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江苏卫视把黄金档给了一部可媲美《舌尖》的茶叶纪录片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江苏卫视把黄金档给了一部可媲美《舌尖》的茶叶纪录片

《舌尖》配乐,《朗读者》撰稿,这部茶叶纪录片开播啦。

东经117°,北纬27°,武夷山桐木村。红茶鼻祖,正山小种的发源地。

当地制茶人陈必芳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早已对这1200亩茶山中的一草一木烂熟于心。面对即将到来的茶季,陈必芳与儿子在简单的收拾后,入山寻找制作传统工艺正山小种必不可少的一道独门秘籍——油松。

在当地老茶人眼中,正山小种最具代表性的松烟香,就藏在这样的木材中,想要做出最为精道的好茶,最一流的口感。油松,不可或缺。

但桐木村已经被划为国家级自然生态保护区,区内的松树禁止砍伐。茶山面积也受到严格管控。曾经的伐木取材,逐渐被世人淡忘。用来熏制传统正山小种的松木,一律要从保护区外运来。

下一刻,陈必芳用刀口撞击枯死的树皮,除去腐烂的部分。眼前的松木,便是他们一整天的收获。

事实上,这是从2017年8月4日起,也就是昨天,江苏卫视每周五“九二零黄金时段”播出的大型人文纪录片——《茶界中国》第一集中的极小部分片段摘取。

值得注意的是,今天,不论是模仿国外真人秀,抑或是自创的娱乐节目,均以前赴后继之势,抢滩各大卫视。在此境况下,江苏卫视却把收视率集中的黄金档,交给了一部以纪录片形式的电视片。

这是一种怎样的自信与勇气?根据官方介绍:《茶界中国》不仅跳脱了茶叶纪录片“轻质”的原有格局,并且精美的画面与震撼的音效,可与大片媲美。这也就意味着,《茶界中国》在泛娱乐盛行的眼下,或是一次视觉疲惫后的文化回归。

导演意图:另辟蹊径,回归茶叶品饮的本质属性

茶语网(www.chayu.com)编辑有幸优先收看了《茶界中国》的第一集。通过宏大开阔的首集开篇,中国茶叶原产地逐渐展现于眼前。

据了解,第一季共有十集,每集近40分钟。它所讲述内容的一切前提是:在全球时空中寻找茶的故事,表现茶的历史。

那么,《茶界中国》将会如何说茶?当然,相信大多数茶叶爱好者,此刻会以一切与茶相关的纪录片作为原始联想:茶叶纪录片,或许是《茶叶之路》,以茶叶之路的兴衰为线索展开的历史画卷。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以探寻世界茶文化呈现关于茶的故事。

《乡土 · 行走魅力茶乡》,以茶乡旅游为主题。

事实上,大家猜得对,也不对。总导演刘嘉表示:《茶界中国》在避开了众说纷纭的茶旅故事及茶文化下,通过从最具有“启蒙”和“实用”的价值角度中独辟蹊径,告诉广大消费者决定一杯好茶最重要的物质基础。

“我们认定,茶应该回归品饮的本质属性。”刘嘉如是说,“这也是我们的最初意图。”

拍摄逻辑:从口感追随入手,镜头对准原产地

另一边,茶园中的茶树,不言不语,似乎从未改变。这一切,在陈必芳出生前就已存在。

陈必芳已经找到最了珍贵的松木,他也一定要配上,最珍贵的茶青。而徒手攀爬,原始的采摘方式,是53岁的陈必芳,唯一的办法。

在紧随其后的镜头交叠中,通过进入影片镜头的主角行走轨迹,一切,均在茶叶中彻底苏醒。

《茶界中国》专业顾问、茶叶品鉴专家刘军贤表示,“口感,才是评判好茶的重要标准。其内在动机与拍摄逻辑都指向了这里:茶最重要的物质属性——来自原产地的口感追随。”

“正是基于这个创作主旨,《茶界中国》在第一季的十集纪录片中将镜头对准了‘原产地明晰、独特’的茶品。”刘军贤表示,“要有好的口感与原产地的天造地设、茶界工匠的精益求精密不可分,而正是在好的口感的诱惑下,茶叶才在这个世界上畅行无阻、流转无界。”

