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App的分水岭:变得更重,还是更轻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App的分水岭:变得更重,还是更轻

可以预见的是,如何处理App的生长轨迹——平衡过度冗余和轻便上手的关系——将是移动互联网的一场长期博弈,有人对万能多变的瑞士军刀爱不释手,也有人钟情于专注清晰的单件器具。

2016年夏天,美国的知名科技媒体人莫博士撰文,声称自己在iPhone里删掉了165个App,因为它们几乎都不再被使用,「我们应当为照片、视频和音乐腾出更多的空间,而不是那些留着没有新意的App。」

支持这个结论——人们正在丧失下载和安装新兴App的动力——的调研数据并非没有,比如Com Score就在同期发布报告,表示有着49%的美国智能手机用户月均下载App的数量是零。

不过,亦有截然相反的市场反馈出现,比如App Annie就在其全球移动应用市场的监测回顾中透露,整个2016年,App的全球下载量和使用时长分别增长了15%和25%,从而拉动Google Play和App Store两大应用商店向开发者的分成数字上涨了40%。

相互矛盾且不无冲突的形势判断,如同投影那样折射出了围绕着App这种产品方向的争议:用户曾经往返于成千上万座孤岛之间,但是他们是否会最终定居下来,而不再选择向着未知远航?

显然,那些被称作是「流量入口」的超级App,相当乐于见到这样的未来,自2013年以来,美国最受欢迎的十款应用不断的扩大着程序体积,它们总计从最初的164MB上涨到了1.9GB,并在功能上日渐全面。

中国市场的集约化趋势则更加显著,根据凯鹏华盈出具的统计显示,中国的移动互联网用户有着高达71%的消费时间用在了「BAT」三家旗下的App上,仅是微信一款App,就占到了全体用户35%的时间。

这种现象究竟是否提升了人们使用手机的效率,仍然存在较大的分歧和争端,肯定者认为原本需要切换多款App的过程现在可以在一个App里「一站式解决」,显然是效率的优化,而反对者则坚持App的臃肿不堪终将提高用户的使用成本,而效率的真正价值,在于「术业有专攻」。

另一方面,为了兼顾「欠发达人群」——通常指的是那些需求较低、网络或是硬件条件不佳的用户——开发Lite App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尝试。

包括Facebook、Line、Camera 360都发行了Lite版本的App,额外的向用户提供一个可选择的入门级产品,仅仅保留了核心功能并尽可能的简化体验,同时极致的压缩体积,使之更易于被下载和保留。

不过,大多数Lite App的目的,其实还是「请君入瓮」,就像许多电子游戏都会提供一个试玩版那样,它所期待的,依旧是让用户在接触产品之后,能够增进信赖并最终使用完整版的App,毕竟所有的商业模式和远景规划,都放在后者体内。

相比之下,有志于平台理想的企业,则更加倾向于建立分发地位,比如Google和腾讯,都在试图制定基于Web端的游戏规则,他们分别被称作是「Instant APP」和「小程序」。

Google固然并不希望造成Web和App互相竞争的局面——Google Play也是相当重要的生态——所以Google并不鼓励开发者仅仅推出「Instant App」,而应当在已有App的情况下通过模块化的部署方案把部分基础功能打包出来,作为网页形式供给用户访问。

Google的工程总监费库斯·柯克帕特里克这样解释此项技术的苦心:「可能有些用户在最初并没有下载App的意愿,为了避免错过他们,可以给出一个即插即用的体验方案,在引起他们的兴趣之后,再去引导下载App。」

至于腾讯的做法,则具有某种革命意味,「小程序」正在设法打造一个以微信为圆心的独立王国,当一切需求都能够在微信里调用各种第三方服务得到解决,微信的核心地位则会更加固若金汤。

在竞争底线偏低的中国互联网,这种「上层建筑」的构想必须克服「底层经济」的疑虑,有着太多的历史应证了「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的诱惑难以抵御,所以迄今为止,ofo都没有开通它的「小程序」,而支付宝也不支持扫开摩拜的二维码。

用相对保守的观点来看,这种拉扯或许是有必要的,它让用户不必过早的投奔某支巨头阵营,从而失去了选择的空间。

除此之外,近来声势十足的夸克浏览器,却充当起了另一个方向的鲜明例证,它在移动浏览器全方位失守——不再遵从「浏览」功能,而是纷纷主动涉足内容供应的领域——的背景下,重新回归一款工具的本性。

