过:“走向新零售非常重要的标志,是要完成消费者的可识别、可触达、可洞察、可服务,每个企业都要走向数据公司,才有可能走向新零售。”
而在2017年7月8号到12号的淘宝举办的“造物节大会上”,阿里“淘咖啡”就身体力行的告诉了市场什么是新零售时代的“四可法则”。
进:用户首次进店需打开“手机淘宝app”,扫码获得电子入场码,同时签署数据使用、隐私保护声明、支付宝代扣协议等条款,然后通过闸机,开始购物(注册是首次消费时进行)。
选:用户可在店内拿起任何一件或者多件商品,或者在餐饮区点餐,这个过程与日常的购物并无二致。
付:离店前,用户必须经过一道结算门 。它由两道门组成,当第一道门感应到用户的离店需求时,它便会自动开启;几秒钟后,第二道门将开启,此时结算门已经完成了扣款。然后,旁边的提示器会说:"支付宝共计扣款XX元", 然后你就可以潇洒地离开了。
在新消费场景下,“四可”法则成为对企业、用户双向有利的利器。“可识别”让用户身份得到确定,“可触达”让购买意向变为购买行为,“可洞察”让商业数据变得简单清楚,“可服务”将上述数据转化为更加具体的商业行为帮助消费者。
因此,与其说新零售会颠覆传统零售,倒不如说新零售本质上是给传统零售“赋能”,用新技术给传统零售装上新的引擎,最核心是建立数据并实现数据的智能化管理和运营,比如,通过大数据与技术对接,根据商品的销量来调整上架商品数目,针对消费者实现个性化推荐等,最终实现让每位进店客人都会被单独辨别,每一个商品都是数字化商品,每一个订单都是数字化订单,而支付是电子支付,但是终极目标还是希望让消费者感觉到更优质的服务,以及“零售店更懂我”。
从支付开始:黑科技的场景战争
与其说阿里是希望建造更多的零售店,去替代现有的零售店,倒不如说,阿里更大的野心是要成为零售业升级的“配套”,将阿里巴巴的软件、硬件、芯片、IOT、大数据以及与阿里供应链的优势资源导入线下零售行业,让阿里无处不在,或许才是其真正的图谋。
例如,“淘咖啡”最大亮点在于“支付无需人工确认”,超市入口是一道类似火车站进站口的闸机,通过手机淘宝扫码进入后,即确认了个人信息。“无感”的支付,会极大的提升人们的消费欲望,《欢乐颂》里总是拎不清的邱莹莹都说过,现在工资就是用数据的形式到个人账户里面一游,而后消失的无影无踪。据访谈分析得知,73.8%的电子消费支付者都曾提到过,使用电子消费方式后、自己的消费数额明显变多了。在深度访谈中我们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人们会很清楚地记得自己钱包中有大致多少钱,对于手机上有多少钱不查后台数据的话很难准确知晓。而对于阿里这样的企业而言,线下支付场景的争夺无疑是其在新零售布局中的重要一环。而迅捷的电子支付不仅减少排队时间的同时,还减少了人们购物冲动的冷却时间,并会增加消费金额。
而未来,无人零售店还会融入大数据、AI、云计算,人脸识别、物联网、VR支付等高科技的技术,利用各种新的数字化技术甚至是黑科技,提供给消费者无缝的绝佳的消费体验,建立更多的购物的智能化场景,让购物变得更加的人性化、娱乐化、互动化,或许才是无人零售真正的价值所在。
新零售时代的双派之争
有趣的是,别看现在各式各样的“无人店铺”层出不穷,但他们都是“新零售时代”两大派系之一的成员。
门派一:物联网流派。是指利用RFID(无线射频识别)感应器、传感器、扫码枪等技术实现识别结算。简单来讲可以当当成是一种条形码的另一种升级。条形码只能同一时间固定地点、扫描一个商品,但是RFID技术可以实现物体高速运动过程中的多商品识别。据悉,最近刚融资的缤果盒子、大润发缤果盒子使用的都是这种方案。
门派二:互联网流派,是指用户利用二维码扫码开门,扫码结算,商品可扫码溯源等。该方案的确可以识别所有品类,但缺少核对、监督环节,并且需要用户手机下载App才能完成支付。目前阿里的无人便利店“淘咖啡主要使用了这种方案(叠加了RFID)
但就目前国内形势来看,国内不少无人便利店目前的问题是购物步骤比有人店还多。就以互联网流派的下载APP为例,你不可能让消费者每进一个无人便利店就下载一次APP,从用户体验来讲,这增加了顾客的消费成本。如此下来因好奇引发的线下导流便会减少,在话题红利过去后,“无人零售”的处境便更为尴尬。因而,“无人零售”不应只是科技上的进步、人力成本的减少,更应该规避“伪需求”,为消费者的真需求进行科技革新。
“无人零售”的局限与未来
以北京地区夫妻老婆零售店为例,日均销售额约2000元左右,毛利率为20%至30%,计算之后可以看出,月收益在10000元左右,相当于两人工资,实际上利润微薄,收回成本的路途还很漫长,但是,对于无人店铺来说,店铺占地可以缩减到15-30平米,极大地减少了房租压力。
其次,人工成本一直是零售商头疼的问题,一家24小时便利店少说需要7个店员三班倒,人工成本需要3万多元。也正因如此,许多超市和便利店店主不得不小心计算营业额,以便让店铺维持在生命线以上,而无人零售显然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工成本。
再次,由于“无人零售”与新技术的联合,让越来越多数据可以上传大数据终端,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可以得到越来越多的行为分析关注,物流配送终端直接得到相关数据信息,匹配相应物资实现一对一直连,减少折损率与返库率,降低运输成本,数据还能够带来更精准的服务、更高效的商品流转,商店就可以根据大数据为顾客推荐商品,反过来,顾客也可以帮助商店完善选品过程,让商店知道他们喜欢什么样的商品,以便实现更优质的服务。
不过“无人零售”各色店铺的轮番登场,也向我们暴露出了它的暂时不足。比如说,初期阶段,单个“无人零售”店造价高,难以普遍推广实行,“无人零售”需要有规模效应才能迎来低成本时代。其次,上货速度影响消费者使用感受。据了解,除了支付方式繁琐以外,出货速度慢也是消费者吐槽“无人零售”的一个重要槽点。在某未来感无人零售店中,有消费者透露自己选了三种口香糖都显示无货,饭菜出炉速度较慢,清洁不到……
其实,对于绝大多数投资“无人零售”的公司看来,无人零售的科技发明远不止是为了减少人力成本等等所做出的,而是要将线下“无人零售”点,作为连接线上线下消费者使用感受的“体验站”,从线上流量为王的路线上扩展到线下实体经济,上下互助,形成新的商业模式,为广告植入、口碑优化、用户体验升级作出更加充足的准备,才能实现良性的循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