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TIM:中国职场上麦肯锡式的存在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TIM:中国职场上麦肯锡式的存在

​TIM希望解决则是企业办公市场的一个悖论——具有网络效应的社交产品能够带来足够的扩张性,聚拢更多的用户,但中心化的内部管控则是管理者天然的需求。

墨菲定律是人们常常引用的一个心理学效应,但大多数都只了解墨菲定律中最有名的那一条「Finagle's Law」——「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而并不知道墨菲定律还有另外三条。

墨菲定律中的第二条是这样写的,「所有的事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长」,或许也足以引发常陷入拖延症中的现代人的共鸣。

而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人类与拖延症的战斗也从未停止过,最著名的实践无疑是前苏联科学家柳比歇夫的故事。他曾用自己一生中的56年,以超出常人的意志,将他独创的「时间统计法」用在每一件事情上,通过同和分析时间花销的方式进行总结,进而改进工作方法、计划未来事物。

「一切都不是我们的,而是别人,只有时间是我们自己的财产,虽然它是唯一再怎么想也无法收回的东西。」在《奇特的一生》书中,柳比歇夫曾留下了这样一句话,来描述人与时间的关系。

时间的不可逆性决定了其存在的机会成本,对于大多数身处职场的现代人而言,这种机会成本正在被进一步放大,由此我们也看到了各种关于时间管理的方法论和书籍。

这其中,麦肯锡的时间管理法则无疑是现代职场上时间管理的经典,其核心逻辑则是基于结果导向,通过对时间进行按优先级的安排处理,并善于协作和授权分工。

对于一家咨询公司而言,时间不仅仅意味着机会成本,时间本身就是其核心资源之一,这也使得麦肯锡对于时间管理的重要性更加重视,并最终得以归纳总结,被很多人奉为圭臬。

但除了合理的方法论之外,互联网也正在给重视时间管理的职场带来改变,例如腾讯旗下的移动办公软件TIM,这一产品从上线之初便将「让工作更高效」作为了其定位。office.qq.com域名可看出,它会是腾讯在商务办公环境的主力产品和平台。

提高工作效率是包括麦肯锡时间管理法则在内各种时间管理方法的最终目的,在大多数时候,这种时间管理往往很难被落实。正如很多人常调侃麦格尼格尔的《自控力》一书一样,大多数人往往没有自控力读完《自控力》。

于是通过软件的方式,将一些重要的时间管理法则产品化,进而应用到日常工作的细节中,TIM便是希望借此来帮助用户实现高效的时间管理。

基于这种产品化的方式,可以让用户更自然地被引导,而非需要依靠自觉和自控力来实现时间管理。而在这个过程中,用户的使用习惯也被进一步培养,反而反向地让用户形成了更良性的工作习惯。

扫描名片生成电子名片夹,日程管理实现协同工作,通过在线文档编辑实现多人实时协作,支持绑定多个邮箱帐户……TIM寄希望于通过产品上的这些变化,以提高用户的工作效率,进而实现高效办公和有效的时间管理。

依靠腾讯技术支持和QQ成熟的社交体系,TIM在实现高效办公上可以愈发的得心应手。电子名片夹功能来自腾讯优图提供的OCR技术支持,拥有一整套针对名片场景定制的算法,对名片图像可以做到智能的全自动精确识别。

日程管理功能的优化,可以实现将创建日程分享群组,首次支持农历显示,更加贴合国人的习惯。在线文档支持在聊天收发文件场景下直接转为在线文档并共同编辑。对于团队来说,满足了基础的存储、管理、沟通要求之后,TIM一开始就着手于更高级的多人协作需求。

这些功能的变化也恰恰是C端用户需要的。作为一个脱胎于QQ,基于场景化通讯的办公协作软件,TIM从其推出之初,所走的路便和此前移动办公领域的玩家选择得不同。

在腾讯即通产品部产品总监鄢贤卿看来,自上而下从决策者入手,以建立企业内部关系链为起点,然后支持沟通和流程问题的产品路径是南坡;自下而上,以熟人关系链为起点,解决普适性的沟通协作问题,然后逐步抽离管理诉求,则是北坡。

