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一个在中国“做鸭子”最成功的男人:一夜之间身价暴涨至86亿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一个在中国“做鸭子”最成功的男人:一夜之间身价暴涨至86亿

周黑鸭创始人周富裕吃了20多年的鸭脖,如今在办公室里也是天天吃鸭脖。他说自己想做的是:“让中国的食品,让世界尊重。”

2016年11月11日,是电商的大日子,也是周富裕的大日子。这一天,国内知名卤味制造商周黑鸭食品有限公司在香港上市,当天股价大涨13.435%,报收于6.67港元/每股。同时,周黑鸭市值达到154.71亿港元,而拥有周黑鸭63.47%股份的周黑鸭创始人周富裕,身价随之飙升到86亿人民币。

另外周黑鸭的上市也造就了十多位亿万富翁,其中有6位股东共持股1.75亿港元,市值11亿,而另外7位员工共持股1.46亿,市值9亿。

20平的小作坊到上市公司

青年时期的周富裕并不富裕,他也不是一开始就想“做鸭子”,而只是个打工仔。1994年,出身重庆山区的周富裕只有19岁,因为家里贫困,他与哥哥姐姐来到武汉一家私人卤菜作坊打工。

1995年,周富裕攒下4900元积蓄,开始创业,在武汉市的一家菜场开了自己的卤菜店——富裕怪味鸭店,店面不足20平米,专卖自己研制出的卤鸭产品。一开始,鸭店无人问津,周富裕就请人免费试吃,不断改良味道,才让鸭店的销量从原来的一天几只到十几只再到几十只。1998年,周富裕的怪味鸭已经凭借其独特的风味风靡一时。

2002-2005年,周富裕将鸭店开在武广、中南等繁华地段,店面扩张到8家。期间在2004年,周富裕正式确定“周记黑鸭”品牌并进行了商标注册申请,2004年3月,“周黑鸭武广一店”开业。

2006年,周黑鸭开始全面扩张,将原来个体散户的经营模式升级为“标识统一、着装统一、价格统一”的初级连锁经营模式,这才有了今天我们随处可见的周黑鸭。

与绝味的“鸭脖一哥”之争

有数据统计,从2013年开始到2016年,周黑鸭的门店总数从389间增加到了778间,营收由12.18亿增加到28.16亿,净利润由2.6亿增加到了7.16亿,增加了2倍多。就在昨天,周黑鸭公布了上半年业绩:营收同比增长了16.5%,净利润增长了5.3%。

迄今为止,周黑鸭已经成为风靡全国了鸭货店,而在周黑鸭崛起的这段时间,它的竞争对手——绝味,横空出世,也吸引了一大批忠实的吃货。关于“周黑鸭好吃还是绝味好吃”的讨论不绝于耳,二者间的鸭脖“一哥”之争也从未休止。

从门店数来看,绝味鸭脖已经达到了周黑鸭望尘莫及的地步。从2015年的数据来看,绝味鸭脖的门店规模达到了7172家,其中加盟店有7044家,而周黑鸭全部为直营店,仅有715家。

基于相比较于周黑鸭,将近10倍的门店数量,绝味鸭脖的营业收入自然高于周黑鸭,2015年,绝味与周黑鸭的营收分别为29.2亿,24.3亿。但是,从净利润来看,却是周黑鸭高于绝味,其中周黑鸭净利润5.52亿,绝味仅3亿。

2016年,周黑鸭实现净利润7.2亿元,而绝味净利润仅为3.8亿。

除了营收与净利润上的差距,周黑鸭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也更为强势。继周黑鸭上市的两个月后,绝味鸭脖于2017年1月才在香港上市。并且从市值方面来看,绝味鸭脖也处在劣势,截至5月23日收盘,周黑鸭的总市值达173亿元,绝味食品的总市值为143亿元,后者落后了30个亿。

绝味为何不敌周黑鸭?

同样是做鸭,绝味的门店数是周黑鸭的近10倍,却为什么不敌周黑鸭呢?

除了包装,选址上的不同,绝味与周黑鸭最大的差异是在开店方式上:周黑鸭属于直营店,而绝味采用的是加盟的模式,以批发价卖给加盟商,加盟商再卖给消费者。

绝味刚刚起步时就采取了加盟的开店方式,,加盟商每年仅向绝味缴纳4000到8000元不等的加盟管理费,三年后只交管理费。加盟让绝味的势力范围迅速扩大,销量蹭蹭往上涨,一举超过了周黑鸭以及一大批武汉本地品牌。近三年时间,绝味鸭脖还以每年1000家加盟店的速度在疯长。

而周黑鸭也曾试水加盟,周富裕创办周黑鸭初期也曾将品牌授权给加盟商,但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周富裕发现加盟店的产品质量很难把控,更是出现了很多冒牌货。最终,周富裕花了高价逐步间品牌收了回来,并从此之后坚持自营,保证了周黑鸭的始终如一的质量和口味。

另一方面,绝味也因为是销售给加盟商,因此售价要比周黑鸭直接销售给顾客要低的多。

周黑鸭创始人周富裕,在分享创业成功的经验时曾说,他永远记得父亲跟他说过的一句话:食品的“食”之所以上面是一个人,下面是一个良,就是在告诉我们做食品的人,最重要的是讲良心,不讲良心就会走背运。也许,这才是周黑鸭能成功的最重要的原因。

声明:本文为蛋壳君原创,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一律追查到底!更多有趣的投资资讯尽在蓝海汇赢(ID:blueocean009)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周黑鸭

