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专访】SAP全球副总裁李强:工业云领域合作大于竞争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专访】SAP全球副总裁李强:工业云领域合作大于竞争

在工业云这个市场,仅靠单一厂商不可能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需要由设备制造、工业控制、数据采集、网络基础设施、云平台(IaaS、PaaS)及应用系统(SaaS)构成的整个生态系统来支撑。

图片来源:东方IC

以数字化和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正在席卷全球。包括德国、美国和中国等国家在内的制造企业,均开启了数字化、智能化的转型之路。

如何让制造业变得智能?搭建工业互联网,把具有感知、监控能力的各类传感器,与移动通信、智能分析等技术相融合,应用到工业生产过程的各个角落,实现制造业各环节的全面互联,通过大数据分析,在使制造变智能的同时,将制造企业的业态从以往单纯的产品制造为中心,转变为“制造+服务”,甚至是完全的服务提供商。

在上述实现制造业智能化的工业互联网生态链中,实现工业数据的采集、流通与分析,建立开放共享的工业云平台,不仅成为制造企业全面数字化的“敲门砖”,也是该生态链中最具有商业价值的部分。

巨大的市场蛋糕待分。西门子、GE、ABB、施耐德电气等工业制造巨头在推动自身进行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相继跨界进入软件开发领域,推出了各自的工业云平台。而专业的软件开发商也积极进入工业云平台领域,成为行业里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作为全球最大的商业软件公司,SAP在2013年推出了SAP HANA云平台,进入“平台即服务(PaaS)”领域。随后,这家IT巨头在其PaaS平台中加入物联网等功能,将其打造为SAP的工业云,切入到垂直的工业领域。

SAP与GE在2016年建立了合作关系,加强SAP的HANA云平台与GE的工业云Predix之间的集成。西门子的工业云MindSphere则是基于SAP的HANA云平台而建立。此外,SAP的工业云系统除了被安装和部署在SAP的数据中心上,也支持多云架构,可以部署在谷歌云、微软云和亚马逊云上。

如何看待这种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如何在这种关系中保持SAP自身业务的不断发展?就此,界面新闻记者采访了SAP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经理李强。

界面新闻:请谈一谈SAP的工业云业务的源起和发展,它是如何产生的?

李强:SAP的工业云业务起源于SAP在2011年开始向市场推出的SAP HANA。HANA技术一开始是作为一个内存计算的数据库被发明出来,它的高性能运算能力,使企业实现了实时计算,可以重新思考现有的很多业务难题,得到了市场的广泛接受。

在HANA取得成功之后,SAP进一步将它扩展为SAP的大数据平台,并与业界通用的开源系统Hadoop实现了互联,成为企业运用内存计算技术,进行大数据分析的有力武器。第三步,也是SAP迈向工业云非常重要的一步,就是在2013年推出了SAP HANA云平台,这是第一次SAP进入到“平台即服务PaaS”的领域,并紧接着在PaaS平台中加入物联网等功能,使其成为SAP的工业云。

SAP在工业云领域最新进展,是2017年5月,正式推出了以SAP Leonardo命名的数字化创新平台。这是一个建立在SAP的HANA云平台基础之上,帮助企业利用最新的数字化技术,进行快速创新、调整、集成与扩展,满足数字化转型的不断变化的敏捷性、创新性要求的系统。它包括了物联网、机器学习、大数据、商务分析、区块链和数据智能等新技术,从而为SAP的工业云应用的开发和创新加入了新的内容。

界面新闻:不论是工业巨头西门子、GE,还是互联网巨头微软,电商亚马逊等都在发展工业云业务。请谈谈SAP和这些巨头们的竞争与合作?

李强:在数字化转型的时代,每家供应商的专注点存在差异,相互之间是一种合作大于竞争的关系。

无论是西门子、GE,还是微软、AWS,SAP都与他们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例如,西门子的工业云MindSphere,就是基于SAP的HANA云平台建立的。西门子的MindSphere,可以看做是OEM了SAP云平台的一个产品。SAP与GE在2016年宣布建立合作关系,加强SAP的HANA云平台与GE的工业云Predix之间的集成。SAP Leonardo系统,除了安装和部署在SAP的数据中心上之外,也支持多云架构,例如可以部署在谷歌云、微软云和亚马逊云上。SAP与这些企业,都是工业互联网联盟的成员,在工业标准的制定、系统的数据交换和集成方面,一直都在展开合作。

