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三个大夫和一个理工博士组了乐队,还有比这更酷的事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三个大夫和一个理工博士组了乐队,还有比这更酷的事吗?

30岁之前能开一场小live,别的,随意了。

作者:何故乐队、36D

天坛医院神经内科、阜外医院心外科、协和医院整形外科、地质大学地球物理系……你能想到,贴着这样身份标签的人,会和“写歌”、“组乐队”这样看似毫无关联的事儿联系在一起吗?

三个知名三甲医院的大夫,一个理工科博士,四个年轻人,因为音乐走在了一起。“何故乐队”,就这样奇妙地诞生了。

“都忙着搞科研发文章做手术混学位”,比一般工作更紧张的生活状态,只有到了夜深人静时,主唱才能有时间坐下来,整理自己的思绪,把它们写进歌里:“我想爱这空明的黑夜/把我带进无限的思绪/我想沉在黑夜里睡去/醒来的时候两眼空明……”

平日,他们穿着白大褂和实验服,忙碌在病房、手术台和实验室里;难得的空闲,乐队成员便凑在一块儿,弹琴,排练,唱歌。

还有比这更酷的事吗?

何故乐队(从左至右)

口琴&贝斯张毅,地质大学地球物理系博士

主唱杜洋,天坛医院神经内科研究生

贝斯&鼓刘浩,是协和医院整形外科研究生

吉他林深,阜外医院心外科研究生

听何故乐队的歌,你绝不会把这声音和他们的身份联系在一起:没有科学式的一板一眼,反而感性得一塌糊涂。又或许,恰恰是职业的缘故,给了他们更多细腻的观察和情感。

在成为今天的何故乐队之前,他们也曾经历过许多年轻人共有的困境:考研失败,前途未知,生活漫无目的,理想遥不可及……

不过,今天,他们和时间一起给出了一份让自己满意的答卷——今天比昨天要好,未知的明天,也会比今天更好吧。

从低谷走出,他们有哪些难忘的经历?

一个自认为从小到大“毫无存在感的男人”,为何成了乐队主唱?

医生和博士们的乐队组合,有哪些特别的地方?

医生主唱,讲了讲他的故事。

考研失败后默默地回到家里,做着和以往一样的事,睡觉,起床,吃饭,看书,踢踢球,只是偶尔会哭出声来。

二十多年来,突然之间成了一个无业游民。

从小就不是什么好学生,家长老师眼里的再普通不过的那一撮了,规规矩矩,上课,放学,网吧,写作业,考试。成绩不至于叫家长,也不值得被老师提起。和大多数人一样,高考,二本,逃课,打游戏,夜里不睡,早上不起。一个学期过去班里女生都不知道有我这号人。

一个毫无存在感的男人。

然后偶然间和一个闪闪发光的胖子,一个活蹦乱跳的女汉子,一个沉默闷骚的瘦子,一个笑起来有两个大酒窝的假小子组了个乐队,那是一段无忧无虑无法无天的日子,排练,撒野,浪荡,嘿嘿嘿。学校马路对面包子铺二楼,是我们的排练室,每天晚上几个人聚众嚎叫。从爱情买卖到游击队之歌,从爱我别走到为你痒(Young for you ),似乎只有音乐才是我的解药。

这样的日子自然是过不长久的,凡事有开始就特么有结束,经历了高潮之后总会一泻千里然后萎靡不振。在宿舍哥们的帮助下,我们几个在校园广场上架设音响设备开了一场也是最后一场砖厂演出。然后几个人就四散奔逃了。

又经过一年的努力奋斗(吃饭,睡觉,经常踢球,弹琴,打游戏,偶尔看书)我竟然考上了重点院校的重点专业的研究生,更令人欣喜的是在那段日夜颠倒的黑暗日子里还写出了好多首现在听来不错的歌。以至于现在依旧在吃老底:准备把它们一首首慢慢录出来。

现在的自己回头看看,那时学习没着落,琴弹得烂,也没几首自己的歌,整天混日子。而现在的自己在念研究生,有了好多自己的歌,每天都很忙碌甚至没时间给妈妈打个电话。

可是,现在每天依旧在为一系列问题挣扎:研究生读完怎么办?考博还是工作?考博太难了,工作没法留北京,喜欢音乐不能专心做,想转行没魄力——我也想上音乐节,可自己到底行不行?搞音乐穷就穷吧,总比没理想的咸鱼要强!可是,咸鱼翻身了还是咸鱼啊……这一系列让人足以炸裂粉碎的问题,无时无刻无处不在。

现在的何故乐队,三个大夫一个理工男,平时没什么时间练,都忙着搞科研发文章做手术混学位,我自己也只能在夜里整理下情绪和思路,码几句歌词,这种离理想不远不近的感觉很是抓心。

去年冬天下雪了,夜里一个人干完活从医院回宿舍,翻朋友圈看见有小伙伴已经去滑雪了,想起了从前的自己虽然在家待业但还有时间去滑滑雪,想想姑娘,想起了远方的家乡,想起了自己写的那首《雪》,觉得能留下点什么真好。

关于姑娘,曾经怀疑过人生,不知道是对是错,不知道何去何从,但伤痛总与欢乐相伴,经历过的终归要懂得感恩,没什么道理可讲,《此生何故》?自己去体会吧。

所以关于三十岁之前的生命,似乎是快要过完,该经历的也都差不多了,没什么是必须的,道理懂了一些,事情也看开了一些,所以心里总要装着一个《小朋友》,要单纯,要执着,不求超脱,不多回忆,大多数的路还要一个人走,有一些目标,少一些强求。

那30岁之前能开一场小live吧,别的,随意了。

本文首发在微信公众号民谣故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三个大夫和一个理工博士组了乐队,还有比这更酷的事吗?