3.2k
  • 周黑鸭:预期2023年净利润1亿元-1.15亿元
  • 食品饮料港股走强,珍酒李渡盘中涨超20%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一个在中国“做鸭子”最成功的男人:一夜之间身价暴涨至86亿

周黑鸭创始人周富裕吃了20多年的鸭脖,如今在办公室里也是天天吃鸭脖。他说自己想做的是:“让中国的食品,让世界尊重。”

2016年11月11日,是电商的大日子,也是周富裕的大日子。这一天,国内知名卤味制造商周黑鸭食品有限公司在香港上市,当天股价大涨13.435%,报收于6.67港元/每股。同时,周黑鸭市值达到154.71亿港元,而拥有周黑鸭63.47%股份的周黑鸭创始人周富裕,身价随之飙升到86亿人民币。

另外周黑鸭的上市也造就了十多位亿万富翁,其中有6位股东共持股1.75亿港元,市值11亿,而另外7位员工共持股1.46亿,市值9亿。

20平的小作坊到上市公司

青年时期的周富裕并不富裕,他也不是一开始就想“做鸭子”,而只是个打工仔。1994年,出身重庆山区的周富裕只有19岁,因为家里贫困,他与哥哥姐姐来到武汉一家私人卤菜作坊打工。

1995年,周富裕攒下4900元积蓄,开始创业,在武汉市的一家菜场开了自己的卤菜店——富裕怪味鸭店,店面不足20平米,专卖自己研制出的卤鸭产品。一开始,鸭店无人问津,周富裕就请人免费试吃,不断改良味道,才让鸭店的销量从原来的一天几只到十几只再到几十只。1998年,周富裕的怪味鸭已经凭借其独特的风味风靡一时。

2002-2005年,周富裕将鸭店开在武广、中南等繁华地段,店面扩张到8家。期间在2004年,周富裕正式确定“周记黑鸭”品牌并进行了商标注册申请,2004年3月,“周黑鸭武广一店”开业。

2006年,周黑鸭开始全面扩张,将原来个体散户的经营模式升级为“标识统一、着装统一、价格统一”的初级连锁经营模式,这才有了今天我们随处可见的周黑鸭。

与绝味的“鸭脖一哥”之争

有数据统计,从2013年开始到2016年,周黑鸭的门店总数从389间增加到了778间,营收由12.18亿增加到28.16亿,净利润由2.6亿增加到了7.16亿,增加了2倍多。就在昨天,周黑鸭公布了上半年业绩:营收同比增长了16.5%,净利润增长了5.3%。

迄今为止,周黑鸭已经成为风靡全国了鸭货店,而在周黑鸭崛起的这段时间,它的竞争对手——绝味,横空出世,也吸引了一大批忠实的吃货。关于“周黑鸭好吃还是绝味好吃”的讨论不绝于耳,二者间的鸭脖“一哥”之争也从未休止。

从门店数来看,绝味鸭脖已经达到了周黑鸭望尘莫及的地步。从2015年的数据来看,绝味鸭脖的门店规模达到了7172家,其中加盟店有7044家,而周黑鸭全部为直营店,仅有715家。

基于相比较于周黑鸭,将近10倍的门店数量,绝味鸭脖的营业收入自然高于周黑鸭,2015年,绝味与周黑鸭的营收分别为29.2亿,24.3亿。但是,从净利润来看,却是周黑鸭高于绝味,其中周黑鸭净利润5.52亿,绝味仅3亿。

2016年,周黑鸭实现净利润7.2亿元,而绝味净利润仅为3.8亿。

除了营收与净利润上的差距,周黑鸭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也更为强势。继周黑鸭上市的两个月后,绝味鸭脖于2017年1月才在香港上市。并且从市值方面来看,绝味鸭脖也处在劣势,截至5月23日收盘,周黑鸭的总市值达173亿元,绝味食品的总市值为143亿元,后者落后了30个亿。

绝味为何不敌周黑鸭?

同样是做鸭,绝味的门店数是周黑鸭的近10倍,却为什么不敌周黑鸭呢?

除了包装,选址上的不同,绝味与周黑鸭最大的差异是在开店方式上:周黑鸭属于直营店,而绝味采用的是加盟的模式,以批发价卖给加盟商,加盟商再卖给消费者。

绝味刚刚起步时就采取了加盟的开店方式,,加盟商每年仅向绝味缴纳4000到8000元不等的加盟管理费,三年后只交管理费。加盟让绝味的势力范围迅速扩大,销量蹭蹭往上涨,一举超过了周黑鸭以及一大批武汉本地品牌。近三年时间,绝味鸭脖还以每年1000家加盟店的速度在疯长。

而周黑鸭也曾试水加盟,周富裕创办周黑鸭初期也曾将品牌授权给加盟商,但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周富裕发现加盟店的产品质量很难把控,更是出现了很多冒牌货。最终,周富裕花了高价逐步间品牌收了回来,并从此之后坚持自营,保证了周黑鸭的始终如一的质量和口味。

另一方面,绝味也因为是销售给加盟商,因此售价要比周黑鸭直接销售给顾客要低的多。

周黑鸭创始人周富裕,在分享创业成功的经验时曾说,他永远记得父亲跟他说过的一句话:食品的“食”之所以上面是一个人,下面是一个良,就是在告诉我们做食品的人,最重要的是讲良心,不讲良心就会走背运。也许,这才是周黑鸭能成功的最重要的原因。

声明:本文为蛋壳君原创,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一律追查到底!更多有趣的投资资讯尽在蓝海汇赢(ID:blueocean009)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