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若《敦刻尔克》是王芳说的阴谋论,《血战钢锯岭》是美国的意淫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若《敦刻尔克》是王芳说的阴谋论,《血战钢锯岭》是美国的意淫

好莱坞战争片的新调调。

昨天,网上流传出一篇文章,是“红色歌手”王芳写给诺兰新片《敦刻尔克》的,虽说暴娱君(ID:baoyu_18)并没有细看这篇文章,但流出的截图内容也足以让人惊掉了下巴。

 

从截图中能够看出,这篇文章说敦刻尔克大撤退是英国人炫耀自己在亚洲打日本鬼子的功绩。接着又说,敦刻尔克大撤退是英国坑害中国远征军的阴谋。

对于这样的言论,暴娱君一边觉得六神磊磊的评价十分中肯,“这篇文章应该拿大奖——2017互联网智商含量最低奖。说通俗一点,就是全年最蠢文章奖。”一边更坚定了要写一篇关于《敦刻尔克》文章的心。

曾经战争大片一度爆红好莱坞,优秀的作品更是数不胜数。但或许是因为战争片模式大同小异,又或许是因为各大著名战役早已被拍烂,近几年战争类大片几乎销声匿迹。

直到去年梅尔·吉普森的一部《血战钢锯岭》,又重新燃起战争片热潮,前不久,诺兰的新片《敦刻尔克》也与观众见面。虽然同为二战题材的战争片,但这两部影片却不同于以往传统的战争片,都选择了“剑走偏锋”。

去年,《血战钢锯岭》选择用信仰来救赎血腥的战场,而今年,《敦刻尔克》则用“逃亡”来表达战争中的孤独和无助。今天暴娱君就来对比下这两部“剑走偏锋”的电影,看看如今的战争片,都喜欢走什么调调。

冷静、克制有时比血腥暴力更残忍

《血战钢锯岭》改编自二战上等兵军医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实经历,他因为在冲绳岛战役中勇救75人生命而被授予美国国会荣誉勋章,同时也是首位获此荣誉的在战场上拒绝杀戮的医疗兵。

《敦刻尔克》改编自二战历史事件——敦刻尔克大撤退,当时40万英法联军被敌军包围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面对敌军步步逼近的绝境,他们不得不为自己的命运背水一战 。

从故事简介中大概就能看出,《血战钢锯岭》所展示的,是一次惨烈的战役,影片中的每个人都如同敢死队员般英勇奔赴战场,而《敦刻尔克》表现的,却是一场撤退,一次失败后的狼狈“逃亡”。

虽说同为二战时期的战争片,但这两部影片,一个是令人热血澎湃的“燃”,一个是令人失望无奈的“丧”。

不同于《血战钢锯岭》中的狂轰滥炸、枪炮齐鸣,《敦刻尔克》除了开篇的短暂枪战和时不时穿插进来的战机轰炸外,几乎没有其他的战斗场面,更没有与敌人面对面血拼肉搏的画面。

从这点来看,似乎《血战钢锯岭》中血腥暴力的直接画面,更能令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

但事实上,没有敌人出现的《敦刻尔克》,带给人的感受却更加孤独、无助和惶惶不安。

逃亡中慌乱无措的士兵,不知道何时会落下的炸弹,以及面对死亡时暴露出的人性,这一切都令观众不断感受到影片中士兵内心挥之不去的恐惧,那种对孤独、对死亡的恐惧,以及对生存的渴望。

如果说《血战钢锯岭》想要表达的是人性的光辉,在最艰难的时刻,主人公的信仰促使他一次又一次的进行着拯救,大义凛然的希望能够带给更多人生的希望。

那么《敦刻尔克》则是专注在战争中人们最原始、最真实的反应,那就是逃亡,不顾一切的逃亡,活下去是唯一的信念,此时所暴露的,只有人性的自私和本能的求生欲。

战争永远是英雄和“怂人”共存

《血战钢锯岭》塑造了用爱和信仰去拯救的英雄,一个自带主角光环的神勇男主角,敢于在不拿枪的情况下,穿越枪林弹雨去拯救战友,毅力顽强的只想多救一个人。

而《敦刻尔克》则是塑造了一群平淡无奇的普通人,三个慌不择路逃命,为了抢夺登船归乡的机会佯装护理人员运送伤兵上船的士兵;德军来袭时抛弃伤兵弃船逃走的船员们;见归乡无望步入大海自杀和一群表情平静观望自杀者的士兵们。虽然整部影片中没有几句台词,但他们的内心和真实反映却都出奇的一致,就是“赶快跑、我要活、我要回家”。

