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封面新闻副总编卢荡:形成转化的有效阅读远胜10w+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封面新闻副总编卢荡:形成转化的有效阅读远胜10w+

“越是细分、越是垂直、越是专业的微信公号,越不应把大众粉丝数、广义阅读数当成核心追求。有效传播,高效转化,才应是主攻方向。”

中服时尚全新专栏【新媒体大咖谈】,邀请优秀的新媒体领军大咖,谈新营销、谈新传播、谈新业态、谈新生活,财经的、民生的,他们从各自的视角出发,分享新媒体运营的一手心得,纵论社会化营销的全新体验。

本期我们邀请到封面新闻副总编辑卢荡坐客【新媒体大咖谈】,分享“关于新媒体的315——形成转化的有效阅读远胜10w+”。

卢荡。现任封面新闻副总编辑。曾任北京青年报一级编辑。

获中国新闻奖、北京新闻奖、全国人大新闻奖等;第五届“创业青年首都贡献奖”金奖;“我的中国梦”北京青年宣讲团成员。

- 没有用户的就没有流量

- 没有流量就无法“造血”

- 没有血则必死无疑

无论什么平台,小到微信公号大到App,生存的基础都是用户。所谓的互联网思维,首要便是用户思维。

1座金字塔

包括所谓新媒体在内的互联网行业,其实可看成一座金字塔。如果把这座塔分为塔尖、塔身、塔基三层,其实正可对应代表性的互联网企业或产品。这三层的不同位置,也决定了所对应企业的体量有着天壤之别。

身处底层的塔基,是广义的内容生产商,无论ugc还是pgc,无论拍电影的导演还是做饭的厨子,他们所提供的都是广义的内容,其核心能力也正是内容的生产力。而这一能力的大小,也基本决定了体量的大小

塔基:内容生产是基础

讲个便于理解的例子,冯小刚是内地票房最高的导演之一,但即便他的片子再卖座,也只是内容制作者,甚至在电影工业中连生产商都算不上。同理,在微信写作领域持续走红的六神磊磊,也一样只是内容的生产者,至少目前也一样处于金字塔底层。

但不是说金字塔底层就没有前途和钱途。只是说,相比金字塔中层的平台型企业,其体量会有差别。

塔身:平台传播是关键

内容做得再好,也必然需要平台去传播。就像冯小刚的电影再好,名厨的菜再绝,也都需要一个“变现”的平台。因为拍了电影总得放映吧?这个时候,万达影城对冯小刚来说,就成了平台型企业。而结合互联网来说,爱奇艺、优酷等便可看作金字塔塔身的平台型企业。

思维展开一点看,其实大多数所谓新媒体,只能称为内容生产商,根本谈不上媒体。因为他们没有自控的传播渠道,即便有,也过于弱势。

所以我们会看到一个事实——许多传统媒体或所谓的新媒体,辛辛苦苦做出来的稿子,首先会发在微信公号,而不是自身平台。这种甘于让自己变成腾讯ugc或pgc的根源,其实很简单——要么自身平台不行了,要么自身根本就没平台。

所以,无论在风口的短视频创作机构,还是已走出风口的微信公号创业,其实都不是媒体创业,最多只是内容创业。它们只是底层的生产商,绝不是中层的平台。

塔尖:孕育大生态

平台型企业的老板似乎都有一个梦,总想打通上下游产业链,甚至惦记着吸干周边产业的现金流。“雷声”最大的便是贾跃亭,他说的最多的便是“生态”。不是说生态这个概念不对,而且恰恰很对,并且处在金字塔塔尖的企业都是生态型企业。但生态绝不是像贾跃亭一样喊出来的,而是孕育出来的。

微信就是一个从平台型产品升级成生态的产品。诞生之初,最为公众所知的功能是即时通讯。所以,最初的微信在用户心中就是一个工具。后来微信用户越来越多,工具便自然成了平台。用户多了,可转化的需求也就多了,所以现在的微信也就成了一个生态。

举例来说,微信公号开启了内容生态,微信支付营造了金融生态,甚至一个小小的王者荣耀都可以酝酿出游戏生态,而小程序的生态也已经在培育中。等等。

而这一个个小生态组成的便是微信的大生态。就像地球,其大生态一定由无数的小生态汇集而成。

类似的生态型企业,你在新闻或内容领域能找到对应吗?试试看!

