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敦刻尔克》: 作为审美鄙视链的图腾,诺兰不值得观众跪舔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敦刻尔克》: 作为审美鄙视链的图腾,诺兰不值得观众跪舔

没有任何一个导演,值得观众去跪舔。

《敦刻尔克》中文海报

十天前,诺兰粉和《战狼》粉,在互联网世界里打了一场激烈的嘴仗。起因是被不少内地影迷封为“大神”的英伦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在新作《敦刻尔克》北京首映礼上,可能会与《战狼2》导演吴京,来一场中外导演之间的对谈。诺兰粉表示不屑,“浪费诺兰导演的时间”,“吴京不配”;而吴京的拥趸们也反唇相讥,“《战狼2》宣传期已过,到底是谁在蹭谁的热点?”

十天后,吴京与诺兰的“对谈”,以作品的形式呈现在大银幕上。9月1日,公映首日的《敦刻尔克》与《战狼2》同时出现在影院。这部在海外50多个国家和地区斩获周票房冠军的大卖影片,在内地的表现却有些不温不火,远未出现一票难求的盛况;而IMDB、烂番茄与豆瓣评分的持续下滑,代表着口碑的某种走向。

《敦刻尔克》海报

事实上,被不少内地影迷奉为“当今世界影坛最具分量的大神”,诺兰及他的作品总是带有与生俱来的光环。无论是《敦刻尔克》抑或其他作品,诺兰的电影总能引起多重解读,以及由此产生的审美鄙视链——仿佛看不懂诺兰,就不配聊电影。装X式的舆论风潮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文化心理?

极简主义的《敦刻尔克》,用盛满情绪的音乐完成了人性叙事

对大多数中国观众而言,改编自历史史实的《敦刻尔克》,是一个有着疏离文化语境的遥远存在——人们尚且忘了八年抗战中,足以彪炳千古的宜昌大撤退,想来也不会对遥远的西欧海滩,涌起多大的兴趣。简单地说,《敦刻尔克》和《战狼2》都有“撤人”的故事内核,前者是二战仓皇逃窜的英法盟军,要从法国撤回英伦三岛;而改编自也门撤侨的《战狼2》,则是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组织军队撤回华侨。

《敦刻尔克》剧照

历来剑走偏锋的诺兰,抛开了英雄主义和刻意煽情,用了“减法”。极简主义的呈现,是《敦刻尔克》最大的艺术特点:76页的剧本是以往诺兰作品的一半容量,随之而来的寥寥数语的台词,诺兰“希望用画面来展现故事”;二战电影却没有出现任何德国人的身影,他们只物化为了轰炸机战斗机,是狰狞的战争魔鬼;大规模的战争场景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绝境求生的人性展示,有卑劣的阴暗与贪婪,也有崇高的奉献与无私。

善于多线索叙事的诺兰,还不忘在《敦刻尔克》中加入了三条彼此交织的叙事结构。“我集中在那些最基本的方面,被困在海滩、前来营救的小船和空中支援的战斗机。”诺兰谋划着把时间线打乱揉碎,让观众自行脑补粘贴,一部争分夺秒的生存惊悚片就此问世:

《敦刻尔克》剧照

在天空中,英国国家空军的喷火式战斗机,与德国空军展开惊险对决,他们需要面对的,不仅是穷凶恶极的敌人,还有燃油耗尽等危机;

在海洋上,虚拟的“月光石号”,和与它一样的千千万万条自发前往敦刻尔克的英国船只,要面对德军的空袭,还要救赎已如丧家之犬的盟军士兵;

在海滩上,除了沙子什么都没有的敦刻尔克,是40万英法盟军的最后阵地,德军从东西南三个方向合围,盟军面临的问题是要么生,要么死……

《敦刻尔克》剧照

在配乐大师汉斯·季默的帮助下,盛满情绪的BGM成功让对白欠缺的《敦刻尔克》,完成了人性叙事。

从《记忆碎片》到《盗梦空间》,为什么诺兰会被捧上神坛?