但从客观来讲,《血战钢锯岭》这部充满英雄主义色彩的影片中,也有怂包的存在,还记得那个开篇没穿裤子,上了战场不敢开枪,一直往后躲的士兵吗?他就是战争中最平凡的那类“怂人”。

而《敦刻尔克》这部处处是“怂人”的影片中,其实也有英雄主义的存在,比如那个燃料不足却依然坚持战斗的飞行员,年近花甲却坚持奔赴战场的老船主,无一不是充满英雄主义色彩的人物。

没有正面战争的《敦刻尔克》,之所以能够令人无时无刻都感受着战争的残酷,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群极其真实的人。就如诺兰所说,“最终在战争中发生的事情是非常随机的非逻辑的。所以我会尊重这种人类寻求生存的本能,而不是真正的英雄主义。”

“铁马冰河”背后的偷生才是最痛的

有人将《敦刻尔克》看做是诺兰最失败的电影,因为整部影片中没有宏大的场面,没有震撼的特效,更没有煽情的台词,唯一能够带动节奏的,大概就是那从头至尾无处不在的配乐。

但实际上,诺兰用他最擅长的“时间游戏”将二战中这场“胜利”的撤退,从海、陆、空三条线上分别刻画,最后交织在时间轴上的一点。

即便是没有以往战争电影的激烈厮杀,没有机枪坦克的紧张对峙,更没有拳拳到肉的血性刺激,但诺兰依旧用冷静、克制到近乎沉闷的叙述手法,将这场撤退讲的很完美。

在寥寥无几的台词中道出了战争的残酷,正如那位开着月光石号渔船去营救士兵的老船长所说的那句,“我们这个年纪的人发动了战争,可为什么却让年轻的孩子们去战场送死?”

看过一个对《敦刻尔克》最好的评价,“它不是在讲述一段历史,而是直接将你拽回到那段历史”。

谁说战争电影永远只能打打杀杀、血肉横飞?

在真正的战争中,胜利背后伴随的定然是失败和撤退,而在绝望的“逃亡”中,被迫暴露的人性才是最真实的。只有通过最真实的方式展现战争中最底层的人性,才能使观众更加客观和公正的面对战争。

要知道战争中不仅仅只有“铁马冰河”的热忱,还有侥幸偷生后难以释怀的痛苦。

暴娱(baoyu_18)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授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若《敦刻尔克》是王芳说的阴谋论,《血战钢锯岭》是美国的意淫

好莱坞战争片的新调调。

昨天,网上流传出一篇文章,是“红色歌手”王芳写给诺兰新片《敦刻尔克》的,虽说暴娱君(ID:baoyu_18)并没有细看这篇文章,但流出的截图内容也足以让人惊掉了下巴。

 

从截图中能够看出,这篇文章说敦刻尔克大撤退是英国人炫耀自己在亚洲打日本鬼子的功绩。接着又说,敦刻尔克大撤退是英国坑害中国远征军的阴谋。

对于这样的言论,暴娱君一边觉得六神磊磊的评价十分中肯,“这篇文章应该拿大奖——2017互联网智商含量最低奖。说通俗一点,就是全年最蠢文章奖。”一边更坚定了要写一篇关于《敦刻尔克》文章的心。

曾经战争大片一度爆红好莱坞,优秀的作品更是数不胜数。但或许是因为战争片模式大同小异,又或许是因为各大著名战役早已被拍烂,近几年战争类大片几乎销声匿迹。

直到去年梅尔·吉普森的一部《血战钢锯岭》,又重新燃起战争片热潮,前不久,诺兰的新片《敦刻尔克》也与观众见面。虽然同为二战题材的战争片,但这两部影片却不同于以往传统的战争片,都选择了“剑走偏锋”。

去年,《血战钢锯岭》选择用信仰来救赎血腥的战场,而今年,《敦刻尔克》则用“逃亡”来表达战争中的孤独和无助。今天暴娱君就来对比下这两部“剑走偏锋”的电影,看看如今的战争片,都喜欢走什么调调。

冷静、克制有时比血腥暴力更残忍

《血战钢锯岭》改编自二战上等兵军医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实经历,他因为在冲绳岛战役中勇救75人生命而被授予美国国会荣誉勋章,同时也是首位获此荣誉的在战场上拒绝杀戮的医疗兵。

《敦刻尔克》改编自二战历史事件——敦刻尔克大撤退,当时40万英法联军被敌军包围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面对敌军步步逼近的绝境,他们不得不为自己的命运背水一战 。