上文已经说了,无论什么平台,能否存活的第一前提就是用户。而类似忠诚度、转化率、盈利模式等,都是后话的后话。

三个关键数

现在,许多创业者选择内容落地的方式是基于“两微”的免费平台延伸,包括头条号、企鹅号等等。甚至为了推广自身内容,到了什么状态呢?恨不得是个内容平台,就去注册一个号。目的无非两个,一是对外宣称自己有所谓的“传播矩阵”,二是尽量多的增加渠道,试图提高传播数据。

不能说这样不对,尤其对背负商业压力的内容创业者来说。但内容创业的首要前提,其实不在于平台的多与少,而恰恰在于内容的好不好?

找准目标客户群

10万+重要吗?当然重要,但对理性的内容创业者来说,能形成转化的有效阅读才更重要。某垂直微信公号,其写作目标很简单——卖玩具。微信设立不过3个月,玩具据说已卖了200多万元,而公号文章的阅读数呢?平均每篇1万+,高的不过3万+。

相对用户数,用户黏度数据更重要。小到微信公号的粉丝打开率,大到APP的用户开机率,还不说步长、时长等。

相对阅读数,点赞数据更重要。因为这意味着潜在的转化希望。而内容的转化率,是内容创业的终极目的之一。

相对平台数,转载数据可能更重要。尤其用户的自主转发。因为平台再多,没有转发、没有二次传播和几何传播,结果都可能会等于0。

从前,我们希望自己的内容影响有影响力的人。现在除此之外,还希望影响有消费力的人。但消费并非狭义指钱,还有时间消费、流量消费、传播消费等。

所以,移动互联时代的内容或内容平台,高阅读数和高影响力看起来是一件事,其实根本是两回事。比如某个资讯类APP,一条查处“鳝鱼门”涉黄直播平台的消息,可以带来数百万pv,但带来的下载量却可能不足10人。这样的转化率其实在警示——不是目标用户的阅读,都可能是无效阅读。

有效传播、高效转化

最近一些国企的微信小编咨询——如何迅速涨粉?如何迅速提高阅读?我说在当前的微信生态没有捷径可走,除非数据做假,但做假有意义吗?

微信公号吸粉策略看上去看多,但有一条定律是不变的,就是内容(产品)好、认可度高、自发传播率才高,这样才能形成有效的粉丝转化。如果完全靠策略吸粉,用户可能增加,但阅读数并一定会增加,用户活跃度和粘性更加不一定会增加。

所以,我跟这些小编建议——你首先应该明确公号到底给谁看?如果给企业员工看,那你应该统计还有多少员工没关注这个号?他们又为什么不关注?这才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对企业、行业等非大众公号来说,并非阅读数越高越好,也并非阅读数低就不好。重要的前提,是看有效阅读率和内容转化率。

某家智库公号,每期文章只传4个群,每群500人,加起来也只有2000人,但这两千人都是其用户或目标用户。所以,即便文章阅读数只有半数的1000,也可以达到精准推送的效果。

但从“面子”来说,几乎所有的公号运营者都希望文章篇篇10万+,尤其是媒体出身的运营者。这种心态当然可以理解,但写不出10万+,不一定代表你写作能力不行,最多只能说你的新媒体综合运营能力还需要提高,或者说产品能力需要提高。

越是细分、越是垂直、越是专业的微信公号,越不应把大众粉丝数、广义阅读数当成核心追求。有效传播,高效转化,才应是主攻方向。

五根手指头

移动互联时代,一个内容平台能否成功,或者说一个平台型内容企业能否成功,当然有许多决定因素,但最重要的其实是5点。

如果把这5点比做一只手,大拇指应该是产品。因为产品好不好,直接决定创业成与败。一个好的产品经理,一定要懂得平台的全流程。这也是为什么好的产品经理难找的原因之一。所以,不管是不是媒体人,创业的第一步都该好好学学如何当产品经理。

第二根指头是食指,它是资本。可以肯定的说,“资本首先看团队”这句话一半是骗人的。没有好的产品,绝大多数金主肯定不会拿钱。

第三根手指是中指,它是技术。每个大的互联网公司,都有一个神一样的存在的CTO。即便小小的创业公号,也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程序猿”的重要。以前纸媒开策划会,通常叫上编辑、记者、美编就行。现在做新媒体,至少得加上一个“工程师”。因为这些IT咖,懂得用最合适的技术来呈现内容,不仅可以帮助内容实现“无障碍阅读”,甚至还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举个例子,常被用做品推的H5,段位不同的技术人员,做出来的效果高低立现。而数据新闻的可视化呈现,更多考验的也是技术的实力。

从事所谓的新媒体,要么你本身就是大咖,自带流量。否则,建议少尝试纯文字写作,多尝试新技术与内容的融合文本,哪怕从微信公号的功能优化、页面创新开始。否则,字还是那些字,所谓的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又有何区别呢?

