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专访《二十二》导演郭柯:对质疑我不辩解,对老人我问心无愧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专访《二十二》导演郭柯:对质疑我不辩解,对老人我问心无愧

《二十二》这部被网友形容为“抢救式记录”的片子从头至尾都很平静,一如导演在媒体面前时常强调的温柔、克制。影片不刻意煽动仇怨,质朴平和的态度赢得了观众的认可,豆瓣评分高达8.9。

这部由22位老人安静讲述的纪录片,自8月14日上映后便受到广泛关注,不仅排片率从首日的1%上升到11.2%,票房也从400多万一路飙升至1.6亿元,成为国内首部票房过亿的纪录电影,也成为《战狼2》之后话题度最高的现象级电影。

作为国内首部获得公映许可的“慰安妇”题材纪录电影,《二十二》没有炫酷的特效、没有戏剧的冲突、也没有情绪的大喜大悲,不穿插历史画面、不配旁白,只有极少的背景音乐,配合展现一群老人的日常生活,以及老人们如聊天一般的诉说。

这部被网友形容为“抢救式记录”的片子从头至尾都很平静,一如导演在媒体面前时常强调的温柔、克制。影片不刻意煽动仇怨,质朴平和的态度赢得了观众的认可,豆瓣评分高达8.9。

“这部纪录片并非是撕扯伤口,反而是在讲述生命的愈合”,“没有额外添加的情绪,不为卖座而煽情也不强行升华,纯粹的记录更沉重。”这是网友们给它的评价。

或许从拍摄技巧上看,这部电影还略显粗糙,但之所以它能够被称为“观众的胜利”,是因为在那些最平实的讲述中,给予了人们最震撼人心的力量。

日前,暴娱君(ID:baoyu_18)采访了导演郭柯,跟他聊了聊《二十二》、聊了聊那些老人。采访过后,暴娱君觉得,或许整个采访以对话形式展现,不加入过多文字修饰和情绪渲染,似乎更适合这位导演、这部影片和这群老人。

真实才是最能打动人心的

Q:当初是一个什么样的契机接触到这个题材?

A:2012年,在微博上看到一篇讲述“慰安妇”幸存者韦绍兰老人的文章,一方面是被韦绍兰传奇般的人生和顽强的精神所感动,另一方面也很想了解那些老人到底是什么样,想去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就开始与她们进行接触。

Q:当初《三十二》那个短片的创作对后来拍摄《二十二》有哪些影响?

A:拍《三十二》时我会刻意使用一些拍摄技巧,或设计一些情景和问题来达到效果,但在接触到这些老人以后就觉得很多东西都不是特别重要了,觉得拍她们时最重要的是尊重,应该去放松心态面对她们,更应该从一个人的角度去记录。所以拍《二十二》时,我坚持真实的记录,把自己真实的感受呈现出来。

Q:在拍摄时,老人的心理问题是比较棘手的吗?

A:我觉得是,因为战争对她们来说是刻骨铭心的,只要活着就不可能忘记,只不过是不太愿意提起而已,所以对她们要处处小心一点,以一种最不会带给她们伤害的方式进行交流,要保护她们。所以我只带一台机器架在距离老人不远处,近距离旁观,很多时候我们只是静静的倾听,甚至都没有开机器。

Q:现在很多人把《二十二》和韩国的《鬼乡》放在一起作对比,当初您为什么没有选择以《鬼乡》的形式来展现这个题材呢?

A:之前拍短片时就觉得真东西是最动人的,所以我觉得真东西可能会好一点,而纪录片就是以真实为主,并且相对来说从拍摄上好实现一点,而且更珍贵一些,因为这个以后都没有了,所以在拍的时候也没想那么多,没有那么多杂念,只是从一个影像工作者的角度,用感觉和真情去拍,但现在看来它还是有一些珍贵性的。

她们都是普通老人,不要给她们打上标签

Q:如今回顾整个拍摄过程,您觉得在拍摄《二十二》的过程中,有哪些遗憾留下吗?