可以说,茶叶,一切深厚的历史底蕴都根植于中国。

剪辑方式:四分钟一组的镜头,演绎茶的一生

场景切换,与此同时地球的另一端,距离武夷山13000公里的伦敦,欧洲金融经济中心。

英国资深的茶叶专家简,在所到之处均精致的汉姆屋中,与它们如老友相见一般熟稔中,开始了她新一天的工作生活。

在她的脑海中,那些关于中国红茶的世界变迁历史,此刻正带着呼吸声,逐渐醒来。

……

写到这里,你会发现这部纪录片的节奏,与以往看到的迥然不同,故事跳跃性很大,一会儿在中国,一会儿在英国。

据了解,《茶界中国》从策划到拍摄、完成,历时三年。十几个摄制组200多人,东至江浙,西到拉萨,北上山东,南下海南,再到中国台湾地区以及日本、英国、肯尼亚,行程30万公里,采访拍摄近百位茶人的悲欢、25种茶类的春夏秋冬的生长与制作。

为此,《茶界中国》策划顾问、CCTV《探索发现》栏目策划黄灿红表示,“这种看似‘混搭’的跳跃和剪辑,实际上是有意为之。毕竟,在浅阅读时代,人们观片的注意力集中时间,顶多不超过4分钟。”

这也意味着,整部电视纪录片每集40分钟里,每一组镜头都不会超过4分钟。

“这样做的目的,既是为表现故事的需求,也能在观剧不累中,带来新的观赏娱乐,始终专注。与此同时,镜头数量增加的结果,就是剧组需要成倍增加拍摄量。”刘嘉总导演透露,“为十集400分钟的播出,他们拍摄了差不多200个小时的素材。”

拍摄方式:运用一切手段为眼球服务

甚至,据主创人员介绍,在后期的故事里,跟随《茶界中国》真实而生动的镜头,大家还会来到肯尼亚非洲大草原上,与浩荡壮观的百万羚羊与雄狮追逐。穿越危机四伏的大草原,体验漫漫路程中的惊险经历。

“在远赴肯尼亚拍摄时,由于担心摄制组的安全,当地政府派出了两名带枪的护卫,在整个拍摄期间,寸步不离。” 《茶界中国》执行导演如是说。“这个画面或许会让我们更深刻理解茶叶对世界的影响。”

实际上,肯尼亚是世界第三大产茶国,茶叶是这个国家的经济支柱。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人家要用冲锋枪护卫茶叶了。

另外,《茶界中国》对视觉效果的处理,在今天的茶主题纪录片中,绝对大胆。据总导演刘嘉介绍,在整个《茶界中国》里,至少运用了航拍摄影、超高速摄影、微观生态摄影等表现手段。

“我们的航拍是参与到故事叙述中的。超高速、微观摄影能使人们看清楚茶叶制作的细节,使人们对正宗口感的由来产生切实的感受和认识。”

音效掌控:视听享受的尊重

火遍全国的《舌尖》,在为国人打造的一场“温情之宴”中,不知唤醒了多少饥肠辘辘的胃,也不知多少人为美食后面那个宛转悠扬、充满磁性的声音,及恰到好处的背景声所着迷。

光有得看,还不行。《舌尖》的成功,便为电视纪录片的视听享受做了最好的诠释。

那么,这部被主创誉为茶界版的《舌尖》是如何做到好听呢?

据《茶界中国》音乐总监、《舌尖上的中国1》声音设计王同介绍,他便是肩负着这样的使命加入进来的。

“《茶界中国》邀请名家专为纪录片创作了主题音乐,在这样十集纪录片里会有一个主题鲜明、原创的音乐贯穿始终。同时,又根据每集的侧重点创作该集的音效。”

与此同时,根据官方介绍,为拍好三大洲、四国家、十一个省区的茶,制作方汇聚了各方精英,组成优秀的创作团队:除电视人、报人、音乐人、茶专家外,还邀请《朗读者》总策划、《五大道》总撰稿李亦然担任总撰稿

在拍摄英国的内容时,邀请了英国BBC的专业团队。导演Francis Gerard基于对英国茶叶历史的熟悉,对拍摄计划给出了很多独到的建议。

“观剧时,你会发现《茶界中国》在兼容并蓄中达到了一个新境界。”总导演刘嘉如是说。

纪录片创举:一部“可以喝的纪录片”

每一个茶到味蕾的故事里,都是人和情感的故事。归根结底,《茶界中国》说的是茶,但出演的是人。

刘嘉表示,“我们通过深度走访中国茶叶最具代表性的原产地,探寻茶叶最正宗的口感,为茶正本清源。欲为观众传达最正确的茶叶认知,倡导最健康的饮茶方式。因此,茶是用来喝的,这也是一部可以喝的纪录片!”

