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论史上“最正确”的蜘蛛侠是如何炼成的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论史上“最正确”的蜘蛛侠是如何炼成的

受国产电影保护月影响,本应在暑期档上映的《蜘蛛侠:返校季》最终在”返校季“才终于登陆中国院线。该电影由迪士尼和索尼公司合作拍摄。作为一部漫改超级英雄电影,在剧情上它秉承着“流水线式爆米花电影”的套路。

作者 | 审片四人组

编辑 | 叶云

《蜘蛛侠:英雄归来》于昨日在国内院线上映,娱志审片室与新片同步,于今日发表影片评论。审片组认为,相比之前的《蜘蛛侠》作品,这部迪士尼打造的作品,从女性角色形象到演员的种族搭配,都格外体现政治正确。然而,这样一种变化只是流于表面,其深层设定上对于女性与少数族裔的弱化依旧没有改变。不过,这部影片尝试在精神上回归校园,减少责任讨论,倒是吸引年轻受众的不错改变。

受国产电影保护月影响,本应在暑期档上映的《蜘蛛侠:返校季》最终在”返校季“才终于登陆中国院线。该电影由迪士尼和索尼公司合作拍摄。作为一部漫改超级英雄电影,在剧情上它秉承着“流水线式爆米花电影”的套路。同时,作为迪士尼公司的作品,它又秉承了公司一贯的“政治正确”风格。在女性的塑造,种族问题,核心价值取向等方面,均处理得小心翼翼。这种“正确”使得影片虽然在剧情和思想深度并没有太多突破,却收获了大多数国外评论家的称赞,并取得了92%的烂番茄新鲜度和8.7分的IGN评分。

那么这部有史以来“最正确”的蜘蛛侠是如何炼成的?

1女性形象的表层重塑

受男女平等和妇女解放思想影响。近段时间,对女性角色的塑造也成为了美国文化产品评判的重要依据。而美国的漫画产业,由于受众和创作团队都主要是男性,其内容也在有意无意地物化女性角色,以迎合男性品味。从早期对超人女主角露易丝“被拯救”的花瓶形象的争论,到后来对女性超级英雄衣着过于暴露的反对,再到最近批评者们对神奇女侠当选联合国女权代表的抗议。在女性平权运动四十年间,美国的漫画产业是女权主义者口诛笔伐的中心。

《神奇女侠》

最近几年与漫画产业一脉相承的漫改电影在好莱坞可谓是风生水起,但它依然是女权主义者攻击的焦点。

据南加州大学的研究团队的统计,在2014年最卖座的100部电影中仅仅28.1%的角色为女性。男女失衡的现象在漫改电影中更为突出,除了像《神奇女侠》这部以女权为卖点的片子,绝大多数漫改电影中都只有一两位女性角色,更让人无奈的是,这些女性中英雄屈指可数,其余的依然是等待被人拯救的“花瓶”。老版的“蜘蛛侠三部曲”和索尼公司拍摄的“超凡蜘蛛侠两部曲”就集中体现了这一问题。五部电影总共只有三位叫得出名字的女性角色,她们的不是一闪而过,就是在被坏人绑架时大声尖叫,同八十年前超人漫画中的路易斯并无任何区别。

《蜘蛛侠:返校季》中男女不平衡的现象有了一定的改观。电影中共有四位有名有姓的女性角色,同时也没再出现前两版蜘蛛侠中女主角被坏人绑架后“英雄救美”的“经典桥段”。此外,在相同女性角色的塑造上,《蜘蛛侠:返校季》同老版电影都差距巨大。最令人关注是抚养蜘蛛侠长大的婶婶梅的变化。

梅诞生于1962年的漫画中,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她都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由于丈夫的突然离世和生活的困窘,时常愁眉苦脸。直到2000年,布莱恩·本迪斯成为了终极蜘蛛侠的画师,他开始依据自己母亲的形象改造了梅。在他的作品中梅成为了一位四五十岁坚强独立的女人。

