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常劲
申请上市的众安保险尽管有平安保险做股东背书,但仍然暴露出诸多问题。
做为中国首家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在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众安保险),在今年6月30日的香港证券交易所正式申请在港上市。但来自平安保险的一位高管私下表示,众安保险产品结构不合理、号称估值过千亿,这会存在很多隐患。
正式申请上市之前,众安保险的市场估值已经超过千亿。估值一出,不仅让保险业一片哗然,也让互联网企业大为震惊。
一家互联网保险公司为什么能获得如此夸张的市场估值?并没有多少积累的众安保险如何与传统保险业抗衡?有诸多疑云待解的众安保险,能平安登陆香港资本市场吗?
股东疑云——一股独大的管理弊端会出现吗?
在国内,众安保险被认为是仅次于蚂蚁金服和陆金所的金融科技巨头。那么这家金融巨头的的实际控股人是谁?“三马”共同控股吗?还是属于单一最大股动蚂蚁金服?
显然答案是否定的,从目前透露出的种种信息来看,众安保险的实际控股人为其董事长欧亚平。
欧亚平是一位出道较早又比较低调的香港资本大亨,他是港股上市的地产公司百仕达的创始人和实际控制人,第一次出现在公众面前可能是2001年夺得深圳地王而出名。在2013年众安保险成立时,欧亚平被“三马”共同推举为众安保险董事长。
能让“三马”联袂推举为董事长,欧亚平的控股能力也绝对不弱。据悉,欧亚平通过百仕达控制着两家众安保险的股东,深圳日讯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深圳市日讯互联网有限公司,这两家公司合计持有众安保险8.95%的股份。除此之外,欧亚平的胞兄欧亚非,其控制的深圳市加德信投资有限公司持有众安保险11.28%的股份。这样算下来,欧亚平家族对众安保险的持股比已经达到20.23%,超过最大单一股东蚂蚁金服的16.04%。
一家企业,尤其是互联网企业,整体的管理是最为重要的。根据众安保险官网的董事简历所列,最新的组成人员为,董事长:欧亚平;董事:韩歆毅、赖智明、王国平、胡晓明、郑方、陈劲、欧晋羿;独立董事:陈慧、张爽、杜力、LI YIFAN、吴鹰。
在这份名单中,我们看到了另一个欧亚平家族的人,欧晋羿。欧晋羿是欧亚平的儿子,在今年4月被提名为众安保险董事,并于7月11日得到保监会批准。这也就意味着欧亚平家族在董事会中直接拥有两个席位。
虽然我们明白增加董事会中完全属于自己阵营的席位,有助于董事长管理企业,并顺利推行自己的一些计划和方案。但这样很容易造成企业内部的声音过于一致,造成企业在发展中出现错误的方向。企业的发展尤其是大型企业,比较忌讳形成家族式企业的结构,虽然在企业初期的快速发展阶段起到更好的作用,但在之后的正常运行中,很可能影响到企业正常健康的发展。
管理疑云——成本过高如何降低?
在行业内,公认众安保险的管理费用过高。手续费及佣金并不是众安保险最大的费用支出,而是技术服务费。
从公司利润表披露的数据看,众安保险最大费用支出是业务及管理费,2016年高达16.93亿元,同比增长88%。超过10亿的业务及管理费来自技术服务费,同比增长80%。
这些“技术服务费”其实是给各大互联网平台的推广费,或者说手续费。一位业内人士测算,在航意险业务中,每1亿元保费中需要给互联网平台的手续费就高达9000万元以上,这些开支导致保险利润被摊薄。
从年报披露的数据看,包括赔付支出、手续费及佣金支出和业务及管理费几项主要成本合计超过33亿元,同比上涨51%。
上述财务表现不能不说是众安保险管理团队的问题。如果不能很好解决这个问题,即使上市,众安保险能扭转管理费用过高、净利润下降的难题吗?
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业内人士透露,众安保险CFO约翰·毕在其提交上市之前已经递交辞呈。据悉,约翰·毕的辞职给人很多猜想空间。做为主管财务的人在此敏感时期提出辞职,值得玩味。消息人士透露,由于处在上市前紧要关头,而未予对外披露。笔者向众安保险CEO陈劲短信求证时,对方未予回复。
赢利疑云——净利润持续下降如何止跌?
