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阅读
前不久,市场调研机构Strategy Analytics(简称SA)发布了2017年第二季度全球手机厂商的出货量及市场份额报告,其中小米出货量2320万台,市场份额达到6.4%,重回世界前五,雷军更是在当天连发三条微博分享这一战果。早在7月26日的小米新品发布会上,雷军就宣布第二季度小米手机出货量达到 2316 万台,环比增长70%,也创造了小米成立七年来季度手机出货量的新纪录,雷军在业务誓师大会上表示,“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家手机公司在销量下滑后能够成功逆转的,除了小米。”
然而,就在1年前,小米公司还深陷困境,手机销量一落千丈,估值从600亿美元降到了450亿美元。据统计,2016年小米手机出货量同比2015年暴跌36%,从2015年的国内市场NO.1一口气跌出了前三。现在回味起来,短短一年时间内,小米从第一,到每况愈下被外界唱衰,再到今天强势反弹重回前五,真的是比过山车还刺激,这期间它到底经历了些什么呢?
自iPhone出现后,正式宣告了智能手机时代的到来。那个年代,包括苹果、三星和HTC在内的顶级厂商势头都非常猛,但动辄四五千的价格,还是让很多消费者望而却步,加之当时国内手机厂商都还处在过渡时期,智能手机所占比例还并不高。直到2010年,小米手机的出现,着实轰动了国内手机市场,也是一支对业界和消费者的强心剂,1999元的价格,顶级的处理器,4GB+1GB的内存组合,迅速在国内玩机圈中炸开了锅,让人们用更低的价钱也能买到旗舰配置的手机,要知道当时iPhone 4官方售价可是4999元,三星和HTC的旗舰机也都要三四千。
之后,在国内智能手机爆发的2011年到2015年间,小米凭借着超高的性价比、灵活机动的销售策略,以及花样百出的营销手段,快速抢占了大量国内智能手机的市场份额,2014、2015连续两年全国销量第一。同时,小米独特的互联网营销,以及高配低价的套路,引得众厂商纷纷效仿跟进,间接推动了国产智能手机的发展和品牌之间的激烈竞争。
然而,“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2016年对于手机市场来说是神奇而残酷的一年,曾经百花争鸣的手机厂商有一大批相继凋零。小米手机的成功导致更多的互联网手机品牌加入“风口”,“猪”太多就都飞不起来了。手机外观同质化,配置趋同和性能过剩,造成智能手机市场严重饱和,小米的性价比优势和新款处理器首发的优势也慢慢不在。同时,一旦用户对手机的配置需求得到满足,就开始追求其它,甚至挑刺儿找毛病。
再加上多个强劲的竞争对手相继崛起,用户可选择的品牌越来越多,表面上是饥饿营销,实则暗含供应链稀缺的问题,导致消费者对于小米这个品牌的好感度逐步下降,“耍猴”是当时网友对雷军最多的调侃。并且,互联网手机品牌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和增长,导致线上用户的红利越来越少,信息不对称的线下市场依旧红火,还没等各家反应过来,就被OV大厂犀利的攻势蚕食殆尽。在二三线及以下城市,小的卖场和临街店面就能买到手机,还送贴膜、手机壳、支架等一大推礼品,图方便和习惯线下消费的老百姓真没网上抢手机的习惯。
所以,这么一系列托马斯连环组合回旋踢下来,曾经销量排名第一的小米,便被挤出了前三。不过,在经历了2016年的低谷期后,2017年上半年,小米的销量又峰回路转。虽然并没有达到曾经的巅峰,但好歹也进入了前五,而且是全球出货量排名第五。
那么,在这一年内,小米是如何走出低谷期的呢?其实,从小米这一年的动作来看,总结起来无非三点:供应链、营销和新零售。
要想手机有销量,保证出货量是前提。2016年,小米内部进行了一次大调整,由雷军亲自负责小米手机的供应链,其中闻泰和华勤两个代工厂的加入,很好地解决了红米手机的供应链问题。我们都知道,红米手机属于千元机,本身没有太大的利润,全靠走量。红米手机的出货量得到保障之后,再加上小米在印度市场的爆发式增长,整体销量基本是稳增不减的。
还有一点就是在供应链上的话语权,小米6国内首发骁龙835处理器,也能体现出小米供应链话语权的回归,似乎让我们看到了那个习惯拿首发的小米又回来了。所以整体来看,小米手机的供应链问题应该得到了极大改善,能生产并销售2320万台就是最好的证明。
小米前期的营销手段主要靠粉丝经济的口碑式传播,作为互联网品牌的小米,其核心思维是用户思维,就是以用户为中心,利用互联网的时效传播性,使信息变得更加透明化。具体一点来说,手机屏幕的素质,处理器的核心数、制程,还有内存传输标准等等,这些参数放在之前,非专业人士基本上很少有人关心,只看你这手机反应快不快,能不能用。
而小米就是依靠庞大且高速传输的互联网打破了这种信息不对称,让更多人知道了手机里还有这么多门道。所以,前期凭借良好的口碑相传和“参与式”的用户体验,让小米基本上做到了“零成本”的市场营销。
