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为何好莱坞电影今夏集体遭遇票房滑铁卢?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为何好莱坞电影今夏集体遭遇票房滑铁卢?

今夏好莱坞电影连连扑街,口碑与票房无一令人满意,未来新作品投拍前景暗淡。所以,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我们即将告别好莱坞今年最惨淡的“酷暑”。 对于各大连锁影院来说,这是极其残酷难熬的一周。为股东准备的季度财报即将出炉, 影院也先和投资者打了个招呼:这份财报的结果他们不会喜欢。美国AMC连锁影院遭受了巨额损失,整个夏季公司市值下跌27%,门票销售量全面下降了10.8%,股价大跌(中国万达集团已出资1亿美元买断AMC股票),旗下四大影城经营业务累计损失了约13亿美元。

《黑暗塔》

目前来看,2017年好莱坞全年的票房总额将达到112亿美元,较去年的113.7亿美元明显下滑。就在上周,一度想要打造成为系列电影的《黑暗塔》(The Dark Tower),变成了本季的最新受害者,情况不容乐观。

在过去的几个月也不乏少数惊人的例外情况(例如《神奇女侠》,票房一路蹿升至4亿美元,成功跻身迄今年度北美票房第二位),有文章称,2017年夏季好片不断,其他年度难以企及,但主要说的仍是多部高质量电影,而不是追求一时轰动的巨制续集。

《极寒之城》

正面评价似乎也并不能带来电影票房的成功:《极寒之城》(Atomic Blonde)就是个典型的失败案例。这部华而不实的动作电影,票房勉强达到了3000万美元。尽管前期进行了大肆宣传,比如查理兹·塞隆身着一袭黑衣化身双性恋女战士,颇有亚马逊部落女战士的风采,但电影本身不尽人意。

《逃出绝命镇》

今年最重要的失败教训是:没有一件事是具有十足把握的。我们已经看到许多工作室逐渐摆脱“高风险”的原创电影项目,转而关注系列电影,或是题材本就拥有大批粉丝的作品。但今年夏天,观众不再对这些简单怀旧或是利用既有粉丝基础的作品感兴趣了。投机取巧的报应说来就来。只有乔丹·皮尔(Jordan Peele)的导演处女作《逃出绝命镇》(Get Out)是个例外,这部原创影片成为今年最赚钱的电影,票房高达1.75亿美元,而这部电影的成本仅450万美元。

2017年是影迷们终于拒绝电影人“自以为是”的一年。今年,有一大批电影大胆地把自己定位为系列电影出场,但它们在刚上映没多久就吃了闭门羹:观众不愿意花90分钟看一场为未来两年电影作铺垫的“设定片”。《黑暗塔》改编自斯蒂芬·金(Stephen King)同名奇幻巨著,影片浓缩了七本小说错综复杂的内容,不仅让人无法理解,还在最后几分钟给出这样的提示——这不过是开始。

《亚瑟王:斗兽争霸》

《亚瑟王:斗兽争霸》、《表情奇幻冒险》、《超凡战队》和《海滩护卫队》都企图借重温佳作寻求捷径,而非在作品上倾注心血。电影工作室料定这些角色还和以往一样受到观众欢迎,但却没有求证这个想法是否成立。

不过,不追求系列巨制的电影反倒在票房表现上极为亮眼。《极盗车神》票房直逼1亿美元大关;尽管《敦刻尔克》无法比肩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的往日辉煌成就,但它也以1.4亿美元的美国票房收回成本。放眼看去,好莱坞的恐怖片与动作片欣欣向荣,但在喜剧片上却表现低迷。大获成功的《乐高蝙蝠侠大电影》、《卑鄙的我3》和《宝贝老板》不过是借儿童市场堆叠了票房,而《仓皇一夜》和《疯狂房子》仅凭拿不出手的滑稽笑料根本无法在喜剧界站稳脚跟。名不见经传的《嗨翻姐妹行》勉强幸免,影片的票房成绩(全球票房9500万美元,制片成本1900万美元)再次说明对电影来说这是一个多么糟糕的夏季。