造成众安保险收支天平失衡的原因是,一方面是管理费用过高,另一方面是净利润大幅下降。
从盈利数据上看看,坊间风传股价高达千亿的众安保险的盈利能不能支撑起这个名头?众安保险成立自2013年,第一个完整年为2014年,2014年-2016年,众安保险的年净利润为,3698万元、4425万元和937万元。
众安保险2016年实现净利润937万元,同比下滑近80%。这是众安保险近3年业绩最差的一年,净利润跌破千万。
亏损仍在持续。从2017年的市场表现来看,众安保险一季度尝付能力充足率为630.47%,净利润亏损3.1亿元,二季度为528.06%,净利润亏损1.7亿元。根据今年的情况来看,2017年众安保险盈利情况并不乐观。
去年第二季度,众安保险实现盈利1924万元,而今年同期则是亏损1.7亿元。从今年第一季度的“亏损王”到第二季度的持续亏损,这对众安保险的全年业绩都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再从偿付能力来看,以今年上半年来例,众安保险的偿付能力是在降低的。为什么说众安保险的偿付能力降低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大小取决于保险公司的实际资产减去实际负债的余额大小,余额大的,偿付能力就大,余额小的,偿付能力就小。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众安保险的认可资产是832000万元,认可负债191595万元;二季度则分别是883366万元和253655万元。一季度的偿付能力是640405万元,二季度是629711万元。业内人士认为,众安保险有用减弱偿付能力来满足上市需求,粉饰财务报表,将风险转嫁给消费者之嫌疑。
还存在的一种现象是,众安保险号称拥有近5亿客户,但随着客户的增加,其净利润不是越来越多,反而是越来越少。
众安保险在招股说明书中表示,众安保险自成立以来已经销售超过72亿份保单,服务超过4.92亿名客户,平均每位客户每年购买10.3份保险产品。
不过,这一数据得到了来自平安保险专业人士的质疑。平安保险的专业人士认为,众安保险号称拥有4.92亿客户这一数据值得怀疑。首先,如果真掌握这么多客户,完全可以进行精准营销,是能够保证众安保险可持续盈利的。如果客户越来越多,盈利能力却在下降,说明产品结构不结构,或者管理运营团队存在问题;其次,即使服务过这些客户,不代表拥有这么多客户,从近三年的盈利能力来看,众安保险是在连续下降的,颇能说明问题;第三个方面,还可以理解为众安保险并不掌握这些用户帐户。
上述三个现象,有助于理解为什么众安保险号称拥有4.92亿客户,盈利却连续下降的原因。产品结构不合理,消费者的选择会受到限制,甚至会对产品审美疲劳。或许,这都是众安保险利润下跌的原因。
目前,保险行业正处于“偿二代”的初级阶段。所谓“偿二代”是指保险行业由过去的规模导向转变为风险导向。简单地说,“偿二代”是以控制保险企业经营风险为主导。在这一背景下,众安保险必将把控制企业经营风险当成头等大事。
一方面需要控制风险,一方面需要持续盈利,众安保险在两者之间如何平衡,如何保证上市之后能够给投资人带来持续的增长?2015年和2016年净利润过山车般的表现,能给投资人、股东带来多大的信任和投资预期?
产品疑云——结构不合理能支撑业绩吗?
众安保险将自己定义为在线保险公司,表示和传统保险公司不同的是,能够通过不同的场景设定创新型的保险产品和解决方案,能够更好更贴心的为用户服务。
传统保险公司大多使用人海战术的方法进行保险销售,需要大量的保险销售人员去单独对每一个投保人服务。而众安保险将产品嵌入生态系统合作伙伴的平台中,让客户在互联网平台的消费场景中快捷方便的购买及使用众安保险。众安保险将自己的产品分为六类,包括生活消费、消费金融、健康、车险、航旅及其他。
其中,生活消费是众安保险业务量排行第一的产品品类,通过将保险产品嵌入进合作伙伴的电商平台中,为与消费交易的产品质量、交付、物流以及安全性问题提供保险服务。众安保险在“生活消费”这一大分类下面有退货运费险、任性退、商家保证金保险、手机意外险及碎屏险等。在2014年,这类产品销售金额达到7.32亿元,占总业务的92.2%;即使到了2016年,生活消费类产品依然占到公司保险业务总收入的47.6%。
另一方面,众安保险的业务太过于碎片化。2014年-2016年,众安保险单份保险的平均保费仅为4元、7.3元和9.9元,平均每位客户一年的保费也仅在100元左右。并且其中生活消费类保险还占据主要部分,综合来看,这种碎片化程度极高的保险模式只能赚取较大流量,很难拥有稳定的盈利。
