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视频】罗永浩杀向600亿市场?AI中小玩家如何避免自杀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视频】罗永浩杀向600亿市场?AI中小玩家如何避免自杀

人工智能是趋势,这一点无可厚非。然而科技巨头与中小型科技企业入局需要不同的战略。

罗永浩可能要耗时8-10 个月去成为自己讨厌的人。

1、罗永浩带120人做AI,声称要颠覆鼠标键盘

“我注意到某一个科技公司的老板在一场 1 小时 30 分钟的演讲里提了 157 次人工智能,而这个公司过去跟人工智能是一点儿毛关系都没有的。”在前两天的极客公园Rebuild 2017大会上,锤子科技创始人兼CEO罗永浩曾以略微不屑的口吻说道。

▲罗永浩做客极客公园 2017 Rebuild大会全程回顾视频

虽然,在近1个小时的访谈中他只提到了10多次人工智能,但严格而言,锤子科技确实也“跟人工智能是一点儿毛关系都没有的。”(要说有那么点关系,也是沾了与其合作的科大讯飞的光)

不过,老罗还是对锤子的AI之梦信心满满,他表示他将带领一支120人左右的团队做出一个革命性的新系统。这一新系统的基础就是人工智能技术。

罗永浩之前就在发布会上一再抨击了键鼠操作的繁琐性, 并且希望锤子科技的下一代系统让人们几乎可以扔掉鼠标键盘,只用语音识别、触控屏操作并整合人工智能,从而把日常办公效率提升200%。同时他还提到,这款系统可以超过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的手机、平板、鼠标键盘的桌面电脑、笔记本电脑的系统。

老罗在最后透露,这个系统将在明年春天、最晚明年夏天正式发布。这个系统是他“接下来 8-10 个月最主要的工作。”

事实上,一贯嘴炮与牛B齐飞的罗永浩,也曾在VR大火时放言“做好VR”,然而最终不了了之。这次,罗永浩耗时8-10 个月,是否依旧会“跟人工智能一点儿毛关系都没有”?

像锤子科技之类的创业公司,拿什么姿势入局人工智能领域,才能避免演化成“自杀行为”?

2、AI市场未来可达600亿美元,行业门槛难以逾越

国外机构预测,到2025年,人工智能的市场空间将达到近600亿美元。

面对这个巨额市场,互联网巨头们早已疯狂跑马圈地:阿里巴巴的人工智能实验室着眼于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搜索/推荐算法;腾讯关注在游戏AI、社交AI、内容AI、平台工具型AI上的应用;而百度布局的重点则在语音搜索和无人车上;联想刚刚决心All in,京东则一直在发力“无人运输”的智慧物流体系,华为正为自己的强项芯片技术注入人工智能,就连小米也发布了自己的智能音箱...

除了巨头纷纷跟风入局外,无数人也想借风创业,有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范围内共大约有近2000家人工智能相关公司。根据IT桔子截止2017年6月的数据,目前中国人工智能相关企业共467家,发生636起投资事件,投资总额高达574亿人民币。

泡沫就这么诞生了。

然而,冒然入局人工智能的中小企业很可能低估了这个行业的门槛——人才、数据、资源。

先说人才。所谓“得人才者得人工智能。”然而入局者多了,人工智能人才就不够用了。

人工智能人才有多稀缺?据领英发布的《全球AI领域人才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一季度,基于领英平台的全球人工智能领域技术人才数量超过190万,其中美国相关人才总数超过85万,高居榜首,而中国的相关人才总数仅有5万余人。有业内人士对氢媒工场称,国内的人工智能人才的供求比例仅为1:10,供需严重失衡。工信部教育考试中心副主任周明也曾在2016年向媒体透露,中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超过500万人。

供不应求自然带来价格上涨,打开某知名招聘网站,搜索“人工智能”后会会发现,工程师相关职位少则月薪1万、2万,多则年薪百万。而这还不是顶尖人才的薪资,此前就有新闻曝出,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博士生,一毕业能拿到年薪200到300万美元的offer。如此高薪,恐怕中小科技企业难以负担。

第二个门槛是数据。众所周知,这一轮的人工智能变革的核心之一就是大数据。如果我们把人工智能看成一个嗷嗷待哺拥有无限潜力的婴儿,某一领域专业的海量的深度的数据就是喂养这个天才的奶粉。奶粉的数量决定了婴儿是否能长大,而奶粉的质量则决定了婴儿后续的智力发育水平。换而言之,海量的、多维度、多形式的数据对于AI的深度学习拥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所谓“得数据者得天下”,这一点从前不久华为和腾讯的数据之争中可见一斑。同时这件事也反映了另一个现实问题:作为掌控大量用户数据的平台,BAT、TMD、华为小米360等流量入口早已霸占(甚至垄断)大部分数据,这些公司在AI领域的地位难以撼动,优势难以超越。入局晚、规模小、技术差的中小企业几乎毫无机会。

