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视频】这部有内涵的《心理罪》如何实现罪案悬疑片的另类升级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视频】这部有内涵的《心理罪》如何实现罪案悬疑片的另类升级

该片改编自被称为“十年来最好的侦破类型小说”雷米的同名著作第一部《画像》的开篇故事“血之魅”,加之网剧版的火热使此次电影版上映之前就自带热度和粉丝属性。

文|凤凰涅槃 编辑|朴芳

“认识人越多,我就越喜欢狗”,这一金句,道出了人性因为社会而产生的蜕变和扭曲。

一杯人血牛奶,为何会对人产生致命诱惑?

什么样的扭曲心理才会为之痴狂,甚至不惜接二连三,连环杀人?

犯罪、侦破、悬疑、人性、天才与热血揪扯在一起会迸发出怎样的火花?

《战狼2》上映以来热度不减,带动大盘持续发热,本周又有《心理罪》、《鲛珠传》,《侠盗联盟》三部新片相继上映,其中《心理罪》热度最高。

由谢东燊执导,顾小白编剧,廖凡、李易峰、万茜等主演的电影《心理罪》以罪案悬疑为框架,创新、挖掘人心和人性为亮点,前期点映引起热议的同时收获了不错的口碑。

该片改编自被称为“十年来最好的侦破类型小说”雷米的同名著作第一部《画像》的开篇故事“血之魅”,加之网剧版的火热使此次电影版上映之前就自带热度和粉丝属性。

罪案悬疑片:类型片的新增长极

中国电影市场经历了多年来的暴力增长之后,之前热钱大量涌入,不论“剧本好坏”、“团队优劣”以产量取胜的产业运作模式已经逐渐退潮,中国电影已然进入新常态时期即电影开始回归到电影本体质量的轨道上。

而这方面没有什么其他类型片能够像罪案悬疑片一样“管中窥豹”般以小见大展现整个现代社会的全貌,同时严谨的推理和侦破过程让观众目不暇接之余注意力丝毫不敢放松,血淋淋的真相可以极端地凸显人性的善与恶。

电影《心理罪》一改罪案悬疑片重表演,轻制作的模式,突破了以往此类影片小成本、小体量的业内惯例,影帝廖凡、流量明星李易峰、新锐演技派演员万茜纷纷加盟。

影片主线清晰、情节紧凑,中间剧情穿插连环凶杀、室内、屋顶追凶、泥地搏杀、配之童年心理阴影闪现以体现主角没心挣扎,残酷之余也不忘记打兄弟间的友情牌。

观影后犀牛君第一感觉是主创团队在场景设计、演员表演方面下了足够的功夫,氛围营造颇为独到,虽不能说与国外的经典罪案比如《七宗罪》、《杀人回忆》等比肩,但对标国产电影来说,是一次独到的尝试。

《心理罪》:类型片的走“心”之路

猎奇是人性的基本心理,求知欲是人的基本欲求。

罪案悬疑片这些特性为观众提供了选择观影的预判甚至偏爱,但因为题材固定甚至模式化也为创作者的创新和突破带来不同程度的桎梏,如何在充满想象力和符合逻辑性的前提下创造出让创作者和观众都满意的作品,是当下很多悬疑犯罪类型片主创团队共同面对的难题。

《心理罪》剧情讲述了廖凡饰演的刑警队长邰伟和犯罪心理学天才李易峰饰演的方木通过心理画像联手挖掘嗜血变态凶手的扭曲变异心理,破解饮血连环案、饲养血源的骇人危机。

以往的罪案类电影,大多都聚焦“怎么破案”而忽视或者弱化了“为什么犯案”。

此类题材在制作时最大的问题在于主创团队对类型理解不足,多数创作者惯性认为罪案悬疑片应过多的专注于烧脑的桥段,而忽视了犯罪的根源究竟是什么,忽视了罪犯深层次上诱因及行为动机的设定,好的悬疑犯罪类型电影应该回归到人性的善恶上,给观众以心灵震撼,进而实现主题的升华。

《心理罪》原著小说富含犯罪心理学、法学、刑事侦查学、现场勘查学和法医学知识,既有国内外真实案例的再现,又不乏大胆奇诡的想象,使作品感染力和深度兼备,具有极强的可读性,同时也能引发读者的深刻反思。

同时,书中的人物设定让观众从对案件走向的关注转移到人物命运走向的关注,因此小说主人公方木也就能牵动更多书迷的心。

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网剧播出后,收获了用户的广泛好评,为此次电影版《心理罪》提前预热,此次院线观看的观众很多即是“剧转影”。

