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只有这个犹太战神,敢孤身杀入阿拉伯阵地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只有这个犹太战神,敢孤身杀入阿拉伯阵地

犹太战神是如何炼成的?

今天我们讲讲沙龙的故事。

文字:Grasimov | 制图:孙绿 | 编辑:大绿

35年前,一场“恶魔导演的战争”(刘亚洲语)在地中海之滨的小国黎巴嫩打响。

这“恶魔”,乃时任以色列国防部长阿里尔·沙龙(Ariel Sharon,希伯来语: ;);这场“恶魔导演的”战争,则被以色列称为“加利利和平行动”。

《时代》周刊上的沙龙

35年前,有人说沙龙指挥的这场仗,是“明天的战争”,而同年进行的马岛战争,则是“昨日的战争”。

35年前,同样是军人出身,同样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两场赌局,大洋一端的加尔铁里赌输了,输的片甲不留;而沙龙则赌赢了,虽然名裂,却留有完身,更为自己的祖国和军队赚足了筹码。

军人间的差距缘何如此之大?今天的文章我们就一起看看沙龙的传奇生涯。

沙龙的祖国——以色列

热衷抗命的军人

1928年2月26日,沙龙出生在特拉维夫附近一个叫做莫沙夫的村落。他的祖上生活在白俄罗斯,因此沙龙身上也具有部分斯拉夫人的性格特征。

他的父祖辈,都是有着狂热犹太理想的复国主义者,这让沙龙的意识形态受到了深远的影响。

青年时期,沙龙就报名参军,成为了以色列特种部队鼻祖“哈加纳”的成员,并很快成为了侦察连连长。

他骨子里的桀骜不驯,开始在军营里得到展现。

第一次中东战争后,阿以双方开始了漫长的对峙期。有一次,阿拉伯军队虏获了两名以色列士兵,以军指战员一时手足无措。唯有沙龙二话不说,乘吉普车冒着枪林弹雨抓走两名阿拉伯士兵,然后扬长而去,留下目瞪口呆的阿拉伯人。

几天后,两军交换俘虏,问题解决。

时任以军总参谋长的摩西·达杨并未因没有请示上级擅自行动处分沙龙,反而嘉奖了他,并在不久后任命沙龙为以军第一支空降部队——202旅的旅长。

独眼将军

摩西·达杨

从连长到旅长,沙龙仅用了不到五年。28岁就担此重任,更助长了沙龙桀骜不驯之风。

很快他的性格就让以军付出了代价。

两年后,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为争取战场主动权,以军参谋部决定派202旅前往“西奈心脏”——米特拉山口。

米特拉山口

到达山口后,沙龙多次请求占领山口,但遭到上级拒绝。上了头的他擅自派两个步兵连进入了山口。

不料,埃及军队在此设伏,部队陷入了埃军的包围圈中,进退维谷。

但拥有斯拉夫人血统的沙龙,在此关键时刻展现了斯拉夫民族特有的战争艺术——“反冲击”。

关于斯拉夫人的反冲击

请参见链接《博罗季诺》

他孤注一掷,在狭长的山谷地带投入了全部兵力,最终夺取山口,并一路向西,成为第一个抵达苏伊士运河的以色列军人。

尽管书写了历史,沙龙却因擅做主张使部队损失惨重,随即被罢免了旅长一职。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而沙龙骨子里那挥之不去的“桀骜不驯”,让他可以真正“跳出一隅看世界”。在军人的军事思维之外,沙龙总是有着神来之笔一样的视野。

进攻就是防守

长期以来,世人皆以为沙龙是一届莽夫、甚至是“屠夫”。

沙龙以部队主官的身份参加了五次中东战争的四次,几乎次次都有屠杀平民的不良记录。他的蛮横强势、嗜战成性带给了他“屠夫”和“推土机”的绰号。

这作为一个事实没有错,但是这并不影响他同时是一个天才。

作为前线指挥官,沙龙最擅长抓敌人的软肋。第三次和第四次中东战争,沙龙的装甲师屡屡依托高速机动能力,通过埃军结合部直插后方。随之就在埃及本土攻击防守薄弱的城市,堪称现代版围魏救赵。

