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对面位于北京的办公室,大伙吃饭的地方,架子上摆着一堆水彩人物肖像。
其中一幅,一个少年模样的人处在海岸边,直视着画外,眼里有股倔劲儿。
“哈哈,这是同事画的我。” 海对面联合创始人余坤桦这么说着。画面外的他多了些腼腆。
因为具备影视工作经验,余坤桦自然而然地负责“海对面”的内容规划。而另一位创始人兼CEO田正青,曾在海外多国长期工作,也曾在赤子城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担任战略发展副总裁,使得他拥有了足够的出海经验和互联网创业经验。于是他半开玩笑地说道:“我们的定位就是‘海外版二更’,我负责‘海外’,我的合伙人负责‘二更’。”
最近,海对面获得了梅花创投大航海基金的百万级天使轮融资,项目估值两千万。而在这之前,这家成立于2016年的公司已经在许多人的朋友圈刷过屏了。
事情要从一个多月以前说起。那几天,只要打开微信,会发现几乎所有朋友都在谈论——在泰国“骑大象”有多残酷——并且都转发了一个相关视频。视频采访了在泰国进行大象保护工作的一位女性,道出了“骑大象”背后的黑暗面。
八月底,“海对面”制作的短片《大象之家》引起了网友的热切关注
这段视频和消息便是由公众号“海对面官微”首先发布的,它也是这个公众号创号的第一篇推送。所谓“一炮而红”。
田正青认为这是一个好开头:“这个视频上线之后反响特别好,不到两天,阅读量就突破了10万+。除此之外,这个视频在全网还有500多万的播放量。我们只是觉得第一篇推送发这个节目是很有意义的,所以收到这么热烈的反馈还是有些出乎意料。”
在短视频如日中天的当下,田正青和余坤桦两个年轻人,带着他们的海对面加入到了这个潮流中来,目前总播放量达到了1.5亿。
他们似乎是潮流中的异数,关注的是海外故事和人物,力图实现跨国文化交流。这其中,当然也少不了印度。最近,竺道对这家年轻的公司做了一次专访,请他们谈了谈创业历程和计划,以及对印度互联网生态的看法。
- 竺道VS海对面 -
竺道:“海对面”到底在做什么?目前做了什么?打算做什么?
田正青:“海对面”的产品形态上是“微纪录”吧,很像国内的“一条”“二更”。但他们主要是做国内市场,但我们会做海外市场。目前我团队要去日本拍摄,选题策划、当地对接以及签证都准备好了。
之前,我们花了三个月时间完成了一季25集的泰国的节目。其中有7集是企业定制的,其它18集是我们自定的选题,比如第一位获得泰拳世界冠军的中国人、《时代周刊》评选的“亚洲英雄”,以及泰国社会、经济各个层面比较有影响力的人物。
我们想做一个跨文化交流的平台,用跨境内容服务跨境商业。在泰国的拍摄是和一些有中泰贸易业务的公司合作,之后在其它国家的制作也应该会是这个模式。我们也推进一个关于海外投资的节目,以及其它垂直内容,比如海外留学、海外旅游、海外电商等。在以后的发展阶段,我们也会做到国内内容的对外输出。比如这次日本的内容,不止在中国上线,也会在日本播出。
创业初期,“海对面”花了三个月制作了25集关于泰国的短视频内容
竺道:你如何看待短视频的流行趋势,“海对面”在这个趋势里扮演着什么角色?
田正青:短视频成为新风口,有两个原因——中国网络越来越好,资费越来越低;大家碎片化时间更多了,对短小精悍的视频内容有需求。所以,这两年有一些做短视频的公司非常成功。
但我发现,国内很少有公司在做跨境旅游、跨境商业和跨境文化方面的视频内容。可能是因为国内这些传媒公司几乎没有出海的经验,也很少接触海外市场,而我刚好就有这方面的优势。
我之前在海外工作了很多年,也做了互联网出海项目。所以,我们有充分的海外资源,可以快速推动一些项目,并且让这些项目能够盈利。我意识到我们可以在这个领域做到行业顶端。
竺道:可以说你在出海方面的丰富经验是“海对面”相对于其它视频媒体的一个独特优势吗?
田正青:对,这是我们最核心的优势吧。可能其它的视频媒体不具备在海外长期积累的人脉资源——无论是商业层面的,还是文化内容层面的。
海对面团队拍摄首位获得泰拳世界冠军的中国人:陈未超
竺道:目前海对面的盈利模式和其它的视频媒体会有什么区别?
田正青:我们现在的盈利模式主要是跨境的商业合作,因为我们做的是跨境内容。我们目前的定位就是“做跨境内容,服务跨境商业”,所以盈利方式还是一个2B的模式。当然,将来也会尝试一些2C的模式。
竺道:听说你们接下来也会将眼光放在印度。印度为什么吸引你?
田正青:我之前做互联网出海的时候,就去过印度。其实,大家都很清楚,未来的世界格局,就是中美两个巨头加半个印度,现在的一些强国比如欧洲或东南亚的市场,在未来世界格局里可能就没那么重要了。所以印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市场。
印度更中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首先,都是有几千年文明的古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印度文化对中国文化也有很大的影响,比如佛教文化。所以,印度可以拍的题材太丰富了。
第二,印度是一个人口大国,甚至超过了中国人口。所以它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第三,印度现在在经历的互联网创业潮,类似大约五年前中国的状态,创业环境非常好。我去参加过一些印度互联网行业的展会,看到几千家成立了半年、一年的新公司,这说明这个国家一方面很古老,一方面又生机勃勃。加上孕育着非常大的市场,那些公司里面,一定有一些后会发展得很成功。
我认识很多在印度的中国创业团队,但我觉得,相对于在其它国家(比如印尼),中国的团队还不够多。
所以我想,对于印度这么大又有这么多机会的市场,是值得去做一个财经类的节目的。“海对面”希望能报道印度市场的发展状况,包括中国公司在当地的一些表现。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做一档人文类的节目,我相信印度文化的丰富性,可以做出很精彩的节目。
印度主要商业中心古尔冈一角。 JarPictures
竺道:在你看来,为什么在印度的中国创业团队相对不多?
田正青:第一,印度本身的团队很强。印度人IT人才储备是非常丰厚的,有很多很优秀的团队,可能他们的能力不亚于中国工程师;第二,目前在印度做很多产品,还存在着“变现”的问题。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般不会短期变现。必须眼光长远一些,随着印度各方面的提升,以后这些情况都必定会改善的。
竺道:为什么“海对面”的内容制作首选了泰国?泰国的经验可以在其它国家复制吗?
田正青:我们选择泰国是基于数据的,泰国是中国人海外旅游目的地最热门的国家,因此做泰国的内容一定会有受众基础。在其它国家的制作会是对泰国经验的产业化复制和优化,比如,还可以提升一些执行效率。
竺道:你们最近刚刚获得百万级别的天使轮融资,这笔钱会用在什么方面?
田正青:主要是用在团队扩充、市场覆盖上。我们希望拍摄、制作会有更高的效率,这有利于迅速占领市场,并同步一些商业合作,有效地规避一些市场的后续竞争。
作者 | 格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