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Jade
一个不是冷笑话的事实:曾拍《无间道》、《古惑仔》的香港导演刘伟强去拍主旋律《建军大业》了。
1、2017:主旋律热度的井喷之年
因为黑帮与主旋律题材反差巨大,网友对刘伟强的经典作品恶搞了一番:如果说《古惑仔》里有名言“铜锣湾里只能有一个浩南”,那么《建军大业》里就是“东哥,你永远是我的大哥”。
作为建字三部曲之三,《建军大业》讲述了革命领袖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等一系列事件中建军的历程。类似《建党伟业》、《建国大业》的“数星星”模式,《建军大业》请来了54位明星,如李易峰、张艺兴、鹿晗、欧豪等一线“小鲜肉”,演绎元勋们意气风发的青年时代。
自然,颜值max的小鲜肉为影片带来不少追星粉丝流量,但把领袖偶像化也引起革命后代的不满。影片上映前,叶挺后代叶大鹰在微博向剧组和导演开炮,认为欧豪的表演歪曲其祖先形象,而导演及欧豪的粉丝对其进行反驳。吃瓜网友纷纷站队,提前为《建军大业》炒一波热度。
本质上,这类“撕逼”依然是代际鸿沟和舆论话语权的争夺。筹拍伊始,商业资本则一直在探索新世代的喜好。选用青春明星出演,是《建军大业》在文化市场成功的重要原因,也是所谓骂战难以阻挡的时代洪流。
不过哪怕有自带流量的明星阵容,如果没有精良制作,是无法改变主旋律片爱说教的刻板印象的。值得注意的是,这次,一位曾拍黑帮片《古惑仔》系列的香港导演刘伟强,较好完成了“命题作文”。
在纪念节日颇多的2017年,主旋律类型片热度井喷,视角有所突破。迄今上映的已有《荡寇风云》、《明月几时有》等,风格多样。无一例外,这些电影的模式都是香港导演掌镜,内地资本保驾护航。
2、香港导演与主旋律电影:相互成就
环顾该类型片,几乎所有卖座的主旋律电影都由香港人拍摄,如去年的《湄公河行动》、《智取威虎山》,今年年底上映的《红海行动》等,当然,声势最大、争议最多的属《建军大业》。
除却常有的史实错误,影片的争议和亮点,在于描写上海的地盘动乱时,加入不少黑帮元素,斧头刀枪齐下,血肉横飞,动作冷酷;在于描写南昌起义和三河坝战役时,运用华丽的多点爆炸技术,甚至留出了饰演叶挺的欧豪在轰炸完衙门后、“真男人从不回头看爆炸”的酷炫表达空间。刘伟强的暴力港式美学和极具想象力的视觉设计,淋漓尽致召唤出年轻一代对英雄气质的幻想,虽然未必让老一代适应。
基于以上优点,上映几日,《建军大业》已获过亿票房,将有望超过前两部的3亿份额。这又是一个内地资本与香港导演合谋的得意时刻。
正如监制黄建新所言,香港导演对主旋律题材有新鲜感,没有过多历史包袱,同时港片永远在面对市场的挑战,从而迫使导演时刻变化电影的语言,以跟观众建立更密切的叙述关系。
追根溯源,如此选择与香港的电影工业史有关。早年的黄金年代,香港导演拍片从不回避任何类型,尤以武侠、警匪、喜剧等见长,风靡亚洲。甚至八九十年代的大陆,对民族英雄主义、流行文化的想象也常来自香港影像资源的滋养。或多或少,成长的这一代影迷与港片的口味有所亲近。
受场地所限,香港电影的一系列工种拥有完整快捷的流水线作业意识,在内容表达上更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迅速满足观众多样需求。商业化运作使得香港电影高产且类型繁杂,并诞生了“无厘头”、“黑帮”、“都市蒙太奇”等独特的美学文化。
因此,当香港电影市场衰落(刘伟强的《无间道》正好是由盛转衰的标志之一),内地资本崛起,导演纷纷“北上”时,描写热血英雄、战争、民族主义的主旋律类型,成了擅长拍摄多场面的专业香港影人打入内地市场的较好选择。
可以这样说,主旋律类型片与香港导演,是相互成就的关系。
3、是香港的,也是华语圈的
早有媒体批评香港导演是“北上捞金”。无厘头经典有如刘镇伟,在《大话西游》、《天下无双》后的合拍片评分即一路走低,自毁招牌。受思维方式、文化、监管政策差异的限制,香港与内地的电影语言,在融合上仍存在“水土不服”。
所以,你会发现《建军大业》里,那些在黑帮港片里司空见惯的情节,如打群架、爆粗等,用于主旋律仍有“出戏”的可能。想象这个场面:南昌起义前夕,张国焘试图阻止周恩来起义,只见谭平山盯着张国焘,缓缓地,一字一句说,“解决的方法很简单,把你干掉”,贺龙听毕,立即举枪,活脱脱带头大哥们的内斗。
当然了,没有谁会跟真金白银过不去。影片自身不过硬,哪怕有再多的官方排片率助攻,无济于事。
不言自明,加入世俗化和普世的情感刻画后,领袖走出了神性,被赋予人性。可以把《建军大业》看作另类的港式叙事与内地华语风格的合流,它有正邪不两立的个人英雄主义痕迹,也表达着内地观众更为熟稔的家国情怀,在还原陌生又熟悉的大陆集体历史认同后,也试图触及主旋律更热衷体现的,即青年对过去的共情、对未来的期望和国族自信。
这一层面上,《建军大业》的陆港合拍模式,化学反应可圈可点,并一如既往地,启示主旋律商业市场风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