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未竞
编辑:凌先静
《建军大业》,这样一部有望点燃暑期档的主旋律电影突遭怒怼。
昨天,叶挺后人,也是红色导演叶大鹰连发8条微博,怒怼《建军大业》的主创们不尊重历史事实、主演们小鲜肉无法承担革命先烈的苦难厚重,引起舆论的一片哗然。影片的制作方博纳影业总裁于冬今日接受人民网专访,称主旋律与商业不矛盾,疑似对叶大鹰炮轰的回应。于冬在这篇文章中正面回应了叶大鹰的疑问,即为什么请香港导演,为什么请刘伟强拍摄,为什么邀请小鲜肉加盟等,具体内容请看文末。
在文娱商业观察(ID:wenyushangyeguancha)看来,这个问题争论的实质其实是主旋律电影的创作路线之争,叶大鹰代表的是那些对历史严肃的民众,要求高度还原历史人物原貌,严格按照红色主旋律的拍摄手法打造一部“献礼片”。
而目前启用青春版《建军大业》的主创们,显然从市场化原则出发,利用港式青春片的包装手法,展现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
两者各有千秋,前者可以近乎100%地还原历史,但同时易于陷入枯燥、说教的套路中;后者则更适应市场化的需求,争取年轻受众的关注,同时对一些历史服装、人员进行了二次创作。
叶大鹰指责《建军大业》利用重大历史事件发娱乐财
拍主旋律也有风险!苦口婆心想要争取年轻观众的《建军大业》,被红三代指责拿重大历史事件来发娱乐财。
今日叶挺的孙子叶大鹰,也是一位红色导演,连发八条引爆舆论的微博:
众所周知,叶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和新四军重要领导人之一,参与指挥过南昌起义。而《建军大业》重点聚焦于南昌起义,叶挺是这部电影的重点角色,而扮演叶挺的正是被叶大鹰形容为女里女气小鲜肉的演员欧豪。
突如其来的负面舆论压力,不知片方会作何处理,但实际上,小鲜肉演员一直是这部影片重点宣传的话题点。去年8月1日建军节影片开机的时候,公布了刘烨、朱亚文(这两位不算鲜肉了)、欧豪、刘昊然、马天宇、张天爱等组成的庞大年轻演员阵容就引发了一轮话题。而后,影片今年启动的宣传中,“小鲜肉演绎战火青春”就被作为重点宣传点向外传播。
从《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到《建军大业》,三部主旋律都靠着庞大的演员阵容让外界侧目,而这次也被认为是无演技小鲜肉和主旋律大电影的互相成全,虽然争议一直有,但第一次有人这么激烈直接地表达出来。
从官方到民间力挺小鲜肉出演《建军大业》,叶大鹰在打谁的脸?
突然杀出来的叶大鹰,让根正苗红的官方钦定主旋律影片《建军大业》措手不及,甚至有某种打脸的味道。
早在影片上映前一周,电影局主管领导就发文力挺这部影片,还特意提及了“小鲜肉”:
我知道他们为了拍这部电影不要高报酬,自觉投入,刻苦钻研。我想现在说句公道话,他们不是媒体命名的小鲜肉,是中国电影亟需的青年演员。一个没有青年的事业是没有前途的事业,中国电影不可能不给青年人留出上位空间。他们,或他们经纪人的种种不懂事都是暂时的、可校正的,可他们玉树临风、白衣胜雪的身影是中国电影需要的。岁月更迭,无论对他们怎么不满,他们必然接了我们的班,这无法回避。
而负责承担这部影片制作的博纳影业去年刚刚拍出了一部既让官方满意又在市场上引爆的《湄公河行动》,于冬前不久接受四味毒叔采访时谈及《建军大业》其实已经解释了拍摄这种主旋律的逻辑。
从年轻人角度来讲,我觉得博纳做这样的片子,其实还是挺有压力的,我经常说要做到三个满意,一个就是领导们满意。这事儿国企都会干,领导满意的片,这也是中国特色,这拍了很多,我们还有一种满意是什么呢?专家满意,业内认可,同行认可拿出的片子来不跌份,影展获奖。