第三次中东战争(六日战争)

埃及损失惨重,丧失西奈半岛

而从前线退居幕后,沙龙的大局观、大势观更是展现的淋漓尽致。他的高瞻远瞩在第四次与第五次中东战争时展现的尤为彻底。

第三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占领了西奈半岛,从而开启了“守成模式”:

进攻方面,不再有大规模作战行动,代之以小规模袭扰来消磨阿拉伯军队的斗志;

防御方面,倾注了大量资源,在时任总参谋长哈伊姆.巴列夫的主持下、耗资三亿美元修建了长达170公里的“巴列夫防线”。

苏伊士运河东岸的巴列夫防线

沙龙(右)与巴列夫商讨军情

以军高层对修建防线基本予以支持,包括国防部长达杨,唯一的反对者是沙龙。

“巴列夫防线是毫无作用的摆设”,他说。

在沙龙的战术词汇中,没有“防御”的概念——他的指挥字典里,只有攻击、攻击、再攻击。

但位卑言轻,最终巴列夫防线还是建成投入使用。结果,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开战之日,埃军用高压水泵冲毁了防线的沙堤。3亿美元建成的巴列夫防线仅5小时就宣告失守。

第四次中东战争(十月战争)

在初期被埃军一戳就破的巴列夫防线

沙龙的异见,在战场上成真了。人们终于意识到,对以色列来说,“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

到了1982年,沙龙成为了以色列的国防部长。尽管埃以当时已实现停火,但叙利亚军队驻扎在黎巴嫩,不时外出骚扰。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更是依托黎巴嫩这个基地对以色列本土实施游击战,让以军高层头疼不已。

黎巴嫩虽然小

但却是叙利亚和巴解组织

袭击以色列的一个替身

沙龙的对策,就是进攻黎巴嫩,把叙军和“巴解”都赶出去,一石二鸟。

又是一片反对之声,以色列建国30年,年年打仗;《戴维营协定》签署后,以色列与埃及和解,没有人再想打仗了。

贝京、卡特和萨达特在协定签署现场

但在沙龙看来,这无疑是绝好的、一劳永逸解决以色列心腹之患的好机会。

观大势,当时以色列的战略形势如下:

此前的主要对手埃及已经退出战场。尽管主张议和的埃及总统萨达特刚刚死于刺杀,但这导致埃及国内宗教极端势力猖獗、局势动荡,新上任的总统穆巴拉克无暇东顾。

无暇东顾的穆巴拉克

以色列的另外两个大敌——伊拉克和伊朗,正斗得不可开交。而两伊战争又让阿拉伯国家集体卷入被迫站队,阿拉伯世界内乱还搞不定。

要面对的对手,只剩下叙利亚和“巴解”这两个轻量级对手。

打败叙利亚,中东再无敌手

前四次中东战争,以色列每次都要面临“以一敌多”的窘境,还能不落下风;这次只需“以一敌二”,胜利几乎就在眼前。

纵使叙利亚有苏联军事顾问团的支持,但囿于阿富汗战场和越南方向的掣肘,苏联已不能分出更多的精力关注中东地区。

苏联老大哥已经顾不过来了

何况,阿富汗这个关口打不下来,苏联进一步染指中东是完全不现实的事情。

当然,沙龙面对的一部分阻力来自军方内部,他们忌惮叙利亚在贝卡谷地部署的SA-6地空导弹——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一百余架以军战机被这种导弹击落。

但沙龙看清了苏式防空体系的巨大漏洞——过度依赖地面指挥控制,体系之僵化有如苏联的政治体制一斑。

因此,沙龙在为期一年半的准备期中,早已备好了针对叙利亚防空系统的打击预案。

在前线,这位国防部长在甚至带人孤身驱车前往黎巴嫩首都侦察,以亲眼所见撰写了可行性报告。

在内阁,他力排众议,在一片反对声中坚持出兵黎巴嫩。

沙龙与贝京同期出现在

《时代》周刊封面,

职务较低的沙龙排在了贝京的前面

最终,这一次以色列军政高层选择相信沙龙,借着以色列驻英国大使什洛莫·阿格夫遇刺身亡的“东风”,以军于1982年6月6日挺进黎巴嫩。

沙龙介绍战局

军人?战略家?

