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柏林影帝廖凡、金马最佳女配万茜联手保驾护航,
国产小鲜肉代表李易峰转型之作《心理罪》
如今正在全国热映中!
截至上周,《心理罪》以略输战狼一筹的成绩夺得票房第二,
力压《鲛珠传》、《侠盗联盟》等同期新片。
李易峰首部转型之作算是大获成功!
《心理罪》这部电影是根据雷米《心理罪》小说里的案件《血之魅》改编而成。凭借代入感强、节奏紧凑、题材来自于成书当时的社会热点、可看性非常高等优点,雷米的《心理罪》系列小说每本评分过8,成为现代国产惊悚/悬疑/犯罪/推理小说界的神作。之前播出的网剧第一、二季每次更新都能引发大量关注和讨论。
文字过渡成电影,纸面情节立体成层次影。电影对小说的故事进行了一定的改编。电影中嗜血的杀人魔在城市里疯狂作案,身手不凡嫉恶如仇,却无法走出内心泥沼的刑警队长邰伟(廖凡 饰),和年轻气盛的犯罪心理学天才方木(李易峰 饰)一起开始对吸血杀人狂魔的抓捕。
虽然很多网友表示,看的我尴尬癌都犯了。
单纯从影片来说,《心理罪》其实并不算差,前往观影谈不上浪费了一张电影票,只是如果你的期待是看见一部8分大作,能让你一边烧脑一边欲罢不能,那这部《心理罪》恐怕会让你失望。
说句不好听的话,这部电影确实拯救了李易峰的演员事业,但也只拯救了李易峰。
— 人设天才,交代却粗糙 —
电影《心理罪》采用的是双主角,邰伟和方木的组合就像《大侦探福尔摩斯》里的夏洛克和华生,是最正统的侦探悬疑双主角设定。
其中,邰伟(廖凡饰)是一位嫉恶如仇的优秀警察,但另一方面他也有着难以启齿的人格障碍。童年时目睹自己的父亲被歹徒刺死,心中的阴影一直没有放下,伴随自己搭档在警察生涯中不断受害,他的身上肩负了太沉重的情感,所以他常年失眠,精神紧绷。而唯一能对抗精神折磨的方法,就是一次次地侦破案件。
方木(李易峰饰)是犯罪心理学的天才,一个孤儿,独特的天赋让他在心理洞察方面得天独厚,对待事物如同机器一般客观。只有当初恋女友被害后,他才痛彻心扉,难以自抑。
就设定来说,邰伟和方木可谓互补,在小说中也成功塑造成一对优秀的搭档。但在电影中,邰伟的形象较为鲜明,而方木的天才却表现的较为粗糙,其心理推测的过程没有前后的解释,只是单纯从现象迅速跳跃至结果。
或许对于熟悉犯罪心理学的天才来说理所当然,但是电影毕竟是服务于观众的影像,在观看过程中,每次方木开始推断,其结果和现象都呈现一种割裂感,极大摧残了方木“天才”的可信度,而带来的恶果,就是方木的形象比邰伟显得薄弱。
李易峰饰演的方木,按照专业的说法,应该是:心理侧写师。记得去年有一部国产刑侦剧《如果蜗牛有爱情》,王子文也饰演过一个这样的角色,通过对罪犯行为方式的分析推断,不仅能画出嫌疑人的外表像,更能画出嫌疑人的心理画像,从而协助破案。类似的影视作品中,表现的最好的当属经典美剧《犯罪心理》。
然而,电影《心理罪》中,李易峰饰演的角色方木,缺乏有理推断,其找线索、找位置抓人,所有的事情,都让人觉得像是主管臆断,而非科学分析,观众并不懂犯罪心理学,如何有理有据的展现“天才”,《心理罪》在这项上的得分是不及格。
— 反转为零,平铺直叙的揭秘 —
侦探小说改编采用平铺直叙的方式并非不行,日本小说家东野圭吾的《白夜行》对于犯罪幕后者就几乎毫无掩饰,因为其重点不在凶手是谁,而在于揭示真相以后对人心,人性的展现,由此给人无穷的震撼和回味。
