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你的第一个QQ好友还在线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你的第一个QQ好友还在线吗?

读《腾讯传》这本书时,你会不会和我一样,想起十多年前第一次在网吧里注册了OICQ的那个下午。你的第一个好友还在线吗?

推荐指数 ★★★★☆

全文2093字,预计阅读时长3分钟。

吃一个鸡蛋,还有必要认识生它的母鸡吗?

对于热爱总结点什么的人类来说,是的。

据说,《腾讯传》已经卖了50万册,占领了各大电商排行榜和移动阅读设备的封面。豆瓣为这本书给出了7.9的评分。有人说,读懂腾讯,也是在读懂中国互联网。

再没哪家互联网公司让人这么熟悉又陌生:天天在用它的产品,但它的创始人们天生内向,自称不善言辞,不爱见记者。拿起这本书的人,大概都想从中再获得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吧。

“命运之神给了一丝曙光,腾讯抓住了它”,任何持久的成功都不完全是运气所能解释。《腾讯传》算不上一本高阶的书,对腾讯的剖析仍不够解渴,关于它的故事、产品哲学和方法论,大家太过熟悉。书中越靠近现在的部分,新鲜的一手素材越稀缺,多少给人草草收尾的遗憾。

对于不习惯阅读企业史,或是对商业世界不感兴趣的人,这本官方唯一授权的传记依然是一本易上手的入门书。最精彩的部分也是作者最擅长的叙事方式,是对早年腾讯和中国互联网成长的描绘,很亲切。

毕竟,我们和腾讯一起走过了互联网在中国落地开花的这段路。

马化腾和腾讯的10块切片

No.1

1985年,马化腾缠着父母花了4个月工资,给他买了一台准专业级天文望远镜,是中学里第一个看到哈雷慧星的人。他高考739分,没有选择清华或复旦,上了深圳大学。因为没有天文系,才选择了计算机专业。到现在,他还感叹“互联网是不是很像一个不确定的、正在爆炸的星系”。

■ 良好的教育背景和科学素养,成为这一代创业者最典型的特征

从39层高的腾讯大厦,马化腾们可以俯瞰自己的母校

No.2

马化腾是中国最早的几百名网民之一。1995年,他用卖软件获得的5万元收入,在家里拉了4条电话线,配备8台电脑,开通了惠多网深圳站。当时惠多网的珠海站长叫求伯君,北京站长叫雷军,前100个用户里,有个宁波电信局的工程师,叫丁磊。此时,杭州还有个外语老师做了第一个网上中文商业信息站点“中国黄页”,叫马云。

■ 互联网时代如同奔流的江河般到来,让手握一技之长的马化腾们搭上了这条高速公路的车

No.3

现实中不爱表达的马化腾,在网上像个“话痨”,喋喋不休地和人反复讨论技术问题。有网友回忆,“他重视每一个‘马站’用户的意见,会不断地写邮件,从不厌烦。”。独立写出Foxmail的张小龙,曾收到一位用户的邮件,对Foxmail的设计提出了一个疑问,是个非常细微的错误。“他说他叫Pony,在经营一个站点。”这是“微信之父”和马化腾的第一个交集。

■ 相同的人最终会找到彼此

No.4

在注册公司名称时,决定以“讯”结尾,表示与“通讯”有关,先后提出过网讯、捷讯、飞讯,第四个才是腾讯。英文名Tencent的灵感,来自Lucent(朗讯)。这个词分开就是tencent(十分钱),腾讯日后恰好是以微结算的盈利模式成就大业。

■ 生命充满偶然与必然,创业也如此

这只用户票选出的企鹅,是最为人熟知的互联网品牌形象,那时它还叫OICQ。

No.5

OICQ的第一个内部版本只有220KB,在网速只有14K的时代,下载只要5分钟。放号9个月,用户超过100万。后来微信的成功也有相似的原因,张小龙说微信做到了什么都没有,“对手要超过总要加东西吧,你一加,就超不过我们了”。

■ 极简主义的产品观,是互联网世界的致胜法则之一。

No.6

1999年初,为应对激增的用户,腾讯要不断添加服务器时,账上只剩下1万元现金。马化腾想把公司卖掉,开价300万没人要。有人愿借钱给腾讯,马化腾提出用股票还,但对方说,你钱还不了就算了但腾讯股票我不要。

■ 不知道这位老兄现在作何感想?

