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枪的李炳鑫终于清白了。他莫名其妙地被卷入一场全国性舆论风暴,又几乎以一己之力在24小时内成功反转舆情。在喷涌的网络暴力和失控的舆论风暴面前,他冷静理性地写下一篇网文向天下自证清白。
李炳鑫的“媒体工作”指的是作为一家知名科技自媒体“差评君”的员工。作为一家公司化运营的成功自媒体平台,如何吸粉、公众号营销、把握舆情和如何传播的路数,应该是驾轻就熟,也是工作的应有之义。更为关键的是,作为粉丝众多的自媒体,拥有相比普通人更强的话语资源和话语影响力。在李炳鑫通过自己的社交媒体“回复澄清到手残”的风暴口,公司仗义推掉了当天15万广告费,帮其推送自证文章。这篇文章放出之后大范围扩散,也是自证清白逆转舆情的关键因素。
李炳鑫的自救能力全部集中在他标题中。“假如没在媒体工作”这个假设是他个人躲过这场风暴的武器。但这个“假如”对于我们多数人并不成立。当充满敌意和戾气的“键盘侠”们在逐渐毁掉互联网曾经许诺的崇高理想时,我们不得不思考和担忧,在这个自媒体时代,不是李炳鑫的我们,躺了枪会清白吗?
遗憾的是,把李炳鑫卷入这场莫名风波的,也是一位有10万粉丝的自媒体“大V”。在警方调查还没有结论时,他就轻易转发网友的爆料,并发出网络诛杀号令,呼吁“宿州老少爷们都来辨认一下,这个猥亵小女孩的小畜生,是不是宿州的?”犯罪嫌疑人身份未明,没有经过核实就发布的谣言如虎添翼,与之相关的微博“南京南站小女孩儿被猥亵”迅速成为2900万关注度的微博热门话题。12小时的人肉网络暴力中,网友的讨伐更加凶猛,他的学校也成为搜索热门。但很少人关心真相到底如何,遍布微博只有谩骂和攻击。
李炳鑫在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联系误传消息的这位大V,表明网传涉事男子并非自己,并请求他向大众澄清谣言。但对方并未理会,“他还美滋滋的发微博说自己上了热搜。” 可以看到,一些网络大V以何等残忍的方式达成自我营销的目的。
可以看出,从卷入网络风波到通过网络自救,这并不能证明网络具有开放、平等性,以及它因此便具有一种强大的自我纠错功能。网上诸多网络暴力事件的当事人并没有他那么幸运。个人与家人的隐私被“挖坟式”人肉搜索和曝光,当事人忍受着长期的精神折磨,甚至因此丢失了工作和朋友,生活在长期的心理阴影中。
信息冗余和破碎的时代,脱离语境的信息在当下已经很难被组织起完整的解释。“后事实”、“后真相”时代,网民更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真正的真相和追问已经不重要了。放弃了真相的追问,网络空间充满思想偏狭、情绪宣泄的网络暴力也就很容易理解。李炳鑫能幸运地在当下自证清白,但可能无法在未来自证其历史。数字记忆不会随着叠浪式的网上公共事件一样迅速被淹没。网络可能催生一项新的权利——“遗忘权”。李炳鑫现在苦恼于“在这件事上,我没有网络被遗忘权,也不知道如何去 被遗忘 ……” 未来的数字记忆给出关于他的档案可能是“李炳鑫”、"哈理工 ”“猥亵女童”三个词的自动组合弹出。
近10年来,网络暴力愈来愈激烈,网络也正在逐渐侵蚀公共生活。不仅网民相互指责网络暴力,各界专家多年前也组织过多次类似“网络远离暴力”的座谈会,谈“整治网络暴力”与政策、法律规范。媒体邀请专家来谈网络暴力,也几乎成了历次网络暴力事件之后的例行仪式性行为,以致让任何谈网络暴力相关的话题显得毫无新意。但网络暴力却愈演愈烈,不断触碰社会道德底线,遏制网络暴力在现实中收效甚微。
目前来说,法律对网民的行为指导作用还不明确。参与转发、评论的网民不必为自己的行为承担任何责任,风险近于零。受害者追责又少之又少。如何抵制网络暴力、完善法律与制度监管,在鼓励网民参与和保护当事人权利之间微妙平衡,是所有互联网的使用者和管理者需要深思的问题。
理性、宽容、同情和善辩是文明社会中对公民的素养要求,也是健康的公共生活应有的社会基础。打破传统信息闭塞和表达空间局限的开放网络平台似乎为这一理想提供了更好的基础构架。自媒体似乎为网民参与公共生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支持,也为公民素养的培养提供了平台。但自媒体良性发展的前提,有赖于理性意识和素养的提高。
这一点,也是自媒体时代的传播主体的伦理要求。在自媒体时代,数字公民和媒介在享有公共参与的权利和渠道的时候,也有义务作出负责任的参与,健康的公共空间有赖于整个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参与。网络公众人物依赖于网络的公共性而成长,应该承担更大公共责任,在信息的传播上应该具备自觉信息分辨意识、慎重发言与协调社会情绪。面对碎片化的信息,个体网民应该多一些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少一点冲动偏激和轻信盲从。无论网络公共人物还是普通网民的个人意见,都应该坚持理性、逻辑、证据,谨守法律的边界和道德的底线。积极、理性地参与,才能培育和提高数字公民应该具备的媒介素养。
(作者为媒介研究工作者、云南民族大学教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