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半熟社会,我们都在寻找“未曝光少年”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半熟社会,我们都在寻找“未曝光少年”

移动互联网改造唱片公司、音乐人和乐迷之间的关系前,我们是通过一场场的选秀见证少年之崛起的。

基于血缘、亲缘、地缘的熟人关系依然在中国乡土社会中起着强大的支撑作用。但90后的父辈们也都开始用微信了,他们中会打字或手写的,经常点评打赏公号文章,各种转发留言。

父辈接触外界信息的成本越来越低,这让我想起来北大教授刘德寰曾经提出的一个社会形态概念:半熟社会。这个提法缘起于微博崛起微信起步的阶段,但并没有流行起来。

放在当下去看,移动互联网社交应用构建的新型社会关系描述,自然比四年前更贴切:“你们仿佛很熟悉,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价值观,所有这一切,都形成了你们交往的’社交货币’。你们仿佛又不太熟悉,也许到老的那一天都没有见过面,也许并没有太大的见面的欲望。但他仿佛你周围的空气,通过他你印证了自己的存在。”

去中心化时代,大众被裂变成一个个小群体和个体,身份和地位的约束在虚拟世界作用力并不大。而半熟社会中,每一个想法、每一种价值观、每一种爱好,都能找到归属感。另一面,每一个想法、价值观和爱好也都受到猛烈的冲击,每个人都像互联网本身一样,是年轻且独具个性的。内容世界尤其如此,旧有的秩序已经难以为继,新的秩序尚在建立之中。如果我们从做音乐和欣赏音乐这件充满荷尔蒙气息的事情作为观察切入口,便尤其能感受到迭代之凶猛。

少年的含义

Lens杂志说,中国摇滚的黄金十年,因其时代的特殊性成为不可复制的时代缩影。一代人对于青春、自由、才华、独立的追求,深远影响了那个时代。曾经的摇滚先驱,自己也在迭代,放荡不羁的少年用思考替代了愤怒。

另一边,大陆校园民谣运动过去二十多年了,一直处于后续乏力的状态。但邵夷贝、程璧、陈粒等歌手,似乎接棒遗风,以新的方式继承了白衣飘飘的意象。

2015年简单生活节的时候,Lens与高原合作出品的“把青春唱完”矗立在现场。那一年现场的歌手,虽然是50后的李宗盛,60初的周华健,60后的林忆莲、万芳、雷光夏,张楚;70后的刘若英、范晓萱、许美静、戴佩妮,万晓利、李志;80后的程壁;90后的陈粒,但他们每个人好像都是在唱自己的年少时光。

就像李宗盛和玛莎对谈的时候说的:“李叔叔虽然58岁了,也有过18岁的时候。我18岁时没什么人理我、鼓励我,自己一个人苦苦思索“,”那时候并没有觉得世界在讨好我们年轻人”。

如今年轻的音乐人一提起Pink Floyd,内心皆是崇敬。可时间倒推至上世纪60年代,在英国伦敦的街头,随处可见背着吉他的长发青年,他们全都不名一文。他们满脑子稀奇古怪的念头,非要做出“不一样”的音乐。

1972年的夏天,这几位年轻人在传奇录音室Abbey Road一顿鼓捣,变着戏法地制造怪异声响,乐队主心骨“水爷”Roger Waters为了制造非同凡响的Loop,甚至不惜把磁带录音机打碎再重新固定后,最终造就了他们的传世名曲Money。

不止Pink Floyd,David Bowie、Lou Reed等老炮们都是一辈子的内心少年。他们从不会在某种风格上尝到甜头后便止步不前。

现在各家音乐平台甚至今日头条、斗鱼等音乐外围的平台都在寻找下一个音乐少年。但究竟何为音乐少年?李宗盛和五月天阿信的“有练”咖啡馆墙上,挂着一个个空白的相框,李叔叔说那里要放未来音乐人的专辑。这个想法和虾米音乐的寻光计划不谋而合。就像虾米音乐创始人王皓(南瓜)所解释,音乐少年不在于年龄界限,强调的是少年的状态。

QQ音乐、虾米音乐、网易云音乐、今日头条都出炉了各自的独立音乐人扶持计划,先不论模式优劣和资金投入规模,从他们所取ID来看,虾米音乐更胜一筹。QQ音乐是大而泛之的“众创+音乐”,网易云音乐的“石头计划”略抽象,虾米音乐的寻光计划取追寻或找寻之意,说得矫情一点,追寻的,是音乐从未放弃过的理想、坚持、创作与乐趣;找寻的,是这个时代正在酝酿的独立、个性、真诚与力量。

