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教育为核的营地教育,旅游业如何发挥优势?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教育为核的营地教育,旅游业如何发挥优势?

面对青少年群体旅游+教育需求的增长态势,营地教育在中国也即将进入井喷阶段。

相比于欧美业已成熟的营地教育行业,中国在此领域尚处萌芽状态。不过面对青少年群体旅游+教育需求的增长态势,营地教育在中国也即将进入井喷阶段。以中国的青少年人口规模来计算,这一市场的规模甚至可用千亿来衡量,同时,这也是国内所剩无几的蓝海行业之一。

从旅游业看营地教育的产品特性和未来需求市场

中国旅游行业近几年迎来了稳定的增长,增速领先于GDP。2016年旅游投资的增长率为29%,保持了快速增长的状态。政策和市场都持续向好的环境下,中国旅游业也发生了很多变化:消费升级带来了旅游产品的细分化、体验化、多样化;旅游已与许多产业交叉融合,边界不断外延;旅游正在成为本地生活异地化的表现,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体育户外+旅游”“教育+旅游”就是其中较为明显和快速发展的两部分。

执惠对2016全年的在线投融资事件进行了分析,从渠道/零售端来看,除了传统的旅游产品细分外,“体育+旅游”“教育+旅游”的投资占比较高,是“旅游+”领域两个重要的部分,而营地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教育+旅游+体育”的多产业融合市场(详见执惠文章:《教育部发文后,这才是旅游企业掘金营地教育的4大正确姿势》)。对于这种融合市场,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的是产品的特性,然后才能更清楚地知道旅游业在这种市场中应该扮演何种角色。

从市场产品来看,“旅游+教育”领域目前主要的产品类别包括营地教育、研学/游学、亲子游三类产品,这些产品的教育属性依次降低,游玩属性依次增强(详见执惠文章《你真的懂游学、亲子游吗?从5大场景4个问题看“教育+旅游”产品的打造》),亲子游的产品更偏向于旅游,也是近年来受到旅游业极大关注的细分品类之一。作为首尾两端,营地教育和亲子游这两个产品在基本特性上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别,而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两个产品对应的市场也具有一定的差别。

我们曾对在线亲子游群体进行过调研,虽然由于当时研究主题的原因,我们在数据的筛选上是有特定要求的,但是不妨碍我们看到一些现象。我们发现这个群体的孩子年龄主要集中在2-12岁,占比在90%以上,其中4-6岁孩子的占比最高,2-6岁占比在65%以上,这个年龄正好和营地教育产品的最主要群体(中小学)产生互补。

以上是基本的人口统计学特征,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群体偏好。亲子游产品本身就是以互动及游玩为主,并适当加入了一些教育、社交的元素(详见执惠文章《频获资本青睐的亲子游,如何做到真正的“亲子”?》),但是根据我们的调查,作为决策者的父母预期并不是这样,很明显父母对亲子游产品中的教育元素十分重视,与互动性的期待值相差无几,远超出产品应含有的教育属性。

来源:执惠《2016年中国在线亲子游企业评级报告》

因此从人群基本特征和人群偏好来看,未来亲子游的主流群体将大部分转化为营地教育的受众群体。近几年亲子游市场是旅游中增长最快的细分品类之一,根据艾瑞咨询公布的数据,2014、2015、2016年在线亲子游的增长速度在40%以上,如果亲子群体能实现转化,那么未来C端营地教育就存在着很大的增长空间。当然这是从需求市场来判断,具体增长情况还要考虑供给端的发展情况。

以上是我们从旅游的角度对营地教育未来的市场做的一个初步判断,业者可以结合教育市场、户外市场的发展进行更立体的判断。

既然是产业融合市场,那么就需要了解产业各方都有什么、又需要什么,以及怎么配合才能达到共赢。

下面是我们今年做的一份中国文旅产业图谱(简版),包括资本在内,整个产业分成了九大环节,每个环节根据市场企业成熟度的不同又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细分。相对来说,目前旅游产业的发展已相对成熟,各类资源存量多、产业的细分度加速提高。