A:遗憾的话就是有一位老人没拍到吧,因为就是走的太快了,都没赶上,本来计划要拍她的,但是就差三天,没拍到她。从2014年拍摄《三十二》开始,这些老人就在相继离世,两年后变成22位,而《二十二》拍摄的过程就是与实践战斗的过程,如今这群老人只剩下了8位,我知道总有一天,这个数字会变成零,到时我就把名字上的框去掉,让她们永远活在电影里。

Q:现在《二十二》取得了成功,您有没有担心过未来有一些有心人利用这样的题材进行揭伤疤式的创作来搏眼球,对老人们造成再一次的伤害?

A:希望不要有这样的人出现吧,希望大家不要给她们打上“慰安妇”的标签,就把她们当做普通的老人,当做自己的奶奶,没必要为了满足一些对于悲惨的想象而刻意地挖掘苦难。在老人和“慰安妇”这两个身份中,老人才是排在第一位的,把这些老人当做亲人去看待,你的拍摄就有了分寸,问题就有了底线。设想一下,如果是自己的奶奶,你会去问她那些问题吗?

Q:有人说您是在贩卖伤痛、消费老人,对此您怎么看?

A: 拍一部电影最核心的是把感情投入进去,不用太多考虑观众怎么想,如果只考虑观众想法,导演将不会拍片。对于影片,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受,对此我没有什么好辩解的。如果说对她们有影响,的确我们是打扰了她们的生活,之后我们也会更多的去弥补,毕竟如果没有她们,我不会那么早地看到自己。跟老人相处这么多年,我自己心里有一把尺子在那里,对她们我问心无愧。

拍的时候就没想过留后路

Q:对于前段时间有人将老人做成表情包,以及看电影笑场的事情,您怎么看?

A:我觉得大家多了解一下历史吧,这些人可能不太了解这些老人受的苦难,所以我们任重道远,希望更多的人看到《二十二》,真正去了解历史,了解她们经历的一切,知道这些老人是受害者,对她们要尊重,这不是一个娱乐片。我相信如果他们了解了,就不会去做这些事情。

Q:很多人都说,《二十二》和《战狼2》一样,成功是来自于精神股东,您如何看待精神股东?

A:我觉得大家的这种形容挺准确也挺有意思的,其实他们就是我们的精神股东。而且这也是一件好事儿,说明影片里的情感确实打动了观众,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这些老人,关注到这种情感,要感谢大家。

Q:当初您拍这部片子的时候也是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有没有想过如果无法进院线,要如何将这部片子展现在观众面前?比如用网络电影的形式传播。

A:就不展现了,大家都不关注还展现什么呢?而且这部影片的拍法也很单一,只有一种,是不可能剪出网络版或者电视版的,它的表达方式只能在影院里感受到,如果在电脑前看,这种感受会很弱的。而且当时也没想过留后路,因为留后路就没意义了。

Q:当初您的梦想是将《二十二》搬上大荧幕,如今实现了,那么您下一步有考虑过将这个题材变成剧情片搬上荧屏吗?

A:有考虑过,也一直在想,但还是随缘吧,因为这种东西还是要机缘巧合,到了以后再看,有些事情是不能趁热打铁的。

Q:您下一个梦想是什么?有想过再去完成一个什么样的片子吗?

A:纪录片应该不拍了,但现在的梦想就是把捐款的事先解决完,影片上映了不代表它成为了一个句号,其实是一个省略号,后面很多事还没有做完,它还没有结束,所以我先不会用太多心思去想下一个片子的事情,还是要先把这件事情办好。

作为纪录片,《二十二》已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它最大的意义显然不是电影技术的水准有多高超,而是提醒观众不要忘记战争背后的罪行和真相。成绩之下,郭柯依然在为这部影片继续奔走着,不是为了创造更大的奇迹,只是为了能够有更多人看到这部影片,了解这一群人。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就在暴娱君采访当日,《二十二》已经确定将在澳洲、新西兰、美国和加拿大上映,未来将会有更多人记住这群乐观可爱的老人。