这是虾米坚持的文艺和情怀风。在命名第二季寻光计划主题的时候,虾米选择了“未曝光少年”,他们在宣传片中加入了诸多致敬上述音乐老炮的经典元素,但真正致敬的,其实是少年心态。年轻躁动,无关性别和年龄。

音乐选秀变迁

移动互联网改造唱片公司、音乐人和乐迷之间的关系前,我们是通过一场场的选秀见证少年之崛起的。

内地出现最早的音乐选秀节目可追溯到1984年中央电视台的《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以下简称青歌赛),其培育出的歌唱家、歌星构成了当时流行音乐的中流砥柱。青歌赛参赛选手主要是专业科班出身,更多是唱功的比拼。2004年的《超级女声》面向全国有着音乐梦想的女生,掀起了音乐选秀节目的高潮,也几乎标志着大众文化的兴起。尽管后来超女因过分娱乐化而被停播,但是其开创的选秀模式一直延续至今,并被演绎和改版。

音乐选秀节目第三次春天是《中国好声音》带来的。“导师制”和“盲选制”耳目一新,《中国好声音》前三季的收视率一直居高不下。导师的“失语”“越位”等行为,具有很强的戏剧性,能够调动观众的注意力。借着流量火爆和导师光环,节目也推出了吴莫愁、张碧晨等明星歌手。但整体来看,节目对观众的判断、音乐鉴赏和大多数选手的个人发展并不算多大的利好。

几个在重要节点的电视选秀节目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流行音乐的发展,很多歌手通过这些节目出道。但一大批选手还是被埋没了,他们犹如昙花一现,节目结束后就渐渐淡出了大众视线。有些固然是因为功底尚且不够,但不能否认其中不乏一批富有音乐才能的歌手。

这期间的选秀节目更多和造星相关,和原创音乐几乎没有关系。这之中,有一定影响力且侧重歌曲大于歌手本身的,似乎只有《中国好歌曲》。但是这样一档缺乏肾上腺素因子的节目,已经很难复制中国好声音的辉煌。虽然通过这个节目,不少原创音乐的影响力得到扩散,但歌手本身仍然没有得到匹配其才华的回报。况赵雷不必说,《画》因为刘欢的点评出名了,但最后赵雷却还是通过另外的选秀走红。

当然,复制赵雷很难,但音乐选秀本身就不是一套科学的音乐逻辑。邱比、金玟岐这样的歌手也都参加了中国好歌曲,想必他们如果去参加超女快男或者好歌声,连海选入围都够呛。

我是分别通过虾米音乐《寻光集》,电影《北京爱情故事》大学放映,认识到邱比和金玟岐的。邱比是个25岁的男生。他最擅长的是Trance(迷幻电子),所以新闻晨报对他音乐风的评价是:格特别像后期的王菲,嗓音类似苏打绿的主唱吴青峰,旋律在低音的渲染下有一些诡异神秘。

金玟岐此前一直是幕后状态,创作了不少影视金曲。2014年她走到台前的时候,被贴的还是网络歌手的标签。金玟岐参加《中国好歌曲》止步16强,但她发行个人创作单曲《才华有限公司》,收录于《寻光集》中,该曲之后还会被改编成电影。

邱比和金玟岐都没有在电视选秀中拿到特别好的名次,他们的歌是流行的,只是他们的流行显得有些不一样。选秀是节目效果以及背后商业利益投票,而对音乐平台来说,是歌迷用脚投票。无论是被收录在《寻光集》里邱比的单曲,还是寻光计划里金玟岐的个人唱片,都有用户作为他们的市场选择者。

苟且与诗意

马克斯.韦伯说: “透过任何一项事业的表象,其背后都有一种时代精神的力量在支撑,这种以社会精神气质为表现的时代精神与特定社会的文化背景有着某种内在的渊源。”

2011年的时候,好妹妹乐队的秦昊和张小厚说他被去看四大天王演唱会的人堵在工体了。张小厚回复他说:“以后咱们也半个大的,堵死别人”。这是个玩笑话,但四年后他们通过众筹的方式,让市场和乐迷做主,真的登上了工体舞台。

最近,《中国有嘻哈》低开高走,口碑翻转,节目的爆红引发社会的“嘻哈热”,带来的蝴蝶效应已经引发各界争抢嘻哈红利。一句“你有freestyle吗”更是催生出各种freestyle梗。很多人不服,但同时,很多嘻哈少年看到了希望。

