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短视频生态,“签约单个网红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短视频生态,“签约单个网红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作为国内最早提出MCN概念的短视频生产机构,VS MEDIA希望能在风口上成为最后的赢家。

作者 | 刘丹如

2016年,VS MEDIA在国内提出MCN的概念时,公司创始人黄雅芬还被不少人提问“什么是MCN”。时隔一年,短视频迎来风口,数百家MCN平地崛起,MCN不再是个新鲜概念,但VS MEDIA却认为当下的MCN模式需要转型,以应对国内更为复杂的短视频生态。

黄雅芬对于互联网有着深刻的理解,她曾经是雅虎香港首位员工、TVB.com首席执行官。在她看来,国内目前短视频内容的需求量非常大,但供应量却不够,依靠单个网红生产的内容质量极其低下且变现困难,“我们要找到一个突破点,这个突破点在哪儿呢”?

VS MEDIA的答案是将MCN从1.0 升级为2.0。在1.0时代,MCN主要以签约个人网红为主,最终的内容产出要根据网红个人的生产能力。而在2.0的时代,黄雅芬认为:“我们主要以内容为主,把不同的创作人集合在一起创作内容。”

2016年,VS MEDIA并没有像其他机构一样,签约很多网红,而是把重点放在寻找有能力创作内容的人才上。黄雅芬说:“我们要做的就是UGC-PGC-IP模式,一年前已经在做而现在我们有了很好的基础。” 目前VS MEDIA拥有700多个创作人,每个月可以生产3千小时的内容,在亚洲区有超过1000个商业合作伙伴。

短视频2.0时代是以内容为中心。

VS MEDIA 2013年6月就在香港成立,是全球首个以华人创作人为主的MCN。2016年6月获得了华人文化控股集团战略投资,正式进军内地市场。作为最早引进MCN概念的公司之一,黄雅芬认为“短视频的爆发时代,MCN角色只会越来越重要。”

黄雅芬总结过去一年VS MEDIA 在内地的发展时表示,获得华人文化的投资后,他们就与李宇春合作拍第一支VR的MV,在中国发布的时候有超过一亿的流量。2016年8月,VS MEDIA 又获得了海外Discovery的基金。

在内地探索了一年后,黄雅芬认为2017年是短视频的爆发年。“目前微博有20%的流量来自短视频,而这个占比还在不断上升。”黄雅芬认为目前整个中国对短视频的需求是很高,但内容供应量不够。

根据VS MEDIA 对内地短视频市场的观察,他们认为目前除了内容供应量不够之外,大多数短视频内容都以搞笑内容为主,质量较低。在这种情况下,短视频的变现就会受到影响。黄雅芬说:“在中国很多的广告主认为目前大多数短视频内容质量较低,不适宜品牌投放,所以很多广告主还是观望态度。”一方面是广告主投放意愿不强,另一方面平台也缺乏完善的分成制度。在国外,YouTube的55%的广告费直接分给创作人,而中国很多平台并没有完善的分成制度,这些都影响了短视频的变现 ,从而导致短视频内容生态陷入恶性循环。

从变现角度来看,目前个人网红的商业价值很难持续,仅有少部分头部网红有变现能力,黄雅芬说:“每个人想要跟Papi酱合作,但Papi酱的一个原生广告是300万起。品牌想找头部网红,但头部的网红又太贵,其他的网红他们又也不认识。VS MEDIA认为这种情况导致整个行业没有获得很好的发展。

“我们的突破点在哪儿?”黄雅芬认为关键不在于签约多少的个人网红,而在于能够聚集有创作能力的人共同打造短视频IP 。2016年,他们先后尝试了短视频剧《别再叫我网红》和短视频旅游IP《闺密女行团》这样以内容为核心的短视频。2017年5月他们又和Discovery合作的短视频IP“探吧”,均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在黄雅芬看来,MCN2.0有几大关键因素。第一是内容,第二是增值服务,MCN的最大价值在于让创作者们变得更专业,拿到更多的资源;第三是一定要有流量,有流量才有盈利。而抛开前面三点之外,在内容上VS MEDIA由于在台湾和香港都有公司,所以和很多外国的MCN也有合作,他们在海外有着独特的内容资源和优势,可以通过引进海外资源补充国内内容不足的问题。

相比去年以个人网红为中心的MCN1.0,VS MEDIA目前完全转变了与内容创作者的工作模式和签约模式。在模式上,工作重点从个人转向IP的打造。在整个IP下,可能有不同的创作人和网红去合作,而不必押注在同一个网红身上。不同于以往直接签约的模式,现在VS MEDIA采取了三种模式与创作者进行合作。

“一个是合作关系,我们用我们的基金来给优秀的内容创作者拍他的脚本,之后版权是我们共同拥有。第二种是如果他有很好的创作能力,我们会把他变成我们独家的创作合作伙伴,他所有的东西我们帮他处理的。第三种是为没有持续创作能力的创作人提供工作室或者公司,让个人创作者转变为可持续发展的创作公司。”黄雅芬说。