来源:执惠《2017年中国旅游互联化研究报告》

再来看营地教育产业。之前我们对目前的营地教育企业进行了大致的盘点,目前来看,营地教育产业的主体链条已经有了雏形(详见执惠文章:《教育部发文后,这才是旅游企业掘金营地教育的4大正确姿势》)。但是抛开产品本身,从产业层面来看,营地教育各个环节的横向连接性以及纵向细分性都还有很大的空间,而我们认为旅游业完全可以发挥自身优势,来促进这个链条的完善。如果对应前面的文旅产业图谱的话,旅游能够为营地教育提供的主要是营地资源和渠道两部分,而旅游所需要的则是优质的营地教育产品。

来源:执惠文章《教育部发文后,这才是旅游企业掘金营地教育的4大正确姿势》

处于升级阶段的多样化旅游资源与营地教育产业的互补性

首先看一下资源这部分,旅游资源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核心空间资源,就是核心吸引物;一类是吃、住、行等配套资源,当然随着市场的发展某些配套资源也可称为核心吸引物。

教育营地面临空间需求,核心旅游资源面临升级需求。

首先看一下旅游核心空间资源。它的特点之一在于种类丰富,并且大部分都经过了较为成熟的开发,具备一定的功能基础(比如基础设施和接待服务等),这为营地建设奠定了极其丰富的存量资源基础。而随着市场的发展,营地教育未来一定会产生细分,那么旅游产业中的这种多样化资源就为营地教育产品未来的细分化和多样化提供了便利的资源基础。从资本投入和开发周期来看,功能完善的旅游资源显然更具优势。

其次是目前景区都存在着升级的需求。下图是今年5月份国家旅游局发布的数据,在2016年全国旅游投资资金流向中,景区项目投资是占比最大的部分,配套基础设施的投资额度也不小,营地及营地教育产品都可以成为这些景区升级的方式之一。比如最近常熟旅游局就在策划将常熟的各个景点串联起来做泛营地,然后引进“教育+旅游”产品。

来源:国家旅游局

在配套资源上,最主要的吃、住、行部分在加速细分,对各类细分群体的需求已经具备一定的匹配能力。

以住宿业为例。从传统酒店到民宿到各类非标住宿(比如集装箱酒店、帐篷等),住宿业正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形态,像如家等传统酒店以及中集这种跨界者都已开始在特色住宿上发力。所以面对营地教育细分群体,旅游业是具备一定的匹配能力的。

但并不是说未来这种融合不会出现问题。从规划设计到运营主体再到协同发展,旅游业与营地教育的资源匹配未来还可能面临诸多问题。

1.大部分景区应该都没办法完全变成只具有单一功能的场景,而是应该各类功能和场景并存,那么在景区/目的地升级工程中,如何在掌握营地规划的基础上进行旅游资源的升级与改建,达到景区/目的地的整体功能的统一,可能是现阶段面临的一大问题,尤其是在目前营地建设本身都存在一些发展困境的状态下,能否快速在景区中导入营地建设,可能还需要行业的谨慎对待。

2.景区/目的地内的营地运营主体是谁?不同于常规的景区/目的地运营,强教育属性使得营地教育在运营上更具独特性,那么未来景区/目的地导入型营地由谁来运营、能否保持营地的专业性可能也是一个问题。

3.另外几个需要考虑的问题是这种营地该以何种模式运营,如何保持营地与景区/目的地其他功能区域的协同,以及如何实现景区的整体协同发展。

借旅游巨头导流、与细分企业联手能否破营地教育线上C端流量困局?