引爆泛娱乐,发现新价值

暴娱(baoyu_18)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授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专访《二十二》导演郭柯:对质疑我不辩解,对老人我问心无愧

《二十二》这部被网友形容为“抢救式记录”的片子从头至尾都很平静,一如导演在媒体面前时常强调的温柔、克制。影片不刻意煽动仇怨,质朴平和的态度赢得了观众的认可,豆瓣评分高达8.9。

这部由22位老人安静讲述的纪录片,自8月14日上映后便受到广泛关注,不仅排片率从首日的1%上升到11.2%,票房也从400多万一路飙升至1.6亿元,成为国内首部票房过亿的纪录电影,也成为《战狼2》之后话题度最高的现象级电影。

作为国内首部获得公映许可的“慰安妇”题材纪录电影,《二十二》没有炫酷的特效、没有戏剧的冲突、也没有情绪的大喜大悲,不穿插历史画面、不配旁白,只有极少的背景音乐,配合展现一群老人的日常生活,以及老人们如聊天一般的诉说。

这部被网友形容为“抢救式记录”的片子从头至尾都很平静,一如导演在媒体面前时常强调的温柔、克制。影片不刻意煽动仇怨,质朴平和的态度赢得了观众的认可,豆瓣评分高达8.9。

“这部纪录片并非是撕扯伤口,反而是在讲述生命的愈合”,“没有额外添加的情绪,不为卖座而煽情也不强行升华,纯粹的记录更沉重。”这是网友们给它的评价。

或许从拍摄技巧上看,这部电影还略显粗糙,但之所以它能够被称为“观众的胜利”,是因为在那些最平实的讲述中,给予了人们最震撼人心的力量。

日前,暴娱君(ID:baoyu_18)采访了导演郭柯,跟他聊了聊《二十二》、聊了聊那些老人。采访过后,暴娱君觉得,或许整个采访以对话形式展现,不加入过多文字修饰和情绪渲染,似乎更适合这位导演、这部影片和这群老人。

真实才是最能打动人心的

Q:当初是一个什么样的契机接触到这个题材?

A:2012年,在微博上看到一篇讲述“慰安妇”幸存者韦绍兰老人的文章,一方面是被韦绍兰传奇般的人生和顽强的精神所感动,另一方面也很想了解那些老人到底是什么样,想去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就开始与她们进行接触。

Q:当初《三十二》那个短片的创作对后来拍摄《二十二》有哪些影响?

A:拍《三十二》时我会刻意使用一些拍摄技巧,或设计一些情景和问题来达到效果,但在接触到这些老人以后就觉得很多东西都不是特别重要了,觉得拍她们时最重要的是尊重,应该去放松心态面对她们,更应该从一个人的角度去记录。所以拍《二十二》时,我坚持真实的记录,把自己真实的感受呈现出来。

Q:在拍摄时,老人的心理问题是比较棘手的吗?

A:我觉得是,因为战争对她们来说是刻骨铭心的,只要活着就不可能忘记,只不过是不太愿意提起而已,所以对她们要处处小心一点,以一种最不会带给她们伤害的方式进行交流,要保护她们。所以我只带一台机器架在距离老人不远处,近距离旁观,很多时候我们只是静静的倾听,甚至都没有开机器。

Q:现在很多人把《二十二》和韩国的《鬼乡》放在一起作对比,当初您为什么没有选择以《鬼乡》的形式来展现这个题材呢?

A:之前拍短片时就觉得真东西是最动人的,所以我觉得真东西可能会好一点,而纪录片就是以真实为主,并且相对来说从拍摄上好实现一点,而且更珍贵一些,因为这个以后都没有了,所以在拍的时候也没想那么多,没有那么多杂念,只是从一个影像工作者的角度,用感觉和真情去拍,但现在看来它还是有一些珍贵性的。

她们都是普通老人,不要给她们打上标签

Q:如今回顾整个拍摄过程,您觉得在拍摄《二十二》的过程中,有哪些遗憾留下吗?