内地影迷对诺兰最常见的评价,是“学院欠诺兰一座小金人”。最让粉丝愤愤不平的,是江湖地位“远超”斯皮尔伯格、詹姆斯·卡梅隆等大导演的诺兰,竟然迄今为止从未获得过奥斯卡最佳导演的提名——当年的成名作《记忆碎片》和经典《盗梦空间》获得最佳编剧提名,而能斩获最佳影片提名的,也只有《盗梦空间》而已。

《盗梦空间》海报

对普通观众而言,诺兰或许更多是以作品的面貌出现。《蝙蝠侠》三部曲展现了诺兰在超级英雄类型片中的创新;《盗梦空间》则玩转“烧脑”的影像调性,似乎再平庸的故事,经过诺兰的巧妙双手,都能重新编织得摇曳生姿。需要条分缕析的复杂叙事结构,出色的视觉特效与影像色调的呈现,多线并进的镜头剪辑,成为诺兰调动观众观影激情的“必杀技”。

正如评论指出,打破叙事的时空次序,把剧情构建成一个迷宫,是诺兰的拿手好戏。从《记忆碎片》到《致命魔术》,从《盗梦空间》到《星际穿越》,诺兰一直在小心翼翼地试探着观众理解力的边界,在似懂非懂之间撩拨着观众的荷尔蒙。在有迷影情结的资深影迷看来,观看诺兰的作品因此拥有了“解谜”的快感。于是,一刷二刷三刷甚至N刷的反复咀嚼中,更多的“意义”被创造出来。

《记忆碎片》海报

除此之外,熟谙“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诺兰,还擅长在五光十色的视觉奇观中,加入有关宇宙、时空、永恒等哲学命题,其直指终极意义的追问,让观众“不明觉厉”。例如《盗梦空间》与《星际穿越》上映后,所谓的深度解读层出不穷。至于影评解读是否为诺兰所想?不要戏太足,那是另一个彻底不相干的问题了。

就这样,优秀的诺兰被技术崇拜的影迷们捧上了神坛。“诺兰出品,必属精品”的slogan,其实和“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都只是集体想象的产物。

鄙视链广泛存在,别让虚无的“优越感”蒙蔽双眼

让我们再回到最初的论战。诺兰的魅力,让“国民老公”王思聪都拜服,“诺兰是我的偶像,他的每部电影我都看过”。而那些自诩为资深影迷的诺兰粉,可以围绕《敦刻尔克》写上几篇技术帖,自然瞧不上吴京的《战狼2》——其鄙视链已经呼之欲出了。

这样的电影鄙视链,在知乎上网友调侃成了段子:

看欧洲艺术电影的,瞧不起看美国电影的;

看美国独立电影的,瞧不起看好莱坞电影的;

看好莱坞电影的,瞧不起看日韩电影的;

看日韩电影的,瞧不起看港台电影的;

看港台电影的,瞧不起看国产电影的;

看国产文艺片的,瞧不起看国产商业片的;

……

令人啼笑皆非的“自信心”与“优越感”,来源于消费心理中的幻觉:我所消费的商品,是我经济能力的体现,也是我品味与格调的折射。因此,能开得起劳斯莱斯和宾利的,应该是社会的富裕阶层;而只能去优衣库和Zara的男女,只能是苦逼的工薪阶层。电影同样是具有艺术属性的精神消费品,由此可见,喜欢诺兰电影的观众,自认为品味比热衷王宝强喜剧的观众,“逼格”显得更高。

《星际穿越》剧照

这样的逻辑,会在最简单的推理面前败下阵来——生产铁器的叫铁匠,生产螺丝的叫工人,而建立帝国的是君王——附着在个人社会评价上的显著标签,不是根据消费能力,而是生产能力而来。那么,在所有的电影生产者面前,消费者都是相等的存在。沉浸在自我世界中,把诺兰的碎片化信息重新编织加工,组成想象中的模样,无非是传播学中虚无缥缈的“拟态现实”。

更何况,诺兰的作品虽然优秀,但难称完美。就在《敦刻尔克》上映时,影片之外的历史争论开始发酵:法国人质疑诺兰,4万法军英勇牺牲,12万法军一同撤退,却被一笔勾销;而成功组织敦刻尔克大撤退的英国元帅哈罗德·亚历山大,在后来的缅甸抗日联军大撤退中心肠歹毒,抛下10万之众的中国远征军先行撤离,直接导致5万中华儿女倒在撤退的途中……