与海外平台和MCN合作

随着短视频被推上风口,无论是平台之间的竞争,还是MCN之间的流量之争都越来越激烈。黄雅芬说,去年VS MEDIA提出MCN的概念时,行业内对这个词还很陌生,但今年已经上上百个MCN机构涌现出来,这对于VS MEDIA而言,同样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相较于国内大多以泛娱乐内容为重心的MCN机构,VS MEDIA给自己的定位是中高端生活类内容。“重视生活品质”是VS MEDIA短视频内容的一个重要特点,侧重于旅游、生活、运动与健康等垂直领域,目前做的最好的是旅游。“我们和现在主流的MCN有很大的差异,我们的受众主要是一线、二线城市,我们合作的品牌也是比较国际化的国际品牌,所以在内容方面我们在寻找接地气和国际化的平衡点,内容品质要更高级一些”。

在VS MEDIA看来,他们除了拥有先发优势,最重要的就是海外资源。目前他们在海外的合作平台有YouTube、Instagram、Facebook、雅虎,除了平台,VS MEDIA与海外很多MCN也建立了合作。黄雅芬说“海外的MCN有很多海外的创作人他们与中国进行合作,通过他们创作内容的经验把中国人的内容创作能力提高。”

以今年5月VS MEDIA和美国探索频道共同做的“探吧”为例,内容素材都是来自于Discovery,再通过和内地的创作人合作,重新打磨脚本,让内容本地化,通过不同的平台进行传播。区别于此前国内引进国外短视频素材只进行简单加工不同,探吧进一步放大了海外短视频素材的影响力。

除了将海外的资源引入内地,VS MEDIA另一个定位是把中国好的内容通过与海外创作人合作带出海外。黄雅芬介绍说,“今年我们做的BEAUTIFUL CHINA(“迷人的中国”),就是通过海外的旅游创作人合作将中国风土人情带到海外。”

从商业价值来看,海外品牌要进到中国,而中国也有很多品牌渴望走到外面。黄雅芬认为通过VS MEDIA海外资源可以把中国好的东西带出海外,与此同时,VS MEDIA本身也可以建立竞争壁垒。

在国外,围绕单个平台(YouTube)的MCN模式已经十分完整。MCN都有很清晰的商业模式,而在中国,由于行业发展仍旧处于初期,且平台众多,环境也更为复杂。黄雅芬认为目前国内MCN行业相对混乱,在她看来未来考验各家机构能否生存的核心是变现能力。“如果没有变现能力,一部分MCN会慢慢被淘汰,会有10家-20家很精准定位的MCN出来,这些机构将会和品牌很好的合作。我相信VS MEDIA会是其中一家,因为定位很清晰的MCN才能在行业生态里把内容做好。”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短视频生态,“签约单个网红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作为国内最早提出MCN概念的短视频生产机构,VS MEDIA希望能在风口上成为最后的赢家。

作者 | 刘丹如

2016年,VS MEDIA在国内提出MCN的概念时,公司创始人黄雅芬还被不少人提问“什么是MCN”。时隔一年,短视频迎来风口,数百家MCN平地崛起,MCN不再是个新鲜概念,但VS MEDIA却认为当下的MCN模式需要转型,以应对国内更为复杂的短视频生态。

黄雅芬对于互联网有着深刻的理解,她曾经是雅虎香港首位员工、TVB.com首席执行官。在她看来,国内目前短视频内容的需求量非常大,但供应量却不够,依靠单个网红生产的内容质量极其低下且变现困难,“我们要找到一个突破点,这个突破点在哪儿呢”?

VS MEDIA的答案是将MCN从1.0 升级为2.0。在1.0时代,MCN主要以签约个人网红为主,最终的内容产出要根据网红个人的生产能力。而在2.0的时代,黄雅芬认为:“我们主要以内容为主,把不同的创作人集合在一起创作内容。”

2016年,VS MEDIA并没有像其他机构一样,签约很多网红,而是把重点放在寻找有能力创作内容的人才上。黄雅芬说:“我们要做的就是UGC-PGC-IP模式,一年前已经在做而现在我们有了很好的基础。” 目前VS MEDIA拥有700多个创作人,每个月可以生产3千小时的内容,在亚洲区有超过1000个商业合作伙伴。

短视频2.0时代是以内容为中心。

VS MEDIA 2013年6月就在香港成立,是全球首个以华人创作人为主的MCN。2016年6月获得了华人文化控股集团战略投资,正式进军内地市场。作为最早引进MCN概念的公司之一,黄雅芬认为“短视频的爆发时代,MCN角色只会越来越重要。”

黄雅芬总结过去一年VS MEDIA 在内地的发展时表示,获得华人文化的投资后,他们就与李宇春合作拍第一支VR的MV,在中国发布的时候有超过一亿的流量。2016年8月,VS MEDIA 又获得了海外Discovery的基金。

在内地探索了一年后,黄雅芬认为2017年是短视频的爆发年。“目前微博有20%的流量来自短视频,而这个占比还在不断上升。”黄雅芬认为目前整个中国对短视频的需求是很高,但内容供应量不够。