TIM选择的道路便是北坡,并非北坡更容易,而是因为其更具挑战,且更符合TIM团队的基因。

腾讯的基因并非为企业老板服务,而是连接人,服务用户。QQ也曾提出过场景化通讯的战略布局,而办公场景无疑是私人生活场景外最重要的一部分,10年前,MSN甚至希望借助办公场景挑战早已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的QQ。如今QQ希望能够通过TIM,满足年轻用户日益增长的办公需求,进而扩展应用场景,建立护城河。

TIM希望解决则是企业办公市场的一个悖论——具有网络效应的社交产品能够带来足够的扩张性,聚拢更多的用户,但中心化的内部管控则是管理者天然的需求。

分布式、去中心化的网络,和自上而下的中心化管理是一组必然的矛盾,这也决定了TIM的北坡之路并不容易。

从企业端的需求入手显然更容易得到管理者的认可,进而自上而下完成推广,但结果很可能则是产品本身的活跃度和利用率有限,这也让很多企业服务产品难以快速发展,只能逐个突破地去BD大客户。

而TIM希望的则是从用户在办公场景下的直接需求入手,满足用户最简单的需求——提高效率,节省时间。

当一个产品为用户带来的体验优于过往的产品,实现更高的价值时,用户自然会进行迁移,而用户需求的迁移进而也会影响到企业管理者在选择企业办公产品时的选择。

这看上去更像是一条「曲线救国」之路,但却也更回归用户原本的诉求。

而在现实竞争中,大多数时候,「边缘革命」或许更容易实现成功,因为这些伸出边缘的力量更理解作为使用者真实的需求,而如经济学家科斯预言的那样,最终这些边缘的力量会影响甚至改变上层决策。

对于TIM而言,「道阻且长」是竞争的真实写照,但「虽千万人吾往矣」则是其初心——为企业办公领域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与尝试。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TIM:中国职场上麦肯锡式的存在

​TIM希望解决则是企业办公市场的一个悖论——具有网络效应的社交产品能够带来足够的扩张性,聚拢更多的用户,但中心化的内部管控则是管理者天然的需求。

墨菲定律是人们常常引用的一个心理学效应,但大多数都只了解墨菲定律中最有名的那一条「Finagle's Law」——「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而并不知道墨菲定律还有另外三条。

墨菲定律中的第二条是这样写的,「所有的事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长」,或许也足以引发常陷入拖延症中的现代人的共鸣。

而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人类与拖延症的战斗也从未停止过,最著名的实践无疑是前苏联科学家柳比歇夫的故事。他曾用自己一生中的56年,以超出常人的意志,将他独创的「时间统计法」用在每一件事情上,通过同和分析时间花销的方式进行总结,进而改进工作方法、计划未来事物。

「一切都不是我们的,而是别人,只有时间是我们自己的财产,虽然它是唯一再怎么想也无法收回的东西。」在《奇特的一生》书中,柳比歇夫曾留下了这样一句话,来描述人与时间的关系。

时间的不可逆性决定了其存在的机会成本,对于大多数身处职场的现代人而言,这种机会成本正在被进一步放大,由此我们也看到了各种关于时间管理的方法论和书籍。

这其中,麦肯锡的时间管理法则无疑是现代职场上时间管理的经典,其核心逻辑则是基于结果导向,通过对时间进行按优先级的安排处理,并善于协作和授权分工。

对于一家咨询公司而言,时间不仅仅意味着机会成本,时间本身就是其核心资源之一,这也使得麦肯锡对于时间管理的重要性更加重视,并最终得以归纳总结,被很多人奉为圭臬。

但除了合理的方法论之外,互联网也正在给重视时间管理的职场带来改变,例如腾讯旗下的移动办公软件TIM,这一产品从上线之初便将「让工作更高效」作为了其定位。office.qq.com域名可看出,它会是腾讯在商务办公环境的主力产品和平台。