这种竞争与合作密不可分的态势是由数字化转型时代,特别是工业互联网和工业4.0所一直强调的软硬结合、虚拟世界与数字世界相互映射、IT与OT融合等特点和技术所决定的。从客户的视角看,既离不开硬件商的支持,更离不开软件商的产品。选择互补的产品并充分展开协作,才可以实现双赢。

总地来说,在工业云这个市场,仅靠单一厂商不可能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而是需要在整个产业链上进行密切合作,由设备制造、工业控制、数据采集、网络基础设施、云平台(IaaS、PaaS)及应用系统(SaaS)构成的整个生态系统来支撑,厂商之间既有合作,又有竞争。

界面新闻:SAP自身的工业云优势是什么?您如何评价西门子、GE、ABB、施耐德这些全球制造巨头们的工业云计划?

李强:每一家企业在进入工业云市场的时候,都会从自身的优势出发,制定切合实际的发展战略。西门子、GE、ABB的优势在于设备制造和工业控制领域,因此他们更多地是从工业设备和相关数据的OT视角出发,制定自己的产品战略。当它们的产品进一步发展成为工业云平台的时候,意味着他们需要在大数据分析、PaaS平台建设、SaaS应用建设和集成等方面投入更多的工作。

这些从硬件制造商转型的厂商,采取的是从硬件出发的“自底向上”的策略,优势是对自身硬件的了解。SAP采用的是从软件出发的“自上而下”的角度,从中立的角度来设计工业云平台,而不会偏向于任何一个品牌的设备,也不会偏向某一种协议,而是尽可能多地在我们的产品中体现标准开放性和硬件兼容性。

SAP作为全球最大的企业应用软件商的地位,也决定了SAP可以成为这些制造巨头建设工业云的合作伙伴,帮助他们补足相应的短板。例如,不但西门子使用了SAP HANA云平台打造它的工业云MindSphere,德国博世(Bosch)也在使用SAP的HANA建立它的工业云Bosch IoT Suite。

SAP认为,今天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是一个“双模IT”的需求,工业云代表了企业运用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进行业务模式转型和创新的一面。而另一面,则是在企业内部,高效、稳定地进行数字化管理,快速响应工业云带来的商机和风险。在SAP内部,我们把这一对需求,对应为SAP在数字化时代的一对旗舰产品,也就是以SAP S4/HANA为代表的“数字化核心”+以SAP Leonardo命名的“数字化创新系统”的SAP的双模产品体系。工业云是SAP“数字化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体来说,从客户的视角,工业云的建设,既离不开硬件商的支持,更离不开软件商的产品。只有软件与硬件相结合,才能给客户带来所期望的价值。我们始终坚信,只有从客户的角度出发,选择互补的产品并充分展开协作,才能实现双赢。

界面新闻:作为欧洲最大的软件商,工业4.0对SAP带来的改变,尤其是商业模式的改变有哪些?

李强:工业4.0在2013年由德国提出,2014年正式发布了工作报告。SAP不但是重要的发起单位之一,而且是唯一的一家软件公司。在这个过程中,SAP不仅承担了工业4.0相关的一些信息技术方案和标准的制定,还积极参与工业4.0的产品开发和行业推广。从某种意义上讲,SAP是德国工业4.0工业信息技术标准制定者之一,它对SAP的商业模式也带来了影响。

从客户需求来讲,最终用户对产品个性化定制的追求,或者是用购买服务来替代购买产品,推动了工业4.0在制造企业中的应用。为了实现这些需求,企业需要用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数字化技术,设计新的信息系统,对信息系统提供商——SAP的商业模式也带来了改变。例如,制造企业要求SAP提供千人千面的软件,即“个性化界面”和个性化的功能;并用购买服务来替代购买软件许可证,即所谓“软件即服务(SaaS)”。这些改变不仅推动了SAP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例如引入了新的界面Fiori,允许客户定制界面),以及引入了SAP的PaaS平台(为企业定制开发与SAP相连的系统提供了开发工具),也改变了SAP以销售on-premise为主的传统商业模式,转向云端的SaaS销售。这些改变对于SAP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商业模式的转变。

界面新闻:请谈谈SAP工业云的市场构成。SAP工业云的计费模式是怎样的?

李强:SAP的工业云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首先是SAP Cloud Platform,这是整个系统的平台基础。此外,我们有对应的边缘计算模块,方便用户在现场进行数据的处理。在此之上,是我们的云平台的基础应用部分,提供相应的数据处理、机器学习等技术,和物联网模型建立与管理功能。最上层是具体的工业云SaaS应用,包括互联产品、互联资产、互联车队、互联基础设施、互联市场、互联人群等应用。

工业云的计费模式本质上是一种租赁收费方式,它和on-premise的license销售计费模式有很大区别。目前,业界在工业云的计费上主要有按照用户数、设备数、甚至流量大小来收取租赁费用等不同模式。

界面:SAP如何看待中国市场?在中国落地工业云,面临哪些实际困难?