从故事简介中大概就能看出,《血战钢锯岭》所展示的,是一次惨烈的战役,影片中的每个人都如同敢死队员般英勇奔赴战场,而《敦刻尔克》表现的,却是一场撤退,一次失败后的狼狈“逃亡”。

虽说同为二战时期的战争片,但这两部影片,一个是令人热血澎湃的“燃”,一个是令人失望无奈的“丧”。

不同于《血战钢锯岭》中的狂轰滥炸、枪炮齐鸣,《敦刻尔克》除了开篇的短暂枪战和时不时穿插进来的战机轰炸外,几乎没有其他的战斗场面,更没有与敌人面对面血拼肉搏的画面。

从这点来看,似乎《血战钢锯岭》中血腥暴力的直接画面,更能令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

但事实上,没有敌人出现的《敦刻尔克》,带给人的感受却更加孤独、无助和惶惶不安。

逃亡中慌乱无措的士兵,不知道何时会落下的炸弹,以及面对死亡时暴露出的人性,这一切都令观众不断感受到影片中士兵内心挥之不去的恐惧,那种对孤独、对死亡的恐惧,以及对生存的渴望。

如果说《血战钢锯岭》想要表达的是人性的光辉,在最艰难的时刻,主人公的信仰促使他一次又一次的进行着拯救,大义凛然的希望能够带给更多人生的希望。

那么《敦刻尔克》则是专注在战争中人们最原始、最真实的反应,那就是逃亡,不顾一切的逃亡,活下去是唯一的信念,此时所暴露的,只有人性的自私和本能的求生欲。

战争永远是英雄和“怂人”共存

《血战钢锯岭》塑造了用爱和信仰去拯救的英雄,一个自带主角光环的神勇男主角,敢于在不拿枪的情况下,穿越枪林弹雨去拯救战友,毅力顽强的只想多救一个人。

而《敦刻尔克》则是塑造了一群平淡无奇的普通人,三个慌不择路逃命,为了抢夺登船归乡的机会佯装护理人员运送伤兵上船的士兵;德军来袭时抛弃伤兵弃船逃走的船员们;见归乡无望步入大海自杀和一群表情平静观望自杀者的士兵们。虽然整部影片中没有几句台词,但他们的内心和真实反映却都出奇的一致,就是“赶快跑、我要活、我要回家”。

但从客观来讲,《血战钢锯岭》这部充满英雄主义色彩的影片中,也有怂包的存在,还记得那个开篇没穿裤子,上了战场不敢开枪,一直往后躲的士兵吗?他就是战争中最平凡的那类“怂人”。

而《敦刻尔克》这部处处是“怂人”的影片中,其实也有英雄主义的存在,比如那个燃料不足却依然坚持战斗的飞行员,年近花甲却坚持奔赴战场的老船主,无一不是充满英雄主义色彩的人物。

没有正面战争的《敦刻尔克》,之所以能够令人无时无刻都感受着战争的残酷,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群极其真实的人。就如诺兰所说,“最终在战争中发生的事情是非常随机的非逻辑的。所以我会尊重这种人类寻求生存的本能,而不是真正的英雄主义。”

“铁马冰河”背后的偷生才是最痛的

有人将《敦刻尔克》看做是诺兰最失败的电影,因为整部影片中没有宏大的场面,没有震撼的特效,更没有煽情的台词,唯一能够带动节奏的,大概就是那从头至尾无处不在的配乐。

但实际上,诺兰用他最擅长的“时间游戏”将二战中这场“胜利”的撤退,从海、陆、空三条线上分别刻画,最后交织在时间轴上的一点。

即便是没有以往战争电影的激烈厮杀,没有机枪坦克的紧张对峙,更没有拳拳到肉的血性刺激,但诺兰依旧用冷静、克制到近乎沉闷的叙述手法,将这场撤退讲的很完美。

在寥寥无几的台词中道出了战争的残酷,正如那位开着月光石号渔船去营救士兵的老船长所说的那句,“我们这个年纪的人发动了战争,可为什么却让年轻的孩子们去战场送死?”

看过一个对《敦刻尔克》最好的评价,“它不是在讲述一段历史,而是直接将你拽回到那段历史”。

谁说战争电影永远只能打打杀杀、血肉横飞?

在真正的战争中,胜利背后伴随的定然是失败和撤退,而在绝望的“逃亡”中,被迫暴露的人性才是最真实的。只有通过最真实的方式展现战争中最底层的人性,才能使观众更加客观和公正的面对战争。

要知道战争中不仅仅只有“铁马冰河”的热忱,还有侥幸偷生后难以释怀的痛苦。

暴娱(baoyu_18)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授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