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中国留学的非洲学生人数激增。
13年里,在中国求学的非洲人数长了26倍,从2003年的接近2000人增加到2015年的5万人。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美国、英国加起来每年大约有4万名非洲学生。而中国在2014年就超过了它们,成为非洲留学生第二多的国家,仅次于法国——法国拥有超过95,000名非洲学生。
这些统计数字不仅揭示了中非关系的发展程度,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国在国际竞争下的教育实力、教育品牌。
现在,中国的大学里充塞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包括亚洲、美洲、欧洲、非洲和大洋洲。
来自亚洲的留学生最多,其次是非洲。但非洲留学生增长最快,从2003年的2%比例升到2015年的13%。每年都有更多的非洲学生来到中国。
非洲学生的急剧增长,部分原因是中国政府针对非洲人才资源和教育发展的帮扶政策。
从2000年起,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就承诺了对非洲教育给予政治和经济支持。自2006年起,中国制定了针对非洲留学生的奖学金目标。在2015年中非峰会上,中国承诺自2018年起,每年向非洲学生提供3万个奖学金名额。
对于中国政府来说,向非洲人提供教育支持是软实力的体现——这些学生在中国的经历将影响他们对中国的态度,他们会更愿意与中国合作,更认同中国的政策。而且,下一代非洲学者和精英就可能在这些学生里产生。
对于这些学生来说,选择中国则有很多原因。有些人是为了在中国发展商业关系,寻找生意机会,有些是为了学中文,拥抱这个崛起的大国,有些是为了拿奖学金,为了这边较廉价的学费和生活费。
据调查,大多数非洲学生倾向于攻读汉语言或工程学位。对工程学位的偏好是因为——工程类课程都是用英语授课的。
非洲学生对于中国的教育质量评价不一。整体上,他们对中国教育是满意的——只要能克服语言障碍。
而且,即使对教育质量评价一般,他们也感激中国提供的贸易和商业机会,没有这种求学经历,他们不会那么容易在非洲和中国之间发现商机,做起国际生意。
关于哪些非洲国家派来的学生最多,没有确切的数据。但清华大学的统计可以提供一个角度。
在2015-2016学年,清华大学共有111名非洲学生,其中大多数来自津巴布韦、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摩洛哥和喀麦隆,这么看,来自东非国家的学生比较多。
据知乎用户回答,对于清华的非洲学生印象是,“似乎喜欢自成一体,不怎么和本校学生交流,人数其实不少,但存在感很弱,感觉没什么新闻,正面负面都没听到过。”
形成对比的是,法国的非洲留学生绝大多数来自西非——法国的前殖民地。而毛里塔尼亚、塞内加尔、尼日尔、马里、几内亚、科特迪瓦等西非国家学生,在清华大学寥寥无几。
如果清华大学的非洲学生籍贯符合全国的趋势,那么意味着中国在西非以外的非洲国家影响力越来越大。
与法国、美国、英国的做法不同,由于中国的签证法规,绝大多数国际学生在完成教育后不能留在中国工作。
对于人员输出国来说,这是好事,可以防止他们的人才流失。同时意味着中国的目的只在单纯地教育一代非洲学生,而不是争夺人才,毕业后,这些非洲学生将带着知识和技能返回家园,建设祖国。
此文为GET资讯原创内容,转载请后台留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