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星光熠熠到一地鸡毛,“明星衣橱”为所有盲目推高估值的公司敲响了一记警钟。
作为一款时尚导购软件,“跟着明星逛街买衣服”的“明星衣橱”从一开始就紧贴各路明星,无论是争取到任泉、李冰冰、黄晓明领衔的Star VC的投资,还是以6119万元天价拍下郭碧婷和设计师李薇的系列作品,亦或是冠名“爱上超模”、“中韩时尚王”、“娱乐猛回头”等综艺节目,都给这款产品增添了无数话题和关注。
然而,随着D轮融资的不顺,它逐渐失去往日的光环。直到最近再次被爆出拖欠员工工资和供应商货款,才回人们的视线。
近日,脉脉平台上一位名为“明星衣橱”前员工的人士对外宣称,“明星衣橱”从2016年3月起就开始拖欠工资,已经有一年多没有正常发过,很多员工已经申请通过法律手段解决,但是至今没有见到效果。
除了拖欠员工工资,“明星衣橱”也未按时退还供应商货款和保证金。官方微博下面,供应商们排队讨债。最近一条8月23的更新下面,有评论称已被欠款近两年。
去年6月,有媒体文章《“明星衣橱”资金链紧绷,D 轮融资恐无人接盘》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揭露。随后,“明星衣橱”CEO林清华曾任职副总裁的天涯上出现人肉帖,称此文是利益输送的“黑公关”。双方互撕到最后,林清华说“没有拖欠,只是延发”,并且用“郭碧婷的6000万我们一分没花,只是节目打包价花了一两千万”、“超级女声我们一分钱没花,是按效果付费,效果不好我们就撤了”来回应“天价营销”的质疑。
距离这次跟媒体之间的大战,已经过去了一年多,从爆料来看,拖欠员工工资和供应商货款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作为一家曾经拿到过多家知名投资机构巨额投资的明星企业,为何今日被频繁被爆出资金短缺?
商业模式痼疾
商业模式不清晰是一切问题的根源。
最初,“明星衣橱”定位于导购平台,和早期的美丽说、蘑菇街相似,通过给淘宝导流换取佣金。不同之处在于,“明星衣橱”针对的是特定群体,即对于明星同款有潜在需求的客户。为此,不惜动用巨额经费进行营销,试图用明星效应放大购买需求,以6119万元天价拍下郭碧婷和设计师李薇的系列作品就是这种思路的极致。然而这里面存在一个致命的问题:对明星同款感兴趣到购买明星同款,这个转换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吗
答案是否定的。马云背后的女人们虽然动不动就“剁手”,却还没傻到在日常生活中来一场惨不忍睹的“买家秀”。明星同款对于身材、场景的高要求,让“看”到“买”成为一次效率极低的转换。以重金拍下的郭碧婷系列为例,仅仅收回成本就需要20万件,然而最终的销量仅仅过万。
网红卖衣服可以年入上亿,明星同款却落得个无人问津。距离感,决定了购买通道的流畅性。号称“比女人更懂女人”的林清华,需要的不是郭碧婷,而是雪梨。
明星同款卖不出去,于是又转而做了跨境电商,玩起了“代购”生意。据“明星衣橱”路演的推介材料显示,团队有来自亚马逊、京东和Zara等公司的核心高管,将通过海外直邮、保税仓备货和国外设计国内生产三种方式,把国外商品卖给国内年轻白领。
阿里、京东、网易、聚美优品、虎扑海淘、蜜淘……跨境电商的红海之中,不仅有巨头,也有垂直深耕的高手,“明星衣橱”一个猛子扎进去,陷进了更深的泥潭。囤货,做爆款,是跨境电商的主流玩法。然而,比起聚美等主打的奶粉、化妆品,谁敢去囤衣服?不囤货,做自营电商,不仅需要大量的货款,还得在跨境物流上投入巨额成本。商业模式跟其他竞争对手雷同且不说,这难道不是又走上了烧钱的老路?