可前面我们说过,“风口的猪太多,再飞就没那么容易了”,小米的互联网模式取得成功之后,众多国产手机品牌陆陆续续开始推出自家的互联网品牌,比如中兴旗下的努比亚、华为旗下的荣耀、酷派旗下的大神,再比如魅族、魅蓝、一加、锤子等等,都加入了这场大战。用户的选择更多了,小米的优势自然就更小了,同时线上用户的红利和数量也很快达到饱和,而线下用户都不怎么了解,尤其是女性用户,只是听说过小米这个品牌,但是小米“为发烧而生”的口号对于女性用户来说,一点吸引力都没有。
可以看到,2017年小米花费1.4亿冠名《奇葩说》,地铁、公交站的各种广告,小米6和小米5X的口号也变成了“变焦双摄、拍人更美”这种对女性友好的词组,还有邀请各路当红明星代言等等,种种动作都表明小米开始重视品牌广告和营销的投入。当然,效果也是立竿见影,在网站流量统计图中能够看出,从2017年年初开始,小米官网的流量就呈增长状态,618营销活动中,小米也顺势拿下了销量大满贯。
最后一点,就是小米已经从单纯的电商模式转向了新零售模式,还记得以前小米公司的“铁人三项”是软件、硬件和互联网,就是从系统软件到硬件再到最后完整的互联网生态系统。而现在,这个“铁人三项”变成了硬件、新零售和互联网。其中变化最大的就是软件变成了新零售,可见当初由软件起价的小米,随着规模增大,已经把软件归入到互联网中了,取而代之的是新零售模式,也就是线上、线下共存。电商发家的小米继续保持线上的热度,同时大力发展线下市场,截止到目前,全国范围内已经覆盖有149家小米之家门店,而这个数字在3月前还只有69家。对此,雷军也承诺在三年之内,开1000家线下店铺,今年要开200家,虽然跟OV大厂的20万家门店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但这也能体现出小米对于市场趋势的快速应变和决心。
在小米打出“三连拳”还击之后,剧情终于出现了反转,但是要想“翻盘”,还真没那么容易,小米2017年Q2的销量达到全球第五,确实很具有刺激性,但是,要知道小米在之前可是连续两年国内市场第一,现在却是看着华为、OPPO跑在前面。
如今,小米虽然有线上和线下两条完全不同的渠道,但两者的规模大小不相上下,线下市场还没有发展起来之前,小米仅拥有线上的优势。面对线下市场份额远超线下的局面,地推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从数据来看,小米149家门店对比OV线下20万家门店的数量,孰大孰小一看便知。举个例子,OPPO门店每卖出一款旗舰机型大概有500块的利润,店员每卖出一台手机能拿到200块的提成。而小米本身的利润就很低,店员提成更是少的可怜,多的能有50块,少的就只有几块钱,对于上班谋生的销售员来说,你觉得会更愿意去OV,还是卖小米手机。总之,目前乃至未来一段时间内,无论线下门店数量,还是渠道能力上,小米都不占据任何优势。
然而,并不是小米不在乎利润,高端手机的利润相比千元机要高很多。而小米主力机型的价格就一直达不到高端的段位,纵观2016年前小米主力机,都卡在了1999元的档位,走量的红米系列保持着“爆烈”的性价比,虽然销量遥遥领先,无形之中却在消费者心里拉低了小米的品牌形象。当年成就小米手机的高性价比,如今却成了它突破的障碍。说到这里,可能有人就会问了,小米Note呢?还有小米MIX呢?都被你吃了?前面也已经说了,无论从销量还是定位来看,两者均不属于主力机型,他们绑在一块,估计也没小米4卖得多。
不可否认,我们从这两个系列身上,看到了小米在努力突破自己,奈何还有一些关键问题没有解决,比如小米Note被骁龙810给坑了,Note2屏幕问题,还有小米MIX受限于产能和技术。在这些问题没有解决之前,小米的高端产品还很难站稳脚跟抢占市场。说白了,还是供应链,全线低价高配的策略,看似卖得很火,但供应商们心里却在打鼓,到底卖给谁多一点好呢?毕竟OV更加财大气粗,这就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
2017上半年,小米在印度手机市场的份额仅次于三星,其实今年这2320万台出货量中,有不少都是来自于印度,印度市场的火爆让雷军引以为傲。特别是红米Note 4X,是印度最受欢迎的小米手机,进军印度市场的小米同样以高性价比的红米手机扛起销量重任。可是,印度手机市场的复杂程度并不亚于国内。别看三星在中国市场一蹶不振,到了国外,依旧还是老大,在印度的高端市场,想要迈过三星这座大山,可谓困难重重。回看中低端市场,下面还有OV大厂截胡,这回可是真的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小米在国内市场的遭遇,之后出现在印度市场,并不是没有可能。
不过,未来的事儿谁又说的准呢?从小米上半年的势头来看,重回巅峰比较难,国内市场保住前三才是一个比较现实的目标,至少现在已经走出了低谷。按照过往的规律,我相信小米这个不按套路出牌的家伙,还会扮演一个“搅局者”的角色,伺机寻找新的突破口,或许它已经做好了准备,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