第四根指头无名指代表什么呢?运营!一个直观的例子就是coo这个职位,在越来越多的公司被越来越重视。

对不起!最后一个小指头才是内容。内容当然重要,但在5要素里不是最重要的。

共同诉求、共同发展

以今日头条和快手为例,它们也是内容平台,但他们并不生产内容。头条早期是“搬运工”,后期才有了ugc。快手也不做原创,但每天的ugc据称超过500万条。

对这个量级的平台型内容商来说,成功的首要前提恰恰不是内容的海量,而是用户画像能力和精准分发能力以及基于大数据的内容转化能力、用户变现能力。而这些,都恰恰是产品、技术、运营甚至资本的重要职能。

当下,媒体和内容平台其实是两个事物、两种玩法。许多媒体在替内容平台打工,比如把稿件在微信和头条号的传播,看得比在自身平台传播更重要。甘于成为商业平台ugc、pgc,其实是被迫也是倒逼。

有没有介于媒体与内容平台之间的第三种玩法?有!成不成功?目前还不好说。比如腾讯就正通过多种手段,在生产原创新闻,而这其实是媒体的传统优势。而一些由媒体创办的资讯类APP,也在借鉴今日头条等分发平台的精准推荐和门户客户端的信息流等。甚至,有些资讯类平台已开始和传统媒体合作,共同生产原创新闻产品。

融合是这个时代的热词,融合的核心诉求是发展或共同发展。但有一点必须清晰,那就是媒体不要简单的把平台当对手,因为两者本身就在金字塔的不同层级。媒体当前需要做的事情依然很多,但最需要做的还是对原创更加重视。

最后不妨做个游戏。伸出一只手,用大拇指分别和其他四指配合,你会发现大拇指无论和哪个指头在一起,都能形成合力,拿起力所能及的东西。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大拇指和食指配合,力度是最大的……

本栏目分享内容均由嘉宾自主选择,均为嘉宾个人观点,不代表中服时尚立场。欢迎大家继续关注,更多精彩观点尽在【新媒体大咖谈】!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封面新闻副总编卢荡:形成转化的有效阅读远胜10w+

“越是细分、越是垂直、越是专业的微信公号,越不应把大众粉丝数、广义阅读数当成核心追求。有效传播,高效转化,才应是主攻方向。”

中服时尚全新专栏【新媒体大咖谈】,邀请优秀的新媒体领军大咖,谈新营销、谈新传播、谈新业态、谈新生活,财经的、民生的,他们从各自的视角出发,分享新媒体运营的一手心得,纵论社会化营销的全新体验。

本期我们邀请到封面新闻副总编辑卢荡坐客【新媒体大咖谈】,分享“关于新媒体的315——形成转化的有效阅读远胜10w+”。

卢荡。现任封面新闻副总编辑。曾任北京青年报一级编辑。

获中国新闻奖、北京新闻奖、全国人大新闻奖等;第五届“创业青年首都贡献奖”金奖;“我的中国梦”北京青年宣讲团成员。

- 没有用户的就没有流量

- 没有流量就无法“造血”

- 没有血则必死无疑

无论什么平台,小到微信公号大到App,生存的基础都是用户。所谓的互联网思维,首要便是用户思维。

1座金字塔

包括所谓新媒体在内的互联网行业,其实可看成一座金字塔。如果把这座塔分为塔尖、塔身、塔基三层,其实正可对应代表性的互联网企业或产品。这三层的不同位置,也决定了所对应企业的体量有着天壤之别。

身处底层的塔基,是广义的内容生产商,无论ugc还是pgc,无论拍电影的导演还是做饭的厨子,他们所提供的都是广义的内容,其核心能力也正是内容的生产力。而这一能力的大小,也基本决定了体量的大小

塔基:内容生产是基础

讲个便于理解的例子,冯小刚是内地票房最高的导演之一,但即便他的片子再卖座,也只是内容制作者,甚至在电影工业中连生产商都算不上。同理,在微信写作领域持续走红的六神磊磊,也一样只是内容的生产者,至少目前也一样处于金字塔底层。

