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共享单车”一夜间席卷大街小巷一样,一种新玩意儿——迷你KTV,也逐渐开始在百货超商、影院周边甚至是各大电玩城中火了起来。
这本是个新生事物,但今天,文化部召开文化市场管理政策新闻发布会,就近日印发的《文化部关于引导迷你歌咏亭市场健康发展的通知》文件进行解读并回答媒体提问。
这一次,规划管制的速度超过想象。
这种迷你歌咏亭为何火爆?其又有哪些弊端让文化部迅速发文管制?与传统KTV行业相比,这种形式又是如何快速盈利?
一、两平米的空间,为何能有30亿市场?
三面透明玻璃将一台点唱设备围在两平米大的“电话亭”里,内设两个高脚凳可以同时容纳两人落座,收费方式有按曲付费或者按时付费。这是如今正在商场里流行起来的线下迷你KTV的标准画像。
据今日文化部发布会上文化市场司马峰副司长指出,“随着近来迷你歌咏亭市场快速发展,目前市场投放数量已超过3万台。”
在传统实体KTV行业日益萎靡的今天,为何不少人更愿意选择“迷你KTV”这种全新的K歌形式?
总结起来,三点原因。一方面,它对于时间、地点的要求相对较低,我们不再需要进行约人、订包厢等一些复杂操作,完全可以在逛商场的同时进去唱个痛快;另一方面,在音效和歌曲选择上,也有体验过的小伙伴表示“迷你KTV”在音效方面要比绝大部分的KTV都好。第三,大多数机器还自带了分享功能,通过二维码扫码,用户便可以将自己刚才演唱的歌曲录制下来并分享到朋友圈当中。成为一种相互PK、交流的新形势。
而且,迷你KTV的火爆,将会进一步持续!
2017年5月25日,艾媒咨询发布《2017年中国线下迷你KTV专题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线下迷你KTV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31.8亿元,较2016年增长92.7%,增长幅度较为明显,预计2018年线下迷你KTV市场规模将继续增长至70.1亿元,增长率达120.4%,实现市场大爆发。报告认为,整体线下迷你KTV市场处于初期开拓阶段,设备差异化功能和舒适的用户体验成为各企业争夺市场关键点。
二、文化部出手整治,究竟为何?
这个产生不过两年的新生业态,为何引起文化部发文干预?随着迷你KTV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源于其暴露出的以下几点问题:
一是行业定位和管理问题。迷你歌咏亭作为新型业态,既具备传统歌舞娱乐场所歌曲点播功能,但其设置及经营模式又不同于传统歌舞娱乐场所,这给文化行政部门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提出了管理难题。
如果依据《娱乐场所管理条例》对迷你歌咏亭套用歌舞娱乐场所的管理方式,迷你歌咏亭基本达不到法规对歌舞娱乐场所的要求,经营者难以取得相关许可;如果不将迷你歌咏亭纳入文化行政部门的管理视线,也容易出现内容等方面的问题。
二是迷你歌咏亭涉及内容问题。迷你歌咏亭主要功能是歌曲点播,每台含有十万首甚至二十万首数量的歌曲,这些歌曲的内容是否健康,直接影响消费者权益。
三是迷你歌咏亭安全问题。迷你歌咏亭本身空间有限又相对封闭,消费者在里面的安全问题至关重要。从调研情况看,个别企业为了获取竞争价格优势,极力压缩制造成本,使用一些劣质材料,致使产品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一些迷你歌咏亭在设计和生产环节存在缺陷,带来一定的隐患。
四是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等问题。目前,大部分迷你歌咏亭尚未设置咨询投诉等服务热线。
另外,从上网服务、游戏游艺等行业的管理经验来看,未成年人沉迷问题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尽管目前迷你歌咏亭市场尚未出现相关问题,但也不能排除今后不会出现此类情况。
也是基于这些问题,2016年以来,文化部持续关注迷你歌咏亭市场的发展,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起草了《关于引导迷你歌咏亭市场健康发展的通知》,并与行业协会以及咪哒、友唱、雷石等国内主要迷你歌咏亭企业进行多次座谈,征求行业对有关政策的意见,最后形成了政策文本。