李强:SAP一直强调中国是其第二故乡。在2011年,SAP宣布将在五年内向中国市场投资20亿美元。目前,SAP已经完成了20亿美元的投资,未来SAP计划长期并且加大在中国市场的投入。在SAP全球所有的市场中,在中国的投入是最大的。

SAP已经在中国与合作伙伴一起落地了多款云应用。2014年,SAP与中数通合作,提供人力资源云端应用;2016年与阿里云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致力于向中国企业提供云计算服务,加速推进企业级云服务在各个行业的深入应用,助力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到目前为止,SAP在华已经可以提供人力资源云SF、采购云Ariba,中小企业云BYD,客户云C4C,供应链管理IBP等一系列云服务。

目前,SAP在工业云领域所做的工作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符合政府监管要求,把数据中心和相关应用部署完成;二是树立典型客户和应用案例,加快市场接受度;三是与中国客户联合创新,丰富应用场景和产品,拓展至更多领域。

界面:SAP如何保障数据安全?工业数据如果被垄断之后,它的安全该如何保障?

李强:首先,安装了SAP工业云的SAP数据中心达到了业界最高的安全标准,有完整的方案来应对各种灾害、硬件缺陷和外部攻击。无论是哪一种情况,我们的数据中心都能够及时预防,避免造成损失。SAP还会委托毕马威和其他专业公司,定期测试SAP数据中心的技术和基础架构的运行情况。

其次,在工业云这个2B的领域,出现工业数据被某一家企业垄断的可能性不大,这不是2C的领域。正如前面所谈到的,工业云本身是一个多供应商合作的生态系统。一方面,设备之间存在兼容性和多样性的问题,很难在硬件层面出现垄断。另一方面,工业云的应用场景往往会按照行业属性在垂直方向上密集产生,并常常是跨上下游企业之间(例如设备制造商和设备运营商),数据完全被某一家企业垄断的可能性相对较小。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SAP

1.3k
  • 以色列保险软件公司Sapiens据悉探索出售事宜
  • 金融监管总局副局长肖远企会见第三次中国金融部门评估(FSAP)评估团团长一行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专访】SAP全球副总裁李强:工业云领域合作大于竞争

在工业云这个市场,仅靠单一厂商不可能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需要由设备制造、工业控制、数据采集、网络基础设施、云平台(IaaS、PaaS)及应用系统(SaaS)构成的整个生态系统来支撑。

图片来源:东方IC

以数字化和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正在席卷全球。包括德国、美国和中国等国家在内的制造企业,均开启了数字化、智能化的转型之路。

如何让制造业变得智能?搭建工业互联网,把具有感知、监控能力的各类传感器,与移动通信、智能分析等技术相融合,应用到工业生产过程的各个角落,实现制造业各环节的全面互联,通过大数据分析,在使制造变智能的同时,将制造企业的业态从以往单纯的产品制造为中心,转变为“制造+服务”,甚至是完全的服务提供商。

在上述实现制造业智能化的工业互联网生态链中,实现工业数据的采集、流通与分析,建立开放共享的工业云平台,不仅成为制造企业全面数字化的“敲门砖”,也是该生态链中最具有商业价值的部分。

巨大的市场蛋糕待分。西门子、GE、ABB、施耐德电气等工业制造巨头在推动自身进行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相继跨界进入软件开发领域,推出了各自的工业云平台。而专业的软件开发商也积极进入工业云平台领域,成为行业里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作为全球最大的商业软件公司,SAP在2013年推出了SAP HANA云平台,进入“平台即服务(PaaS)”领域。随后,这家IT巨头在其PaaS平台中加入物联网等功能,将其打造为SAP的工业云,切入到垂直的工业领域。

SAP与GE在2016年建立了合作关系,加强SAP的HANA云平台与GE的工业云Predix之间的集成。西门子的工业云MindSphere则是基于SAP的HANA云平台而建立。此外,SAP的工业云系统除了被安装和部署在SAP的数据中心上,也支持多云架构,可以部署在谷歌云、微软云和亚马逊云上。

如何看待这种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如何在这种关系中保持SAP自身业务的不断发展?就此,界面新闻记者采访了SAP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经理李强。

界面新闻:请谈一谈SAP的工业云业务的源起和发展,它是如何产生的?

