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的抽屉在每个人的内心的深处,总会被某些景象瞬间拉开。
如罗兰 .巴尔特所说:任何抽屉的功能,都在于使物件于一个虔诚的场所,即一处灰尘遍布的小教堂里,度过一段时间之后再使其慢慢死亡或者适应死亡。在这个场所里,人们以保存其活着的状态为名,为其安排着抑郁垂死的恰当时间。
达利有一个雕塑作品-抽屉人。四排抽屉构成了女人的身体,半开着的,全部打开的。雕塑的左手举起,似乎是在拒绝和禁止着什么。右手支撑着地面,低垂着的面庞和凌乱散开的头发,充满了绝望和痛苦的挣扎。
“对封闭空间的强烈好奇心是驱使人们打开抽屉的原因,只有打开抽屉才能满足探索未知世界的渴望,也只有打开了抽屉,方能消解对未知物可能造成伤害的恐惧”。对于抽屉,达利有自己的解释。
一种强大的、无法挣脱的力量压迫过来。抽屉对我们意味着什么?抽屉里藏着的又是什么呢?拉开我们自己的抽屉,会是什么让我们最为痛苦呢?我想,可能是我们很坚定甚至潜意识认定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吧,思想,意识,固执,问题,错误。当别人拉开抽屉,公诸于世,见了光,强烈的恐惧和畏惧,让我们好像害怕要失去什么。按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说,这些抽屉和屋子、隧道、容器等物体一样,都因为有着被填充的需要而成为女性潜藏的性欲的象征,即“欲壑” ,也代表了人的潜意识。
我们会不惜一切,用语言、情绪、行为,来掩饰和遮蔽。让这个抽屉无法打开,或者再次关闭,保全我们完整的躯体,捍卫自己的拥有。一旦抽屉合上时,那里面的秘密,不再会得到关注,在我们内心这个虔诚的场所里,落满灰尘,这是除了我以外的人的禁地。
这种私密空间的探索让人着迷。这跟自我认知似乎联系在一起。我们很多时候根本不了解自己。或者认知的自我是有偏差的。同时也会有各种认知的错误归因。而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观察自己的空间来认识自己就可靠多了。语言,情绪都会欺骗自己,欺骗他人。行为,私人空间却暴露无遗。
小时候,好奇的看着家人打开、合上抽屉,有时还要上上锁。自己拥有的第一个抽屉,是我的一张书桌,是父亲照着木工图册,就那么一点一点的琢磨着做出来的。自从有了自己的抽屉,一直会把一些有趣的物品放在里面。渐渐地,抽屉堆满了,繁乱起来,在河边捡来的有着奇异图案的石头,随手画的涂鸦,朋友送的小礼品,专属的相册,一些文具……等家里没人的时候,自己拿出来玩,捡到玩意的惊喜,摩挲的快乐,都从记忆中跳出来了。当然,在混乱中,夹着自己的日记,以及从同学那儿借来的小说、漫画,和女生送的节日卡片和小纸条。繁乱是为了掩藏秘密,因为抽屉没有锁。虽然偶有被翻过的痕迹,但习惯性的,还是会把一些自己觉得好玩的小东西,藏在那里,抽屉是一个封闭的私密空间,会有一种安全感。如果有时发现自己偷偷的标记发生了大的变化,会从椅子上弹起来喊上一嗓子,谁又翻了我的抽屉了?答案自然都明白,无非是想给他们一个警告,抽屉是我的领地。关着的抽屉,似乎对没有打开的人们,都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小孩子,特别喜欢打开抽屉,虽然是好奇心趋势,探寻渴求的未知。而他收到的信息是,不可以,这是没有礼貌的。抽屉是我们每一个人的隐私,我们也在尊崇这样的道理,传递给未来。
生活中,每一个放进抽屉的物件,又何尝不是打上了“我”的标签呢?因为各种缘由,抽屉构建的这个秘密空间,一处遍布灰尘的小教堂就这么建立起来了,存放着属于我们不愿舍弃的,充满虔诚的物件,以后可能有用的,记忆的,快乐的,不假思索的,不能让人知道的……拉开抽屉,看着随着时间累积下来的繁乱,有一种想一倒了之的冲动。可是,当开始一点一点的整理,一件一件的选择是否要丢掉的时候,自己却陷入了失去的恐惧,到最后,可能也就扔掉了几张无足轻重的废纸或杂物,关上抽屉,获得内心的平和。可是,除了占有的欲望和宣誓主权,我们真的想过,哪些物品应该舍弃,哪些应该留下?存放在里面的一些物件,可能不过是我们以活着的状态为名义,让它们慢慢等待死亡,等待被丢弃的那一天来临罢了。
抽屉是空的,似乎提醒我们有一个地方可以储存想象。也像我们遇到的每个人,就像无数个抽屉,你不知道里面装着什么,拉开之后,都是满满的意外和惊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