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拼尽全力的飞行员烧毁战机,被德军俘虏,我迫切想向诺兰挥舞白旗。100分钟惊心动魄、毫无节制、喧宾夺主的配乐如雷贯耳,头昏脑胀的我,不得不说敦刻尔克也是诺兰的麦城。
如果这个片子不是从两年前还在筹拍就开始炒作,不是用音效掩盖苍白的叙事和干瘪的战争场景,用非常鸡贼的方式遮蔽英法历史恩怨,更兼上映后佳评如潮,或许还不会那么失望。
有个细节做得很好,战争让少年成长,面对被炸弹吓坏的军人,掩盖可能加重军人病情的真相。但是,这样的细节,过于炫技、令人厌烦的多线叙事,不足以成就一部战争大片,对于被毫无底线的营销吊起来的超高胃口来说,更是一场灾难。
战争场面之烂、之简陋,整体场面之局促、寒酸,休说《拯救大兵瑞恩》、《黑鹰坠落》,连名不见经传的《空战英豪》(2006)的水平都没达到。怎么办?凌厉的剪切、三线叙事、配乐!
别配了,都吐了,我想看电影,不是听电影。
编导缺乏用故事、画面抓住观众的能力,唯有寄望于音效的疲劳轰炸。但配乐从来就是锦上添花,怎么可能雪中送炭,让三流制作散发经典的芬芳?
《黑暗骑士》的高潮过后,诺兰疲态尽显,《星际穿越》连起码的故事情境的内在逻辑都没捋顺,除了血火,敦刻尔克凝聚历史恩怨和悲情,需要博大的历史眼光和洞察力,驾驭这样的题材,远远超出诺兰的能力范畴。
德军突然停止进攻的原因很多,相关分析汗牛充栋。谁也不傻,以希特勒的眼光看,围歼数十万尚可一战的盟军的巨大消耗,不如拿去打苏联。为英德死掐举起酒杯的斯大林,高兴得太早了。
希望与绝望交织的海滩,不只有扒死人衣服、为了逃命舍弃人格尊严的恐惧,还有疲惫、麻木和决一死战的豪情。盟军并未崩溃……
早在发电机计划(敦刻尔克大撤退)开始之前,英军就已开始有条不紊地撤退,法国、比利时等盟军一直被蒙在鼓里。在里尔,在敦刻尔克的核心阵地,孤军奋战的法国人一次次被出卖。
法国总理雷诺非常愤怒:“22万英国士兵当中已经有15万撤离了,而20万法国士兵中只有1.5万人被送走。如果不能得到立即纠正,它将会给大家带来严重的政治后果。”丘吉尔被迫承诺两国军队要“挽臂”同行。
其中的阴谋、背叛和屈辱,用英国将军的一句“我留下来陪法国人”就可以遮掩吗?无人要求你在电影中为法国人讨还公道,但别这样鸡贼好吗?
法国《世界报》质问:“在这部电影里,那十二万同样被撤离的法军士兵在哪里?那四万名牺牲了自己,在面对数目和装备远胜于自己的敌军时英勇奋战掩护了大部队撤退的法军士兵在哪里?”
抛开历史恩怨,艺术、思想、观赏性,影片均乏善可陈,唯有宣发、营销堪与同样烂得不值一提的《五十度灰》比肩。向钱看的俗烂时代,盈利的核心不再是内容,只要确保话题性,宣发团队给力,无数媒体、自媒体、无脑吹都会助推票房。
电影史上,犯罪、科幻、战争……任何题材、任何类型都能玩成经典的只有库布里克;以叙事技巧见长的诺兰,缺乏对历史、人性的深刻洞察,把空战拍得味同嚼蜡,倒也不足为奇,恶心的是听着电影就高潮、胡乱吹捧的影评和诺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