没有任何一个导演,值得观众去跪舔。被当做鄙视链图腾的诺兰,概莫能外。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敦刻尔克》: 作为审美鄙视链的图腾,诺兰不值得观众跪舔

没有任何一个导演,值得观众去跪舔。

《敦刻尔克》中文海报

十天前,诺兰粉和《战狼》粉,在互联网世界里打了一场激烈的嘴仗。起因是被不少内地影迷封为“大神”的英伦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在新作《敦刻尔克》北京首映礼上,可能会与《战狼2》导演吴京,来一场中外导演之间的对谈。诺兰粉表示不屑,“浪费诺兰导演的时间”,“吴京不配”;而吴京的拥趸们也反唇相讥,“《战狼2》宣传期已过,到底是谁在蹭谁的热点?”

十天后,吴京与诺兰的“对谈”,以作品的形式呈现在大银幕上。9月1日,公映首日的《敦刻尔克》与《战狼2》同时出现在影院。这部在海外50多个国家和地区斩获周票房冠军的大卖影片,在内地的表现却有些不温不火,远未出现一票难求的盛况;而IMDB、烂番茄与豆瓣评分的持续下滑,代表着口碑的某种走向。

《敦刻尔克》海报

事实上,被不少内地影迷奉为“当今世界影坛最具分量的大神”,诺兰及他的作品总是带有与生俱来的光环。无论是《敦刻尔克》抑或其他作品,诺兰的电影总能引起多重解读,以及由此产生的审美鄙视链——仿佛看不懂诺兰,就不配聊电影。装X式的舆论风潮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文化心理?

极简主义的《敦刻尔克》,用盛满情绪的音乐完成了人性叙事

对大多数中国观众而言,改编自历史史实的《敦刻尔克》,是一个有着疏离文化语境的遥远存在——人们尚且忘了八年抗战中,足以彪炳千古的宜昌大撤退,想来也不会对遥远的西欧海滩,涌起多大的兴趣。简单地说,《敦刻尔克》和《战狼2》都有“撤人”的故事内核,前者是二战仓皇逃窜的英法盟军,要从法国撤回英伦三岛;而改编自也门撤侨的《战狼2》,则是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组织军队撤回华侨。

《敦刻尔克》剧照

历来剑走偏锋的诺兰,抛开了英雄主义和刻意煽情,用了“减法”。极简主义的呈现,是《敦刻尔克》最大的艺术特点:76页的剧本是以往诺兰作品的一半容量,随之而来的寥寥数语的台词,诺兰“希望用画面来展现故事”;二战电影却没有出现任何德国人的身影,他们只物化为了轰炸机战斗机,是狰狞的战争魔鬼;大规模的战争场景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绝境求生的人性展示,有卑劣的阴暗与贪婪,也有崇高的奉献与无私。

善于多线索叙事的诺兰,还不忘在《敦刻尔克》中加入了三条彼此交织的叙事结构。“我集中在那些最基本的方面,被困在海滩、前来营救的小船和空中支援的战斗机。”诺兰谋划着把时间线打乱揉碎,让观众自行脑补粘贴,一部争分夺秒的生存惊悚片就此问世:

《敦刻尔克》剧照

在天空中,英国国家空军的喷火式战斗机,与德国空军展开惊险对决,他们需要面对的,不仅是穷凶恶极的敌人,还有燃油耗尽等危机;

在海洋上,虚拟的“月光石号”,和与它一样的千千万万条自发前往敦刻尔克的英国船只,要面对德军的空袭,还要救赎已如丧家之犬的盟军士兵;

在海滩上,除了沙子什么都没有的敦刻尔克,是40万英法盟军的最后阵地,德军从东西南三个方向合围,盟军面临的问题是要么生,要么死……

《敦刻尔克》剧照

在配乐大师汉斯·季默的帮助下,盛满情绪的BGM成功让对白欠缺的《敦刻尔克》,完成了人性叙事。

从《记忆碎片》到《盗梦空间》,为什么诺兰会被捧上神坛?