No.7

腾讯以产品线超长著称,但马化腾亲自参与几乎所有的产品研发,用发邮件的方式推动迭代进化。一名腾讯高管,曾在早上收到了马化腾凌晨4点半发的邮件,总裁很快回了邮件,副总裁10点半回,几个总经理12点回复了讨论结论,下午3点有了技术方案,晚上10点,产品经理发出了该项目的详细排期,总共用时18个小时。

■ 吴晓波说,这是一家靠电子邮件管理的公司

No.8

2010年一篇《“狗日的”腾讯》让腾讯陷入空前的舆论围攻。在紧急召开的总裁办公会上,众决策人面前都摆着一封复印件,在长达一刻钟的时间里,没有人发言。最后,马化腾开口了,他喃喃自语:“他们怎么可以骂人?”

■ 遭遇檄文、围攻和怒火,工程师的个性再一次显现

3Q大战后,腾讯用“半条命”策略合纵连横,从“一棵大树”变成“一片森林”。

No.9

和其他腾讯产品一样,微信不是腾讯核心战斗团队的产品。不到10人的团队,用不到70天完成了第一代研发。2011年7月,在微信推出“查看附近的人”功能后,微信日增用户数达到了10万以上,而且没有动用任何QQ资源。发布433天,微信达到1亿用户,是迄今为止增速最快的在线通信工具。

■ 微信为腾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抢下了无可替代的入口,战争在6个月内就结束了

No.10

马化腾的朋友圈里,每个月发送的消息从来没有超过10条,内容几乎都是对腾讯新业务极其简洁的推介和评点。他仍然不喜交际,但他的部下们仍然会在午夜时分收到他对某个细节的挑剔和建议。

■ 还是那个产品经理,腾讯的成功就是实用主义的胜利。

互联网还在奔跑,没人知道它还会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连马化腾自己都说,“不管已经出现了多少大公司,人类依然处在互联网时代的黎明时分,微微的晨光还照不亮太远的路。”

读这本书时,你会不会和我一样,想起十多年前第一次在网吧里注册了OICQ的那个下午。

你的第一个好友还在线吗?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腾讯

5.1k
  • 穆巴达拉资本收购堡垒投资集团的交易据悉取得重大进展
  • 金诚信(603979.SH):控股股东金诚信集团累计质押3660万股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你的第一个QQ好友还在线吗?

读《腾讯传》这本书时,你会不会和我一样,想起十多年前第一次在网吧里注册了OICQ的那个下午。你的第一个好友还在线吗?

推荐指数 ★★★★☆

全文2093字,预计阅读时长3分钟。

吃一个鸡蛋,还有必要认识生它的母鸡吗?

对于热爱总结点什么的人类来说,是的。

据说,《腾讯传》已经卖了50万册,占领了各大电商排行榜和移动阅读设备的封面。豆瓣为这本书给出了7.9的评分。有人说,读懂腾讯,也是在读懂中国互联网。

再没哪家互联网公司让人这么熟悉又陌生:天天在用它的产品,但它的创始人们天生内向,自称不善言辞,不爱见记者。拿起这本书的人,大概都想从中再获得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吧。

“命运之神给了一丝曙光,腾讯抓住了它”,任何持久的成功都不完全是运气所能解释。《腾讯传》算不上一本高阶的书,对腾讯的剖析仍不够解渴,关于它的故事、产品哲学和方法论,大家太过熟悉。书中越靠近现在的部分,新鲜的一手素材越稀缺,多少给人草草收尾的遗憾。

对于不习惯阅读企业史,或是对商业世界不感兴趣的人,这本官方唯一授权的传记依然是一本易上手的入门书。最精彩的部分也是作者最擅长的叙事方式,是对早年腾讯和中国互联网成长的描绘,很亲切。

毕竟,我们和腾讯一起走过了互联网在中国落地开花的这段路。

马化腾和腾讯的10块切片

No.1

1985年,马化腾缠着父母花了4个月工资,给他买了一台准专业级天文望远镜,是中学里第一个看到哈雷慧星的人。他高考739分,没有选择清华或复旦,上了深圳大学。因为没有天文系,才选择了计算机专业。到现在,他还感叹“互联网是不是很像一个不确定的、正在爆炸的星系”。

