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支付宝微信“无现金”惹争议,央行约谈并提三大要求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支付宝微信“无现金”惹争议,央行约谈并提三大要求

“无现金”消费引发争议的背后,是制度落后于现实的尴尬。

作者:药糖

进入8月,微信和支付宝纷纷行动起来,一场规模空前强大的“无现金”消费席卷全国。在“无现金”消费活动如火如荼之际,央行的约谈犹如一盆冷水,让不断发烧的“无现金”消费开始回归冷静。

为推动移动支付,支付宝特意将8月第一周定为“无现金城市周”,鼓励用户在超市、便利店、餐馆、商场等地消费时,以扫码支付代替现金支付。此前,支付宝已先后和杭州、武汉、福州、天津四座城市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推进“无现金城市”建设,为“无现金城市周”活动预热。并且,在阿里巴巴旗下所设生鲜超市——盒马鲜生门店内,只接受移动支付而拒绝现金支付。

既然支付宝已经行动起来,其最大的竞争对手微信自然不甘人后。其实早在2015年微信就提出了“无现金”的消费概念,也曾开展一系列声势浩大的优惠活动。今年7月31日,微信宣布无现金活动从8月1日开始,并将持续整个8月,还特意将每年的8月8日定为“微信支付无现金日”。

为鼓励消费者在线下消费时使用移动支付,也为了与竞争对手争抢市场份额,支付宝和微信支付都在本轮活动中投入巨资,以鼓励金、代金券和返现红包等形式,引导消费者和商家加大对无现金支付方式的选择。

利益当前,有的商家甚至只接受移动支付,直接拒绝现金支付,这引起部分消费者的不满,引发舆论热议,直至引起央行的注意。针对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无现金”的倡议,央行方面明确表示,如果商家出现拒收人民币现金的行为,已经触犯法律法规。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总则第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是人民币。以人民币支付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公共的和私人债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这意味着如果商家拒绝接受现金支付,已经违反了此项法律法规。在任何一个场景里,如果只有一种支付形式存在,一定是国家主权货币——人民币。而拒绝银行卡、第三方支付等并不违法。

近日,央行总行对各分支行下发通知称,最近一些地区推进的无现金支付方式,与蚂蚁金服等合作创建无现金城市等活动,其中的一些宣传主题和做法干扰了人民币流通,社会反响较大,对社会公众产生较大误解。央行要求各地抓紧行动,依法对不合适的提法、做法进行纠正和引导。

从央行内部人士处获悉,7月底,央行武汉分行约谈蚂蚁金服公关部负责人,告知人民币管理相关法律制度,并明确提出三点要求:

一是在无现金城市周活动中去掉“无现金”字眼;

二是撤掉所有含有“无现金”字眼的宣传标语;

三是公开告知参与商户不得拒收人民币现金、尊重消费者支付方式的选择权。

从概念本身看,“无现金”的提法确实存在不严谨和不科学的地方。“无现金”并不等于“去现金”,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近日表示,强调“无现金”,不但已经出现拒绝现金的行为,也容易让普通老百姓误以为现金会消失了。以是否使用现金为标准,通常可将支付分为现金支付和非现金支付。因此,下一步应该少用或不用“无现金”字眼,改用“非现金”支付。

在央行约谈引导和舆论监督之下,蚂蚁金服确实做出了改变。近日,蚂蚁金服已将“无现金周”的说法改为了移动支付“黄金周”。与此同时,盒马鲜生也对曾经提出的“不收人民币现金”的规定作出调整。阿里巴巴新零售公关负责人表示,为了更加便利老年群体消费,继上海10家门店专设现金代付通道后,目前北京的两家实体店也启动了现金代付通道。

一场关于“无现金”消费的热议逐渐回归平静。但抛开现象看本质,“无现金”消费引发争议的背后,是制度落后于现实的尴尬。在信息化普及的当下,移动支付确实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也给广大消费者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便利。中国是世界上移动支付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消费者特别是一线城市线下消费者使用移动支付正在蔚然成风。

在移动支付野蛮生长的同时,国家管理层相关的制度建设并未做到同步推进。非现金支付涉及货币流通和支付清算体系建设等多个方面,整个社会支付体系的全面完善,应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商业银行、支付机构、清算组织等共同参与,进一步完善支付基础设施,规范发展支付服务组织,健全社会信用体系,逐步提高非现金支付结算比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支付宝