而数据的背后,除了人才以外,还有资源层面的难题。比如医疗领域,如果没有海量医疗资源是根本没法获得数据的,拿不到数据后面的算法工作自然也就无法开展。创新工场董事长兼CEO李开复就曾公开表示,数据和(配套的)机器都非常昂贵,“我们投资一家公司第一个月就花500万买个机器”他说。

3、什么才是中小企业入局AI的正确姿势?

人工智能是趋势,这一点无可厚非。然而科技巨头与中小型科技企业入局需要不同的战略。

百度总裁张亚勤认为,大公司有资源,有数据,有规模,有人才,可以开发人工智能时代的操作系统、智能驾驶平台。例如百度。而小企业则需要聚焦,这类企业开始时需要选一个场景,选一个应用,通过技术做差异化。

因此,人工智能牌桌上类似锤子科技的中小玩家,应该着眼三个关键词:聚焦度、差异化、场景应用,他们更多的机会是在于对各行各业实际应用场景的改造,去研发专门的机器人替代人工,从而提升效率。对于他们而言,应用场景化是人工智能主要前提,打磨场景比打磨技术、购买数据、招聘顶尖人才都更重要。

某AI行业的投资人对氢媒工场称,他曾看了很多中小企业的AI项目,但这些项目大多难以找到自己的方向和出路,根本原因是没办法结合场景、没办法有效落地。

该投资人称,比如机房巡检机器人、电力网巡线机器人、果园作业机器人之类的项目就更适合中小企业,也更容易成功。因为它们都直接提升了效率,且能应用于特定场景,进而实现产品化。

数据的最重要来源是场景,而AI最终验证也需要在实际场景应用中得出,因此快速建立“场景应用—数据反馈—迭代产品—场景应用”的闭环才是AI企业的关键。中小科技企业贸然将大量精力投入脱离的实际场景的方向,无疑是资源耗散。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罗永浩

  • 科技早报 | 首款鸿蒙折叠电脑发布;小米玄戒芯片累计研发投入超135亿
  • 交个朋友与百度优选战略合作:罗永浩5月23日晚首播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视频】罗永浩杀向600亿市场?AI中小玩家如何避免自杀

人工智能是趋势,这一点无可厚非。然而科技巨头与中小型科技企业入局需要不同的战略。

罗永浩可能要耗时8-10 个月去成为自己讨厌的人。

1、罗永浩带120人做AI,声称要颠覆鼠标键盘

“我注意到某一个科技公司的老板在一场 1 小时 30 分钟的演讲里提了 157 次人工智能,而这个公司过去跟人工智能是一点儿毛关系都没有的。”在前两天的极客公园Rebuild 2017大会上,锤子科技创始人兼CEO罗永浩曾以略微不屑的口吻说道。

▲罗永浩做客极客公园 2017 Rebuild大会全程回顾视频

虽然,在近1个小时的访谈中他只提到了10多次人工智能,但严格而言,锤子科技确实也“跟人工智能是一点儿毛关系都没有的。”(要说有那么点关系,也是沾了与其合作的科大讯飞的光)

不过,老罗还是对锤子的AI之梦信心满满,他表示他将带领一支120人左右的团队做出一个革命性的新系统。这一新系统的基础就是人工智能技术。

罗永浩之前就在发布会上一再抨击了键鼠操作的繁琐性, 并且希望锤子科技的下一代系统让人们几乎可以扔掉鼠标键盘,只用语音识别、触控屏操作并整合人工智能,从而把日常办公效率提升200%。同时他还提到,这款系统可以超过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的手机、平板、鼠标键盘的桌面电脑、笔记本电脑的系统。

老罗在最后透露,这个系统将在明年春天、最晚明年夏天正式发布。这个系统是他“接下来 8-10 个月最主要的工作。”

事实上,一贯嘴炮与牛B齐飞的罗永浩,也曾在VR大火时放言“做好VR”,然而最终不了了之。这次,罗永浩耗时8-10 个月,是否依旧会“跟人工智能一点儿毛关系都没有”?

像锤子科技之类的创业公司,拿什么姿势入局人工智能领域,才能避免演化成“自杀行为”?