《疯狂房子》(The House)中的威尔·法瑞尔和艾米-波勒

有关身份政治(在性别、种族和性向问题上,维护边缘群体的利益)该得到何等重视与呈现的讨论愈演愈烈。《嗨翻姐妹行》、《神奇女侠》、《逃出绝命镇》凭借非白人男性主角赢得了观众的口碑,证明了观众并不反感种族多样性。实际上,事实正好相反:白人男性演员逐渐失去了原本拥有的“票房保障”优势。以往,威尔·法瑞尔、汤姆·克鲁斯或约翰尼·德普的出演本足让《疯狂房子》、《新木乃伊》或《加勒比海盗》卖座,但今时不同往日。《疯狂房子》竹篮打水一场空,后两部虽差强人意,但也没能实现预期票房收益。

《星际特工:千星之城》

《星际特工:千星之城》也步了后尘。理论上,它可以突破重围:故事新颖,而观众正好厌倦了好莱坞大片的俗套情节;特效制作精良,连《阿凡达》都要黯然失色;卡司阵容强大,超模和歌手的强强联合,少不了粉丝的热捧。但实际上,对美国观众来说,这些优势反倒太过夸张,浓缩成预告片更让人摸不着头脑了。

比起以往,也许影评人手握着更大的力量,大多数影评都警告说,宣传期的烟雾弹最终会让电影本身自食其果。不管怎样,创下独立制片成本新高的《星际特工:千星之城》不得不寻求海外票房的支持,3700万美元的美国票房根本无法收回庞大成本。(但在中国这个东方好莱坞,情况却相当乐观;随着美国电影站稳脚跟,其娱乐产业规模一再壮大,最近上映的《战狼2》更是收进超过7.2亿美元,刷新国内票房历史记录。)

《战狼2》

如果要总结这场票房败战有什么意义的话,那就是电影再也不能“敷衍了事”了。至少在过去的几个月里,观众的态度变得愈发尖锐,尤其是对那些刻意迎合或者侮辱他们智商的影视作品、急于上映但还未设计完全的系列电影、不加思考只想着炒冷饭的低质量翻拍、毫不费力只需利用现成观众基础的衍生剧集——你们可得当心了。相比前几部的超高票房,《加勒比海盗》和《变形金刚》的系列新作成绩不佳。除了它们,还会有能为好莱坞带来希望的作品吗? 如果有的话,非常欢迎。

翻译:刘亚舟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为何好莱坞电影今夏集体遭遇票房滑铁卢?

今夏好莱坞电影连连扑街,口碑与票房无一令人满意,未来新作品投拍前景暗淡。所以,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我们即将告别好莱坞今年最惨淡的“酷暑”。 对于各大连锁影院来说,这是极其残酷难熬的一周。为股东准备的季度财报即将出炉, 影院也先和投资者打了个招呼:这份财报的结果他们不会喜欢。美国AMC连锁影院遭受了巨额损失,整个夏季公司市值下跌27%,门票销售量全面下降了10.8%,股价大跌(中国万达集团已出资1亿美元买断AMC股票),旗下四大影城经营业务累计损失了约13亿美元。

《黑暗塔》

目前来看,2017年好莱坞全年的票房总额将达到112亿美元,较去年的113.7亿美元明显下滑。就在上周,一度想要打造成为系列电影的《黑暗塔》(The Dark Tower),变成了本季的最新受害者,情况不容乐观。

在过去的几个月也不乏少数惊人的例外情况(例如《神奇女侠》,票房一路蹿升至4亿美元,成功跻身迄今年度北美票房第二位),有文章称,2017年夏季好片不断,其他年度难以企及,但主要说的仍是多部高质量电影,而不是追求一时轰动的巨制续集。

《极寒之城》

正面评价似乎也并不能带来电影票房的成功:《极寒之城》(Atomic Blonde)就是个典型的失败案例。这部华而不实的动作电影,票房勉强达到了3000万美元。尽管前期进行了大肆宣传,比如查理兹·塞隆身着一袭黑衣化身双性恋女战士,颇有亚马逊部落女战士的风采,但电影本身不尽人意。

《逃出绝命镇》

今年最重要的失败教训是:没有一件事是具有十足把握的。我们已经看到许多工作室逐渐摆脱“高风险”的原创电影项目,转而关注系列电影,或是题材本就拥有大批粉丝的作品。但今年夏天,观众不再对这些简单怀旧或是利用既有粉丝基础的作品感兴趣了。投机取巧的报应说来就来。只有乔丹·皮尔(Jordan Peele)的导演处女作《逃出绝命镇》(Get Out)是个例外,这部原创影片成为今年最赚钱的电影,票房高达1.75亿美元,而这部电影的成本仅450万美元。