但是,这并非是说,夸克浏览器是一个「反时代」的产物,因为这款产品其实来自UC的体系里,而UC的主力产品——比如UC浏览器或是UC头条——都是相当政治正确的作品,也和行业的趋势保持同步。

于是,夸克浏览器的存在,就显得有些别具一格:当UC整个品牌顺应时代转型内容聚合平台之后,夸克带着孪生却无共性的准则悄然诞生,它肩负着前者曾经全力以赴的工具志向,由此希望开辟一条新的展现,一个独善其身,一个兼济天下。

更重要的是,夸克浏览器也不是一款为主程序服务的Lite App,它所承担的使命,绝非是让用户在精简体验之后赶紧去下载UC浏览器,而是立足于自己的独立价值,坚定的站在了主流之外。

这就相当有趣了。

在知乎上,有人评价夸克浏览器让自己看到了当年UC在塞班平台一心一意做用户体验的影子,「没有天气挂件、没有新闻推送、没有购物频道、没有游戏插件、没有精准广告,就是最原始的上网工具,然后把速度和体验做到最好。」

甚至是从企业作风来说,这种放任内部竞争的做法,也更像是腾讯的惯例,而非阿里,在哈佛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看来,大公司之所以难以包容所谓的「破坏性创新」,是因为主营业务的强势,总是会彻底压过那些带有颠覆特征的自我挑战。

或许夸克浏览器更像是「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举证,在UC浏览器走上重量级道路之后,那些不再被需要的轻量级风格需要得到继承,用户不必被迫适应产品,而是可以做出自由的选择。

复杂和简单,都可以各取所需,产品设计的温度,都在这里彰显出来。

可以预见的是,如何处理App的生长轨迹——平衡过度冗余和轻便上手的关系——将是移动互联网的一场长期博弈,有人对万能多变的瑞士军刀爱不释手,也有人钟情于专注清晰的单件器具。

而智能手机可能也还没有成熟到毋需任何新鲜探索的地步,的确,绝大多数用户的绝大多数需求都能够通过最为热门的那数十个App完成,但是在汽车问世之前,所有人都以为自己要的是一匹更快的马,不是吗?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App的分水岭:变得更重,还是更轻

可以预见的是,如何处理App的生长轨迹——平衡过度冗余和轻便上手的关系——将是移动互联网的一场长期博弈,有人对万能多变的瑞士军刀爱不释手,也有人钟情于专注清晰的单件器具。

2016年夏天,美国的知名科技媒体人莫博士撰文,声称自己在iPhone里删掉了165个App,因为它们几乎都不再被使用,「我们应当为照片、视频和音乐腾出更多的空间,而不是那些留着没有新意的App。」

支持这个结论——人们正在丧失下载和安装新兴App的动力——的调研数据并非没有,比如Com Score就在同期发布报告,表示有着49%的美国智能手机用户月均下载App的数量是零。

不过,亦有截然相反的市场反馈出现,比如App Annie就在其全球移动应用市场的监测回顾中透露,整个2016年,App的全球下载量和使用时长分别增长了15%和25%,从而拉动Google Play和App Store两大应用商店向开发者的分成数字上涨了40%。

相互矛盾且不无冲突的形势判断,如同投影那样折射出了围绕着App这种产品方向的争议:用户曾经往返于成千上万座孤岛之间,但是他们是否会最终定居下来,而不再选择向着未知远航?

显然,那些被称作是「流量入口」的超级App,相当乐于见到这样的未来,自2013年以来,美国最受欢迎的十款应用不断的扩大着程序体积,它们总计从最初的164MB上涨到了1.9GB,并在功能上日渐全面。

中国市场的集约化趋势则更加显著,根据凯鹏华盈出具的统计显示,中国的移动互联网用户有着高达71%的消费时间用在了「BAT」三家旗下的App上,仅是微信一款App,就占到了全体用户35%的时间。

这种现象究竟是否提升了人们使用手机的效率,仍然存在较大的分歧和争端,肯定者认为原本需要切换多款App的过程现在可以在一个App里「一站式解决」,显然是效率的优化,而反对者则坚持App的臃肿不堪终将提高用户的使用成本,而效率的真正价值,在于「术业有专攻」。

另一方面,为了兼顾「欠发达人群」——通常指的是那些需求较低、网络或是硬件条件不佳的用户——开发Lite App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尝试。