曾几何时,做音乐基本上代表着穷,至少赚不到什么钱。但坚持做音乐的人等到了自己的成长,也等到了音乐人平台的相对成熟化。当然,独立音乐人很难靠版权分成和打赏来实现制作成本回收,新的消费形式还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市场培育。在这之前,音乐人和外部环境一起成长是关键。

寻光计划第二季,让我想起一直对独立音乐充满热情的虾米音乐。活动的评选机制也有点意思,由用户组成的“全民寻光团”进行赛事初选,第二轮封闭评选引入由资深乐迷组成的“寻光伯乐”和 “专业评审”双评委团,再由用户票选最终入围者。专业评委包括ZHU、88Rising和电音厂牌Spinnin’Records,以及日本乐坛的MONO和岸部真明。参与者有目前在《中国有嘻哈》正火的艾福杰尼、已经小有名气的李雨、麋鹿乐团,以及资深的沼泽乐队……

南瓜说,创业之初就是想帮助独立音乐人完成从0到1的起飞,让所有不同风格的音乐人,都有被欣赏、被认可的机会,更能够靠音乐就能把钱挣了。

目前寻光第二季TOP10已出炉,又会有一批未曾曝光的音乐人,像程璧、邱比、金玟岐一样,在专业评委和用户的双重筛选后,获得立体式的推荐,包括推荐到各大唱片公司成为职业歌手;推荐到中国好歌曲平台放大作品影响力;推荐到各个音乐节现场增强表演经验;推荐给部分商家获得音乐继续下去的收入……

苟且和诗意并不矛盾,甚至是组成此方和远方的必要素材。虽然罗胖的很多言论我并不赞同,但他在奇葩说导师表演赛的一段演讲还是颇有诚意,与此前梁宁讲的“破碎是成长的关隘”有异曲同工之妙。“我碎了,没关系,我看一眼,是什么让我碎了,不熟悉的东西、讨厌的东西,让我难受的东西,摊在一地……我用一双大家看不见的手,把那些东西摞起来,装到自己身体里。这就是我们成长的真实过程。”

远方时而诗意,时而苟且,我们每个人和音乐创作都很相似,都是和周遭的环境一起成长、同时博弈。旋律中流淌出的最为深刻的诗意,往往来自我们无法摆脱的痛苦、追寻和执着。去年去世的歌手莱昂纳德·科恩说,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半熟社会,我们都在寻找“未曝光少年”

移动互联网改造唱片公司、音乐人和乐迷之间的关系前,我们是通过一场场的选秀见证少年之崛起的。

基于血缘、亲缘、地缘的熟人关系依然在中国乡土社会中起着强大的支撑作用。但90后的父辈们也都开始用微信了,他们中会打字或手写的,经常点评打赏公号文章,各种转发留言。

父辈接触外界信息的成本越来越低,这让我想起来北大教授刘德寰曾经提出的一个社会形态概念:半熟社会。这个提法缘起于微博崛起微信起步的阶段,但并没有流行起来。

放在当下去看,移动互联网社交应用构建的新型社会关系描述,自然比四年前更贴切:“你们仿佛很熟悉,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价值观,所有这一切,都形成了你们交往的’社交货币’。你们仿佛又不太熟悉,也许到老的那一天都没有见过面,也许并没有太大的见面的欲望。但他仿佛你周围的空气,通过他你印证了自己的存在。”

去中心化时代,大众被裂变成一个个小群体和个体,身份和地位的约束在虚拟世界作用力并不大。而半熟社会中,每一个想法、每一种价值观、每一种爱好,都能找到归属感。另一面,每一个想法、价值观和爱好也都受到猛烈的冲击,每个人都像互联网本身一样,是年轻且独具个性的。内容世界尤其如此,旧有的秩序已经难以为继,新的秩序尚在建立之中。如果我们从做音乐和欣赏音乐这件充满荷尔蒙气息的事情作为观察切入口,便尤其能感受到迭代之凶猛。

少年的含义

Lens杂志说,中国摇滚的黄金十年,因其时代的特殊性成为不可复制的时代缩影。一代人对于青春、自由、才华、独立的追求,深远影响了那个时代。曾经的摇滚先驱,自己也在迭代,放荡不羁的少年用思考替代了愤怒。

另一边,大陆校园民谣运动过去二十多年了,一直处于后续乏力的状态。但邵夷贝、程璧、陈粒等歌手,似乎接棒遗风,以新的方式继承了白衣飘飘的意象。

2015年简单生活节的时候,Lens与高原合作出品的“把青春唱完”矗立在现场。那一年现场的歌手,虽然是50后的李宗盛,60初的周华健,60后的林忆莲、万芳、雷光夏,张楚;70后的刘若英、范晓萱、许美静、戴佩妮,万晓利、李志;80后的程壁;90后的陈粒,但他们每个人好像都是在唱自己的年少时光。