30岁之前能开一场小live,别的,随意了。

作者:何故乐队、36D

天坛医院神经内科、阜外医院心外科、协和医院整形外科、地质大学地球物理系……你能想到,贴着这样身份标签的人,会和“写歌”、“组乐队”这样看似毫无关联的事儿联系在一起吗?

三个知名三甲医院的大夫,一个理工科博士,四个年轻人,因为音乐走在了一起。“何故乐队”,就这样奇妙地诞生了。

“都忙着搞科研发文章做手术混学位”,比一般工作更紧张的生活状态,只有到了夜深人静时,主唱才能有时间坐下来,整理自己的思绪,把它们写进歌里:“我想爱这空明的黑夜/把我带进无限的思绪/我想沉在黑夜里睡去/醒来的时候两眼空明……”

平日,他们穿着白大褂和实验服,忙碌在病房、手术台和实验室里;难得的空闲,乐队成员便凑在一块儿,弹琴,排练,唱歌。

还有比这更酷的事吗?

何故乐队(从左至右)

口琴&贝斯张毅,地质大学地球物理系博士

主唱杜洋,天坛医院神经内科研究生

贝斯&鼓刘浩,是协和医院整形外科研究生

吉他林深,阜外医院心外科研究生

听何故乐队的歌,你绝不会把这声音和他们的身份联系在一起:没有科学式的一板一眼,反而感性得一塌糊涂。又或许,恰恰是职业的缘故,给了他们更多细腻的观察和情感。

在成为今天的何故乐队之前,他们也曾经历过许多年轻人共有的困境:考研失败,前途未知,生活漫无目的,理想遥不可及……

不过,今天,他们和时间一起给出了一份让自己满意的答卷——今天比昨天要好,未知的明天,也会比今天更好吧。

从低谷走出,他们有哪些难忘的经历?

一个自认为从小到大“毫无存在感的男人”,为何成了乐队主唱?

医生和博士们的乐队组合,有哪些特别的地方?

医生主唱,讲了讲他的故事。

考研失败后默默地回到家里,做着和以往一样的事,睡觉,起床,吃饭,看书,踢踢球,只是偶尔会哭出声来。

二十多年来,突然之间成了一个无业游民。

从小就不是什么好学生,家长老师眼里的再普通不过的那一撮了,规规矩矩,上课,放学,网吧,写作业,考试。成绩不至于叫家长,也不值得被老师提起。和大多数人一样,高考,二本,逃课,打游戏,夜里不睡,早上不起。一个学期过去班里女生都不知道有我这号人。

一个毫无存在感的男人。

然后偶然间和一个闪闪发光的胖子,一个活蹦乱跳的女汉子,一个沉默闷骚的瘦子,一个笑起来有两个大酒窝的假小子组了个乐队,那是一段无忧无虑无法无天的日子,排练,撒野,浪荡,嘿嘿嘿。学校马路对面包子铺二楼,是我们的排练室,每天晚上几个人聚众嚎叫。从爱情买卖到游击队之歌,从爱我别走到为你痒(Young for you ),似乎只有音乐才是我的解药。

这样的日子自然是过不长久的,凡事有开始就特么有结束,经历了高潮之后总会一泻千里然后萎靡不振。在宿舍哥们的帮助下,我们几个在校园广场上架设音响设备开了一场也是最后一场砖厂演出。然后几个人就四散奔逃了。

又经过一年的努力奋斗(吃饭,睡觉,经常踢球,弹琴,打游戏,偶尔看书)我竟然考上了重点院校的重点专业的研究生,更令人欣喜的是在那段日夜颠倒的黑暗日子里还写出了好多首现在听来不错的歌。以至于现在依旧在吃老底:准备把它们一首首慢慢录出来。

现在的自己回头看看,那时学习没着落,琴弹得烂,也没几首自己的歌,整天混日子。而现在的自己在念研究生,有了好多自己的歌,每天都很忙碌甚至没时间给妈妈打个电话。

可是,现在每天依旧在为一系列问题挣扎:研究生读完怎么办?考博还是工作?考博太难了,工作没法留北京,喜欢音乐不能专心做,想转行没魄力——我也想上音乐节,可自己到底行不行?搞音乐穷就穷吧,总比没理想的咸鱼要强!可是,咸鱼翻身了还是咸鱼啊……这一系列让人足以炸裂粉碎的问题,无时无刻无处不在。

现在的何故乐队,三个大夫一个理工男,平时没什么时间练,都忙着搞科研发文章做手术混学位,我自己也只能在夜里整理下情绪和思路,码几句歌词,这种离理想不远不近的感觉很是抓心。

去年冬天下雪了,夜里一个人干完活从医院回宿舍,翻朋友圈看见有小伙伴已经去滑雪了,想起了从前的自己虽然在家待业但还有时间去滑滑雪,想想姑娘,想起了远方的家乡,想起了自己写的那首《雪》,觉得能留下点什么真好。

关于姑娘,曾经怀疑过人生,不知道是对是错,不知道何去何从,但伤痛总与欢乐相伴,经历过的终归要懂得感恩,没什么道理可讲,《此生何故》?自己去体会吧。

所以关于三十岁之前的生命,似乎是快要过完,该经历的也都差不多了,没什么是必须的,道理懂了一些,事情也看开了一些,所以心里总要装着一个《小朋友》,要单纯,要执着,不求超脱,不多回忆,大多数的路还要一个人走,有一些目标,少一些强求。

那30岁之前能开一场小live吧,别的,随意了。

本文首发在微信公众号民谣故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