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审片四人组
编辑 | 梅子黎 叶云
首期审片室关注今日刚刚上映的《敦刻尔克》。由于诺兰之名,未上之前,这部二战题材片就吊足观众胃口。不过观影之后,审片四人组认为,想要进行改变的诺兰终究还是沿用了自己最拿手的叙事方式,通过多重时空交错的处理,开创了文化工业对此类题材新的商业化路径。
持续了近两个月的国产电影保护期终于过去了,9月初,各式各样的好莱坞电影又重新占据了各大院线。其中最引人的瞩目的还要属克里斯托弗·诺兰导演的《敦刻尔克》。
在很多观众心中,诺兰的名字几乎就等同于高质量和好观感。他导演的每一部电影都能取得票房的巨大成功,并在IMDB和烂番茄等影评网站上收获一致的好评。2008年他所导演的《蝙蝠侠:黑暗骑士》引发轰动,打破了商业和艺术的隔阂,成为了漫改电影里程碑。2010年他的科幻巨作《盗梦空间》刚上映时就以9.5分的高分冲到了IMDB影史排行榜的的前三。而在豆瓣上,他所导演的十部电影,有七部评分在8分以上,其中三部在9分以上。仅凭这些数据,似乎当代的任何一位导演都难以与诺兰匹敌。
但令人意外的是,在观众心中地位颇高的诺兰,在专业影评人的那里却得到了不对等的评价。2015年著名数据统计网站TSPDT根据全球各地上千张专业电影榜单统计出了电影诞生120年来最受业界、影评界、学界好评的导演和2500部作品。在导演排名中,诺兰仅仅位列第239名,而他的几个代表作排名也并不出色。其中排名最高的《记忆碎片》仅位列榜单的834位。
至于学院荣誉方面,诺兰的成就更是少之又少,没有奥斯卡最佳导演提名;虽有金球奖最佳导演提名,但也未能获奖。显然,诺兰式的电影风格在业界并不讨好,专业影评人认为真正的大师不仅要能塑造出一个全新光影世界,更要有驾驭现实题材的技巧;不仅能用绚丽的技法讲出一个故事,更要会返璞归真,以最直白的语言讲好一个故事。
针对这些学界的质疑,最近几年,诺兰的导演风格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诺兰过去的电影有一个显著标志——非线性复杂叙事。影片往往采用多条叙事线和时间倒错的方式来组合故事,铺设伏笔,前后呼应。比如《记忆碎片》先介绍结局和开头,再从结局和开头分出两条时间主线讲述故事,最终两条主线交汇在电影的中部,全片结束。再如《盗梦空间》用多层叙事的嵌套的方式来展开故事,以“梦中之梦”组成了复杂精巧的结构。《盗梦空间》把诺兰电影的个人特色发挥到了极致,但在《盗梦空间》之后,这种个人特色却有所下降。
2014年的《星际穿越》,诺兰的便简化了其一贯的复杂叙事。除了以一本掉落的书为前后呼应,整个故事的在主线上完全照正常时间次序发展。观众对于该片晦涩难懂的评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中复杂的物理学原理,而非故事本身的结构。
可见虽然观众对诺兰的叙事风格和电影结构赞口不绝,但诺兰自己却已经举起了“反诺兰标签化”的旗帜,力图以全新的方式来应对那些称他的电影重理性结构而忽视人物感情的批评声。今年这部《敦刻尔克》更是将“反诺兰标签化”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从题材看,《敦刻尔克》是诺兰导演生涯中极具突破性的一步。自1998年首部个人故事片《追随》至今,诺兰一共拍摄了10部长篇电影。其中仅仅只有《敦刻尔克》一部是历史现实题材的。撤退的大场面,战争的残酷,这对喜欢采用实景拍摄,很少用CG特效,而被人广泛诟病“无力支撑大场面”的诺兰来说并不容易。就连诺兰自己也坦言:“主观的故事叙述与大场面间的这种张力”对他是最大的挑战。
