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马明乾
迈入2017年,网大的发展也迈入了第四个年头。网大市场的乱象正在悄然改变。虽然目前来看,质量还不是那么理想,但我们必须承认粗制滥造的片子正以“秒速五厘米”逐渐被淘汰出局。网大背后的规则和人群已经开始悄然发生变化。
网大若想要继续自我净化和自我革命,必然无法绕开的问题就是——尺度该如何把握。网络影视的尺度主要体现在内容上,包括主题的尺度、故事的尺度、声画的尺度、话题的尺度等。网大早期的尺度混乱是如今的网大想要删除的黑历史,被无数人诟病的蹭IP、软色情、恶俗、狗血,血腥暴力等影片在这就不多吐槽了。当然,不是说这些内容完全不能有,给予观众一定的感官刺激在任何一部影片中都是必要的,关键在于“度”的把握。
早期网大尺度为何混乱?
早期,引起网大尺度问题的主要有四个原因:一是管理方式和审查方式与院线不同。广电总局没有明文规定网大什么让拍什么不让拍,而是让视频网站、平台自审自播,把对网大的监管权力下放到视频网站那,然而一脸懵逼的视频网站并不具备监管经验。同时作为网大市场中的一个利益相关者,视频网站很难自我定位和管理,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网大早期的尺度乱象。
二是创作者们没有尺度意识。网大的早期创作者都没有院线经验,大都是看到了网大这一块有市场潜力的蛋糕就立马转身入坑的。能力姑且不说,更重要的是对尺度完全缺乏概念,最终造成了在作品的精神内核上充斥着大量的“屎尿屁”,以丑为美,以三观不正为看点。
三是网大的成本低,整体的产业链薄弱且不完善,于是大尺度就成为了最简单、最快速省力、最省钱地方式来讨好观众。
四是与观众喜好、审美水平有关。网大很早以前就发现了三四线城市人群的观影潜力,于是在网大定位上喊出了:“得屌丝者得天下”。在这样的口号下,网大目标受众就成了文化水平不高、审美能力有限的青年男性。
于是一些抢滩登陆的资本为了争取播放量和有效点击,刻意无视尺度来博眼球,一味地迎合观众最低层次的欣赏欲望,完全不顾影视作品的审美教育意义,故意以大尺度为吸睛、吸金工具。
但这四个原因在那一时期又是不可避免的,在网大的发展初期,有经验的电影人还看不上网大,而广电如果过早监管将不利于行业的发展。在没有监管没有专业人才的高度市场化环境下,网大开源节流(用更少的成本吸引更多的人挣更多的钱)的方式之一只会是无所不用其极地挣票房。
如今网大已经得到了许多影视行业从业者的越来越多的关注,专业人才和优秀人才开始进入这块领域,同时视频网站的自审标准也有了较为完备的经验。如何把网大的尺度找回来是网大提升自我形象,不断优化升级的重中之重。
网大尺度的把握,三观是核心
咪咕视讯的主编王皓曾在第四次中国视听网络大会上提到:“无论网台标准是如何形成的,监播制度如何来做,最重要的就是,无论怎么审,只要把握最核心的三个字——价值观。”娱影君认为价值观还不够,最核心的应该是两个字:三观。
网友们所说的三观,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缩写,说起来很虚,但是一看就明白了。网大要有三观就是说网大的创作者们、利益相关者们要有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三观。网大行业,人才是根本。人才不仅指具有专业技能和创作才能的人,还应该有职业理想,并立志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和有益于人民的人。人才的三观不正,何以正网大?
在许多场合里总是能看到部分观众持这样的观点:看喜剧电影就图一乐呗,干嘛要计较三观正不正?娱影君想说这样的观众明显是把喜剧片当成黄片在看,满足了一下生理需求就够了。
这种观点在网大上可就危险了,网大虽然生来就有点走偏,但是其本质却有着先进的时代气息,应该是走雅俗共赏路线的。如果哪天听到有人说:“网大就是用来图一乐呗,干嘛要计较三观正不正?”那娱影君决定出来跟你单挑!
下里巴人≠下三滥
把握网大的尺度并不是指一定要拍出阳春白雪的高逼格作品,格调可以有高低,如今网大的高票房优秀作品如《山炮进城》系列都是格调不高的接地气作品,但是其尺度把握到位,三观尚在,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从业者们务必要分清楚下里巴人和下三滥的区别,分清楚的关键就是对尺度的认识和理解。
网大作为网生产品,自有一套网络的属性和模式,如果用传统院线的标准要求网大是不现实也不可行的。但是网大的尺度却是属于文化范畴,是网大从精神层面传达出来的一种文化操守,所以在尺度上和院线保持统一标准是肯定的。
尺度不是一个文化形态,尺度应当是一个文化底线,是一个道德的表达,任何文艺作品、影视作品都应当在底线上保持一致。像去年在王宝强的家庭矛盾闹得满城风雨之时,出现《宝宝不哭》这样的作品,就是尺度底线没有守住而产生道德问题的典型。
搜狐版权影视经理丁叮曾表示:“在电视台播出的可以在网络上播;不能再电视上播出,在网络上也不可以播。”放在网大上就是,院线不让播的,网大也不能播,这并不是死守传统规则,而是死守影视作品和影视从业者们的道德底线。
【转载请联系客服;未经授权,转载必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