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如火如荼,在摩拜、ofo单车第一轮先后融资6亿、7亿美元后,再次推高了共享经济的浪潮。
现今,在一片争议声中,涌现了若干共享充电宝公司,共享雨伞也被吹的天花乱坠,共享包包、共享衣服更是层出不穷。有人戏称说:“干脆共享男友,共享女友好了”。
导致共享经济遍地开花的原因,实际上是创业者的跟风,资本的盲目。这更加反映出当下互联网经济模式所驱动的“膨胀”。
1
“伪需求”:人们真的有那么多东西可以共享吗?
互联网作为一个重要的载体,确实改变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共享经济的起源是来自于各个领域的人们所拥有的资源配置不平均。正因为有越来越多的人拥有闲置的资源,所以占有闲置资源的人愿意把他们的资源共享出来,并收取一定的费用获利。
但是不是所有闲置的资源都一定有价值?人们对闲置资源的应用需求真的有那么大吗?如同共享充电宝,确实可以解决极少一部分人不带充电宝状态下的需求,但是却很难建立起规模化的格局。或许可以理解为,共享充电宝就是以一种变相的方式来获取用户,甚至有人戏称,如果租借充电宝的人不归还的话,相当于是在以共享充电宝的名义在卖充电宝。
你听说过共享睡眠吗?中关村的“享睡空间”再次成为共享经济的新爆点,随后上海、成都等地陆续效仿,似乎一副燎原之火的架势。然而仅仅数日,政府约谈、停运停业,很快就寿终正寝。这几天,共享包包、共享衣服又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而共享包包、衣服等品类的一个共性特点就是要满足人们的炫耀性虚荣心理。就拿共享包包来说,如果要具备炫耀属性,可能需要偏奢侈品属性。然而,真正热爱时尚且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女性花数万元购买一个喜爱的包包,会在使用不久后便束之高阁甚至是共享出去供他人使用吗?并且,共享包包毫无疑问会带来许多清洁与卫生上的问题,更加容易折旧,这显然不是高收入群体女性追求更高物质需求的目的,对于这个阶层的女性而言,一般是不太愿意选择跟其他人共享私密物品的。
物品的私密性越强,共享性越低。
就好比许多人都会或多或少地对酒店的毛巾与浴巾产生抵触心理。我们都知道酒店会给顾客预备这些随身用品,但我们还是选择在收拾行李的时候把自己常用的私密性物品放进了拉杆箱里。毕竟,毛巾、浴巾、衣物这类物品的共享已经不是心理洁癖的问题,而是关乎健康。
互联网迷雾下的商业,要辨别清楚什么是真需求?什么是伪需求?不是什么东西都是可以共享的。
2
被放大的“伪需求”
在互联网领域,任何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新的体验、新的服务形态的产生,都是来自于对细分的个性化需求的极度放大。然而很多时候对于需求的极度放大也有可能是一种假象,用户以为自己有需求,但实际上这可能是用户一种尝鲜的需求,而不是一种刚性的需求。在刚性需求和尝鲜需求之间,互联网公司经常盲目地把尝鲜需求与刚性需求划等号,极大地放大用户的尝鲜心理。
例如,在智能硬件领域,就存在着用户被莫名其妙放大的需求。
例如,智能化水杯,能听歌,还能打电话,还能提醒你喝水,这听起来很美,但实际上智能化水杯不仅加速了用户的焦虑感,还会让用户不知所措。多项功能的杂糅并不能起到用户体验相加的效果。
对于共享包包,共享雨伞而言,实际是为用户在某一特定场所下提供的个别需求,并不是普遍的需求。但,我们不可以由此否定共享经济是错误的,只是共享经济不应该盲目地去放大某一些需求,这些盲目放大是存在一定的跟风和泡沫的。
共享公司收割了第一波用户之后就很难再持续。
3
共享经济的未来
在风口下面的各种共享经济模式,究竟谁能够真正代表未来?
对于摩拜、ofo来说,其实他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共享经济,因为摩拜和ofo均是公司自主制造车辆,再让用户骑行,并不是个人化的共享。但人们对骑行的需求巨大,再加上摩拜与ofo的大量投放,为其积累了大量的用户。
因此,目前看来共享经济还是应该出现在人们生活中需求比较多的领域,例如,出行、民宿、租房等。
共享经济,实际上打破了人们对其盈余物品的所有权,使人们更多地获得使用权,进而使得资源配置得到更好的提升。或者说,共享经济一般是指以获得一定报酬为主要目的,基于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权暂时转移的一种新经济模式。
另外,当前谈共享经济的商业盈利模式还为时尚早,但可以肯定的是:共享经济的源头是基于用户。这既是互联网经济伟大的地方,同时也是让互联网经济看不到边际的地方。
不管共享经济如今有多火爆,归结而来,实际上能够被共享的经济也就是如下的三类。
第一类是物品的共享,比如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等。对于这类共享,只拥有使用权不拥有所有权的前提是你愿意分享你的使用权。
第二类是服务的共享,例如,用Uber搭个顺风车就是服务的共享,这里共享的不是汽车而是开车的服务。
第三类是技能的共享,例如,现在流行的慕课(MOOC)、知乎等,其实就是共享教师、学者的技能和知识。
应该说,“共享”正改变中国人的消费方式、创业模式,为产业创新提供新的空间,但是,也不能误入歧途,片面浮夸,而要扎实的洞察消费需求,寻找真正创造能给物品拥有者和租用者创造出价值的模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