A:遗憾的话就是有一位老人没拍到吧,因为就是走的太快了,都没赶上,本来计划要拍她的,但是就差三天,没拍到她。从2014年拍摄《三十二》开始,这些老人就在相继离世,两年后变成22位,而《二十二》拍摄的过程就是与实践战斗的过程,如今这群老人只剩下了8位,我知道总有一天,这个数字会变成零,到时我就把名字上的框去掉,让她们永远活在电影里。

Q:现在《二十二》取得了成功,您有没有担心过未来有一些有心人利用这样的题材进行揭伤疤式的创作来搏眼球,对老人们造成再一次的伤害?

A:希望不要有这样的人出现吧,希望大家不要给她们打上“慰安妇”的标签,就把她们当做普通的老人,当做自己的奶奶,没必要为了满足一些对于悲惨的想象而刻意地挖掘苦难。在老人和“慰安妇”这两个身份中,老人才是排在第一位的,把这些老人当做亲人去看待,你的拍摄就有了分寸,问题就有了底线。设想一下,如果是自己的奶奶,你会去问她那些问题吗?

Q:有人说您是在贩卖伤痛、消费老人,对此您怎么看?

A: 拍一部电影最核心的是把感情投入进去,不用太多考虑观众怎么想,如果只考虑观众想法,导演将不会拍片。对于影片,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受,对此我没有什么好辩解的。如果说对她们有影响,的确我们是打扰了她们的生活,之后我们也会更多的去弥补,毕竟如果没有她们,我不会那么早地看到自己。跟老人相处这么多年,我自己心里有一把尺子在那里,对她们我问心无愧。

拍的时候就没想过留后路

Q:对于前段时间有人将老人做成表情包,以及看电影笑场的事情,您怎么看?

A:我觉得大家多了解一下历史吧,这些人可能不太了解这些老人受的苦难,所以我们任重道远,希望更多的人看到《二十二》,真正去了解历史,了解她们经历的一切,知道这些老人是受害者,对她们要尊重,这不是一个娱乐片。我相信如果他们了解了,就不会去做这些事情。

Q:很多人都说,《二十二》和《战狼2》一样,成功是来自于精神股东,您如何看待精神股东?

A:我觉得大家的这种形容挺准确也挺有意思的,其实他们就是我们的精神股东。而且这也是一件好事儿,说明影片里的情感确实打动了观众,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这些老人,关注到这种情感,要感谢大家。

Q:当初您拍这部片子的时候也是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有没有想过如果无法进院线,要如何将这部片子展现在观众面前?比如用网络电影的形式传播。

A:就不展现了,大家都不关注还展现什么呢?而且这部影片的拍法也很单一,只有一种,是不可能剪出网络版或者电视版的,它的表达方式只能在影院里感受到,如果在电脑前看,这种感受会很弱的。而且当时也没想过留后路,因为留后路就没意义了。

Q:当初您的梦想是将《二十二》搬上大荧幕,如今实现了,那么您下一步有考虑过将这个题材变成剧情片搬上荧屏吗?

A:有考虑过,也一直在想,但还是随缘吧,因为这种东西还是要机缘巧合,到了以后再看,有些事情是不能趁热打铁的。

Q:您下一个梦想是什么?有想过再去完成一个什么样的片子吗?

A:纪录片应该不拍了,但现在的梦想就是把捐款的事先解决完,影片上映了不代表它成为了一个句号,其实是一个省略号,后面很多事还没有做完,它还没有结束,所以我先不会用太多心思去想下一个片子的事情,还是要先把这件事情办好。

作为纪录片,《二十二》已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它最大的意义显然不是电影技术的水准有多高超,而是提醒观众不要忘记战争背后的罪行和真相。成绩之下,郭柯依然在为这部影片继续奔走着,不是为了创造更大的奇迹,只是为了能够有更多人看到这部影片,了解这一群人。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就在暴娱君采访当日,《二十二》已经确定将在澳洲、新西兰、美国和加拿大上映,未来将会有更多人记住这群乐观可爱的老人。

引爆泛娱乐,发现新价值

暴娱(baoyu_18)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授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