根据VS MEDIA 对内地短视频市场的观察,他们认为目前除了内容供应量不够之外,大多数短视频内容都以搞笑内容为主,质量较低。在这种情况下,短视频的变现就会受到影响。黄雅芬说:“在中国很多的广告主认为目前大多数短视频内容质量较低,不适宜品牌投放,所以很多广告主还是观望态度。”一方面是广告主投放意愿不强,另一方面平台也缺乏完善的分成制度。在国外,YouTube的55%的广告费直接分给创作人,而中国很多平台并没有完善的分成制度,这些都影响了短视频的变现 ,从而导致短视频内容生态陷入恶性循环。

从变现角度来看,目前个人网红的商业价值很难持续,仅有少部分头部网红有变现能力,黄雅芬说:“每个人想要跟Papi酱合作,但Papi酱的一个原生广告是300万起。品牌想找头部网红,但头部的网红又太贵,其他的网红他们又也不认识。VS MEDIA认为这种情况导致整个行业没有获得很好的发展。

“我们的突破点在哪儿?”黄雅芬认为关键不在于签约多少的个人网红,而在于能够聚集有创作能力的人共同打造短视频IP 。2016年,他们先后尝试了短视频剧《别再叫我网红》和短视频旅游IP《闺密女行团》这样以内容为核心的短视频。2017年5月他们又和Discovery合作的短视频IP“探吧”,均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在黄雅芬看来,MCN2.0有几大关键因素。第一是内容,第二是增值服务,MCN的最大价值在于让创作者们变得更专业,拿到更多的资源;第三是一定要有流量,有流量才有盈利。而抛开前面三点之外,在内容上VS MEDIA由于在台湾和香港都有公司,所以和很多外国的MCN也有合作,他们在海外有着独特的内容资源和优势,可以通过引进海外资源补充国内内容不足的问题。

相比去年以个人网红为中心的MCN1.0,VS MEDIA目前完全转变了与内容创作者的工作模式和签约模式。在模式上,工作重点从个人转向IP的打造。在整个IP下,可能有不同的创作人和网红去合作,而不必押注在同一个网红身上。不同于以往直接签约的模式,现在VS MEDIA采取了三种模式与创作者进行合作。

“一个是合作关系,我们用我们的基金来给优秀的内容创作者拍他的脚本,之后版权是我们共同拥有。第二种是如果他有很好的创作能力,我们会把他变成我们独家的创作合作伙伴,他所有的东西我们帮他处理的。第三种是为没有持续创作能力的创作人提供工作室或者公司,让个人创作者转变为可持续发展的创作公司。”黄雅芬说。

与海外平台和MCN合作

随着短视频被推上风口,无论是平台之间的竞争,还是MCN之间的流量之争都越来越激烈。黄雅芬说,去年VS MEDIA提出MCN的概念时,行业内对这个词还很陌生,但今年已经上上百个MCN机构涌现出来,这对于VS MEDIA而言,同样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相较于国内大多以泛娱乐内容为重心的MCN机构,VS MEDIA给自己的定位是中高端生活类内容。“重视生活品质”是VS MEDIA短视频内容的一个重要特点,侧重于旅游、生活、运动与健康等垂直领域,目前做的最好的是旅游。“我们和现在主流的MCN有很大的差异,我们的受众主要是一线、二线城市,我们合作的品牌也是比较国际化的国际品牌,所以在内容方面我们在寻找接地气和国际化的平衡点,内容品质要更高级一些”。

在VS MEDIA看来,他们除了拥有先发优势,最重要的就是海外资源。目前他们在海外的合作平台有YouTube、Instagram、Facebook、雅虎,除了平台,VS MEDIA与海外很多MCN也建立了合作。黄雅芬说“海外的MCN有很多海外的创作人他们与中国进行合作,通过他们创作内容的经验把中国人的内容创作能力提高。”

以今年5月VS MEDIA和美国探索频道共同做的“探吧”为例,内容素材都是来自于Discovery,再通过和内地的创作人合作,重新打磨脚本,让内容本地化,通过不同的平台进行传播。区别于此前国内引进国外短视频素材只进行简单加工不同,探吧进一步放大了海外短视频素材的影响力。

除了将海外的资源引入内地,VS MEDIA另一个定位是把中国好的内容通过与海外创作人合作带出海外。黄雅芬介绍说,“今年我们做的BEAUTIFUL CHINA(“迷人的中国”),就是通过海外的旅游创作人合作将中国风土人情带到海外。”

从商业价值来看,海外品牌要进到中国,而中国也有很多品牌渴望走到外面。黄雅芬认为通过VS MEDIA海外资源可以把中国好的东西带出海外,与此同时,VS MEDIA本身也可以建立竞争壁垒。

在国外,围绕单个平台(YouTube)的MCN模式已经十分完整。MCN都有很清晰的商业模式,而在中国,由于行业发展仍旧处于初期,且平台众多,环境也更为复杂。黄雅芬认为目前国内MCN行业相对混乱,在她看来未来考验各家机构能否生存的核心是变现能力。“如果没有变现能力,一部分MCN会慢慢被淘汰,会有10家-20家很精准定位的MCN出来,这些机构将会和品牌很好的合作。我相信VS MEDIA会是其中一家,因为定位很清晰的MCN才能在行业生态里把内容做好。”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