线上线下融合是旅游业的主要趋势之一。关于营地教育的流量来源,C端流量一方面可以依靠自身能力在线下获取,另一方面可以依靠外部力量拓展线上获取能力。

旅游业的渠道/零售端呈现了比较明显的格局,以携程等为代表的巨头掌握大量流量,在巨头影响下,创业创新企业纷纷转向细分领域。巨头以综合产品的平台模式为主,是典型的渠道商角色。而细分产品类企业一般是以自营模式为主,此外还有一部分是平台+自营模式,一部分是平台模式。接下来我们再分别来看综合产品巨头和“教育+旅游”细分品类企业的发展趋势。

巨头掌控大量流量,寻求增加非标品类

从线上部分来看,机票和酒店是巨头营收最主要的两部分。根据艾瑞的数据显示,2016年机票占在线旅游预订总量的56.8%,酒店占19.9%。机票和酒店是标准化程度最高的产品,也是旅游业内最先被拓展的部分,但是随着增长空间被压薄,以携程为代表的OTA都在以各种方式争夺非标产品,布局各类休闲度假领域产品,包括短租、定制游、亲子游等等,营地教育这种具有一定市场前景和规模的非标产品自然也是这些掌握流量的平台需要拓展的。

群体匹配下的细分领域正在扩大教育渗透力

细分领域面对的目标群体精准性很高,如果能找到合适的合作切入点并连接彼此的线上C端流量,可能也会打开营地教育的流量。还是拿亲子游来举例,麦淘亲子游在今年把名字改成了“麦淘亲子”,表示要以自营+平台的模式,打造儿童场景教育平台(详见执惠文章:《麦淘获7000万B轮融资,如何讲好“旅游+教育”的故事?》)。这些垂直细分企业自身已积累了一定的流量,与营地教育群体具有一定的承接性和匹配度,同时对产品教育内涵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不同细分领域的联手或许也是营地教育发展初期扩大线上C端流量的一种方式。

2017年8月,全国青少年户外营地大会在北京延庆召开,本次会议由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体育司等主办,中国登山协会等承办,体育大生意协办。执惠结合自身研究在会上做了《旅游与营地教育的优势互补》的分享,从旅游的视角分析了营地教育市场及产业融合。

*本文作者:执惠分析师王惠。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教育为核的营地教育,旅游业如何发挥优势?

面对青少年群体旅游+教育需求的增长态势,营地教育在中国也即将进入井喷阶段。

相比于欧美业已成熟的营地教育行业,中国在此领域尚处萌芽状态。不过面对青少年群体旅游+教育需求的增长态势,营地教育在中国也即将进入井喷阶段。以中国的青少年人口规模来计算,这一市场的规模甚至可用千亿来衡量,同时,这也是国内所剩无几的蓝海行业之一。

从旅游业看营地教育的产品特性和未来需求市场

中国旅游行业近几年迎来了稳定的增长,增速领先于GDP。2016年旅游投资的增长率为29%,保持了快速增长的状态。政策和市场都持续向好的环境下,中国旅游业也发生了很多变化:消费升级带来了旅游产品的细分化、体验化、多样化;旅游已与许多产业交叉融合,边界不断外延;旅游正在成为本地生活异地化的表现,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体育户外+旅游”“教育+旅游”就是其中较为明显和快速发展的两部分。

执惠对2016全年的在线投融资事件进行了分析,从渠道/零售端来看,除了传统的旅游产品细分外,“体育+旅游”“教育+旅游”的投资占比较高,是“旅游+”领域两个重要的部分,而营地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教育+旅游+体育”的多产业融合市场(详见执惠文章:《教育部发文后,这才是旅游企业掘金营地教育的4大正确姿势》)。对于这种融合市场,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的是产品的特性,然后才能更清楚地知道旅游业在这种市场中应该扮演何种角色。

从市场产品来看,“旅游+教育”领域目前主要的产品类别包括营地教育、研学/游学、亲子游三类产品,这些产品的教育属性依次降低,游玩属性依次增强(详见执惠文章《你真的懂游学、亲子游吗?从5大场景4个问题看“教育+旅游”产品的打造》),亲子游的产品更偏向于旅游,也是近年来受到旅游业极大关注的细分品类之一。作为首尾两端,营地教育和亲子游这两个产品在基本特性上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别,而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两个产品对应的市场也具有一定的差别。