2、AI市场未来可达600亿美元,行业门槛难以逾越

国外机构预测,到2025年,人工智能的市场空间将达到近600亿美元。

面对这个巨额市场,互联网巨头们早已疯狂跑马圈地:阿里巴巴的人工智能实验室着眼于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搜索/推荐算法;腾讯关注在游戏AI、社交AI、内容AI、平台工具型AI上的应用;而百度布局的重点则在语音搜索和无人车上;联想刚刚决心All in,京东则一直在发力“无人运输”的智慧物流体系,华为正为自己的强项芯片技术注入人工智能,就连小米也发布了自己的智能音箱...

除了巨头纷纷跟风入局外,无数人也想借风创业,有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范围内共大约有近2000家人工智能相关公司。根据IT桔子截止2017年6月的数据,目前中国人工智能相关企业共467家,发生636起投资事件,投资总额高达574亿人民币。

泡沫就这么诞生了。

然而,冒然入局人工智能的中小企业很可能低估了这个行业的门槛——人才、数据、资源。

先说人才。所谓“得人才者得人工智能。”然而入局者多了,人工智能人才就不够用了。

人工智能人才有多稀缺?据领英发布的《全球AI领域人才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一季度,基于领英平台的全球人工智能领域技术人才数量超过190万,其中美国相关人才总数超过85万,高居榜首,而中国的相关人才总数仅有5万余人。有业内人士对氢媒工场称,国内的人工智能人才的供求比例仅为1:10,供需严重失衡。工信部教育考试中心副主任周明也曾在2016年向媒体透露,中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超过500万人。

供不应求自然带来价格上涨,打开某知名招聘网站,搜索“人工智能”后会会发现,工程师相关职位少则月薪1万、2万,多则年薪百万。而这还不是顶尖人才的薪资,此前就有新闻曝出,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博士生,一毕业能拿到年薪200到300万美元的offer。如此高薪,恐怕中小科技企业难以负担。

第二个门槛是数据。众所周知,这一轮的人工智能变革的核心之一就是大数据。如果我们把人工智能看成一个嗷嗷待哺拥有无限潜力的婴儿,某一领域专业的海量的深度的数据就是喂养这个天才的奶粉。奶粉的数量决定了婴儿是否能长大,而奶粉的质量则决定了婴儿后续的智力发育水平。换而言之,海量的、多维度、多形式的数据对于AI的深度学习拥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所谓“得数据者得天下”,这一点从前不久华为和腾讯的数据之争中可见一斑。同时这件事也反映了另一个现实问题:作为掌控大量用户数据的平台,BAT、TMD、华为小米360等流量入口早已霸占(甚至垄断)大部分数据,这些公司在AI领域的地位难以撼动,优势难以超越。入局晚、规模小、技术差的中小企业几乎毫无机会。

而数据的背后,除了人才以外,还有资源层面的难题。比如医疗领域,如果没有海量医疗资源是根本没法获得数据的,拿不到数据后面的算法工作自然也就无法开展。创新工场董事长兼CEO李开复就曾公开表示,数据和(配套的)机器都非常昂贵,“我们投资一家公司第一个月就花500万买个机器”他说。

3、什么才是中小企业入局AI的正确姿势?

人工智能是趋势,这一点无可厚非。然而科技巨头与中小型科技企业入局需要不同的战略。

百度总裁张亚勤认为,大公司有资源,有数据,有规模,有人才,可以开发人工智能时代的操作系统、智能驾驶平台。例如百度。而小企业则需要聚焦,这类企业开始时需要选一个场景,选一个应用,通过技术做差异化。

因此,人工智能牌桌上类似锤子科技的中小玩家,应该着眼三个关键词:聚焦度、差异化、场景应用,他们更多的机会是在于对各行各业实际应用场景的改造,去研发专门的机器人替代人工,从而提升效率。对于他们而言,应用场景化是人工智能主要前提,打磨场景比打磨技术、购买数据、招聘顶尖人才都更重要。

某AI行业的投资人对氢媒工场称,他曾看了很多中小企业的AI项目,但这些项目大多难以找到自己的方向和出路,根本原因是没办法结合场景、没办法有效落地。

该投资人称,比如机房巡检机器人、电力网巡线机器人、果园作业机器人之类的项目就更适合中小企业,也更容易成功。因为它们都直接提升了效率,且能应用于特定场景,进而实现产品化。

数据的最重要来源是场景,而AI最终验证也需要在实际场景应用中得出,因此快速建立“场景应用—数据反馈—迭代产品—场景应用”的闭环才是AI企业的关键。中小科技企业贸然将大量精力投入脱离的实际场景的方向,无疑是资源耗散。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