三、资本为何青睐?小身材也有大“钱”途
目前市场上,从2016年起,涌现出了友唱M-Bar、咪哒miniK、聆嗒miniK、科美唱吧、雷石Wow屋等一大批迷你KTV品牌,也渐渐受到资本市场的关注。趋利的资本为何青睐这种新兴业态?来看看这个小身材背后强大的吸金能力。
目前迷你KTV的主要收入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硬件销售,直接向加盟商出售迷你KTV设备,运营收入全归加盟商所有。另一种,就是直营,用户唱歌付费。粗算一下,一台迷你KTV设备成本2万元,如果开在一线城市,每月的商场租金大概是1000-2000元,加上安装费、服务费、网费、保洁费等杂七杂八的费用,一年的成本在5万元左右。
基于地段和客流量的差异测算,一台迷你KTV的日收入约为200元,双休日可达300~400元。如按300元计算,收回原始成本只需5个月左右,况且如果允许的话,运营方还可以自己接洽一些相关的张贴广告从而增加收入,可以说是一门相当不错的生意。
而正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如果你体验过迷你KTV,就会发现其实它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便宜。
通过体验者的反馈,我们大致了解了一下如今迷你KTV消费的具体价格,一般情况下收费方式一共有三种,分别是:20元/15分钟、35元/30分钟、60元/1小时。考虑到平均一首歌的时长在3到5分钟,因此想要唱的爽还真需要一笔不小的消费。
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费用低绝对不是迷你KTV的卖点,它真正吸引人的地方还在于方便与功能。
消费升级形式下,用户需求结构正在逐步升级,同时现在上班族加班时间缩减,导致用户对于文化休闲娱乐等需求增强,迷你KTV在K歌的快感下打破固定场景束缚,契合用户碎片化时间。
三、跑马圈地式争夺市场面临行业瓶颈
市场看上去很美好,但瓶颈是显而易见的:线下可铺设的量是固定的,而市场玩家众多,众多竞争者争抢一块大小固定的蛋糕,这个故事的吸引力是有限的。
1. 市场玩家,互怼死对头!
首先来看两家头部公司,咪哒miniK和友唱M-Bar在迷你KTV行业内的地位堪比OFO和摩拜。不过,咪哒miniK和友唱M-Bar之间的关系显得更为恶劣,双方已经到了对簿公堂的地步。
早前,广州艾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咪哒mini K)法定代表人张辉就将友宝在线(友唱M-bar)等公司告上了法庭。
咪哒mini K认为友唱M-bar等三家公司,涉嫌侵犯自己的专利权。要求友宝在线及相关公司立即停止制造、销售、许诺销售涉及侵权的产品,并共同赔偿经济损失1.6亿元。
抛开官司不谈,友唱M-Bar的合作伙伴都来头不小,有友宝、咪咕爱唱、招商银行、今日头条、阿里星球、腾讯网、微软、全民K歌等企业站台。于2015年7月上线,2016年1月获得友宝集团数百万人民币天使轮融资;2017年2月,再次获得友宝集团6000万A轮融资。
另外一家迷你KTV品牌咪哒miniK则得到了唱吧的战略投资。双方协力合作,实现线上和线下的多点互联。
值得一提的是,迷你KTV的幕后推手中,多是传统KTV的身影。
2、小心!两平方米的争夺也硝烟弥漫
首先这第一关便是越来越多的同行业竞争者,由于这种机器目前在造价以及制作工艺上都比较简单,因此一旦产品爆红,相信很快便会有大批的追随者涌入市场,与同行竞争个你死我活,而事实上目前的情况也的确如此。据了解,如今在迷你KTV行业当中,光是第一梯队就已经有将近10家公司在进行这激烈的竞争,更不要提后面的千军万马了。
无论对于雷石、友宝等老牌玩家,还是新手艾美科技而言,行业面临的瓶颈是一样的,且迟早都会到来。因此,在铺设线下设备的同时,如何挖掘线下设备的更大价值,成为摆在迷你KTV玩家们眼前的新问题。
长于互联网的线上玩家与迷你KTV互相联手,因此成为趋势。
目前,除了唱吧与咪哒的牵手外,全民K歌也已与友唱M-bar达成合作,以期加速全民K歌泛娱乐布局的构建,并以全新的自助娱乐消费模式,撬动移动k歌多元化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打造 “轻娱乐”市场的品牌。