电影《心理罪》似乎也想走这个路子,但就结果而言并不出色,对反派一个又一个线装的揭露让整部影片变得平铺直叙,震撼力度大大降低。缺乏反转,缺乏呼应,缺乏伏笔,整个故事谈不上粗糙,却是一种粗糙的精致。
看似完美的心理揭露,却建立在粗糙劣质的地基之上,让人扼腕叹息。
举例而言,一开始出场时的案件并没有什么意义,完全站不住脚的推理以后罪犯仿佛石乐志一样转身就跑,除了给廖凡的副手贡献了一份便当,难道只是为了交代廖凡有心理问题?让我们看看李易峰演的方木有多天才?拍摄的手法再好,也只是精致的累赘。
而二号boss马凯的出场,又是很快暴露,一个婴儿的视频就让这个疯狂的罪犯沉溺,之后毫无交代是什么原理让罪犯突然石乐志。电影不是用来考观众的智商的,好的电影会引导你思考,而不是没头没脑的来这么一出,然后直接略过不提。
至于最后的林昆和大boss医生几乎也是直接暴露,刑侦剧最重要的推理和反转根本没有出现,甚至连悬念都没有设置,未免有些无趣。
作为一大类型,刑侦、悬疑、心理这样的题材并不罕见,前有《犯罪心理》,后有《信号》这样的刑侦悬疑剧,还有像《如果蜗牛有爱情》这样的国产剧,影视作品虽然有差别,但刑侦的逻辑都是相通的,真相浮出水面,总是需要通过各种线索推理分析,缩小范围,抽丝剥茧,然后精准锁定。
但《心理罪》在这方面却几无建树,如同一篇流水账单。
— 表现心理罪失败,唯一引爆点却因为感情 —
虽然其名为《心理罪》,导演极力试图表现案件背后隐藏的扭曲人心,但是即使从很不专业的角度分析,这场尝试也谈不上成功。
对比《唐人街探案》,尽管其并非专门表现心理,但最后小女孩的一笑却让所有观影者发出惊呼,毛骨悚然人心如此,而《心理罪》将全部精力放在展现人心变态上,却半点不接地气,唯一的剧情引爆点居然是方木痛失女友后崩溃大哭。
(《唐人街探案》如同一个闭环,《心理罪》却是一条脱缰的线)
两相对比,前者是完完整整的侦探套路,后者就单薄太多了。坏人形象的薄弱,幕后黑手如同小学生的套路,伤害对手的手段是粗暴的杀人,而变态的可悲和可怜却单薄如纸,所谓心理的扭曲只是隔靴搔痒,观众打个哈欠就又能笑嘻嘻。
《心理罪》对于心理的刻意描摹最终只局限于台词之中,毫无力量可言。
— 接地气不是俗套,是说人话 —
《心理罪》的豆瓣评分从6分已经滑落到5.6分,评论中对于《心理罪》问题的描述可以做简单的归纳,就是“割裂”。
方木的天才和他的推理是割裂的(估计说是心灵感应都比推理来的像),反派的智商和他该表现出的智商是割裂的(最后用血抹玻璃反派就开门了mdzz),剧情的发展和主题(身体的病是诱因,心理的扭曲才是原罪)是割裂的。
除了动作戏以外,推理过程没有爽快感,剧情发展没有反转的冲击,很多台词(像方木女友和方木的对话)太文青听着辣耳朵,反派和正派之间的对决过于儿戏。
而这一切缺点归个大类,就是不接地气,电影里的人就好像在另一个次元的,观众对电影的故事也就难以共鸣。《少年派》里人性是挣扎的选择,《阿甘》里人性是傻子的坚持,《泰坦尼克号》里人性是爱情的瞬间燃烧。好的电影感染人,是因为观众在电影里看见自己的影子。
《心理罪》把它的人物和故事都漂浮上了天,可它的观众却是站在大地上的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