我们曾对在线亲子游群体进行过调研,虽然由于当时研究主题的原因,我们在数据的筛选上是有特定要求的,但是不妨碍我们看到一些现象。我们发现这个群体的孩子年龄主要集中在2-12岁,占比在90%以上,其中4-6岁孩子的占比最高,2-6岁占比在65%以上,这个年龄正好和营地教育产品的最主要群体(中小学)产生互补。

以上是基本的人口统计学特征,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群体偏好。亲子游产品本身就是以互动及游玩为主,并适当加入了一些教育、社交的元素(详见执惠文章《频获资本青睐的亲子游,如何做到真正的“亲子”?》),但是根据我们的调查,作为决策者的父母预期并不是这样,很明显父母对亲子游产品中的教育元素十分重视,与互动性的期待值相差无几,远超出产品应含有的教育属性。

来源:执惠《2016年中国在线亲子游企业评级报告》

因此从人群基本特征和人群偏好来看,未来亲子游的主流群体将大部分转化为营地教育的受众群体。近几年亲子游市场是旅游中增长最快的细分品类之一,根据艾瑞咨询公布的数据,2014、2015、2016年在线亲子游的增长速度在40%以上,如果亲子群体能实现转化,那么未来C端营地教育就存在着很大的增长空间。当然这是从需求市场来判断,具体增长情况还要考虑供给端的发展情况。

以上是我们从旅游的角度对营地教育未来的市场做的一个初步判断,业者可以结合教育市场、户外市场的发展进行更立体的判断。

既然是产业融合市场,那么就需要了解产业各方都有什么、又需要什么,以及怎么配合才能达到共赢。

下面是我们今年做的一份中国文旅产业图谱(简版),包括资本在内,整个产业分成了九大环节,每个环节根据市场企业成熟度的不同又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细分。相对来说,目前旅游产业的发展已相对成熟,各类资源存量多、产业的细分度加速提高。

来源:执惠《2017年中国旅游互联化研究报告》

再来看营地教育产业。之前我们对目前的营地教育企业进行了大致的盘点,目前来看,营地教育产业的主体链条已经有了雏形(详见执惠文章:《教育部发文后,这才是旅游企业掘金营地教育的4大正确姿势》)。但是抛开产品本身,从产业层面来看,营地教育各个环节的横向连接性以及纵向细分性都还有很大的空间,而我们认为旅游业完全可以发挥自身优势,来促进这个链条的完善。如果对应前面的文旅产业图谱的话,旅游能够为营地教育提供的主要是营地资源和渠道两部分,而旅游所需要的则是优质的营地教育产品。

来源:执惠文章《教育部发文后,这才是旅游企业掘金营地教育的4大正确姿势》

处于升级阶段的多样化旅游资源与营地教育产业的互补性

首先看一下资源这部分,旅游资源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核心空间资源,就是核心吸引物;一类是吃、住、行等配套资源,当然随着市场的发展某些配套资源也可称为核心吸引物。

教育营地面临空间需求,核心旅游资源面临升级需求。

首先看一下旅游核心空间资源。它的特点之一在于种类丰富,并且大部分都经过了较为成熟的开发,具备一定的功能基础(比如基础设施和接待服务等),这为营地建设奠定了极其丰富的存量资源基础。而随着市场的发展,营地教育未来一定会产生细分,那么旅游产业中的这种多样化资源就为营地教育产品未来的细分化和多样化提供了便利的资源基础。从资本投入和开发周期来看,功能完善的旅游资源显然更具优势。

其次是目前景区都存在着升级的需求。下图是今年5月份国家旅游局发布的数据,在2016年全国旅游投资资金流向中,景区项目投资是占比最大的部分,配套基础设施的投资额度也不小,营地及营地教育产品都可以成为这些景区升级的方式之一。比如最近常熟旅游局就在策划将常熟的各个景点串联起来做泛营地,然后引进“教育+旅游”产品。