对全民K歌、唱吧等在线K歌应用而言,在移动互联网红利逐渐消退的趋势下,与迷你KTV达成合作意味着获得了一个线下获取用户的入口,同时线上与线下打通,可以丰富用户K歌的体验。
从铺设的范围来看,目前迷你KTV仍是一片蓝海,但可以预见,玩家们的“圈地运动”已经掀起,线下与线上的同步竞争,将为这个行业带来更多挑战以及想象。
其次,相比起硬件问题,软件特别是歌曲的版权才是真正的症结所在。由于中国人版权意识的不断提高,以往那种随便拿随便用的行为如今越来越难以得逞。而为了吸引如今的青少年这一最主要的消费群体,厂商就必须要在曲库的更新方面大做文章,一方面是不断水涨船高的版税与使用权,而另一方面是要求层出不穷的消费群体,如何在其中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看来的确需要从业者动动脑筋。
3、部分业内人士 不看好迷你KTV前景
同样,迷你KTV 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一方面,虽然音响效果不错,但是隔音效果还值得商榷。另一方面,由于迷你KTV目前大都采用的玻璃屋,无法隔离隐私,在玻璃屋内唱歌外面可以看得非常清楚。
不仅如此,一些业内人士对迷你KTV的发展前景并不太看好。互联网分析师于斌认为,迷你KTV首先不是用户的高频需求,不像共享单车一样每天大家都能用到。其次不是刚需,大多数用户不会去选择用迷你KTV,可能这些用户连迷你KTV是什么都不知道。然后迷你KTV一首歌8元左右,相对于传统的KTV,价格还是偏高的。最后是最关键的一点,缺乏多人社交互动属性,KTV本身是为了社交而衍生出来的产物,迷你KTV无形中为了捕捉风口把这关键一点忽略了,只能坐一到两个人,因此没办法和传统KTV相比。
业内人士也表示,对于迷你KTV的投资还需要理性看待,这些迷你KTV的具体收入与投放的位置、经营的时间有很大的关系。目前这个行业正在发展的初期,相关的政策也在随时变化着,这会让一些下游的经销商很没安全感。
四.线下迷你KTV市场竞争格局及发展预测
1、市场竞争格局
线下迷你KTV在强化传统K歌快感下,打破固有场景,重新寻找契合用户使用的碎片场景,形成一个适合多种场景的轻产品,同时与互联网结合加强用户体验。随着互联网人口红利逐退,线上KTV例如唱吧、全民K歌等纷纷布局线下迷你KTV,通过打通线上线下,获取线下用户流量,丰富用户K歌模式,打造O2O音乐社交新玩法。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线下迷你KTV多数背靠传统KTV,目前并未出现垄断性巨头;市场上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未来各厂商应结合自身独特优势寻找更加适合的发展道路。
2、发展趋势预测
深度回归K歌本质,提升用户录音效果
线下迷你KTV应充分回归用户K歌本质,多数用户希望自己所录歌曲能尽量达到理想效果,但从目前迷你KTV的K歌设备和效果来看,迷你KTV的录音效果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未来各大厂商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来提升用户体验,提高竞争壁垒,例如提供专业的录音设备或者对用户声音进行相应的优化处理。
提供个性化深度服务,增强用户粘性
目前使用迷你KTV的用户大多属于年轻群体,年轻用户消费个性化和定制化需求明显,厂商应充分利用年轻群体付费关键痛点,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定制服务,增强用户粘性。例如可以通过海量模板定制MV和接入直播系统丰富用户玩法等,通过个性化服务进一步丰富其盈利模式。
线上线下相结合,打造O2O音乐社交新玩法
近期唱吧牵手咪哒,全民K歌与友唱M-bar达成战略合作,以期加快各自的泛娱乐布局,以全新的自助娱乐模式推动线上KTV多元化发展,同时通过导流线下用户,强调线上线下用户多维度互动,丰富了用户K歌体验,打造音乐社区O2O新玩法。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在互联网人口红利逐渐消退情况下,线下渠道已经成为娱乐行业的重要流量入口,例如可以通过线下入口推出增值业务、和商家形成商业联盟等。
来源:艾媒网、文化产业评论、澎湃新闻
推广:马文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