李强:SAP的工业云业务起源于SAP在2011年开始向市场推出的SAP HANA。HANA技术一开始是作为一个内存计算的数据库被发明出来,它的高性能运算能力,使企业实现了实时计算,可以重新思考现有的很多业务难题,得到了市场的广泛接受。

在HANA取得成功之后,SAP进一步将它扩展为SAP的大数据平台,并与业界通用的开源系统Hadoop实现了互联,成为企业运用内存计算技术,进行大数据分析的有力武器。第三步,也是SAP迈向工业云非常重要的一步,就是在2013年推出了SAP HANA云平台,这是第一次SAP进入到“平台即服务PaaS”的领域,并紧接着在PaaS平台中加入物联网等功能,使其成为SAP的工业云。

SAP在工业云领域最新进展,是2017年5月,正式推出了以SAP Leonardo命名的数字化创新平台。这是一个建立在SAP的HANA云平台基础之上,帮助企业利用最新的数字化技术,进行快速创新、调整、集成与扩展,满足数字化转型的不断变化的敏捷性、创新性要求的系统。它包括了物联网、机器学习、大数据、商务分析、区块链和数据智能等新技术,从而为SAP的工业云应用的开发和创新加入了新的内容。

界面新闻:不论是工业巨头西门子、GE,还是互联网巨头微软,电商亚马逊等都在发展工业云业务。请谈谈SAP和这些巨头们的竞争与合作?

李强:在数字化转型的时代,每家供应商的专注点存在差异,相互之间是一种合作大于竞争的关系。

无论是西门子、GE,还是微软、AWS,SAP都与他们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例如,西门子的工业云MindSphere,就是基于SAP的HANA云平台建立的。西门子的MindSphere,可以看做是OEM了SAP云平台的一个产品。SAP与GE在2016年宣布建立合作关系,加强SAP的HANA云平台与GE的工业云Predix之间的集成。SAP Leonardo系统,除了安装和部署在SAP的数据中心上之外,也支持多云架构,例如可以部署在谷歌云、微软云和亚马逊云上。SAP与这些企业,都是工业互联网联盟的成员,在工业标准的制定、系统的数据交换和集成方面,一直都在展开合作。

这种竞争与合作密不可分的态势是由数字化转型时代,特别是工业互联网和工业4.0所一直强调的软硬结合、虚拟世界与数字世界相互映射、IT与OT融合等特点和技术所决定的。从客户的视角看,既离不开硬件商的支持,更离不开软件商的产品。选择互补的产品并充分展开协作,才可以实现双赢。

总地来说,在工业云这个市场,仅靠单一厂商不可能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而是需要在整个产业链上进行密切合作,由设备制造、工业控制、数据采集、网络基础设施、云平台(IaaS、PaaS)及应用系统(SaaS)构成的整个生态系统来支撑,厂商之间既有合作,又有竞争。

界面新闻:SAP自身的工业云优势是什么?您如何评价西门子、GE、ABB、施耐德这些全球制造巨头们的工业云计划?

李强:每一家企业在进入工业云市场的时候,都会从自身的优势出发,制定切合实际的发展战略。西门子、GE、ABB的优势在于设备制造和工业控制领域,因此他们更多地是从工业设备和相关数据的OT视角出发,制定自己的产品战略。当它们的产品进一步发展成为工业云平台的时候,意味着他们需要在大数据分析、PaaS平台建设、SaaS应用建设和集成等方面投入更多的工作。

这些从硬件制造商转型的厂商,采取的是从硬件出发的“自底向上”的策略,优势是对自身硬件的了解。SAP采用的是从软件出发的“自上而下”的角度,从中立的角度来设计工业云平台,而不会偏向于任何一个品牌的设备,也不会偏向某一种协议,而是尽可能多地在我们的产品中体现标准开放性和硬件兼容性。

SAP作为全球最大的企业应用软件商的地位,也决定了SAP可以成为这些制造巨头建设工业云的合作伙伴,帮助他们补足相应的短板。例如,不但西门子使用了SAP HANA云平台打造它的工业云MindSphere,德国博世(Bosch)也在使用SAP的HANA建立它的工业云Bosch IoT Suite。

SAP认为,今天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是一个“双模IT”的需求,工业云代表了企业运用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进行业务模式转型和创新的一面。而另一面,则是在企业内部,高效、稳定地进行数字化管理,快速响应工业云带来的商机和风险。在SAP内部,我们把这一对需求,对应为SAP在数字化时代的一对旗舰产品,也就是以SAP S4/HANA为代表的“数字化核心”+以SAP Leonardo命名的“数字化创新系统”的SAP的双模产品体系。工业云是SAP“数字化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体来说,从客户的视角,工业云的建设,既离不开硬件商的支持,更离不开软件商的产品。只有软件与硬件相结合,才能给客户带来所期望的价值。我们始终坚信,只有从客户的角度出发,选择互补的产品并充分展开协作,才能实现双赢。

界面新闻:作为欧洲最大的软件商,工业4.0对SAP带来的改变,尤其是商业模式的改变有哪些?