内地影迷对诺兰最常见的评价,是“学院欠诺兰一座小金人”。最让粉丝愤愤不平的,是江湖地位“远超”斯皮尔伯格、詹姆斯·卡梅隆等大导演的诺兰,竟然迄今为止从未获得过奥斯卡最佳导演的提名——当年的成名作《记忆碎片》和经典《盗梦空间》获得最佳编剧提名,而能斩获最佳影片提名的,也只有《盗梦空间》而已。

《盗梦空间》海报

对普通观众而言,诺兰或许更多是以作品的面貌出现。《蝙蝠侠》三部曲展现了诺兰在超级英雄类型片中的创新;《盗梦空间》则玩转“烧脑”的影像调性,似乎再平庸的故事,经过诺兰的巧妙双手,都能重新编织得摇曳生姿。需要条分缕析的复杂叙事结构,出色的视觉特效与影像色调的呈现,多线并进的镜头剪辑,成为诺兰调动观众观影激情的“必杀技”。

正如评论指出,打破叙事的时空次序,把剧情构建成一个迷宫,是诺兰的拿手好戏。从《记忆碎片》到《致命魔术》,从《盗梦空间》到《星际穿越》,诺兰一直在小心翼翼地试探着观众理解力的边界,在似懂非懂之间撩拨着观众的荷尔蒙。在有迷影情结的资深影迷看来,观看诺兰的作品因此拥有了“解谜”的快感。于是,一刷二刷三刷甚至N刷的反复咀嚼中,更多的“意义”被创造出来。

《记忆碎片》海报

除此之外,熟谙“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诺兰,还擅长在五光十色的视觉奇观中,加入有关宇宙、时空、永恒等哲学命题,其直指终极意义的追问,让观众“不明觉厉”。例如《盗梦空间》与《星际穿越》上映后,所谓的深度解读层出不穷。至于影评解读是否为诺兰所想?不要戏太足,那是另一个彻底不相干的问题了。

就这样,优秀的诺兰被技术崇拜的影迷们捧上了神坛。“诺兰出品,必属精品”的slogan,其实和“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都只是集体想象的产物。

鄙视链广泛存在,别让虚无的“优越感”蒙蔽双眼

让我们再回到最初的论战。诺兰的魅力,让“国民老公”王思聪都拜服,“诺兰是我的偶像,他的每部电影我都看过”。而那些自诩为资深影迷的诺兰粉,可以围绕《敦刻尔克》写上几篇技术帖,自然瞧不上吴京的《战狼2》——其鄙视链已经呼之欲出了。

这样的电影鄙视链,在知乎上网友调侃成了段子:

看欧洲艺术电影的,瞧不起看美国电影的;

看美国独立电影的,瞧不起看好莱坞电影的;

看好莱坞电影的,瞧不起看日韩电影的;

看日韩电影的,瞧不起看港台电影的;

看港台电影的,瞧不起看国产电影的;

看国产文艺片的,瞧不起看国产商业片的;

……

令人啼笑皆非的“自信心”与“优越感”,来源于消费心理中的幻觉:我所消费的商品,是我经济能力的体现,也是我品味与格调的折射。因此,能开得起劳斯莱斯和宾利的,应该是社会的富裕阶层;而只能去优衣库和Zara的男女,只能是苦逼的工薪阶层。电影同样是具有艺术属性的精神消费品,由此可见,喜欢诺兰电影的观众,自认为品味比热衷王宝强喜剧的观众,“逼格”显得更高。

《星际穿越》剧照

这样的逻辑,会在最简单的推理面前败下阵来——生产铁器的叫铁匠,生产螺丝的叫工人,而建立帝国的是君王——附着在个人社会评价上的显著标签,不是根据消费能力,而是生产能力而来。那么,在所有的电影生产者面前,消费者都是相等的存在。沉浸在自我世界中,把诺兰的碎片化信息重新编织加工,组成想象中的模样,无非是传播学中虚无缥缈的“拟态现实”。

更何况,诺兰的作品虽然优秀,但难称完美。就在《敦刻尔克》上映时,影片之外的历史争论开始发酵:法国人质疑诺兰,4万法军英勇牺牲,12万法军一同撤退,却被一笔勾销;而成功组织敦刻尔克大撤退的英国元帅哈罗德·亚历山大,在后来的缅甸抗日联军大撤退中心肠歹毒,抛下10万之众的中国远征军先行撤离,直接导致5万中华儿女倒在撤退的途中……

没有任何一个导演,值得观众去跪舔。被当做鄙视链图腾的诺兰,概莫能外。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