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高盛发布74页重磅报告 三大关键词勾勒中国支付行业生态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高盛发布74页重磅报告 三大关键词勾勒中国支付行业生态

高度整合、国际化和监管走向,是高盛总结观察中国支付行业的三大关键点。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第三方支付公司对中国金融体系所带来的变革,其影响远远超过支付行业本身。”高盛近日在题为《支付:商业生态系统的入口》研究报告中写道。

这份长达74页的深度调研报告是其“中国金融科技的崛起”系列报告的开篇,通过对商业案例和商业模式的深入挖掘,聚焦于中国当前最富创新性的第三方支付行业。

高盛认为,中国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发展步伐与量级已经完全迥异于其他国家。从2010年的1550亿美元到2016年的11.4万亿美元,中国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增长超过74倍,75%的交易额通过移动端完成。而美国的商业支付市场,仅有20%的交易通过手机完成。

目前中国的零售交易中40%通过第三方支付完成,高盛预计,到2020年,中国的第三方支付在零售交易中的占比将达到68%。

最新数据还显示,中国共有34亿个第三方支付账户,其中,支付宝5.2亿个(2017年3月末),腾讯有6亿个(2016年末),让在全球仅有1.97亿个账户(去年末)的PayPal相形见绌。

在这份报告中,高盛总结了观察中国支付行业的三大关键点:高度整合、国际化和监管走向。

首先,高盛认为,中国金融科技生态高度整合,包括线上、线下资源和整个金融供应链。

阿里巴巴/蚂蚁金服、腾讯、京东、百度,以及综合金融集团中国平安,甚至地产巨头万达,这些公司早期通过金融供应链成功地构建了独特的生态系统,更重要的是,通过生态系统维系住他们的核心价值诉求用户,这种“整合”倾向将会继续定义中国科技巨头们的商业决策。

不同于西方国家的Visa、MasterCard、PayPal、Lending Club等公司仅仅专注于某一项核心业务,这些金融科技市场的主要玩家们建立了高度整合的商业模式与闭环生态系统,无论在线下业务,还是整个金融产业链,从支付、借贷、理财到信用评分,对各类资源进行整合。

在这种高度整合的视角下,高盛认为,把支付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入口和基础设施,对形成生态闭环接触目标用户,并将他们引向利润更加丰厚的生态内业务。这种综合性的企业架构和整合倾向,将会继续塑形中国商业领导者的全局策略。这也解释了虽然支付行业的利润并不诱人,但巨头们却在支付领域不惜大笔投资的原因。

其次,中国的金融科技公司已经开始“出海”寻求更广阔的的用户基础。

高盛报告指出,近年来,由于中国在全球消费和跨国贸易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同时出于为企业发展寻求新的增长区域,扩展用户数量的目的,中国科技巨头纷纷加码海外投资。比如,阿里巴巴在未来二十年内把全球化作为最重要的战略目标,2036年前的目标是20亿消费者,目前,阿里巴巴已经有了5.37亿电商用户。

不过,当地的环境,包括金融基础设施状况、金融监管环境、投融资政策、人口和文化条件都会直接影响“出海”成效,这些中国科技公司能否在海外复制国内的成功经验仍有待观察。

高盛认为,在进行海外扩展中,中国出境游旅客成为这些金融科技公司最容易的拓展对象。随着每年1.2亿中国公民出国旅行,将会把支付渠道和支付习惯带到国外。甚至,中国科技公司还可能利用这些中国出境游旅客,建立他们的海外借贷平台和财富管理业务。

目前,中国金融科技公司提供的海外服务已经包括支付和电子钱包服务、退税服务以及部分国家的国际转账业务。

对于新兴市场,中国的金融科技公司则可向当地的合作伙伴出口技术和管理,以占据一席之地。例如蚂蚁金服收购印度支付公司PayTM的部分股权,并进行技术输出。

对于发达国家来说,中国金融科技公司的实践提供了一站式商店的愿景——结合了支付、借贷和财富管理的一个无所不能的平台App,也成为西方科技巨头的模仿对象。Facebook率先开始提供短信服务和P2P转账服务。近年来,苹果公司、亚马逊和谷歌,也已经围绕各自的核心业务建立了大生态系统,进军支付领域。