只是,你烧得起吗?
更要命的是,CEO林清华在融资路演上的表现。某机构提问了一些基础数据,林清华回答得磕磕绊绊。“他只记得前一年的重复购买率,却对每个季度的用户留存率数字完全不清楚。”该数字作为跨境服饰电商的核心数字,林清华的回答表明他对业务并不熟悉。
天价营销
从“外卖红包”到“打车补贴”,再到“免费单车”,烧钱似乎成了互联网企业迈不过的一道坎儿。
“明星衣橱”在烧钱这件事情上,一直很有决心和毅力。自《女神新装》节目开播以来,“明星衣橱”的竞拍金额已累计超过两亿元,包括2015年11月以6119万元拍下郭碧婷和设计师李薇的系列作品。2015年还先后拿下了“爱上超模”、“娱乐猛回头”和“时尚爆米花”等节目冠名权,2016年更是成为“超级女声”的合作伙伴之一,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楼宇广告和影视剧植入。在营销上接连甩出大手笔,誓将烧钱进行到底。
在拖欠工资事件持续发酵之际,今年8月,“明星衣橱”又开始了线下门店借助VR技术改造试衣间的尝试,同时计划在未来的店面里设立3D人体数据扫描仪。
资金问题还没解决,却将注意力放在这些噱头上,营销的意味,不能更浓。
痴迷于高估值
没有一个创始人不希望自己的企业获得高估值,也并非每个企业都能驾驭的了高估值。
将所融得的资金不断投入到新的营销活动中,来换取潜在投资人的关注,赢得下一轮融资的机会。下一轮资金到账以后,继续照此办理。在商业模式饱受质疑、运营数据涉嫌作假的情况下,营销的马车却依旧狂奔,“明星衣橱”看似矛盾的行为背后,是对于估值饮鸩止渴般的狂热。
“明星衣橱”最后一次融到资,是2015年8月的Pre-D轮,当时估值已经高达16.5亿元。原计划,D轮融资将在2016年3月份到位,但是直到目前,还杳无音信。更有媒体报道,Pre-D轮不是一般的股权投资,而是采用了“债转股”的形式。根据约定,如果明星衣橱在9个月内未能让浙江永强自愿债转股,就将承担20%的高额年利率资金成本。后来,这个借款期限被延长到了2016年12月31日。这份协议最后如何收场,目前还未有可靠的信源公布。不过从今年8月爆出的工资拖欠和供应商货款拖欠新闻来看,资金危机还在发酵。
D轮,已经成为一种奢望。
退一步讲,假如把战线收缩,专注于明星同款,过小的目标市场无法给新入场的资本以想象空间,上一轮的投资方将无法从新的融资中获利,这是他们难以接受的。所以只有继续盲目烧钱,把盘子做得很大,把泡沫做得很大,希望能找到接盘侠。暂时来看,原有投资人的高位站台无可避免。
假如真有无畏的接盘侠呢?
有两条路可以选:与A股上市公司并购,或者在A股独立上市。但是以16.5亿元的高估值,已经很难找到国内上市公司为其买单,而A股上市公司还有许多私有化中概股在前排队,独立上市希望更加渺茫。
拉卡拉董事长孙陶然在回顾自己创业经历的时候说过,对投资人而言,估值和风险是密切相关的,估值越高意味着风险越大,所以投资人希望估值低一些并不是希望多赚一些,而是希望降低一些投资风险。所以,对于早期项目,投资人会非常在意估值,而晚期项目因为风险已经很低所以投资人对于估值反倒不会斤斤计较。“明星衣橱”过于在乎高估值,已经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
“明星衣橱”的问题,根源于商业模式,体现在天价营销,错在指导思想上过度重视推高估值。
联想到获得过雷军投资,最近同样死在高估值中的“星空琴行”。估值,真是越高越好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