就像李宗盛和玛莎对谈的时候说的:“李叔叔虽然58岁了,也有过18岁的时候。我18岁时没什么人理我、鼓励我,自己一个人苦苦思索“,”那时候并没有觉得世界在讨好我们年轻人”。

如今年轻的音乐人一提起Pink Floyd,内心皆是崇敬。可时间倒推至上世纪60年代,在英国伦敦的街头,随处可见背着吉他的长发青年,他们全都不名一文。他们满脑子稀奇古怪的念头,非要做出“不一样”的音乐。

1972年的夏天,这几位年轻人在传奇录音室Abbey Road一顿鼓捣,变着戏法地制造怪异声响,乐队主心骨“水爷”Roger Waters为了制造非同凡响的Loop,甚至不惜把磁带录音机打碎再重新固定后,最终造就了他们的传世名曲Money。

不止Pink Floyd,David Bowie、Lou Reed等老炮们都是一辈子的内心少年。他们从不会在某种风格上尝到甜头后便止步不前。

现在各家音乐平台甚至今日头条、斗鱼等音乐外围的平台都在寻找下一个音乐少年。但究竟何为音乐少年?李宗盛和五月天阿信的“有练”咖啡馆墙上,挂着一个个空白的相框,李叔叔说那里要放未来音乐人的专辑。这个想法和虾米音乐的寻光计划不谋而合。就像虾米音乐创始人王皓(南瓜)所解释,音乐少年不在于年龄界限,强调的是少年的状态。

QQ音乐、虾米音乐、网易云音乐、今日头条都出炉了各自的独立音乐人扶持计划,先不论模式优劣和资金投入规模,从他们所取ID来看,虾米音乐更胜一筹。QQ音乐是大而泛之的“众创+音乐”,网易云音乐的“石头计划”略抽象,虾米音乐的寻光计划取追寻或找寻之意,说得矫情一点,追寻的,是音乐从未放弃过的理想、坚持、创作与乐趣;找寻的,是这个时代正在酝酿的独立、个性、真诚与力量。

这是虾米坚持的文艺和情怀风。在命名第二季寻光计划主题的时候,虾米选择了“未曝光少年”,他们在宣传片中加入了诸多致敬上述音乐老炮的经典元素,但真正致敬的,其实是少年心态。年轻躁动,无关性别和年龄。

音乐选秀变迁

移动互联网改造唱片公司、音乐人和乐迷之间的关系前,我们是通过一场场的选秀见证少年之崛起的。

内地出现最早的音乐选秀节目可追溯到1984年中央电视台的《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以下简称青歌赛),其培育出的歌唱家、歌星构成了当时流行音乐的中流砥柱。青歌赛参赛选手主要是专业科班出身,更多是唱功的比拼。2004年的《超级女声》面向全国有着音乐梦想的女生,掀起了音乐选秀节目的高潮,也几乎标志着大众文化的兴起。尽管后来超女因过分娱乐化而被停播,但是其开创的选秀模式一直延续至今,并被演绎和改版。

音乐选秀节目第三次春天是《中国好声音》带来的。“导师制”和“盲选制”耳目一新,《中国好声音》前三季的收视率一直居高不下。导师的“失语”“越位”等行为,具有很强的戏剧性,能够调动观众的注意力。借着流量火爆和导师光环,节目也推出了吴莫愁、张碧晨等明星歌手。但整体来看,节目对观众的判断、音乐鉴赏和大多数选手的个人发展并不算多大的利好。

几个在重要节点的电视选秀节目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流行音乐的发展,很多歌手通过这些节目出道。但一大批选手还是被埋没了,他们犹如昙花一现,节目结束后就渐渐淡出了大众视线。有些固然是因为功底尚且不够,但不能否认其中不乏一批富有音乐才能的歌手。

这期间的选秀节目更多和造星相关,和原创音乐几乎没有关系。这之中,有一定影响力且侧重歌曲大于歌手本身的,似乎只有《中国好歌曲》。但是这样一档缺乏肾上腺素因子的节目,已经很难复制中国好声音的辉煌。虽然通过这个节目,不少原创音乐的影响力得到扩散,但歌手本身仍然没有得到匹配其才华的回报。况赵雷不必说,《画》因为刘欢的点评出名了,但最后赵雷却还是通过另外的选秀走红。