6月8日,以空军突袭了叙利亚位于贝卡谷地的SA-6导弹基地,前后摧毁了25个SA-6导弹连,击落叙利亚82架歼击机,扫除了以军进入首都贝鲁特的最后一道屏障。

经过两个月的苦战,1982年8月21日,元气大伤的“巴解”撤出黎巴嫩,以军作战任务达成。

深藏黎巴嫩的贝卡谷地

进攻黎巴嫩,是一场豪赌,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但以色列终于永久驱逐了叙利亚军队和巴解,“近忧”暂告解除。

那一年,大洋远端阿根廷的加尔铁里也下了一盘赌注,但和沙龙相比,加尔铁里在战术素养、战略修为上都差得远。

关于加尔铁里为什么失败

请看链接《马岛战争的豪赌》

同为军人,素质和能力天差地别,结局自然也是大相径庭:

加尔铁里被送上军事法庭收审;沙龙虽因战争中以军犯下的屠杀罪行而被解职,但很快便重回政坛,担任“不管部长”。

自立国以来,以色列政界就有“退伍军人参政”的传统。历任以色列总统、总理,除少数几人外(如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的总理果尔达.梅厄夫人),几乎都拥有光辉漫长的军旅生涯。

沙龙也不例外,强敌环伺的以色列似乎就是需要这样的“军人战略家”来把握航向,纵览大势。

在政坛上的沙龙,此后也会不断展现他优秀而激进的战略思维。

参考文献:

1、《恶魔导演的战争》,刘亚洲 著,载自《解放军文艺》1983年第5期

2、《1982年黎巴嫩战争的特点及其原因浅析》,王耀东、吕忠信 著,载自《学术探索》1990年第4期

3、《沙龙传》,[法]D.阿伊克 著,刘成富 译,译林出版社,2007年5月版

END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只有这个犹太战神,敢孤身杀入阿拉伯阵地

犹太战神是如何炼成的?

今天我们讲讲沙龙的故事。

文字:Grasimov | 制图:孙绿 | 编辑:大绿

35年前,一场“恶魔导演的战争”(刘亚洲语)在地中海之滨的小国黎巴嫩打响。

这“恶魔”,乃时任以色列国防部长阿里尔·沙龙(Ariel Sharon,希伯来语: ;);这场“恶魔导演的”战争,则被以色列称为“加利利和平行动”。

《时代》周刊上的沙龙

35年前,有人说沙龙指挥的这场仗,是“明天的战争”,而同年进行的马岛战争,则是“昨日的战争”。

35年前,同样是军人出身,同样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两场赌局,大洋一端的加尔铁里赌输了,输的片甲不留;而沙龙则赌赢了,虽然名裂,却留有完身,更为自己的祖国和军队赚足了筹码。

军人间的差距缘何如此之大?今天的文章我们就一起看看沙龙的传奇生涯。

沙龙的祖国——以色列

热衷抗命的军人

1928年2月26日,沙龙出生在特拉维夫附近一个叫做莫沙夫的村落。他的祖上生活在白俄罗斯,因此沙龙身上也具有部分斯拉夫人的性格特征。

他的父祖辈,都是有着狂热犹太理想的复国主义者,这让沙龙的意识形态受到了深远的影响。

青年时期,沙龙就报名参军,成为了以色列特种部队鼻祖“哈加纳”的成员,并很快成为了侦察连连长。

他骨子里的桀骜不驯,开始在军营里得到展现。

第一次中东战争后,阿以双方开始了漫长的对峙期。有一次,阿拉伯军队虏获了两名以色列士兵,以军指战员一时手足无措。唯有沙龙二话不说,乘吉普车冒着枪林弹雨抓走两名阿拉伯士兵,然后扬长而去,留下目瞪口呆的阿拉伯人。