来源:国家旅游局

在配套资源上,最主要的吃、住、行部分在加速细分,对各类细分群体的需求已经具备一定的匹配能力。

以住宿业为例。从传统酒店到民宿到各类非标住宿(比如集装箱酒店、帐篷等),住宿业正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形态,像如家等传统酒店以及中集这种跨界者都已开始在特色住宿上发力。所以面对营地教育细分群体,旅游业是具备一定的匹配能力的。

但并不是说未来这种融合不会出现问题。从规划设计到运营主体再到协同发展,旅游业与营地教育的资源匹配未来还可能面临诸多问题。

1.大部分景区应该都没办法完全变成只具有单一功能的场景,而是应该各类功能和场景并存,那么在景区/目的地升级工程中,如何在掌握营地规划的基础上进行旅游资源的升级与改建,达到景区/目的地的整体功能的统一,可能是现阶段面临的一大问题,尤其是在目前营地建设本身都存在一些发展困境的状态下,能否快速在景区中导入营地建设,可能还需要行业的谨慎对待。

2.景区/目的地内的营地运营主体是谁?不同于常规的景区/目的地运营,强教育属性使得营地教育在运营上更具独特性,那么未来景区/目的地导入型营地由谁来运营、能否保持营地的专业性可能也是一个问题。

3.另外几个需要考虑的问题是这种营地该以何种模式运营,如何保持营地与景区/目的地其他功能区域的协同,以及如何实现景区的整体协同发展。

借旅游巨头导流、与细分企业联手能否破营地教育线上C端流量困局?

线上线下融合是旅游业的主要趋势之一。关于营地教育的流量来源,C端流量一方面可以依靠自身能力在线下获取,另一方面可以依靠外部力量拓展线上获取能力。

旅游业的渠道/零售端呈现了比较明显的格局,以携程等为代表的巨头掌握大量流量,在巨头影响下,创业创新企业纷纷转向细分领域。巨头以综合产品的平台模式为主,是典型的渠道商角色。而细分产品类企业一般是以自营模式为主,此外还有一部分是平台+自营模式,一部分是平台模式。接下来我们再分别来看综合产品巨头和“教育+旅游”细分品类企业的发展趋势。

巨头掌控大量流量,寻求增加非标品类

从线上部分来看,机票和酒店是巨头营收最主要的两部分。根据艾瑞的数据显示,2016年机票占在线旅游预订总量的56.8%,酒店占19.9%。机票和酒店是标准化程度最高的产品,也是旅游业内最先被拓展的部分,但是随着增长空间被压薄,以携程为代表的OTA都在以各种方式争夺非标产品,布局各类休闲度假领域产品,包括短租、定制游、亲子游等等,营地教育这种具有一定市场前景和规模的非标产品自然也是这些掌握流量的平台需要拓展的。

群体匹配下的细分领域正在扩大教育渗透力

细分领域面对的目标群体精准性很高,如果能找到合适的合作切入点并连接彼此的线上C端流量,可能也会打开营地教育的流量。还是拿亲子游来举例,麦淘亲子游在今年把名字改成了“麦淘亲子”,表示要以自营+平台的模式,打造儿童场景教育平台(详见执惠文章:《麦淘获7000万B轮融资,如何讲好“旅游+教育”的故事?》)。这些垂直细分企业自身已积累了一定的流量,与营地教育群体具有一定的承接性和匹配度,同时对产品教育内涵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不同细分领域的联手或许也是营地教育发展初期扩大线上C端流量的一种方式。

2017年8月,全国青少年户外营地大会在北京延庆召开,本次会议由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体育司等主办,中国登山协会等承办,体育大生意协办。执惠结合自身研究在会上做了《旅游与营地教育的优势互补》的分享,从旅游的视角分析了营地教育市场及产业融合。

*本文作者:执惠分析师王惠。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