此次电影版心理罪,与网剧偏重于案件和推理相比,加强了动作戏和对骀邰伟的心理刻画,这样设计更加适合于110分钟的电影体量,用有限的时间快速抓住观众眼球。

“没看过原著,但是觉得影片很紧张、好看”,“打戏精彩、比之前想象的更精彩”,“李易峰哭的时候,感同身受”。影片在之前提前点映、路演和今日公映后也收获了包括非原著粉丝在内观众的广泛好评

该片出品方和力辰光董事长李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电影市场正逐渐走向成熟,市场为电影本体提供更大的空间和更好的环境,最佳的资源匹配、雄厚的资本以及优秀的技术支持使小说影视化改编有了无限可能和机遇”。

《心理罪》小说在十周年之际被搬上大银幕不仅顺应了当下中国观众的观影审美,也顺应了中国电影市场成熟之势。目前观众的口碑即是对这一看法的映证。

戏骨、鲜肉、金牌编剧的“上身之旅”

“在前两三个月什么戏都不接,除了聊剧本,就是在训练”导演谢东燊评价廖凡时说。而廖凡自己谈到为了这部电影付出辛劳时则显得轻描淡写“我只是很享受表演”。

李易峰则在杭州参加“路演”时强调“演戏难在让角色上身,希望通过表演在角色上看到全新的自己”。主创团队俨然把拍电影当成生活中的一部分。

《心理罪》电影时长110分钟,在这个不长不短的体量中,如何在原著故事框架和商业价值方面寻求平衡对于制作方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主创团队针对电影特征、观众的观感,以原著为基础对其中的故事脉络、案件还原和侦破、人物的心理描写进行了全新升级。

剧情框架方面更契合电影观众的口味,从而做出了一定程度上取舍。故事上偏重动作戏,削弱了悬疑烧脑桥段,尤其是后半段中动作戏和对罪犯的抓捕行动完全取代了推理。有一些凶杀现场的镜头尺度突破较大;场景和道具设计具有极强的现代感和科技感,可以看出主创在这方面颇为用心,从而让整个故事的时代背景看起来如同现在。

之前影片路演过程中,相关警务人员也纷纷肯定了该片在“心理画像”、“侦破过程”中贴近实际,非常符合办案过程。

演员表演方面,廖凡无愧于柏林影帝的称号把一个“一个有着内心创伤、背负着情感债的警察”刻画的入木三分,其中几场近身肉搏戏份无论是表演还是剪辑都非常到位。

片中另一主演,李易峰在表演方面凸显了想撕掉“偶像”标签的努力,表现超过了以往,“哭戏”那段受到了广泛肯定,在心理转换上的细节方面有很大上升的空间。

突破:戴着镣铐跳芭蕾

较之国产电影恐怖,青春之外创作瓶颈,悬疑刑侦片难度更高,一是专业性,二是监管尺度把握,三是怎么拍出新意,拍出震撼性从而引发观众反思。

《心理罪》的一大特色就是在突破了以往罪案悬疑片在逻辑和内涵上的固有套路,引入“心理入侵”和“心理侦破”,角色的内心戏相当出彩。

以侦破案件、逻辑推理为引子,展现犯罪作为一种具体人群行为是如何生根发芽,进而危害自己和社会的。拍电影的过程是讲故事,看电影的过程却是洞悉人心和人性。

影片将人性罪恶之源的形成、发展、危害一一点出,进而让观众自我反思自己身上是否多多少少有一些性格上的原罪之兆?距离到形成罪恶有多远?人性的蜕变是如何完成的?

同时,电影《心理罪》用悬疑搭台,以年轻演员加盟做到实现对观众容纳度和接受度更高,这都是市场成熟的标志,实现了“类型+X”模式。

当然模式不是固定不变的,“类型+”电影发展模式规定到底要为商业属性服务,最重要的是创作者的思想表达与观众所产生的共鸣,在注重悬疑片本身“严谨逻辑推理”前提下尝试增加符合观众口味的元素。

《心理罪》作为罪案悬疑片的新尝试,作为电影市场新兴增加级的代表作,以后有很大提升空间,面对同档期的《鲛珠传》,《侠盗联盟》,《心理罪》在开画的排片、预售、前期口碑方面都表现优异,同时在题材和人性刻画方面具有独到之处,演员也颇有号召力,因此在这一轮市场竞争中将占有一些优势,最终能否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视频】这部有内涵的《心理罪》如何实现罪案悬疑片的另类升级

该片改编自被称为“十年来最好的侦破类型小说”雷米的同名著作第一部《画像》的开篇故事“血之魅”,加之网剧版的火热使此次电影版上映之前就自带热度和粉丝属性。

文|凤凰涅槃 编辑|朴芳

“认识人越多,我就越喜欢狗”,这一金句,道出了人性因为社会而产生的蜕变和扭曲。

一杯人血牛奶,为何会对人产生致命诱惑?