提高工作效率是包括麦肯锡时间管理法则在内各种时间管理方法的最终目的,在大多数时候,这种时间管理往往很难被落实。正如很多人常调侃麦格尼格尔的《自控力》一书一样,大多数人往往没有自控力读完《自控力》。

于是通过软件的方式,将一些重要的时间管理法则产品化,进而应用到日常工作的细节中,TIM便是希望借此来帮助用户实现高效的时间管理。

基于这种产品化的方式,可以让用户更自然地被引导,而非需要依靠自觉和自控力来实现时间管理。而在这个过程中,用户的使用习惯也被进一步培养,反而反向地让用户形成了更良性的工作习惯。

扫描名片生成电子名片夹,日程管理实现协同工作,通过在线文档编辑实现多人实时协作,支持绑定多个邮箱帐户……TIM寄希望于通过产品上的这些变化,以提高用户的工作效率,进而实现高效办公和有效的时间管理。

依靠腾讯技术支持和QQ成熟的社交体系,TIM在实现高效办公上可以愈发的得心应手。电子名片夹功能来自腾讯优图提供的OCR技术支持,拥有一整套针对名片场景定制的算法,对名片图像可以做到智能的全自动精确识别。

日程管理功能的优化,可以实现将创建日程分享群组,首次支持农历显示,更加贴合国人的习惯。在线文档支持在聊天收发文件场景下直接转为在线文档并共同编辑。对于团队来说,满足了基础的存储、管理、沟通要求之后,TIM一开始就着手于更高级的多人协作需求。

这些功能的变化也恰恰是C端用户需要的。作为一个脱胎于QQ,基于场景化通讯的办公协作软件,TIM从其推出之初,所走的路便和此前移动办公领域的玩家选择得不同。

在腾讯即通产品部产品总监鄢贤卿看来,自上而下从决策者入手,以建立企业内部关系链为起点,然后支持沟通和流程问题的产品路径是南坡;自下而上,以熟人关系链为起点,解决普适性的沟通协作问题,然后逐步抽离管理诉求,则是北坡。

TIM选择的道路便是北坡,并非北坡更容易,而是因为其更具挑战,且更符合TIM团队的基因。

腾讯的基因并非为企业老板服务,而是连接人,服务用户。QQ也曾提出过场景化通讯的战略布局,而办公场景无疑是私人生活场景外最重要的一部分,10年前,MSN甚至希望借助办公场景挑战早已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的QQ。如今QQ希望能够通过TIM,满足年轻用户日益增长的办公需求,进而扩展应用场景,建立护城河。

TIM希望解决则是企业办公市场的一个悖论——具有网络效应的社交产品能够带来足够的扩张性,聚拢更多的用户,但中心化的内部管控则是管理者天然的需求。

分布式、去中心化的网络,和自上而下的中心化管理是一组必然的矛盾,这也决定了TIM的北坡之路并不容易。

从企业端的需求入手显然更容易得到管理者的认可,进而自上而下完成推广,但结果很可能则是产品本身的活跃度和利用率有限,这也让很多企业服务产品难以快速发展,只能逐个突破地去BD大客户。

而TIM希望的则是从用户在办公场景下的直接需求入手,满足用户最简单的需求——提高效率,节省时间。

当一个产品为用户带来的体验优于过往的产品,实现更高的价值时,用户自然会进行迁移,而用户需求的迁移进而也会影响到企业管理者在选择企业办公产品时的选择。

这看上去更像是一条「曲线救国」之路,但却也更回归用户原本的诉求。

而在现实竞争中,大多数时候,「边缘革命」或许更容易实现成功,因为这些伸出边缘的力量更理解作为使用者真实的需求,而如经济学家科斯预言的那样,最终这些边缘的力量会影响甚至改变上层决策。

对于TIM而言,「道阻且长」是竞争的真实写照,但「虽千万人吾往矣」则是其初心——为企业办公领域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与尝试。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