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林林总总的茶类中,福建乌龙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在这片盛产好茶的土地上,走出了许多实在的茶人,国家一级高级茶评师陈郁榕就是其中之一。
不仅如此,她还被称为评茶界的传奇人物。
她的标准通吃闽北闽南
如果你长期混迹于福建茶圈,你不会没听说过陈郁榕这个名字,她在福建乌龙茶行业中声名显赫,甚至连自己名字都曾被别家茶品牌注册。
她究竟多有牛?数年前,编辑曾经向一位茶圈前辈问起过,陈郁榕在福建乌龙茶圈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前辈是这样回答我的:“如果她对一款福建乌龙茶的意见和在场其他人都不同,那么这款茶将会重新评定也不足为奇。”末了,加了一句:“这个标准通吃闽北闽南”。
与所有的评茶师一样,陈郁榕也有嗅觉灵敏的“狗鼻”与味觉敏感的“猫嘴”。每次评茶,她只需轻轻地揭开杯盖,慢慢地凑近鼻子闻一闻,再嘬一小口茶汤,茶的等级心里便十有八九了。
这看似简单的一组动作,蕴藏着许多茶叶知识和评审技术,凝聚了她数十年的心血。正是丰富而充实的人生经历,造就了她深厚的审茶功力。
从烧水、洗杯、喝尾水开始
陈郁榕祖籍江苏,1952年生于福建。她科班出身,1969年,年仅17岁的她到浦城县插队;1972年被选送到福建农大园艺系茶叶专业学习;1975年毕业后,分配到武夷山市(原崇安县)茶叶收购站。从此,她开始了几十年如一日的事茶生涯。
在茶叶收购站,她每天就做两件事,一是学习武夷岩茶制作,二是学习武夷岩茶审评技术。
在这一阶段的刚开始,陈郁榕负责烧水、洗杯,作为才毕业的大学生,她没有资格参与评茶。她只能每次在师父陈书省、师兄陈平谱品茶完毕后,清理桌子时,才有机会喝剩下的尾水茶汤。但陈郁榕利用这些仅有的机会,认真向师傅、师兄讨教学习,积累经验。
“收购站的工作,磨炼了我的毅力,严谨和坚韧。”其中,1976年偶尔品到的一泡母树大红袍,让她失语:“至今无法用语言形容。”也正是这样至今难忘的经历,让她对茶永远保持探究的心。虚心好学的她,在当时积累了很多珍贵的历史资料。
比别人长两倍的学徒生涯
1978年,她调回福建省茶叶公司,随后被派到茶乡安溪学习,在老茶师的带领下,她开始接触、学习闽南乌龙茶不同品种的初制和审评技术。
在这段时期,陈郁榕走遍闽南闽北大大小小的茶山,全面接触了福建乌龙茶。在安溪县的学习,可以说是她乌龙茶审评技术的飞跃阶段。在千百次的审评实践中,陈郁榕逐渐完成了一代茶师的经验积累。
在安溪期间,陈郁榕进步神速,学习掌握到各品种的品质风格与审茶技术,并在闽南、闽北的茶人中渐渐崭露头角。
然而,在这期间她依然有着出“洋相”的经历,她曾盲目自信地把一泡毛蟹评为铁观音,而品种判定错误是技术工作中的重大失误,发展下去将会形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这次失误深深地刺痛了陈郁榕,她下定决心重新审视与学习自己的乌龙茶审评技术。
“经过这件事,一直到90年代我才敢说对审茶初有心得,从初到武夷山开始算起来,我的学徒生涯有足足15年,和一些同辈人比起来甚至长了两倍多。”这段漫长的学习时间里,陈郁榕一直很艰苦,白天晚上都在品茶学习。
不施粉黛,不事张扬
1999年,她由供销社党组调到福建省茶叶质检中心,做全省茶叶质检,直到2007年退休。在这期间,她曾是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国家文字标准的制、修定以及实物样换配工作的负责人。
陈郁榕其人,不施粉黛,不事张扬。但她却将自己的学习体会、实践经验编撰成文,独著或合著了十多篇论文、书籍,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留下了宝贵的知识财富。
不仅如此,在评茶大赛众多的福建省,她还是审评台的常客,并拥有相当的话语权。她判定严谨,在评茶过程中,讲究评其共性、辨其个性、论其优点,评其一般性、辨其特殊性。曾经在一次茶王赛事上,同一样品三人报名参赛,她最终的判定结果三人都在同一奖项内,可见她评茶技术是多么的成熟稳重。
这也能看出,这个茶人眼中如此明亮,清晰而具有责任感。
她的“余热”持续燃烧中
退休后,她把自身技术用到了极致,“因为终于能专心自己做茶了”。她开创了多款拼配茶,如“一冠难求”、“茉莉红”等。甚至连岩茶中出名的“空谷幽兰”,也是她取名的。
除了做茶,陈郁榕还一直有个心愿,就是把自己曾经走过的路,得到的技术,传授给下一代。“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退休不久,她就一头扎到茶区,登上茶山,出现在各类茶叶审评培训授课的讲台上。目前,她培训过的学员已达数千人。
除参与培训外,陈郁榕还对于整个乌龙茶生态,也是不遗余力地推广与保护,甚至自掏腰包。
她极力推广保护武夷山原生小品种岩茶,“武夷山有很多原生小品种岩茶,但是这些茶量少、制作难度大,很多茶农不愿意种,更愿意去栽种知名度更高的肉桂、水仙。
“我做了这么多年审评,知道很多小品种的口感滋味特别的好,如果岩茶体系里缺少了小品种,就失去了多彩多样的、武夷山传统的正味。”
因此,她自掏腰包,和当地茶农签订协议,推动对小品种岩茶的保护。“如果茶农愿意的话,我会每年给他们一些费用,让他们种着小品种,我每年来采收制作。或者把别人准备挖掉的小品种买回来,移栽到别的地方。”
或许,对陈郁榕来说, 在岗或退休,评茶、培训或做茶都一样,事茶是一辈子的事情,是一生的追求。
本文来源于茶语网(www.chayu.com),茶语频道商务合作电话:400-799-3998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