这三个都给他揉在一起,这都满意,很难很难。
《建军大业》这样一部绝对领导满意的主旋律电影。重大题材、历史人物、史诗命题,如何能够让观众接受,尤其是今天的90后年轻观众,又让这些导演在同行面前不至于抬不起头来,还要同行,觉得刘伟强比以前拍的好,黄建新监制好,所以把这个结合到一个命题下,就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李易峰介绍自己在电影里演的是何长工,下面粉丝高呼何长工,我不认为他们知道何长工是谁,但是他们一定通过这个电影,将来会知道何长工是谁吧,他们是会去看这个电影的,所以像这样的例子,我觉得把他用在一部主旋律电影上,我觉得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我相信在今年的暑期档主旋律电影,能够拍成今天一个非常好看的类型商业片,然后让年轻人接受,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博纳这几年都有意识的尝试做了一批这样的电影。
一批年轻的革命人这种革命的理想。所以这个电影看完之后,会让很多年轻人对共产党对于解放军这样一个建军历史,被共产党的一些早期的革命将帅所钦佩,这个电影就达到目的了,不是一个教育片,但是看完之后,由衷的觉得,人家那批革命将帅在二十几岁年龄的时候,就有这样的家国理想,然后融入到一种奋斗的事业当中去。今天的20多岁年轻人还靠爹妈呢,当然这个历史有它的不同,我觉得今天的年轻人有不同的这种理想创业奋斗,我们现在也呼唤年轻人,大学生毕业之后创业,大众创业,所以这样的一个理想跟当年那种革命理想,其实是在不同年代的一种呼应,我觉得今天年轻人只要能够喜欢上这样的电影,我觉得这个票房就不用担心。
已经说得很明白了,这是一部拍给年轻人看的电影!
革命题材电影路线之争,急需对话和解
叶大鹰对这次《建军大业》的反应有些过度,同样为50后的著名电影人刘和平对于所谓的小鲜肉就没有这么重的偏见,他近日在接受影视毒舌采访时,说了下面这段话。
我们要为演员的成长和接班提供平台、造就机会。青年演员接代中老年演员是一个规律。但今天我们没有更好的剧目和环境,让青年演员扎扎实实地提高演技和修养,以施展自己的表演才华。
市场的日渐网络化年轻化,使得我们的剧目单方面趋于年轻化、颜值化,青年演员用颜值取代演技,用时尚取代内容的现象很普遍,归根结底我们行业追求短平快,忽视剧作的质量是重要原因。这种快餐文化盛行,造成行业失去方向无所适从的现状,我们这些年纪大一点、经验丰富一点、思考明白一点的人也有责任,我们没有创作更多更好的剧目给青年演员提供锻炼提升的平台。
拓跋宏十八岁,哪个青年演员演好了,很可能就影响了他一辈子的艺术追求。在我们这个戏里,二十多岁的青年角色起码有十几个。目标之一,就是为了给青年演员提供塑造人物的平台,你不能让他们老去演那些不知所云的东西,说他们没有演技,我们也没提供合适角色嘛。
这也是我们这一辈人应该给青年演员创造的机会和条件,我们如果没有这样的编剧、这样的导演、这样的投资老板和这样的播出平台,我们对这个时代也不负责任。你只是去骂小鲜肉要多少钱,这种现象还会在这个文化转型期里蔓延下去。
上面这段话,或许是解决这种路线之争最好的办法。
于冬回应原文:
主旋律电影迎香港导演 于冬:主旋律与商业不矛盾
来源:北京青年报
徐克的《智取威虎山》、林超贤的《湄公河行动》、刘伟强的《建军大业》,这几部叫好叫座的主旋律电影,都是出自香港导演之手。
