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末,亚马逊推出线下实体超市Amazon GO,带火了无人便利店概念。
还不到一年时间,国内已经涌现了几家相关概念项目,庄辰超的便利蜂、深蓝科技的Take Go、大润发推出的缤果盒子……
6月25日,传统零售巨头娃哈哈也加入到无人便利店的风口中,同深兰科技签订“3年10万台,10年百万台”的Take Go无人商店协议, 预计总金额高达近百亿人民币。京东也宣布要在全国大量开设无人超市。
7月1日,F5未来商店完成3000万元A+轮融资;7月3日,缤果盒子完成超1亿元A轮融资;在月初举行的第二届淘宝造物节期间,阿里巴巴的无人便利店项目“淘咖啡”也在朋友圈连刷了几屏。
使用了哪些技术?
从技术上讲,无人便利店基于三个方面:生物特征识别、结算意图识别、交易系统及目标检测和追踪系统。
生物特征识别是在开放空间里对消费者的身份进行识别,将顾客的生物特征与用户ID进行绑定,以实现对顾客身份的确认。
以Amazon Go为例,消费者在进入Amazon Go进行购物时首先需要一个亚马逊帐号,并在自己的智能手机上安装亚马逊的应用软件,用户打开手机并进入商店后,在入口处会对顾客进行人脸识别 ,确认用户身份。
阿里的淘咖啡也是,用户只需打开手机淘宝扫描二维码便可进入无人零售店“淘咖啡”内。结算意图识别是指判断消费者是否有选择这项商品,主要基于机器视觉。
比如说当消费者在货架前停留并选择商品时,摄像头会捕捉并记录顾客拿起或放下的商品,同时,置于货架上的摄像头会通过手势识别判断顾客是否将货物置于购物篮还是只是看看然后放回原处。
交易系统比如说结算门,通常由两道门组成,对商品的识别过程就是在这两道门之间完成的,通过结算门用户会被自动扣款。
三种形态批量应用?
不过,并非所有无人便利店都采用类似Amazon GO的“即拿即走”模式。
比如缤果盒子无便利店基于RFID技术,店内商品包装上皆贴有RFID标签。(注:RFID是无线射频识别,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俗称电子标签)
当用户在缤果盒子的无人便利店选好商品后,需将商品整齐放置于收银台检测区。然后,检测台边上的显示屏会自动显示一个收费二维码,用户可以利用微信或者支付宝扫描二维码完成付账,之后离店即可。
所以目前来看,无人便利店基本上分为三种概念(技术)形态,第一种是高大上的视频识别、生物传感器,第二种是RFID零售应用,最后一种是传统的二维码扫描。
第一种的对标产品有Amazon GO、深蓝科技的Take Go、阿里的“淘咖啡”,第二种对应的是缤果盒子,第三种是便利蜂。
单论技术层面,三种形态都已经比较成熟,具备了可被批量应用的可能——阿里和娃哈哈喊出“3年要开10万家无人店”看似有可能,不过试水的“淘咖啡”却被被业内人士评价为技术上没硬货的概念噱头。
“新零售”任重道远
线上电商、线下门店入局无人便利店,还是为了“新零售”。而所谓的“新零售”,简单理解就是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上的物品售卖。
事实上,相比起传统的线下商超,类似淘宝、京东等电商玩家进军的“新零售”,已经具备了“商品的大数据”。
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假设真的开设大量线下门店,他们还将拥有“用户行为的大数据”。类似用户目光的移动和停留、用户走动的线路等,都将会成为售卖过程中“人货匹配”的重要依据。“新零售”将带来商品售卖效率的巨大提升,或许已是必然。
无人便利店作为巨头们零售布局的部分,关键还是在于数据的攫取,通过用户零售数据,可以做很多文章,例如精准营销,例如大数据征信,而在数据领域创造的价值比所谓的零售毛利润更高。
有业内人士认为,无人便利店要想真正的「飞起来」,仅仅让收银员「下岗」是远远不够的,整个零售系统从商品需求确定,到售后服务都需要升级。
换句说新零售除了需要“线上、线下融合+物流”,还要运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无人化、智能化和信用化,巨头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技术落地是大方向
电商巨头在线上流量吃紧后,借用技术入局线下实体店,传统零售商希望则以更轻巧便捷地方式搭建网络,各自在已有的逻辑中自洽。
无人便利店作为一种补充型零售业态会在一定程度上侵蚀掉部分传统便利店尤其是夫妻店的蛋糕,但是远远谈不上颠覆,然而无人零售的相关技术的升级落地,却是一个大的方向。
不过现有的所谓无人便利店,相较于传统便利店,只做了前段的技术升级,但是对于零售的核心——供应链的升级改造基本上是几乎没有涉及的。
作为“新物种”,无人便利店更多将是从传统夫妻店手里抢生意,对于日系便利店的冲击不大。很大原因是日系便利店的鲜食部分占据了30-40%的销售额。
虽然有F5未来商店这类的项目通过机械臂组合想解决鲜食销售的问题,但是这也对项目的扩张提出了新的难题。
可以预见今后的无人便利店是补充而非主流,无人技术落地于其他实体零售业态才是大方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