李强:工业4.0在2013年由德国提出,2014年正式发布了工作报告。SAP不但是重要的发起单位之一,而且是唯一的一家软件公司。在这个过程中,SAP不仅承担了工业4.0相关的一些信息技术方案和标准的制定,还积极参与工业4.0的产品开发和行业推广。从某种意义上讲,SAP是德国工业4.0工业信息技术标准制定者之一,它对SAP的商业模式也带来了影响。

从客户需求来讲,最终用户对产品个性化定制的追求,或者是用购买服务来替代购买产品,推动了工业4.0在制造企业中的应用。为了实现这些需求,企业需要用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数字化技术,设计新的信息系统,对信息系统提供商——SAP的商业模式也带来了改变。例如,制造企业要求SAP提供千人千面的软件,即“个性化界面”和个性化的功能;并用购买服务来替代购买软件许可证,即所谓“软件即服务(SaaS)”。这些改变不仅推动了SAP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例如引入了新的界面Fiori,允许客户定制界面),以及引入了SAP的PaaS平台(为企业定制开发与SAP相连的系统提供了开发工具),也改变了SAP以销售on-premise为主的传统商业模式,转向云端的SaaS销售。这些改变对于SAP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商业模式的转变。

界面新闻:请谈谈SAP工业云的市场构成。SAP工业云的计费模式是怎样的?

李强:SAP的工业云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首先是SAP Cloud Platform,这是整个系统的平台基础。此外,我们有对应的边缘计算模块,方便用户在现场进行数据的处理。在此之上,是我们的云平台的基础应用部分,提供相应的数据处理、机器学习等技术,和物联网模型建立与管理功能。最上层是具体的工业云SaaS应用,包括互联产品、互联资产、互联车队、互联基础设施、互联市场、互联人群等应用。

工业云的计费模式本质上是一种租赁收费方式,它和on-premise的license销售计费模式有很大区别。目前,业界在工业云的计费上主要有按照用户数、设备数、甚至流量大小来收取租赁费用等不同模式。

界面:SAP如何看待中国市场?在中国落地工业云,面临哪些实际困难?

李强:SAP一直强调中国是其第二故乡。在2011年,SAP宣布将在五年内向中国市场投资20亿美元。目前,SAP已经完成了20亿美元的投资,未来SAP计划长期并且加大在中国市场的投入。在SAP全球所有的市场中,在中国的投入是最大的。

SAP已经在中国与合作伙伴一起落地了多款云应用。2014年,SAP与中数通合作,提供人力资源云端应用;2016年与阿里云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致力于向中国企业提供云计算服务,加速推进企业级云服务在各个行业的深入应用,助力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到目前为止,SAP在华已经可以提供人力资源云SF、采购云Ariba,中小企业云BYD,客户云C4C,供应链管理IBP等一系列云服务。

目前,SAP在工业云领域所做的工作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符合政府监管要求,把数据中心和相关应用部署完成;二是树立典型客户和应用案例,加快市场接受度;三是与中国客户联合创新,丰富应用场景和产品,拓展至更多领域。

界面:SAP如何保障数据安全?工业数据如果被垄断之后,它的安全该如何保障?

李强:首先,安装了SAP工业云的SAP数据中心达到了业界最高的安全标准,有完整的方案来应对各种灾害、硬件缺陷和外部攻击。无论是哪一种情况,我们的数据中心都能够及时预防,避免造成损失。SAP还会委托毕马威和其他专业公司,定期测试SAP数据中心的技术和基础架构的运行情况。

其次,在工业云这个2B的领域,出现工业数据被某一家企业垄断的可能性不大,这不是2C的领域。正如前面所谈到的,工业云本身是一个多供应商合作的生态系统。一方面,设备之间存在兼容性和多样性的问题,很难在硬件层面出现垄断。另一方面,工业云的应用场景往往会按照行业属性在垂直方向上密集产生,并常常是跨上下游企业之间(例如设备制造商和设备运营商),数据完全被某一家企业垄断的可能性相对较小。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