几天后,两军交换俘虏,问题解决。

时任以军总参谋长的摩西·达杨并未因没有请示上级擅自行动处分沙龙,反而嘉奖了他,并在不久后任命沙龙为以军第一支空降部队——202旅的旅长。

独眼将军

摩西·达杨

从连长到旅长,沙龙仅用了不到五年。28岁就担此重任,更助长了沙龙桀骜不驯之风。

很快他的性格就让以军付出了代价。

两年后,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为争取战场主动权,以军参谋部决定派202旅前往“西奈心脏”——米特拉山口。

米特拉山口

到达山口后,沙龙多次请求占领山口,但遭到上级拒绝。上了头的他擅自派两个步兵连进入了山口。

不料,埃及军队在此设伏,部队陷入了埃军的包围圈中,进退维谷。

但拥有斯拉夫人血统的沙龙,在此关键时刻展现了斯拉夫民族特有的战争艺术——“反冲击”。

关于斯拉夫人的反冲击

请参见链接《博罗季诺》

他孤注一掷,在狭长的山谷地带投入了全部兵力,最终夺取山口,并一路向西,成为第一个抵达苏伊士运河的以色列军人。

尽管书写了历史,沙龙却因擅做主张使部队损失惨重,随即被罢免了旅长一职。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而沙龙骨子里那挥之不去的“桀骜不驯”,让他可以真正“跳出一隅看世界”。在军人的军事思维之外,沙龙总是有着神来之笔一样的视野。

进攻就是防守

长期以来,世人皆以为沙龙是一届莽夫、甚至是“屠夫”。

沙龙以部队主官的身份参加了五次中东战争的四次,几乎次次都有屠杀平民的不良记录。他的蛮横强势、嗜战成性带给了他“屠夫”和“推土机”的绰号。

这作为一个事实没有错,但是这并不影响他同时是一个天才。

作为前线指挥官,沙龙最擅长抓敌人的软肋。第三次和第四次中东战争,沙龙的装甲师屡屡依托高速机动能力,通过埃军结合部直插后方。随之就在埃及本土攻击防守薄弱的城市,堪称现代版围魏救赵。

第三次中东战争(六日战争)

埃及损失惨重,丧失西奈半岛

而从前线退居幕后,沙龙的大局观、大势观更是展现的淋漓尽致。他的高瞻远瞩在第四次与第五次中东战争时展现的尤为彻底。

第三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占领了西奈半岛,从而开启了“守成模式”:

进攻方面,不再有大规模作战行动,代之以小规模袭扰来消磨阿拉伯军队的斗志;

防御方面,倾注了大量资源,在时任总参谋长哈伊姆.巴列夫的主持下、耗资三亿美元修建了长达170公里的“巴列夫防线”。

苏伊士运河东岸的巴列夫防线

沙龙(右)与巴列夫商讨军情

以军高层对修建防线基本予以支持,包括国防部长达杨,唯一的反对者是沙龙。

“巴列夫防线是毫无作用的摆设”,他说。

在沙龙的战术词汇中,没有“防御”的概念——他的指挥字典里,只有攻击、攻击、再攻击。

但位卑言轻,最终巴列夫防线还是建成投入使用。结果,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开战之日,埃军用高压水泵冲毁了防线的沙堤。3亿美元建成的巴列夫防线仅5小时就宣告失守。

第四次中东战争(十月战争)

在初期被埃军一戳就破的巴列夫防线

沙龙的异见,在战场上成真了。人们终于意识到,对以色列来说,“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

到了1982年,沙龙成为了以色列的国防部长。尽管埃以当时已实现停火,但叙利亚军队驻扎在黎巴嫩,不时外出骚扰。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更是依托黎巴嫩这个基地对以色列本土实施游击战,让以军高层头疼不已。

黎巴嫩虽然小

但却是叙利亚和巴解组织

袭击以色列的一个替身

沙龙的对策,就是进攻黎巴嫩,把叙军和“巴解”都赶出去,一石二鸟。

又是一片反对之声,以色列建国30年,年年打仗;《戴维营协定》签署后,以色列与埃及和解,没有人再想打仗了。

贝京、卡特和萨达特在协定签署现场

但在沙龙看来,这无疑是绝好的、一劳永逸解决以色列心腹之患的好机会。

观大势,当时以色列的战略形势如下:

此前的主要对手埃及已经退出战场。尽管主张议和的埃及总统萨达特刚刚死于刺杀,但这导致埃及国内宗教极端势力猖獗、局势动荡,新上任的总统穆巴拉克无暇东顾。

无暇东顾的穆巴拉克

以色列的另外两个大敌——伊拉克和伊朗,正斗得不可开交。而两伊战争又让阿拉伯国家集体卷入被迫站队,阿拉伯世界内乱还搞不定。

要面对的对手,只剩下叙利亚和“巴解”这两个轻量级对手。

打败叙利亚,中东再无敌手

前四次中东战争,以色列每次都要面临“以一敌多”的窘境,还能不落下风;这次只需“以一敌二”,胜利几乎就在眼前。

纵使叙利亚有苏联军事顾问团的支持,但囿于阿富汗战场和越南方向的掣肘,苏联已不能分出更多的精力关注中东地区。

苏联老大哥已经顾不过来了

何况,阿富汗这个关口打不下来,苏联进一步染指中东是完全不现实的事情。

当然,沙龙面对的一部分阻力来自军方内部,他们忌惮叙利亚在贝卡谷地部署的SA-6地空导弹——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一百余架以军战机被这种导弹击落。

但沙龙看清了苏式防空体系的巨大漏洞——过度依赖地面指挥控制,体系之僵化有如苏联的政治体制一斑。

因此,沙龙在为期一年半的准备期中,早已备好了针对叙利亚防空系统的打击预案。

在前线,这位国防部长在甚至带人孤身驱车前往黎巴嫩首都侦察,以亲眼所见撰写了可行性报告。

在内阁,他力排众议,在一片反对声中坚持出兵黎巴嫩。

沙龙与贝京同期出现在

《时代》周刊封面,

职务较低的沙龙排在了贝京的前面

最终,这一次以色列军政高层选择相信沙龙,借着以色列驻英国大使什洛莫·阿格夫遇刺身亡的“东风”,以军于1982年6月6日挺进黎巴嫩。

沙龙介绍战局

军人?战略家?

6月8日,以空军突袭了叙利亚位于贝卡谷地的SA-6导弹基地,前后摧毁了25个SA-6导弹连,击落叙利亚82架歼击机,扫除了以军进入首都贝鲁特的最后一道屏障。

经过两个月的苦战,1982年8月21日,元气大伤的“巴解”撤出黎巴嫩,以军作战任务达成。

深藏黎巴嫩的贝卡谷地

进攻黎巴嫩,是一场豪赌,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但以色列终于永久驱逐了叙利亚军队和巴解,“近忧”暂告解除。

那一年,大洋远端阿根廷的加尔铁里也下了一盘赌注,但和沙龙相比,加尔铁里在战术素养、战略修为上都差得远。

关于加尔铁里为什么失败

请看链接《马岛战争的豪赌》

同为军人,素质和能力天差地别,结局自然也是大相径庭:

加尔铁里被送上军事法庭收审;沙龙虽因战争中以军犯下的屠杀罪行而被解职,但很快便重回政坛,担任“不管部长”。

自立国以来,以色列政界就有“退伍军人参政”的传统。历任以色列总统、总理,除少数几人外(如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的总理果尔达.梅厄夫人),几乎都拥有光辉漫长的军旅生涯。

沙龙也不例外,强敌环伺的以色列似乎就是需要这样的“军人战略家”来把握航向,纵览大势。

在政坛上的沙龙,此后也会不断展现他优秀而激进的战略思维。

参考文献:

1、《恶魔导演的战争》,刘亚洲 著,载自《解放军文艺》1983年第5期

2、《1982年黎巴嫩战争的特点及其原因浅析》,王耀东、吕忠信 著,载自《学术探索》1990年第4期

3、《沙龙传》,[法]D.阿伊克 著,刘成富 译,译林出版社,2007年5月版

END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