这三部影片,博纳影业集团老总于冬都是出品人之一。《建军大业》导演刘伟强,更是他所推荐的。对此,于冬解释,与香港导演合作较多与自己的“经历”有关。“业内人知道,我的‘业务出身’是以拍摄和发行内地香港合拍片为主的,有人也称我是‘港片暴发户’。这些年,我确实见证了香港电影的颓势与局限,而我希望通过拓宽内地电影的题材领域,把香港影人带回到内地广阔的市场中来。‘主旋律商业大片’是一个我们能够与香港导演一起成长、拓展的领域。”
近来几部票房表现不错的主旋律影片都出自香港导演之手,对此,《建军大业》的监制黄建新却认为理所应该:“我们从上世纪90年代初合作就已经不分(内地、香港)了,外界却老在分,我们觉得这不是一回事吗?大家在一起工作就是一个团队。好莱坞影片的导演大多不是美国的,吴宇森去拍过,刘伟强也去拍过,陈可辛也去拍过。没这个概念,这个概念早过时了。”
黄建新还从另一个角度解读了为什么《建军大业》这样的题材会选择刘伟强来执导:“一个好的剧本、好的故事是可以由任何一个导演完成,不是说一定要你出生、生长在这儿才完成的。对于这个题材,刘伟强有新鲜感。很多感觉我经常找不准,他找得非常准,这构成了这部电影的优势。另一方面,香港导演在他们的职业生涯里,永远在面对来自市场的挑战。他们永远要使自己电影的语言发生新的变化,以跟观众建立更密切的叙述关系。这一点,他们比内地导演走得更快,因为他们始终为生存而奋斗。电影筹备过程中,我向刘伟强比划:‘你瞧,我看了这么厚的史料。’可他说他看了这个的十倍以上。我这已经几百万字了,十倍是多少?可想而知。这是一种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所以他能拍得好。”
用香港导演拍主旋律之外,对于主旋律影片,于冬还有自己的心得,他说,“我们这代人从小就有英雄主义情结,始终会把责任和担当放在心里。既然现在具备了一些实力,我就希望能够用作品来宣扬主流价值观和主流文化倾向。好莱坞电影总能够有拯救人类的主题,中国的电影作品中也应有这种正义昂扬的精神。很多电影人一提主旋律就已经给自己划定了界限,就已经在胆战心惊地绕开市场走。其实在我理解,主旋律就是弘扬正气,这与商业毫不矛盾,反而应该成为商业大片的主流,具备高观赏度,可以与好莱坞的《拯救大兵瑞恩》、《速度与激情》平起平坐”。在于冬看来,主旋律与商业的融合应该具备几个要素:首先,一定要有当红的明星担纲,比如《湄公河行动》有张涵予、彭于晏,而《建军大业》则有50多位明星。第二个要素是先进的电影拍摄手法。黄建新也认为刘伟强的电影语言很现代,更贴合现在的年轻观众:“他比我们(黄建新与韩三平)拍得好。你没有觉得刘伟强导演的《建军大业》这部电影语言非常现代吗?他的电影语言非常新、非常现代化,这种语境关系会使电影变得更受大家的喜爱。”第三个因素就是制作班底,大制作,于冬说:“当年3D版本的《智取威虎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湄公河行动》全剧组百余人更是跨越重重险境,辗转四地取景拍摄。我们对于制作是毫不吝啬的,用2亿来投资这部主旋律作品,就说明我们是在倾尽力气真的去拼,而不是像一些单位靠着政府的补贴畏畏缩缩地拍一部不敢挑战市场、缺乏新意,只能在纪念日应景上映的主旋律影片。”
《建军大业》中,刘伟强大胆起用了欧豪、刘昊然等更为年轻的演员,理由是“青春是无法表演的”,他启用新的团队来拍摄战争场面——擅长制造爆破等热血场面的刘伟强此次可谓是“炸出新花样”,仅南昌起义一场战役的拍摄镜头数就近乎3000个,最终整部戏的战争戏份占全片近40%;在三河坝战役中,创造出单镜头200炸点在一分钟内同时引爆的壮观景象。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