2017年是影迷们终于拒绝电影人“自以为是”的一年。今年,有一大批电影大胆地把自己定位为系列电影出场,但它们在刚上映没多久就吃了闭门羹:观众不愿意花90分钟看一场为未来两年电影作铺垫的“设定片”。《黑暗塔》改编自斯蒂芬·金(Stephen King)同名奇幻巨著,影片浓缩了七本小说错综复杂的内容,不仅让人无法理解,还在最后几分钟给出这样的提示——这不过是开始。

《亚瑟王:斗兽争霸》

《亚瑟王:斗兽争霸》、《表情奇幻冒险》、《超凡战队》和《海滩护卫队》都企图借重温佳作寻求捷径,而非在作品上倾注心血。电影工作室料定这些角色还和以往一样受到观众欢迎,但却没有求证这个想法是否成立。

不过,不追求系列巨制的电影反倒在票房表现上极为亮眼。《极盗车神》票房直逼1亿美元大关;尽管《敦刻尔克》无法比肩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的往日辉煌成就,但它也以1.4亿美元的美国票房收回成本。放眼看去,好莱坞的恐怖片与动作片欣欣向荣,但在喜剧片上却表现低迷。大获成功的《乐高蝙蝠侠大电影》、《卑鄙的我3》和《宝贝老板》不过是借儿童市场堆叠了票房,而《仓皇一夜》和《疯狂房子》仅凭拿不出手的滑稽笑料根本无法在喜剧界站稳脚跟。名不见经传的《嗨翻姐妹行》勉强幸免,影片的票房成绩(全球票房9500万美元,制片成本1900万美元)再次说明对电影来说这是一个多么糟糕的夏季。

《疯狂房子》(The House)中的威尔·法瑞尔和艾米-波勒

有关身份政治(在性别、种族和性向问题上,维护边缘群体的利益)该得到何等重视与呈现的讨论愈演愈烈。《嗨翻姐妹行》、《神奇女侠》、《逃出绝命镇》凭借非白人男性主角赢得了观众的口碑,证明了观众并不反感种族多样性。实际上,事实正好相反:白人男性演员逐渐失去了原本拥有的“票房保障”优势。以往,威尔·法瑞尔、汤姆·克鲁斯或约翰尼·德普的出演本足让《疯狂房子》、《新木乃伊》或《加勒比海盗》卖座,但今时不同往日。《疯狂房子》竹篮打水一场空,后两部虽差强人意,但也没能实现预期票房收益。

《星际特工:千星之城》

《星际特工:千星之城》也步了后尘。理论上,它可以突破重围:故事新颖,而观众正好厌倦了好莱坞大片的俗套情节;特效制作精良,连《阿凡达》都要黯然失色;卡司阵容强大,超模和歌手的强强联合,少不了粉丝的热捧。但实际上,对美国观众来说,这些优势反倒太过夸张,浓缩成预告片更让人摸不着头脑了。

比起以往,也许影评人手握着更大的力量,大多数影评都警告说,宣传期的烟雾弹最终会让电影本身自食其果。不管怎样,创下独立制片成本新高的《星际特工:千星之城》不得不寻求海外票房的支持,3700万美元的美国票房根本无法收回庞大成本。(但在中国这个东方好莱坞,情况却相当乐观;随着美国电影站稳脚跟,其娱乐产业规模一再壮大,最近上映的《战狼2》更是收进超过7.2亿美元,刷新国内票房历史记录。)

《战狼2》

如果要总结这场票房败战有什么意义的话,那就是电影再也不能“敷衍了事”了。至少在过去的几个月里,观众的态度变得愈发尖锐,尤其是对那些刻意迎合或者侮辱他们智商的影视作品、急于上映但还未设计完全的系列电影、不加思考只想着炒冷饭的低质量翻拍、毫不费力只需利用现成观众基础的衍生剧集——你们可得当心了。相比前几部的超高票房,《加勒比海盗》和《变形金刚》的系列新作成绩不佳。除了它们,还会有能为好莱坞带来希望的作品吗? 如果有的话,非常欢迎。

翻译:刘亚舟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