与此同时,现实题材和历史的不可解构性也使得诺兰最擅长的非线性叙事没有施展的空间。最终电影弱化了传统的“诺兰结构”,除了采用海陆空三条平行时空线的叙事蒙太奇外,《敦刻尔克》的结构并不复杂。
尽管诺兰已经在《敦刻尔克》中做出了“反标签”化的尝试,但就影片最终呈现的效果而言,这种尝试既不彻底,也不成功。诺兰终究还是诺兰,他的导演风格缺陷并没有因为“返璞归真”就得到弥补,相反宏大的现实历史选题却让这些缺点更加暴露无遗。
首先,《敦刻尔克》在人物塑造上单薄无力。一意孤行去运载撤退士兵的私人游船船长,被救后因为恐惧而拒绝返回战场的士兵,勇敢的飞行员……这些角色本来都有深度挖掘的空间。但电影平行时空的剪辑手段,却让这种空间在反复的镜头切换中被压缩到最小,全片出现了很多人物,但每一个都是寥寥带过,存在的意义只是为了推动剧情的发展。
重视复杂、逻辑、理性的叙事,却缺少人性的感动和情怀,这是诺兰电影一直为人所诟病的。该缺点放在《盗梦空间》中尤可接受,毕竟在科幻悬疑电影中宇宙观的塑造要大于人物本身的塑造,横向的剧情发展要重于纵向的人性探讨。但在《敦刻尔克》这样一部历史现实题材的电影中,感性的空缺却也导致了电影的内容空洞。历史的结局已定,真正打动人的却是那种大事件下微观人性的普世价值。那些真正留名影史的战争片,无论是《野战排》还是《拯救大兵瑞恩》,它们的成功也正源于此。
其次,电影后现代和碎片化叙事虽然适应了好莱坞商业片在观感上的需求,但却“矮化”了宏大的历史题材。在电影中,“敌人”的形象并没有正面的表现。而是通过子弹,飞机等象征化符号来代替,成了非存在而在场。在某种意义上诺兰想通过这种后现代的表现,来突出这场胜利是“撤退”本身,而并非是与敌人正面的狭路相逢。此外,电影采用了碎片化的叙事,没有前序交代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发生背景,而是直接截取了大事件中三个条线上不同人物的经历展开故事。这两种电影手法导致的最终结果是把敌军和战争背景这些构成历史大环境的必要组成部分给完全抹去了。事实上,敦刻尔克大撤退为英军保留了实力,挫败了德国消灭远征军的企图,为日后盟军扭转战局打下了基础。但当观众在看完整部电影时,对于这场撤退在整个战争中的意义仍是一无所知。于是一个宏大的主题,最终被演化为不同人生际遇的交汇,题材的深度被严重缩减。
终于在电影的结尾处,单薄的剧情和内容再也无法承载宏大的意义。导演不得不以人物念报纸的形式对影片进行再次诠释。显然诺兰又一次违背了剧本创作的黄金箴言——“表现出来,不要讲出来”。当整个电影都无法让观众理解其内涵,直接的表诉在升华意义上也无济于事,相反还导致了电影结尾同全篇的割裂。没有历史铺垫,没有人物塑造,丘吉尔的讲话“敦刻尔克作为一场撤退,仍是种胜利”着实让人摸不到头脑。
正如以上所言,《敦刻尔克》虽然还是得到了诺兰粉丝的热捧,虽然在烂番茄上享有93%的新鲜度,但它绝对算不上一部反映该题材的好电影。而《敦刻尔克》究竟该怎样拍,1958年米高梅公司的同名电影已经作出了很好的示范。那部电影通过二条主线讲述了营救行动。一条讲述前方士兵会合和撤离时遇上的重重困难,一条讲述的是后方,一位记者动员爱国人士,驾驶个人货船、渔船、游艇穿越英吉利海峡,从敦克尔克援救盟军士兵们,而历史背景,前方战况全都被巧妙的穿插进了故事,看完电影观众立刻对敦刻尔克大撤退有了全面的了解。
虽然老版《敦刻尔克》拍得很出彩,但该电影如果在当下上映,恐怕在票房上也难敌诺兰的新版。毕竟在当今的好莱坞文艺工业逻辑已经完成了对历史题材的成功入侵。观众不想了解敦刻尔克,真正吸引他们的不是历史,而是诺兰的商业包装。
电影综合评分:
剧情:三颗星
剪辑:三颗星
配乐:两颗星
场面:三星半
影片测评指数:三颗星
主编 | 米迦勒
执行主编 | 子牙
编委 | 鸡肋 叶云 梅子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