但不是说金字塔底层就没有前途和钱途。只是说,相比金字塔中层的平台型企业,其体量会有差别。

塔身:平台传播是关键

内容做得再好,也必然需要平台去传播。就像冯小刚的电影再好,名厨的菜再绝,也都需要一个“变现”的平台。因为拍了电影总得放映吧?这个时候,万达影城对冯小刚来说,就成了平台型企业。而结合互联网来说,爱奇艺、优酷等便可看作金字塔塔身的平台型企业。

思维展开一点看,其实大多数所谓新媒体,只能称为内容生产商,根本谈不上媒体。因为他们没有自控的传播渠道,即便有,也过于弱势。

所以我们会看到一个事实——许多传统媒体或所谓的新媒体,辛辛苦苦做出来的稿子,首先会发在微信公号,而不是自身平台。这种甘于让自己变成腾讯ugc或pgc的根源,其实很简单——要么自身平台不行了,要么自身根本就没平台。

所以,无论在风口的短视频创作机构,还是已走出风口的微信公号创业,其实都不是媒体创业,最多只是内容创业。它们只是底层的生产商,绝不是中层的平台。

塔尖:孕育大生态

平台型企业的老板似乎都有一个梦,总想打通上下游产业链,甚至惦记着吸干周边产业的现金流。“雷声”最大的便是贾跃亭,他说的最多的便是“生态”。不是说生态这个概念不对,而且恰恰很对,并且处在金字塔塔尖的企业都是生态型企业。但生态绝不是像贾跃亭一样喊出来的,而是孕育出来的。

微信就是一个从平台型产品升级成生态的产品。诞生之初,最为公众所知的功能是即时通讯。所以,最初的微信在用户心中就是一个工具。后来微信用户越来越多,工具便自然成了平台。用户多了,可转化的需求也就多了,所以现在的微信也就成了一个生态。

举例来说,微信公号开启了内容生态,微信支付营造了金融生态,甚至一个小小的王者荣耀都可以酝酿出游戏生态,而小程序的生态也已经在培育中。等等。

而这一个个小生态组成的便是微信的大生态。就像地球,其大生态一定由无数的小生态汇集而成。

类似的生态型企业,你在新闻或内容领域能找到对应吗?试试看!

上文已经说了,无论什么平台,能否存活的第一前提就是用户。而类似忠诚度、转化率、盈利模式等,都是后话的后话。

三个关键数

现在,许多创业者选择内容落地的方式是基于“两微”的免费平台延伸,包括头条号、企鹅号等等。甚至为了推广自身内容,到了什么状态呢?恨不得是个内容平台,就去注册一个号。目的无非两个,一是对外宣称自己有所谓的“传播矩阵”,二是尽量多的增加渠道,试图提高传播数据。

不能说这样不对,尤其对背负商业压力的内容创业者来说。但内容创业的首要前提,其实不在于平台的多与少,而恰恰在于内容的好不好?

找准目标客户群

10万+重要吗?当然重要,但对理性的内容创业者来说,能形成转化的有效阅读才更重要。某垂直微信公号,其写作目标很简单——卖玩具。微信设立不过3个月,玩具据说已卖了200多万元,而公号文章的阅读数呢?平均每篇1万+,高的不过3万+。

相对用户数,用户黏度数据更重要。小到微信公号的粉丝打开率,大到APP的用户开机率,还不说步长、时长等。

相对阅读数,点赞数据更重要。因为这意味着潜在的转化希望。而内容的转化率,是内容创业的终极目的之一。

相对平台数,转载数据可能更重要。尤其用户的自主转发。因为平台再多,没有转发、没有二次传播和几何传播,结果都可能会等于0。

从前,我们希望自己的内容影响有影响力的人。现在除此之外,还希望影响有消费力的人。但消费并非狭义指钱,还有时间消费、流量消费、传播消费等。

所以,移动互联时代的内容或内容平台,高阅读数和高影响力看起来是一件事,其实根本是两回事。比如某个资讯类APP,一条查处“鳝鱼门”涉黄直播平台的消息,可以带来数百万pv,但带来的下载量却可能不足10人。这样的转化率其实在警示——不是目标用户的阅读,都可能是无效阅读。

有效传播、高效转化

最近一些国企的微信小编咨询——如何迅速涨粉?如何迅速提高阅读?我说在当前的微信生态没有捷径可走,除非数据做假,但做假有意义吗?

