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10ppm检验的不是二恶烷,是企业的自我规范能力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10ppm检验的不是二恶烷,是企业的自我规范能力

严于律己。

作者:师姐

二恶烷又出来作祟了。

前两天,香港消费者委员会对市面上60款洗发水的检验结果引发关注。其中,38款洗发水被检出含二恶烷,12款洗发水被检出含可致敏防腐剂MIT/CMIT,另有1款洗发水被检出含游离甲醛。

上述38款被检出含二恶烷的洗发水产品,二恶烷含量均在1.1——24ppm之间,虽符合国内《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30ppm的限值,但从欧盟消费者安全科学委员会的建议标准(化妆品成品中二恶烷的含量低至10ppm或以下才属安全水平)来看,沙宣、潘婷、海飞丝等七款产品均超标。

| 香港消费者委员会抽检结果

香港消费者委员会公布抽检结果并督促相关企业进行自我检查和规范。虽然大多数样品符合标准,但"二恶烷"这三个字眼还是多少让人捏了一把冷汗。

洗发水中的二恶烷频频引发关注,责任在谁?

1

毋庸置疑,化妆品生产企业是"源头"。

众所周知,"二恶烷"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有轻微的类似乙醚的清香气味,属于微毒类,是常用的非质子溶剂,主要用作溶剂、乳化剂、去垢剂的生产等。

根据《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的要求,二恶烷不可用于化妆品作为原料,因此,并不会出现在成分表中。如若被检测出来,也只允许和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因素挂钩,且限定值为30ppm。

但这并不意味着洗发水中的二恶烷无法从技术上进行避免。例如,在此次香港消费者委员会的抽检样本中,就有滋源、阿瓦隆、施巴、花王等12款国产以及外资品牌产品未被检出二恶烷成分。

| 香港消费者委员会抽检结果

也就是说,化妆品生产企业如果对自身做出足够严苛的要求,这些技术上的难关也并非无法克服。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此次事件体现的不仅是化妆品生产企业能否对产品质量精益求精的态度,更映衬着一个企业是否对消费者有足够的责任心。

这一点,或许不只反应在香港消费者委员会的这次抽检中,更反映在近两年国家食药监总局对化妆品企业的诸多次抽检中。

从青眼数次对国家食药监总局抽检不合格信息的报道中不难发现,不论是行业还是消费者,对这类信息都给予较高的关注。但总会有化妆品企业在同样的问题上多次"栽跟头",少部分品牌在经历了数次抽检曝光后,也不得不退出市场。

诚然,香港消费者委员会的抽检还没有像国家食药监总局的抽检这样引发更为广泛的影响,但师姐认为,品牌若一直游走在"红线"的边缘,消费者的消费热情和信心被消耗殆尽,或许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2

当然,除了生产企业自身的原因,消费者对化妆品成分的一知半解也是造成恐慌的一个重要因素。

仍旧以洗发水为例。在网络上,一篇内容为"洗发水中被忽略的8种有害致癌成分"的文章被各种不同的标题包装后,广为传播。

其中,氯化钠就被列为一大有害致癌成分。据业内某洗护品牌的资深研发工程师解释,氯化钠是身体每一个细胞包括头皮在内都需要的物质,在达到一定剂量的前提下才会产生危害,显然,这类文章并无科学道理。

但对于消费者来说,如果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知识训练,他们大多会通过网络上所谓的"科普"文章来了解相关的信息,但一些文章在经历多次转载以及不严谨的删改之后,其真实性也会大打折扣。

虽然说互联网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化妆品品牌与消费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但在化妆品的成分等更为专业层面,消费者仍旧处于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中,抑或在各类谣言的蛊惑下,这种不对称性会加大。

要从根本上来解决这一问题,除了消费者自身要加强学习和鉴别能力,化妆品生产企业或许也该贡献出一己之力,不只是通过各种广告宣传向消费者灌输产品含哪些有效成分,更应该告诉消费者如何鉴别。这样,也不至于逢抽检必恐慌。

目前,已经有很多化妆品企业开始通过企业的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向消费者持续传递化妆品的知识,且兼具趣味性和科学性。

毋庸置疑,化妆品质量安全问题不分大小,企业严于律己,从点滴开始规范自身的同时,给予消费者一定的知识科普,也是防患于未然。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10ppm检验的不是二恶烷,是企业的自我规范能力