最后,高盛认为,中国对金融科技的监管已从2013年至2015年的鼓励创新、放任增长,过渡到更加注重平衡、更精细化进行风险管理的局面,不过全面的监管环境仍是积极的。

随着金融科技领域风险事件的增加,监管者更加重视市场秩序、健康发展和风险管理。2015年7月至2016年10月期间,中国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全面的总体框架,明确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监管主体和监管方式。

在这些监管措施中,央行于2017年5月15日成立了金融科技委员会,负责协调不同金融监管部门和市场参与主体,同时,监管层也在重新审视和修订现存的法律法规。另外,第三方支付中央清算中心“网联”的成立落地,也成为里程碑式事件,它将影响到现存第三方支付直连银行模式,并且有效防止第三方支付机构绕过监管机构,加强对交易性质和资金流动的监管。

高盛认为,这些措施并不是为了压制创新,但将为金融科技公司增加障碍,在新的监管环境下,有些商业模式将无法开展。例如,部分支付公司利用沉淀的巨额备付金进行短期投资等。

另外,金融科技公司的管制成本将会明显增加,并将减少资本收益到一个相对正常的水平,但这部分减少可能会被不断增加的收益规模所补偿。规模在未来将显得更加重要,因此,高盛预计会迎来并购潮,特别是在支付和借贷领域。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从网联的股东结构中可以窥见,私人资本在这个金融基础设施所有权上有了一席之地,其参与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中国其他行业。

具体而言,央行系和其他国有机构占股比例37%,其他30多家第三方支付机构占比63%。支付行业的两大巨头——支付宝和财付通股份相同,位列第三方大股东,各占9.61%。

高盛认为,监管者为了对数字时代进行监管,必须与科技公司或私人公司进行密切合作,因为这才是科技知识和处理能力的所在。

高盛强调,对金融科技行业的监管将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监管者将通过试错而不断进化,目前仅仅通过商业模式、公私部门的合作等措施,依然很难猜测政策走向,但必将会深刻影响其余金融科技行业的监管方向。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高盛

5.3k
  • 高盛预计精炼铜供应将出现“非常严重”的缺口
  • 高盛:俄罗斯金属相关制裁不会立即给市场供需造成冲击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高盛发布74页重磅报告 三大关键词勾勒中国支付行业生态

高度整合、国际化和监管走向,是高盛总结观察中国支付行业的三大关键点。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第三方支付公司对中国金融体系所带来的变革,其影响远远超过支付行业本身。”高盛近日在题为《支付:商业生态系统的入口》研究报告中写道。

这份长达74页的深度调研报告是其“中国金融科技的崛起”系列报告的开篇,通过对商业案例和商业模式的深入挖掘,聚焦于中国当前最富创新性的第三方支付行业。

高盛认为,中国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发展步伐与量级已经完全迥异于其他国家。从2010年的1550亿美元到2016年的11.4万亿美元,中国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增长超过74倍,75%的交易额通过移动端完成。而美国的商业支付市场,仅有20%的交易通过手机完成。

目前中国的零售交易中40%通过第三方支付完成,高盛预计,到2020年,中国的第三方支付在零售交易中的占比将达到68%。

最新数据还显示,中国共有34亿个第三方支付账户,其中,支付宝5.2亿个(2017年3月末),腾讯有6亿个(2016年末),让在全球仅有1.97亿个账户(去年末)的PayPal相形见绌。

在这份报告中,高盛总结了观察中国支付行业的三大关键点:高度整合、国际化和监管走向。

首先,高盛认为,中国金融科技生态高度整合,包括线上、线下资源和整个金融供应链。

阿里巴巴/蚂蚁金服、腾讯、京东、百度,以及综合金融集团中国平安,甚至地产巨头万达,这些公司早期通过金融供应链成功地构建了独特的生态系统,更重要的是,通过生态系统维系住他们的核心价值诉求用户,这种“整合”倾向将会继续定义中国科技巨头们的商业决策。

不同于西方国家的Visa、MasterCard、PayPal、Lending Club等公司仅仅专注于某一项核心业务,这些金融科技市场的主要玩家们建立了高度整合的商业模式与闭环生态系统,无论在线下业务,还是整个金融产业链,从支付、借贷、理财到信用评分,对各类资源进行整合。