据悉,在《茶界中国》播出之后,同步还将进行众筹,通过这个方式,让大众见证到的正宗的好茶,真正送到口中。

 

本文来源于茶语网(www.chayu.com),茶语频道商务合作电话:400-799-3998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江苏卫视把黄金档给了一部可媲美《舌尖》的茶叶纪录片

《舌尖》配乐,《朗读者》撰稿,这部茶叶纪录片开播啦。

东经117°,北纬27°,武夷山桐木村。红茶鼻祖,正山小种的发源地。

当地制茶人陈必芳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早已对这1200亩茶山中的一草一木烂熟于心。面对即将到来的茶季,陈必芳与儿子在简单的收拾后,入山寻找制作传统工艺正山小种必不可少的一道独门秘籍——油松。

在当地老茶人眼中,正山小种最具代表性的松烟香,就藏在这样的木材中,想要做出最为精道的好茶,最一流的口感。油松,不可或缺。

但桐木村已经被划为国家级自然生态保护区,区内的松树禁止砍伐。茶山面积也受到严格管控。曾经的伐木取材,逐渐被世人淡忘。用来熏制传统正山小种的松木,一律要从保护区外运来。

下一刻,陈必芳用刀口撞击枯死的树皮,除去腐烂的部分。眼前的松木,便是他们一整天的收获。

事实上,这是从2017年8月4日起,也就是昨天,江苏卫视每周五“九二零黄金时段”播出的大型人文纪录片——《茶界中国》第一集中的极小部分片段摘取。

值得注意的是,今天,不论是模仿国外真人秀,抑或是自创的娱乐节目,均以前赴后继之势,抢滩各大卫视。在此境况下,江苏卫视却把收视率集中的黄金档,交给了一部以纪录片形式的电视片。

这是一种怎样的自信与勇气?根据官方介绍:《茶界中国》不仅跳脱了茶叶纪录片“轻质”的原有格局,并且精美的画面与震撼的音效,可与大片媲美。这也就意味着,《茶界中国》在泛娱乐盛行的眼下,或是一次视觉疲惫后的文化回归。

导演意图:另辟蹊径,回归茶叶品饮的本质属性

茶语网(www.chayu.com)编辑有幸优先收看了《茶界中国》的第一集。通过宏大开阔的首集开篇,中国茶叶原产地逐渐展现于眼前。

据了解,第一季共有十集,每集近40分钟。它所讲述内容的一切前提是:在全球时空中寻找茶的故事,表现茶的历史。

那么,《茶界中国》将会如何说茶?当然,相信大多数茶叶爱好者,此刻会以一切与茶相关的纪录片作为原始联想:茶叶纪录片,或许是《茶叶之路》,以茶叶之路的兴衰为线索展开的历史画卷。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以探寻世界茶文化呈现关于茶的故事。

《乡土 · 行走魅力茶乡》,以茶乡旅游为主题。

事实上,大家猜得对,也不对。总导演刘嘉表示:《茶界中国》在避开了众说纷纭的茶旅故事及茶文化下,通过从最具有“启蒙”和“实用”的价值角度中独辟蹊径,告诉广大消费者决定一杯好茶最重要的物质基础。

“我们认定,茶应该回归品饮的本质属性。”刘嘉如是说,“这也是我们的最初意图。”

拍摄逻辑:从口感追随入手,镜头对准原产地

另一边,茶园中的茶树,不言不语,似乎从未改变。这一切,在陈必芳出生前就已存在。

陈必芳已经找到最了珍贵的松木,他也一定要配上,最珍贵的茶青。而徒手攀爬,原始的采摘方式,是53岁的陈必芳,唯一的办法。

在紧随其后的镜头交叠中,通过进入影片镜头的主角行走轨迹,一切,均在茶叶中彻底苏醒。

《茶界中国》专业顾问、茶叶品鉴专家刘军贤表示,“口感,才是评判好茶的重要标准。其内在动机与拍摄逻辑都指向了这里:茶最重要的物质属性——来自原产地的口感追随。”

“正是基于这个创作主旨,《茶界中国》在第一季的十集纪录片中将镜头对准了‘原产地明晰、独特’的茶品。”刘军贤表示,“要有好的口感与原产地的天造地设、茶界工匠的精益求精密不可分,而正是在好的口感的诱惑下,茶叶才在这个世界上畅行无阻、流转无界。”