什么样的扭曲心理才会为之痴狂,甚至不惜接二连三,连环杀人?

犯罪、侦破、悬疑、人性、天才与热血揪扯在一起会迸发出怎样的火花?

《战狼2》上映以来热度不减,带动大盘持续发热,本周又有《心理罪》、《鲛珠传》,《侠盗联盟》三部新片相继上映,其中《心理罪》热度最高。

由谢东燊执导,顾小白编剧,廖凡、李易峰、万茜等主演的电影《心理罪》以罪案悬疑为框架,创新、挖掘人心和人性为亮点,前期点映引起热议的同时收获了不错的口碑。

该片改编自被称为“十年来最好的侦破类型小说”雷米的同名著作第一部《画像》的开篇故事“血之魅”,加之网剧版的火热使此次电影版上映之前就自带热度和粉丝属性。

罪案悬疑片:类型片的新增长极

中国电影市场经历了多年来的暴力增长之后,之前热钱大量涌入,不论“剧本好坏”、“团队优劣”以产量取胜的产业运作模式已经逐渐退潮,中国电影已然进入新常态时期即电影开始回归到电影本体质量的轨道上。

而这方面没有什么其他类型片能够像罪案悬疑片一样“管中窥豹”般以小见大展现整个现代社会的全貌,同时严谨的推理和侦破过程让观众目不暇接之余注意力丝毫不敢放松,血淋淋的真相可以极端地凸显人性的善与恶。

电影《心理罪》一改罪案悬疑片重表演,轻制作的模式,突破了以往此类影片小成本、小体量的业内惯例,影帝廖凡、流量明星李易峰、新锐演技派演员万茜纷纷加盟。

影片主线清晰、情节紧凑,中间剧情穿插连环凶杀、室内、屋顶追凶、泥地搏杀、配之童年心理阴影闪现以体现主角没心挣扎,残酷之余也不忘记打兄弟间的友情牌。

观影后犀牛君第一感觉是主创团队在场景设计、演员表演方面下了足够的功夫,氛围营造颇为独到,虽不能说与国外的经典罪案比如《七宗罪》、《杀人回忆》等比肩,但对标国产电影来说,是一次独到的尝试。

《心理罪》:类型片的走“心”之路

猎奇是人性的基本心理,求知欲是人的基本欲求。

罪案悬疑片这些特性为观众提供了选择观影的预判甚至偏爱,但因为题材固定甚至模式化也为创作者的创新和突破带来不同程度的桎梏,如何在充满想象力和符合逻辑性的前提下创造出让创作者和观众都满意的作品,是当下很多悬疑犯罪类型片主创团队共同面对的难题。

《心理罪》剧情讲述了廖凡饰演的刑警队长邰伟和犯罪心理学天才李易峰饰演的方木通过心理画像联手挖掘嗜血变态凶手的扭曲变异心理,破解饮血连环案、饲养血源的骇人危机。

以往的罪案类电影,大多都聚焦“怎么破案”而忽视或者弱化了“为什么犯案”。

此类题材在制作时最大的问题在于主创团队对类型理解不足,多数创作者惯性认为罪案悬疑片应过多的专注于烧脑的桥段,而忽视了犯罪的根源究竟是什么,忽视了罪犯深层次上诱因及行为动机的设定,好的悬疑犯罪类型电影应该回归到人性的善恶上,给观众以心灵震撼,进而实现主题的升华。

《心理罪》原著小说富含犯罪心理学、法学、刑事侦查学、现场勘查学和法医学知识,既有国内外真实案例的再现,又不乏大胆奇诡的想象,使作品感染力和深度兼备,具有极强的可读性,同时也能引发读者的深刻反思。

同时,书中的人物设定让观众从对案件走向的关注转移到人物命运走向的关注,因此小说主人公方木也就能牵动更多书迷的心。

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网剧播出后,收获了用户的广泛好评,为此次电影版《心理罪》提前预热,此次院线观看的观众很多即是“剧转影”。