在这种高度整合的视角下,高盛认为,把支付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入口和基础设施,对形成生态闭环接触目标用户,并将他们引向利润更加丰厚的生态内业务。这种综合性的企业架构和整合倾向,将会继续塑形中国商业领导者的全局策略。这也解释了虽然支付行业的利润并不诱人,但巨头们却在支付领域不惜大笔投资的原因。

其次,中国的金融科技公司已经开始“出海”寻求更广阔的的用户基础。

高盛报告指出,近年来,由于中国在全球消费和跨国贸易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同时出于为企业发展寻求新的增长区域,扩展用户数量的目的,中国科技巨头纷纷加码海外投资。比如,阿里巴巴在未来二十年内把全球化作为最重要的战略目标,2036年前的目标是20亿消费者,目前,阿里巴巴已经有了5.37亿电商用户。

不过,当地的环境,包括金融基础设施状况、金融监管环境、投融资政策、人口和文化条件都会直接影响“出海”成效,这些中国科技公司能否在海外复制国内的成功经验仍有待观察。

高盛认为,在进行海外扩展中,中国出境游旅客成为这些金融科技公司最容易的拓展对象。随着每年1.2亿中国公民出国旅行,将会把支付渠道和支付习惯带到国外。甚至,中国科技公司还可能利用这些中国出境游旅客,建立他们的海外借贷平台和财富管理业务。

目前,中国金融科技公司提供的海外服务已经包括支付和电子钱包服务、退税服务以及部分国家的国际转账业务。

对于新兴市场,中国的金融科技公司则可向当地的合作伙伴出口技术和管理,以占据一席之地。例如蚂蚁金服收购印度支付公司PayTM的部分股权,并进行技术输出。

对于发达国家来说,中国金融科技公司的实践提供了一站式商店的愿景——结合了支付、借贷和财富管理的一个无所不能的平台App,也成为西方科技巨头的模仿对象。Facebook率先开始提供短信服务和P2P转账服务。近年来,苹果公司、亚马逊和谷歌,也已经围绕各自的核心业务建立了大生态系统,进军支付领域。

最后,高盛认为,中国对金融科技的监管已从2013年至2015年的鼓励创新、放任增长,过渡到更加注重平衡、更精细化进行风险管理的局面,不过全面的监管环境仍是积极的。

随着金融科技领域风险事件的增加,监管者更加重视市场秩序、健康发展和风险管理。2015年7月至2016年10月期间,中国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全面的总体框架,明确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监管主体和监管方式。

在这些监管措施中,央行于2017年5月15日成立了金融科技委员会,负责协调不同金融监管部门和市场参与主体,同时,监管层也在重新审视和修订现存的法律法规。另外,第三方支付中央清算中心“网联”的成立落地,也成为里程碑式事件,它将影响到现存第三方支付直连银行模式,并且有效防止第三方支付机构绕过监管机构,加强对交易性质和资金流动的监管。

高盛认为,这些措施并不是为了压制创新,但将为金融科技公司增加障碍,在新的监管环境下,有些商业模式将无法开展。例如,部分支付公司利用沉淀的巨额备付金进行短期投资等。

另外,金融科技公司的管制成本将会明显增加,并将减少资本收益到一个相对正常的水平,但这部分减少可能会被不断增加的收益规模所补偿。规模在未来将显得更加重要,因此,高盛预计会迎来并购潮,特别是在支付和借贷领域。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从网联的股东结构中可以窥见,私人资本在这个金融基础设施所有权上有了一席之地,其参与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中国其他行业。

具体而言,央行系和其他国有机构占股比例37%,其他30多家第三方支付机构占比63%。支付行业的两大巨头——支付宝和财付通股份相同,位列第三方大股东,各占9.61%。

高盛认为,监管者为了对数字时代进行监管,必须与科技公司或私人公司进行密切合作,因为这才是科技知识和处理能力的所在。

高盛强调,对金融科技行业的监管将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监管者将通过试错而不断进化,目前仅仅通过商业模式、公私部门的合作等措施,依然很难猜测政策走向,但必将会深刻影响其余金融科技行业的监管方向。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