4.2k
  • “零钱包”随便换 N种支付任意选
  • 蚂蚁集团2023可持续发展报告:聚力发展、久久为功,连续3年研发投入创新高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支付宝微信“无现金”惹争议,央行约谈并提三大要求

“无现金”消费引发争议的背后,是制度落后于现实的尴尬。

作者:药糖

进入8月,微信和支付宝纷纷行动起来,一场规模空前强大的“无现金”消费席卷全国。在“无现金”消费活动如火如荼之际,央行的约谈犹如一盆冷水,让不断发烧的“无现金”消费开始回归冷静。

为推动移动支付,支付宝特意将8月第一周定为“无现金城市周”,鼓励用户在超市、便利店、餐馆、商场等地消费时,以扫码支付代替现金支付。此前,支付宝已先后和杭州、武汉、福州、天津四座城市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推进“无现金城市”建设,为“无现金城市周”活动预热。并且,在阿里巴巴旗下所设生鲜超市——盒马鲜生门店内,只接受移动支付而拒绝现金支付。

既然支付宝已经行动起来,其最大的竞争对手微信自然不甘人后。其实早在2015年微信就提出了“无现金”的消费概念,也曾开展一系列声势浩大的优惠活动。今年7月31日,微信宣布无现金活动从8月1日开始,并将持续整个8月,还特意将每年的8月8日定为“微信支付无现金日”。

为鼓励消费者在线下消费时使用移动支付,也为了与竞争对手争抢市场份额,支付宝和微信支付都在本轮活动中投入巨资,以鼓励金、代金券和返现红包等形式,引导消费者和商家加大对无现金支付方式的选择。

利益当前,有的商家甚至只接受移动支付,直接拒绝现金支付,这引起部分消费者的不满,引发舆论热议,直至引起央行的注意。针对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无现金”的倡议,央行方面明确表示,如果商家出现拒收人民币现金的行为,已经触犯法律法规。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总则第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是人民币。以人民币支付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公共的和私人债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这意味着如果商家拒绝接受现金支付,已经违反了此项法律法规。在任何一个场景里,如果只有一种支付形式存在,一定是国家主权货币——人民币。而拒绝银行卡、第三方支付等并不违法。

近日,央行总行对各分支行下发通知称,最近一些地区推进的无现金支付方式,与蚂蚁金服等合作创建无现金城市等活动,其中的一些宣传主题和做法干扰了人民币流通,社会反响较大,对社会公众产生较大误解。央行要求各地抓紧行动,依法对不合适的提法、做法进行纠正和引导。

从央行内部人士处获悉,7月底,央行武汉分行约谈蚂蚁金服公关部负责人,告知人民币管理相关法律制度,并明确提出三点要求:

一是在无现金城市周活动中去掉“无现金”字眼;

二是撤掉所有含有“无现金”字眼的宣传标语;

三是公开告知参与商户不得拒收人民币现金、尊重消费者支付方式的选择权。

从概念本身看,“无现金”的提法确实存在不严谨和不科学的地方。“无现金”并不等于“去现金”,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近日表示,强调“无现金”,不但已经出现拒绝现金的行为,也容易让普通老百姓误以为现金会消失了。以是否使用现金为标准,通常可将支付分为现金支付和非现金支付。因此,下一步应该少用或不用“无现金”字眼,改用“非现金”支付。

在央行约谈引导和舆论监督之下,蚂蚁金服确实做出了改变。近日,蚂蚁金服已将“无现金周”的说法改为了移动支付“黄金周”。与此同时,盒马鲜生也对曾经提出的“不收人民币现金”的规定作出调整。阿里巴巴新零售公关负责人表示,为了更加便利老年群体消费,继上海10家门店专设现金代付通道后,目前北京的两家实体店也启动了现金代付通道。

一场关于“无现金”消费的热议逐渐回归平静。但抛开现象看本质,“无现金”消费引发争议的背后,是制度落后于现实的尴尬。在信息化普及的当下,移动支付确实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也给广大消费者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便利。中国是世界上移动支付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消费者特别是一线城市线下消费者使用移动支付正在蔚然成风。

在移动支付野蛮生长的同时,国家管理层相关的制度建设并未做到同步推进。非现金支付涉及货币流通和支付清算体系建设等多个方面,整个社会支付体系的全面完善,应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商业银行、支付机构、清算组织等共同参与,进一步完善支付基础设施,规范发展支付服务组织,健全社会信用体系,逐步提高非现金支付结算比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