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
纯真、富有活力、无忧无虑——但凡人间最珍贵的品质,都寄托在少女身上。
这个词汇浓缩了世间的一切美好。
任何一个男人都向往少女。
任何一个女人,都想重做少女。
这就是为什么,当银幕上出现一个可信的少女,再绝望的人,也会重燃内心的火焰。
我说的是《闪光少女》。
我说的也是——
《就这样,我们把金鱼放入了泳池》
豆瓣评分8.2。
这是一部短片,时长28分钟,是日本导演长久允的处女作。
但它一点也不像处女作,其视听语言之成熟之自由,其情感渲染之细腻之准确,都像出自一个成熟导演之手。
它真实而全面地呈现了一个少女的内心状态,令人深信不疑,并心甘情愿陷入与她一样的情绪之中。
那是一种相信世界一成不变的自怜与沉溺。
但即便是如此,即便她眼中的世界是如此糟糕,我们仍然渴盼加入她,成为她的伙伴中的一员。
以上,就是一个老男人看完这部电影后极其微妙的内心起伏,可能有点抒情太过……
但是,Ma的,老子真的很想去KTV和少女们一起唱歌啊!!!
说说故事。
提醒:本片不怕剧透,但下面有剧透,介意者请慎读。
片如其名,这片子讲的正是几个少女是如何把金鱼放入泳池的。
片名的口吻,仿佛来自少女们在警局的供述,类似于“我是如何一步步走上杀人/抢钱/诈骗/盗窃等等不归路的”。
但是,把金鱼放入泳池?
好像真的没什么大不了的。事件最骇人听闻的部分,可能也就是金鱼的数量,有400条。
它之所以值得一叙,是因为在事发之前,少女们的生活如一潭死水。而这次出格行为,称得上死水里的大波澜。
是的,如果你渴望在这部电影里看到惊奇,那你一定会失望。在少女们把金鱼放入泳池之前,什么也没有发生。
小茜、民子、吕子、真由,一个小镇上的四个女中学生,每天混在一起,百无聊赖。
她们一起打保龄球。
一起拍大头贴。
一起看自卫队的飞机每天从头顶照常飞过。
一起上厕所。
一起买冰淇淋。
一起用玩具手枪射向一个男孩的脑袋。
一起吐槽原来的朋友,成为明星的深濑海。
一起唱K。
以及最后,一起把夏祭用的400条金鱼放入游泳池中,并且因为天色太暗,没能看到池中的金鱼。
能一个人出现的,只有小茜。
她是第一主人公,电影的大篇独白,都出自她。
她有一个和善无聊的父亲和出轨的母亲。
她的哥哥每天足不出户,宅在家里做直播。
她回到家里一个人吃速食。
她跟深濑海用手机相互发同一个微笑表情,突然,她就向手机屏幕吐了一口口水。
她暗恋一个教练。
她担心民子会恋爱,背叛她们的小团体。
然后,没了,她一个人的时刻也就是这些时刻。
没有稳步推进的叙事,没有逐渐升级的冲突,有的只是这样一些松散的日常片段,有的只是同一种情绪的不断重复和不同面向的展示。
影片的主题,依托于小茜的旁白得到呈现。
片子开头,少女们一起唱一首叫《十七岁》的歌。
“在一个荒无人烟的海,我想测试你对我的爱。”
然而,她们的生活没有恋爱也没有测试。
在她们生活的地方,连海也没有。
她们走不出小镇,她们在这里生老病死,终其一生。
每天人们去的地方只有市场、家,还有笑笑居酒屋。但大家谁也笑不出来。
她们生而为僵尸,活着却已经死了。
她们渴望奇迹,渴望战争、地震、父母去世打破生活的无聊。
如果不发生奇迹,就打不开牢门。
每个家庭都一样,平凡、普通、寻常,司空见惯。
想象的未来里,小茜沉迷老虎机,民子拥有五个孩子,吕子是单亲妈妈,真由和一个公务员出轨。
连友谊也是不可靠的。
小茜担心背叛,也恐惧于完全不知道另外三个人都在想什么。
结尾处,是和《猜火车》里一样的排比句:
我们总是想要一个结局。结局很黑暗。
结局是我们没看到金鱼。结局是明天这将成为案件。结局是被抓住被骂被停课了。
结局是(深濑)海的表现很完美,但她不久就从深夜档节目消失了。
结局是我妈出轨了,但没离婚也没有吵架,就那样维持着。
结局是我没向教练表白。
结局是夏天结束了。
结局是考试马马虎虎。结局是我进了一所普通学校。
结局是我们逃不出这个小镇。
结局是什么也没改变。
结局是我们做的一点意义也没有。
然后,影片结束于KTV里几位少女几近悲壮的《十七岁》的歌声中。
“我现在活着,就是现在活着,就是现在活着,就是现在活着……”
片中不乏花哨的视听手法,这里却非常平实,镜头如纪录片一样缓缓扫过舞动着的少女们的身体,她们看上去甚至是欢快的,我们却感到无尽悲伤。
影片发掘出了存在的真相?
不,在拥有不同生命和世界观的人眼中,存在可能是另一番模样。
也许还会有人迫不及待地想告诉几位少女,不是世界的问题,是她们自己的问题。
它呈现给我们的,实际上是一种人格真相,一种情绪真相,一种真实而准确的抱怨状态。
小茜,连同另外三位少女,在文学史上可以找到她们的姻亲,那就是福楼拜笔下的包法利夫人。
她们是少女时代的包法利夫人。
正因为准确,我们都可以在她们身上找到我们自己,会受到她们的感染。
我们会觉得自己也过得如同行尸走肉。
然而我们清楚,这样的状态是有问题的。
是少女们自己将自己闭锁于小圈子里,固守世界一成不变的价值观,拒绝开放和改变,对他人抱有敌意,丧失了对事物的兴趣和行动的意愿,寄望于奇迹。
我们知道这是一种困境,但我们不知道困境的根源,也不知道如何摆脱困境。
这正是艺术的目的(如果艺术有目的的话),它提供一种生命的可能性,向我们提出问题,但并不试图解答问题。
问题的答案,我们只有回到生活中自己寻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