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于IDG的减持,美图这家公司又一次吸引了公众的注意。从刚刚IPO时股价飙涨被称为妖股,到后来蔡文胜之子大举套现、股东抛售,甚至跌破发行价。很难想象美图这样拥有庞大用户量的产品能陷入这样的境地,不过在国外也能找到很相似的案例——Snapchat。
Snapchat在产品本质上和美图有着很多的共同点,一个是基于图片的社交产品,一个是基于图片美化的工具。两者都拥有巨大的用户量,并且是免费的。
在刚刚IPO时,双方都被市场看好,谷歌甚至提出过用300亿收购Snap。可惜和美图一样,IPO过后没多久,Snap的股价猛跌。IPO时市值定价240亿美元,发行首日市值340亿美金,可半年后就跌了一半多,如今只有152亿美元左右。
另外两家企业都有入足硬件领域,美图推出了主打美颜自拍的美图手机,Snap则推出了可以拍照的智能眼镜,据称最近还要收购一家中国消费级拍照无人机企业。
最近Snap的发展有了回温趋势,拿下了WPP两亿的订单,让其股价稍稍有些回升。其实参照Snap的发展历程,就能看到很多美图可能走错的路和应该避开的坑。
做硬件,手机是唯一的选择吗?
作为工具性软件,变现方式除了广告之外,似乎硬件是最好的选择。美图推出第一款手机时适逢中国企业造手机风潮,可以理解为跟风之举。可到了今天,美图依然专注手机,没有涉足其他硬件领域。同时美图手机依然停留在对卡西欧自拍神器的单纯模仿上,就算换上美少女战士、HelloKitty的壳子,找一堆网红模特做饥饿营销,依然改变不了自拍神器替代品的本质。
(从2011年就开始推出的卡西欧自拍神器看起来几乎和今天的美图手机一毛一样)
当OV、华为、荣耀和小米等国产品牌也开始主打拍照牌,在“2000万自拍双摄”、“拍人更美”、“徕卡镜头”之中,美图又该如何保持自己的竞争力?
其实如果只是从拍照出发,手机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GoPro式的多场景运动相机、Snap的拍照眼镜、消费级无人机、手机外置鱼眼镜头等等都是不错的选择。与其自己苦哈哈的做手机,不如收购几个硬件创业公司帮助坐实估值。Snap正是这样,用新鲜的、偏快消类型的硬件收割年轻市场,从而避免单一软件运营模式的尴尬。
光看脸,可能会耽误了美图
另外一点,就是美图对于拍照美颜这一领域的过渡专注。
美颜相机、美妆相机两款产品都从美颜修图角度出发(很难理解为什么要分别设置两个产品入口,除了多收一份广告费以外想不到其他理由),最近美图秀秀中也把类似FaceU的动态贴纸自拍放到了最明显的位置。这就导致美图系列产品在处理非人像类图片时表现很差,被同类的VSCO、Snapseed狠狠甩在身后。
实际上,即使在人像处理领域,美图也没能率先在国内引入动态贴纸,导致了B612、FaceU等一众竞品的崛起。
专注于自身的垂直领域自然是应该的,但如果无法对相似品类的产品产生威胁,那就一定是自身出了什么问题。
就像Snap虽然连连亏损,但依然让谷歌、Facebook等巨头穷追不舍,买不到手就去抄袭对方内容。原因就在于,抛开阅后即焚的图片通讯属性,Snap在社交、视频、乃至广告业务上都对这些巨头产生了威胁。
而美图所专注的人像类图片处理和美妆、医美等等女性经济的关键词紧密相连,看似离变现更进一步,实则却同质化竞争严重,在图片处理的核心算法上,也没能拥有更高价值。
别让大数据成为美图最后一张底牌
提到核心算法,就不得不说美图这段时间一直在尝试打技术牌。从李开复为其站台,称美图是一家人工智能公司,到最近蔡文胜提到的未来将人工智能设定为未来发展核心。不难发现,虽然核心业务是做广告、卖口红和花里胡哨的手机,但美图也有一颗对技术充满向往的心。
(美图CTO张伟)
但我们要知道的是,美图现在所运用到的“智能美颜”技术,和人脸识别技术真的关系不大,仅仅应用上了五官定点——一种非常简单的图像标注技术,再加上处理照片时的边缘融合、图像语义分割等等。在正脸自拍这种简单的场景中,实现以上几种技术真的不算难。
而真正应用上人工智能技术的图片处理工具首推Prisma,这款产品通过训练多层卷积神经网络(CNN),让计算机识别,并学会知名艺术家的 “风格”,从而将照片变成各种名画。
至于美图,连根据用户行为习惯推荐修图建议这类最基本的工作都做不到,也未曾看到美图像商汤那样,向其他平台输送美颜技术,实在是很难在其产品端看到和AI有关的未来。
除了用人工智能加持产品,美图剩下的就只有自己的大数据。也就是李开复所谓的人像数据库。要知道,所谓的经过标注的人像大数据,无非是在图片上标注了哪里是鼻子哪里是眼睛,光照条件不统一、背景不统一、相机像素不统一、没有其他用户信息……这样的大数据,完全不适用于所谓人工智能医疗的研发,从脸上判断皮肤状况、健康状况等等。至于所谓的女性大数据、帮助搭配服装衣物等,恐怕在服装巨头自身的数据库面前不值一提。最悲观的下场,就是将这些数据打包出售给医美机构,告诉他们中国女人最想要什么样的脸。
其实从Snap和美图之中也能看到中外企业之间一些很有趣的差异,同样是拥有巨大用户量,中国企业在对外口径中非常喜欢提及规模经济的重要性,O2O时代是下载量,到了今天则是从大数据到人工智能。而外国企业就老实的多,除非真的拿出产品来,轻易不会往人工智能的风口上吹,顶多谈谈用户黏性和相关的广告效益。这就导致,同样是免费产品,海外企业习惯不断优化广告主体验、尝试开发新功能,中国企业则在新闻稿中高喊着站风口,底下靠电商来做流水。
O2O的悲剧已经告诉了中国企业,规模经济并非万能灵药,在人工智能时代,中国企业最应该学会的是:并非一切数据都有价值。
所以,在经历了股价跳水之后,美图与其画着人工智能的大饼,想用泡沫撑起泡沫,还不如先踏踏实实靠广告收入拧转盈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