众安保险的另一个不利因素是自己的重要股东阿里巴巴和腾讯则分别染指保险行业,这使得众安保险的未来增添了很多不确认性。过去,众安保险依托于支付宝平台获得了巨大的流量入,但将来流量优势或将不再。
原因是2016年7月,蚂蚁金服出资8.33亿元,认购国泰产险51%的股份。这意味着,自己成为真正大股东的国泰产险或得到阿里巴巴的鼎力相助。毕竟,蚂蚁金服只是众安保险名义上的大股东,再加上与腾讯明里暗里时有争斗,抽出精力专注于自己的保险是情理之中的。
在业内闻名的腾讯向来具有模仿创新能力。看到众安保险的相对成功之后,开始在微信平台卖保险。
腾讯显然不满足于此。2月,保监会批准和泰人寿开业。和泰人寿注册资本15亿元,腾讯旗下独资子公司出资比例达15%。腾讯对保险业的扩张仍在继续。据媒体报道,,台湾富邦金控董事长蔡明兴表示,富邦金控正与腾讯合作在深圳成立合资公司,由富邦金控旗下的富邦财险开发或引进其他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在腾讯的微信平台进行销售。据称,目前正在向监管机构申请牌照,有望尽快开业。
同样拥有巨大流量入口的腾讯,一旦手握自己的保险公司,还会向众安保险开放自己的资源吗?所以,众安保险未来面临最大的竞争对手是两个重要的股东蚂蚁金服和腾讯,在产品结构、盈利能力方面,众安保险或将遭到最强对手。由此发生的连带效应则是,未来净利润的可持续性存疑。
估值疑云——千亿估值有多少虚高?
关于众安保险超高估值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息过。其实早在众安保险A轮融资时,过高的估值就已经引起极大争议。2015年6月,众安保险进行A轮融资,获得鼎晖投资、摩根士丹利、赛富基金、中金、凯斯博5家财务投资机构57.75亿元的财报投资,估值一举达到500亿元。但相比较于互联网金融概念给出的超过500亿元估值,保险业界只给众安保险30多亿元的估值。
在众安保险超过72亿份保单中,贡献最多的是天猫和淘宝的退换货运费险,但这种保险出险率较高,很难盈利。一方面需要严重依赖股东方的电商平台及其他关联方,一旦这些渠道出现问题,众安保险在销售渠道上很可能出现完全崩盘的状态。
尽管众安保险也明白这一致命弱点,不断试图将业务与渠道多元化,但目前仍没有什么太好的成果,依然被人诟病。众安保险在保险业务能力的孱弱,也最终导致了保险行业对其仅30多亿的估值。
有意思的是,保险行业内对众安保险的估值为30多亿元,而投资机构的估值超过500亿元,两者相差巨大。中国人保的资深人士认为,保险行业的估值理更为合理,因为他们清楚众安保险的真实情况,而投资机构估值500亿元,符合他们的利益诉求。投资机构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只有高估值,他们才能有更高收益。
虽然外界媒体表示众安保险在进行A轮融资时已经拥有超过500亿的估值,但我们看到A轮融资等投资者,共同投资57.75亿元,占比19.3954%。这样算下来,在完成A轮融资后,众安保险的估值也仅仅为298亿元,远低于媒体声称的“千亿”。
并且,在保险行业中,众安保险的整体保费仅仅相当于成名已久的几大保险公司保费的零头,2014年-2016年,众安保险的保费收入为7.94亿元、22.83亿元和34亿元,而人保2016年的保费收入超过3000亿,其间的差距显而易见。同时,众安保险在保费的增长方面处于下滑阶段,在今年第一季度甚至出现了3.17亿元的净亏损。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众安保险千亿估值中间的水分太大,或者说只能是作为一家互联网投资公司,而不是一家互联网科技保险公司。
做为一家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保险的千亿估值在市场争议不断。就目前情况而言,众安保险的偿付能力在减小,是对消费者的不负责或者降低偿付风险。估值过高,意味着互联网保险泡沫加大,或将对行业带来不良影响。
(参考资料:《众安保险去年发生了什么?综合成本超33亿 净利润跌破千万下滑近八成》《上市估值千亿元又如何?众安保险一年买流量砸10多亿》)
本文原创于蓝科技,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蓝科技所有,转载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侵权必究。
蓝科技(www.lankeji.com)微信公众号(chinalankeji),投稿邮箱:403546203@qq.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