当然,复制赵雷很难,但音乐选秀本身就不是一套科学的音乐逻辑。邱比、金玟岐这样的歌手也都参加了中国好歌曲,想必他们如果去参加超女快男或者好歌声,连海选入围都够呛。

我是分别通过虾米音乐《寻光集》,电影《北京爱情故事》大学放映,认识到邱比和金玟岐的。邱比是个25岁的男生。他最擅长的是Trance(迷幻电子),所以新闻晨报对他音乐风的评价是:格特别像后期的王菲,嗓音类似苏打绿的主唱吴青峰,旋律在低音的渲染下有一些诡异神秘。

金玟岐此前一直是幕后状态,创作了不少影视金曲。2014年她走到台前的时候,被贴的还是网络歌手的标签。金玟岐参加《中国好歌曲》止步16强,但她发行个人创作单曲《才华有限公司》,收录于《寻光集》中,该曲之后还会被改编成电影。

邱比和金玟岐都没有在电视选秀中拿到特别好的名次,他们的歌是流行的,只是他们的流行显得有些不一样。选秀是节目效果以及背后商业利益投票,而对音乐平台来说,是歌迷用脚投票。无论是被收录在《寻光集》里邱比的单曲,还是寻光计划里金玟岐的个人唱片,都有用户作为他们的市场选择者。

苟且与诗意

马克斯.韦伯说: “透过任何一项事业的表象,其背后都有一种时代精神的力量在支撑,这种以社会精神气质为表现的时代精神与特定社会的文化背景有着某种内在的渊源。”

2011年的时候,好妹妹乐队的秦昊和张小厚说他被去看四大天王演唱会的人堵在工体了。张小厚回复他说:“以后咱们也半个大的,堵死别人”。这是个玩笑话,但四年后他们通过众筹的方式,让市场和乐迷做主,真的登上了工体舞台。

最近,《中国有嘻哈》低开高走,口碑翻转,节目的爆红引发社会的“嘻哈热”,带来的蝴蝶效应已经引发各界争抢嘻哈红利。一句“你有freestyle吗”更是催生出各种freestyle梗。很多人不服,但同时,很多嘻哈少年看到了希望。

曾几何时,做音乐基本上代表着穷,至少赚不到什么钱。但坚持做音乐的人等到了自己的成长,也等到了音乐人平台的相对成熟化。当然,独立音乐人很难靠版权分成和打赏来实现制作成本回收,新的消费形式还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市场培育。在这之前,音乐人和外部环境一起成长是关键。

寻光计划第二季,让我想起一直对独立音乐充满热情的虾米音乐。活动的评选机制也有点意思,由用户组成的“全民寻光团”进行赛事初选,第二轮封闭评选引入由资深乐迷组成的“寻光伯乐”和 “专业评审”双评委团,再由用户票选最终入围者。专业评委包括ZHU、88Rising和电音厂牌Spinnin’Records,以及日本乐坛的MONO和岸部真明。参与者有目前在《中国有嘻哈》正火的艾福杰尼、已经小有名气的李雨、麋鹿乐团,以及资深的沼泽乐队……

南瓜说,创业之初就是想帮助独立音乐人完成从0到1的起飞,让所有不同风格的音乐人,都有被欣赏、被认可的机会,更能够靠音乐就能把钱挣了。

目前寻光第二季TOP10已出炉,又会有一批未曾曝光的音乐人,像程璧、邱比、金玟岐一样,在专业评委和用户的双重筛选后,获得立体式的推荐,包括推荐到各大唱片公司成为职业歌手;推荐到中国好歌曲平台放大作品影响力;推荐到各个音乐节现场增强表演经验;推荐给部分商家获得音乐继续下去的收入……

苟且和诗意并不矛盾,甚至是组成此方和远方的必要素材。虽然罗胖的很多言论我并不赞同,但他在奇葩说导师表演赛的一段演讲还是颇有诚意,与此前梁宁讲的“破碎是成长的关隘”有异曲同工之妙。“我碎了,没关系,我看一眼,是什么让我碎了,不熟悉的东西、讨厌的东西,让我难受的东西,摊在一地……我用一双大家看不见的手,把那些东西摞起来,装到自己身体里。这就是我们成长的真实过程。”

远方时而诗意,时而苟且,我们每个人和音乐创作都很相似,都是和周遭的环境一起成长、同时博弈。旋律中流淌出的最为深刻的诗意,往往来自我们无法摆脱的痛苦、追寻和执着。去年去世的歌手莱昂纳德·科恩说,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