严于律己。

作者:师姐

二恶烷又出来作祟了。

前两天,香港消费者委员会对市面上60款洗发水的检验结果引发关注。其中,38款洗发水被检出含二恶烷,12款洗发水被检出含可致敏防腐剂MIT/CMIT,另有1款洗发水被检出含游离甲醛。

上述38款被检出含二恶烷的洗发水产品,二恶烷含量均在1.1——24ppm之间,虽符合国内《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30ppm的限值,但从欧盟消费者安全科学委员会的建议标准(化妆品成品中二恶烷的含量低至10ppm或以下才属安全水平)来看,沙宣、潘婷、海飞丝等七款产品均超标。

| 香港消费者委员会抽检结果

香港消费者委员会公布抽检结果并督促相关企业进行自我检查和规范。虽然大多数样品符合标准,但"二恶烷"这三个字眼还是多少让人捏了一把冷汗。

洗发水中的二恶烷频频引发关注,责任在谁?

1

毋庸置疑,化妆品生产企业是"源头"。

众所周知,"二恶烷"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有轻微的类似乙醚的清香气味,属于微毒类,是常用的非质子溶剂,主要用作溶剂、乳化剂、去垢剂的生产等。

根据《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的要求,二恶烷不可用于化妆品作为原料,因此,并不会出现在成分表中。如若被检测出来,也只允许和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因素挂钩,且限定值为30ppm。

但这并不意味着洗发水中的二恶烷无法从技术上进行避免。例如,在此次香港消费者委员会的抽检样本中,就有滋源、阿瓦隆、施巴、花王等12款国产以及外资品牌产品未被检出二恶烷成分。

| 香港消费者委员会抽检结果

也就是说,化妆品生产企业如果对自身做出足够严苛的要求,这些技术上的难关也并非无法克服。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此次事件体现的不仅是化妆品生产企业能否对产品质量精益求精的态度,更映衬着一个企业是否对消费者有足够的责任心。

这一点,或许不只反应在香港消费者委员会的这次抽检中,更反映在近两年国家食药监总局对化妆品企业的诸多次抽检中。

从青眼数次对国家食药监总局抽检不合格信息的报道中不难发现,不论是行业还是消费者,对这类信息都给予较高的关注。但总会有化妆品企业在同样的问题上多次"栽跟头",少部分品牌在经历了数次抽检曝光后,也不得不退出市场。

诚然,香港消费者委员会的抽检还没有像国家食药监总局的抽检这样引发更为广泛的影响,但师姐认为,品牌若一直游走在"红线"的边缘,消费者的消费热情和信心被消耗殆尽,或许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2

当然,除了生产企业自身的原因,消费者对化妆品成分的一知半解也是造成恐慌的一个重要因素。

仍旧以洗发水为例。在网络上,一篇内容为"洗发水中被忽略的8种有害致癌成分"的文章被各种不同的标题包装后,广为传播。

其中,氯化钠就被列为一大有害致癌成分。据业内某洗护品牌的资深研发工程师解释,氯化钠是身体每一个细胞包括头皮在内都需要的物质,在达到一定剂量的前提下才会产生危害,显然,这类文章并无科学道理。

但对于消费者来说,如果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知识训练,他们大多会通过网络上所谓的"科普"文章来了解相关的信息,但一些文章在经历多次转载以及不严谨的删改之后,其真实性也会大打折扣。

虽然说互联网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化妆品品牌与消费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但在化妆品的成分等更为专业层面,消费者仍旧处于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中,抑或在各类谣言的蛊惑下,这种不对称性会加大。

要从根本上来解决这一问题,除了消费者自身要加强学习和鉴别能力,化妆品生产企业或许也该贡献出一己之力,不只是通过各种广告宣传向消费者灌输产品含哪些有效成分,更应该告诉消费者如何鉴别。这样,也不至于逢抽检必恐慌。

目前,已经有很多化妆品企业开始通过企业的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向消费者持续传递化妆品的知识,且兼具趣味性和科学性。

毋庸置疑,化妆品质量安全问题不分大小,企业严于律己,从点滴开始规范自身的同时,给予消费者一定的知识科普,也是防患于未然。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