微信公号吸粉策略看上去看多,但有一条定律是不变的,就是内容(产品)好、认可度高、自发传播率才高,这样才能形成有效的粉丝转化。如果完全靠策略吸粉,用户可能增加,但阅读数并一定会增加,用户活跃度和粘性更加不一定会增加。

所以,我跟这些小编建议——你首先应该明确公号到底给谁看?如果给企业员工看,那你应该统计还有多少员工没关注这个号?他们又为什么不关注?这才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对企业、行业等非大众公号来说,并非阅读数越高越好,也并非阅读数低就不好。重要的前提,是看有效阅读率和内容转化率。

某家智库公号,每期文章只传4个群,每群500人,加起来也只有2000人,但这两千人都是其用户或目标用户。所以,即便文章阅读数只有半数的1000,也可以达到精准推送的效果。

但从“面子”来说,几乎所有的公号运营者都希望文章篇篇10万+,尤其是媒体出身的运营者。这种心态当然可以理解,但写不出10万+,不一定代表你写作能力不行,最多只能说你的新媒体综合运营能力还需要提高,或者说产品能力需要提高。

越是细分、越是垂直、越是专业的微信公号,越不应把大众粉丝数、广义阅读数当成核心追求。有效传播,高效转化,才应是主攻方向。

五根手指头

移动互联时代,一个内容平台能否成功,或者说一个平台型内容企业能否成功,当然有许多决定因素,但最重要的其实是5点。

如果把这5点比做一只手,大拇指应该是产品。因为产品好不好,直接决定创业成与败。一个好的产品经理,一定要懂得平台的全流程。这也是为什么好的产品经理难找的原因之一。所以,不管是不是媒体人,创业的第一步都该好好学学如何当产品经理。

第二根指头是食指,它是资本。可以肯定的说,“资本首先看团队”这句话一半是骗人的。没有好的产品,绝大多数金主肯定不会拿钱。

第三根手指是中指,它是技术。每个大的互联网公司,都有一个神一样的存在的CTO。即便小小的创业公号,也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程序猿”的重要。以前纸媒开策划会,通常叫上编辑、记者、美编就行。现在做新媒体,至少得加上一个“工程师”。因为这些IT咖,懂得用最合适的技术来呈现内容,不仅可以帮助内容实现“无障碍阅读”,甚至还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举个例子,常被用做品推的H5,段位不同的技术人员,做出来的效果高低立现。而数据新闻的可视化呈现,更多考验的也是技术的实力。

从事所谓的新媒体,要么你本身就是大咖,自带流量。否则,建议少尝试纯文字写作,多尝试新技术与内容的融合文本,哪怕从微信公号的功能优化、页面创新开始。否则,字还是那些字,所谓的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又有何区别呢?

第四根指头无名指代表什么呢?运营!一个直观的例子就是coo这个职位,在越来越多的公司被越来越重视。

对不起!最后一个小指头才是内容。内容当然重要,但在5要素里不是最重要的。

共同诉求、共同发展

以今日头条和快手为例,它们也是内容平台,但他们并不生产内容。头条早期是“搬运工”,后期才有了ugc。快手也不做原创,但每天的ugc据称超过500万条。

对这个量级的平台型内容商来说,成功的首要前提恰恰不是内容的海量,而是用户画像能力和精准分发能力以及基于大数据的内容转化能力、用户变现能力。而这些,都恰恰是产品、技术、运营甚至资本的重要职能。

当下,媒体和内容平台其实是两个事物、两种玩法。许多媒体在替内容平台打工,比如把稿件在微信和头条号的传播,看得比在自身平台传播更重要。甘于成为商业平台ugc、pgc,其实是被迫也是倒逼。

有没有介于媒体与内容平台之间的第三种玩法?有!成不成功?目前还不好说。比如腾讯就正通过多种手段,在生产原创新闻,而这其实是媒体的传统优势。而一些由媒体创办的资讯类APP,也在借鉴今日头条等分发平台的精准推荐和门户客户端的信息流等。甚至,有些资讯类平台已开始和传统媒体合作,共同生产原创新闻产品。

融合是这个时代的热词,融合的核心诉求是发展或共同发展。但有一点必须清晰,那就是媒体不要简单的把平台当对手,因为两者本身就在金字塔的不同层级。媒体当前需要做的事情依然很多,但最需要做的还是对原创更加重视。

最后不妨做个游戏。伸出一只手,用大拇指分别和其他四指配合,你会发现大拇指无论和哪个指头在一起,都能形成合力,拿起力所能及的东西。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大拇指和食指配合,力度是最大的……

本栏目分享内容均由嘉宾自主选择,均为嘉宾个人观点,不代表中服时尚立场。欢迎大家继续关注,更多精彩观点尽在【新媒体大咖谈】!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