■ 良好的教育背景和科学素养,成为这一代创业者最典型的特征

从39层高的腾讯大厦,马化腾们可以俯瞰自己的母校

No.2

马化腾是中国最早的几百名网民之一。1995年,他用卖软件获得的5万元收入,在家里拉了4条电话线,配备8台电脑,开通了惠多网深圳站。当时惠多网的珠海站长叫求伯君,北京站长叫雷军,前100个用户里,有个宁波电信局的工程师,叫丁磊。此时,杭州还有个外语老师做了第一个网上中文商业信息站点“中国黄页”,叫马云。

■ 互联网时代如同奔流的江河般到来,让手握一技之长的马化腾们搭上了这条高速公路的车

No.3

现实中不爱表达的马化腾,在网上像个“话痨”,喋喋不休地和人反复讨论技术问题。有网友回忆,“他重视每一个‘马站’用户的意见,会不断地写邮件,从不厌烦。”。独立写出Foxmail的张小龙,曾收到一位用户的邮件,对Foxmail的设计提出了一个疑问,是个非常细微的错误。“他说他叫Pony,在经营一个站点。”这是“微信之父”和马化腾的第一个交集。

■ 相同的人最终会找到彼此

No.4

在注册公司名称时,决定以“讯”结尾,表示与“通讯”有关,先后提出过网讯、捷讯、飞讯,第四个才是腾讯。英文名Tencent的灵感,来自Lucent(朗讯)。这个词分开就是tencent(十分钱),腾讯日后恰好是以微结算的盈利模式成就大业。

■ 生命充满偶然与必然,创业也如此

这只用户票选出的企鹅,是最为人熟知的互联网品牌形象,那时它还叫OICQ。

No.5

OICQ的第一个内部版本只有220KB,在网速只有14K的时代,下载只要5分钟。放号9个月,用户超过100万。后来微信的成功也有相似的原因,张小龙说微信做到了什么都没有,“对手要超过总要加东西吧,你一加,就超不过我们了”。

■ 极简主义的产品观,是互联网世界的致胜法则之一。

No.6

1999年初,为应对激增的用户,腾讯要不断添加服务器时,账上只剩下1万元现金。马化腾想把公司卖掉,开价300万没人要。有人愿借钱给腾讯,马化腾提出用股票还,但对方说,你钱还不了就算了但腾讯股票我不要。

■ 不知道这位老兄现在作何感想?

No.7

腾讯以产品线超长著称,但马化腾亲自参与几乎所有的产品研发,用发邮件的方式推动迭代进化。一名腾讯高管,曾在早上收到了马化腾凌晨4点半发的邮件,总裁很快回了邮件,副总裁10点半回,几个总经理12点回复了讨论结论,下午3点有了技术方案,晚上10点,产品经理发出了该项目的详细排期,总共用时18个小时。

■ 吴晓波说,这是一家靠电子邮件管理的公司

No.8

2010年一篇《“狗日的”腾讯》让腾讯陷入空前的舆论围攻。在紧急召开的总裁办公会上,众决策人面前都摆着一封复印件,在长达一刻钟的时间里,没有人发言。最后,马化腾开口了,他喃喃自语:“他们怎么可以骂人?”

■ 遭遇檄文、围攻和怒火,工程师的个性再一次显现

3Q大战后,腾讯用“半条命”策略合纵连横,从“一棵大树”变成“一片森林”。

No.9

和其他腾讯产品一样,微信不是腾讯核心战斗团队的产品。不到10人的团队,用不到70天完成了第一代研发。2011年7月,在微信推出“查看附近的人”功能后,微信日增用户数达到了10万以上,而且没有动用任何QQ资源。发布433天,微信达到1亿用户,是迄今为止增速最快的在线通信工具。

■ 微信为腾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抢下了无可替代的入口,战争在6个月内就结束了

No.10

马化腾的朋友圈里,每个月发送的消息从来没有超过10条,内容几乎都是对腾讯新业务极其简洁的推介和评点。他仍然不喜交际,但他的部下们仍然会在午夜时分收到他对某个细节的挑剔和建议。

■ 还是那个产品经理,腾讯的成功就是实用主义的胜利。

互联网还在奔跑,没人知道它还会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连马化腾自己都说,“不管已经出现了多少大公司,人类依然处在互联网时代的黎明时分,微微的晨光还照不亮太远的路。”

读这本书时,你会不会和我一样,想起十多年前第一次在网吧里注册了OICQ的那个下午。

你的第一个好友还在线吗?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