包括Facebook、Line、Camera 360都发行了Lite版本的App,额外的向用户提供一个可选择的入门级产品,仅仅保留了核心功能并尽可能的简化体验,同时极致的压缩体积,使之更易于被下载和保留。

不过,大多数Lite App的目的,其实还是「请君入瓮」,就像许多电子游戏都会提供一个试玩版那样,它所期待的,依旧是让用户在接触产品之后,能够增进信赖并最终使用完整版的App,毕竟所有的商业模式和远景规划,都放在后者体内。

相比之下,有志于平台理想的企业,则更加倾向于建立分发地位,比如Google和腾讯,都在试图制定基于Web端的游戏规则,他们分别被称作是「Instant APP」和「小程序」。

Google固然并不希望造成Web和App互相竞争的局面——Google Play也是相当重要的生态——所以Google并不鼓励开发者仅仅推出「Instant App」,而应当在已有App的情况下通过模块化的部署方案把部分基础功能打包出来,作为网页形式供给用户访问。

Google的工程总监费库斯·柯克帕特里克这样解释此项技术的苦心:「可能有些用户在最初并没有下载App的意愿,为了避免错过他们,可以给出一个即插即用的体验方案,在引起他们的兴趣之后,再去引导下载App。」

至于腾讯的做法,则具有某种革命意味,「小程序」正在设法打造一个以微信为圆心的独立王国,当一切需求都能够在微信里调用各种第三方服务得到解决,微信的核心地位则会更加固若金汤。

在竞争底线偏低的中国互联网,这种「上层建筑」的构想必须克服「底层经济」的疑虑,有着太多的历史应证了「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的诱惑难以抵御,所以迄今为止,ofo都没有开通它的「小程序」,而支付宝也不支持扫开摩拜的二维码。

用相对保守的观点来看,这种拉扯或许是有必要的,它让用户不必过早的投奔某支巨头阵营,从而失去了选择的空间。

除此之外,近来声势十足的夸克浏览器,却充当起了另一个方向的鲜明例证,它在移动浏览器全方位失守——不再遵从「浏览」功能,而是纷纷主动涉足内容供应的领域——的背景下,重新回归一款工具的本性。

但是,这并非是说,夸克浏览器是一个「反时代」的产物,因为这款产品其实来自UC的体系里,而UC的主力产品——比如UC浏览器或是UC头条——都是相当政治正确的作品,也和行业的趋势保持同步。

于是,夸克浏览器的存在,就显得有些别具一格:当UC整个品牌顺应时代转型内容聚合平台之后,夸克带着孪生却无共性的准则悄然诞生,它肩负着前者曾经全力以赴的工具志向,由此希望开辟一条新的展现,一个独善其身,一个兼济天下。

更重要的是,夸克浏览器也不是一款为主程序服务的Lite App,它所承担的使命,绝非是让用户在精简体验之后赶紧去下载UC浏览器,而是立足于自己的独立价值,坚定的站在了主流之外。

这就相当有趣了。

在知乎上,有人评价夸克浏览器让自己看到了当年UC在塞班平台一心一意做用户体验的影子,「没有天气挂件、没有新闻推送、没有购物频道、没有游戏插件、没有精准广告,就是最原始的上网工具,然后把速度和体验做到最好。」

甚至是从企业作风来说,这种放任内部竞争的做法,也更像是腾讯的惯例,而非阿里,在哈佛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看来,大公司之所以难以包容所谓的「破坏性创新」,是因为主营业务的强势,总是会彻底压过那些带有颠覆特征的自我挑战。

或许夸克浏览器更像是「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举证,在UC浏览器走上重量级道路之后,那些不再被需要的轻量级风格需要得到继承,用户不必被迫适应产品,而是可以做出自由的选择。

复杂和简单,都可以各取所需,产品设计的温度,都在这里彰显出来。

可以预见的是,如何处理App的生长轨迹——平衡过度冗余和轻便上手的关系——将是移动互联网的一场长期博弈,有人对万能多变的瑞士军刀爱不释手,也有人钟情于专注清晰的单件器具。

而智能手机可能也还没有成熟到毋需任何新鲜探索的地步,的确,绝大多数用户的绝大多数需求都能够通过最为热门的那数十个App完成,但是在汽车问世之前,所有人都以为自己要的是一匹更快的马,不是吗?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