可以说,茶叶,一切深厚的历史底蕴都根植于中国。

剪辑方式:四分钟一组的镜头,演绎茶的一生

场景切换,与此同时地球的另一端,距离武夷山13000公里的伦敦,欧洲金融经济中心。

英国资深的茶叶专家简,在所到之处均精致的汉姆屋中,与它们如老友相见一般熟稔中,开始了她新一天的工作生活。

在她的脑海中,那些关于中国红茶的世界变迁历史,此刻正带着呼吸声,逐渐醒来。

……

写到这里,你会发现这部纪录片的节奏,与以往看到的迥然不同,故事跳跃性很大,一会儿在中国,一会儿在英国。

据了解,《茶界中国》从策划到拍摄、完成,历时三年。十几个摄制组200多人,东至江浙,西到拉萨,北上山东,南下海南,再到中国台湾地区以及日本、英国、肯尼亚,行程30万公里,采访拍摄近百位茶人的悲欢、25种茶类的春夏秋冬的生长与制作。

为此,《茶界中国》策划顾问、CCTV《探索发现》栏目策划黄灿红表示,“这种看似‘混搭’的跳跃和剪辑,实际上是有意为之。毕竟,在浅阅读时代,人们观片的注意力集中时间,顶多不超过4分钟。”

这也意味着,整部电视纪录片每集40分钟里,每一组镜头都不会超过4分钟。

“这样做的目的,既是为表现故事的需求,也能在观剧不累中,带来新的观赏娱乐,始终专注。与此同时,镜头数量增加的结果,就是剧组需要成倍增加拍摄量。”刘嘉总导演透露,“为十集400分钟的播出,他们拍摄了差不多200个小时的素材。”

拍摄方式:运用一切手段为眼球服务

甚至,据主创人员介绍,在后期的故事里,跟随《茶界中国》真实而生动的镜头,大家还会来到肯尼亚非洲大草原上,与浩荡壮观的百万羚羊与雄狮追逐。穿越危机四伏的大草原,体验漫漫路程中的惊险经历。

“在远赴肯尼亚拍摄时,由于担心摄制组的安全,当地政府派出了两名带枪的护卫,在整个拍摄期间,寸步不离。” 《茶界中国》执行导演如是说。“这个画面或许会让我们更深刻理解茶叶对世界的影响。”

实际上,肯尼亚是世界第三大产茶国,茶叶是这个国家的经济支柱。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人家要用冲锋枪护卫茶叶了。

另外,《茶界中国》对视觉效果的处理,在今天的茶主题纪录片中,绝对大胆。据总导演刘嘉介绍,在整个《茶界中国》里,至少运用了航拍摄影、超高速摄影、微观生态摄影等表现手段。

“我们的航拍是参与到故事叙述中的。超高速、微观摄影能使人们看清楚茶叶制作的细节,使人们对正宗口感的由来产生切实的感受和认识。”

音效掌控:视听享受的尊重

火遍全国的《舌尖》,在为国人打造的一场“温情之宴”中,不知唤醒了多少饥肠辘辘的胃,也不知多少人为美食后面那个宛转悠扬、充满磁性的声音,及恰到好处的背景声所着迷。

光有得看,还不行。《舌尖》的成功,便为电视纪录片的视听享受做了最好的诠释。

那么,这部被主创誉为茶界版的《舌尖》是如何做到好听呢?

据《茶界中国》音乐总监、《舌尖上的中国1》声音设计王同介绍,他便是肩负着这样的使命加入进来的。

“《茶界中国》邀请名家专为纪录片创作了主题音乐,在这样十集纪录片里会有一个主题鲜明、原创的音乐贯穿始终。同时,又根据每集的侧重点创作该集的音效。”

与此同时,根据官方介绍,为拍好三大洲、四国家、十一个省区的茶,制作方汇聚了各方精英,组成优秀的创作团队:除电视人、报人、音乐人、茶专家外,还邀请《朗读者》总策划、《五大道》总撰稿李亦然担任总撰稿

在拍摄英国的内容时,邀请了英国BBC的专业团队。导演Francis Gerard基于对英国茶叶历史的熟悉,对拍摄计划给出了很多独到的建议。

“观剧时,你会发现《茶界中国》在兼容并蓄中达到了一个新境界。”总导演刘嘉如是说。

纪录片创举:一部“可以喝的纪录片”

每一个茶到味蕾的故事里,都是人和情感的故事。归根结底,《茶界中国》说的是茶,但出演的是人。

刘嘉表示,“我们通过深度走访中国茶叶最具代表性的原产地,探寻茶叶最正宗的口感,为茶正本清源。欲为观众传达最正确的茶叶认知,倡导最健康的饮茶方式。因此,茶是用来喝的,这也是一部可以喝的纪录片!”

据悉,在《茶界中国》播出之后,同步还将进行众筹,通过这个方式,让大众见证到的正宗的好茶,真正送到口中。

 

本文来源于茶语网(www.chayu.com),茶语频道商务合作电话:400-799-3998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