此次电影版心理罪,与网剧偏重于案件和推理相比,加强了动作戏和对骀邰伟的心理刻画,这样设计更加适合于110分钟的电影体量,用有限的时间快速抓住观众眼球。

“没看过原著,但是觉得影片很紧张、好看”,“打戏精彩、比之前想象的更精彩”,“李易峰哭的时候,感同身受”。影片在之前提前点映、路演和今日公映后也收获了包括非原著粉丝在内观众的广泛好评

该片出品方和力辰光董事长李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电影市场正逐渐走向成熟,市场为电影本体提供更大的空间和更好的环境,最佳的资源匹配、雄厚的资本以及优秀的技术支持使小说影视化改编有了无限可能和机遇”。

《心理罪》小说在十周年之际被搬上大银幕不仅顺应了当下中国观众的观影审美,也顺应了中国电影市场成熟之势。目前观众的口碑即是对这一看法的映证。

戏骨、鲜肉、金牌编剧的“上身之旅”

“在前两三个月什么戏都不接,除了聊剧本,就是在训练”导演谢东燊评价廖凡时说。而廖凡自己谈到为了这部电影付出辛劳时则显得轻描淡写“我只是很享受表演”。

李易峰则在杭州参加“路演”时强调“演戏难在让角色上身,希望通过表演在角色上看到全新的自己”。主创团队俨然把拍电影当成生活中的一部分。

《心理罪》电影时长110分钟,在这个不长不短的体量中,如何在原著故事框架和商业价值方面寻求平衡对于制作方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主创团队针对电影特征、观众的观感,以原著为基础对其中的故事脉络、案件还原和侦破、人物的心理描写进行了全新升级。

剧情框架方面更契合电影观众的口味,从而做出了一定程度上取舍。故事上偏重动作戏,削弱了悬疑烧脑桥段,尤其是后半段中动作戏和对罪犯的抓捕行动完全取代了推理。有一些凶杀现场的镜头尺度突破较大;场景和道具设计具有极强的现代感和科技感,可以看出主创在这方面颇为用心,从而让整个故事的时代背景看起来如同现在。

之前影片路演过程中,相关警务人员也纷纷肯定了该片在“心理画像”、“侦破过程”中贴近实际,非常符合办案过程。

演员表演方面,廖凡无愧于柏林影帝的称号把一个“一个有着内心创伤、背负着情感债的警察”刻画的入木三分,其中几场近身肉搏戏份无论是表演还是剪辑都非常到位。

片中另一主演,李易峰在表演方面凸显了想撕掉“偶像”标签的努力,表现超过了以往,“哭戏”那段受到了广泛肯定,在心理转换上的细节方面有很大上升的空间。

突破:戴着镣铐跳芭蕾

较之国产电影恐怖,青春之外创作瓶颈,悬疑刑侦片难度更高,一是专业性,二是监管尺度把握,三是怎么拍出新意,拍出震撼性从而引发观众反思。

《心理罪》的一大特色就是在突破了以往罪案悬疑片在逻辑和内涵上的固有套路,引入“心理入侵”和“心理侦破”,角色的内心戏相当出彩。

以侦破案件、逻辑推理为引子,展现犯罪作为一种具体人群行为是如何生根发芽,进而危害自己和社会的。拍电影的过程是讲故事,看电影的过程却是洞悉人心和人性。

影片将人性罪恶之源的形成、发展、危害一一点出,进而让观众自我反思自己身上是否多多少少有一些性格上的原罪之兆?距离到形成罪恶有多远?人性的蜕变是如何完成的?

同时,电影《心理罪》用悬疑搭台,以年轻演员加盟做到实现对观众容纳度和接受度更高,这都是市场成熟的标志,实现了“类型+X”模式。

当然模式不是固定不变的,“类型+”电影发展模式规定到底要为商业属性服务,最重要的是创作者的思想表达与观众所产生的共鸣,在注重悬疑片本身“严谨逻辑推理”前提下尝试增加符合观众口味的元素。

《心理罪》作为罪案悬疑片的新尝试,作为电影市场新兴增加级的代表作,以后有很大提升空间,面对同档期的《鲛珠传》,《侠盗联盟》,《心理罪》在开画的排片、预售、前期口碑方面都表现优异,同时在题材和人性刻画方面具有独到之处,演员也颇有号召力,因此在这一轮市场竞争中将占有一些优势,最终能否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