但由于该版本的漫画并非发生在主世界中,这一形象的梅久久没有成为主流,老版本电影也没有采用该形象。这一情况一直延续到了2009年,该年迪士尼收购了漫威。长期拍摄公主电影,擅长于刻画女性角色的迪士尼,给男性思维的漫威带来了女性主义文化,漫威的很多女性角色都发生了改变,其中也包括梅。本迪斯版坚强、乐观、年轻的梅成为了漫画和番剧的“新宠”。在2012年的番剧《终极蜘蛛侠》中梅已经彻底焕然一新,她不再拘泥于繁重的家务,而是喜欢冒险,爱玩山地车和蹦极,并首次在动画中开始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

作为迪士尼收回蜘蛛侠电影版权后拍摄的第一步蜘蛛侠电影,《返校季》中的梅继承了2012年《终极蜘蛛侠》番剧中梅的形象。她的扮演者是玛丽莎·托梅。这位53岁的女星依然拥有着完美的身材和姣好的的面容,被人们誉为“史上最漂亮的梅”。与此同时,梅的个性也同前几部蜘蛛侠电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不再是一位悲观伤感的老妇人,而成为了一个积极乐观,富有童心和幽默感的女性。梅的生活处境和阶级地位也发生了变化。与从前的蜘蛛侠电影不同,这部新电影中第一次没有渲染蜘蛛侠的贫困生活,婶侄再没被成堆的账单烦扰,蜘蛛侠也不再为了补贴家用去报社和披萨店打工,为了省钱节衣缩食。在《返校季》中梅和蜘蛛侠不再是穷人,他们的生活状态更接近于中产阶级。这种改动的背后是编剧对单身女性赚钱的能力的认可。在电影银幕上存在了整整15年的梅,第一次做到了自食其力。

除了梅之外,电影中另外两位女性角色的变化也同样引人关注。女主角丽兹,是蜘蛛侠漫画中最早的几位女性形象。在古早漫里她是一位金发的无脑女郎,并没有给人留下深刻的印像。在2008年蜘蛛侠的动画中,她是一位不爱学习的啦啦队长。而在《返校季》里她摇身一变成为了带领学校参加学术杯大赛的“女学霸”。和丽兹一样,完成转变的还有MJ。在漫画原著和老版电影中,她是欧美男性所钟爱的红发长腿美女,而新电影里,她却成了一个脸上有着麻子,头发乱糟糟的聪明女孩。她们不再是传统男性审美观下的美人,她们的聪颖和才智在电影中给人的吸引要远大于她们的外貌。

女性角色的重塑是蜘蛛侠电影的可喜变化。但同时,这种重塑却又是表层的,并没有真正的触及到好莱坞主流商业电影弱化女性的核心。在《返校季》中女性角色的出场时间仍远远低于男性角色,她们对主线情节的影响微乎其微。而在女性角色的个性挖掘上,《返校季》也很单薄片面,对女主角情感变化的关注甚至还不如老版的蜘蛛侠三部曲。

2种族搭配多元化和形式化

英雄漫画和漫改电影产业在种族问题上呈现出矛盾的状态。一方面,美漫的诞生与移民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早期从事美漫行业的大多都是爱尔兰和犹太移民,他们的作品中往往有对于移民融入新社会隐喻,大多数的超级英雄都生于在昆斯、布鲁克林这些移民众多,种族杂容的居民区。现在的美漫也同样保持着这种移民传统,同时在画家的种族上还要更多元,亚裔在其中的占有比例相当惊人。但另一方面,漫画和漫改电影行业又是整个美国文化产业中“最白人化”,黑发碧眼的男主角,红发和金发的白肌女郎这种雅利安人的审美依然统治着这个行业。

近年来,种族的多样化已上升成为了好莱坞电影的“政治正确”。这也让漫改电影的传统雅利安审美发生了改变,开始力求黑人、亚裔和白人的平衡搭配。《蜘蛛侠:返校季》中同样体现了这种平衡。

这部电影对漫画中很多角色种族的设定进行了改变,使得白人、亚裔、黑人、和拉美裔的演员有出现的机会。蜘蛛侠的“女神”丽兹在漫画中本是一位金发女郎,电影中却由黑白混血的女演员劳拉·海瑞尔饰演。男二号内德由原著中的白人中年男性,变成一位由菲律宾演员饰演的亚裔青少年。原本红头发绿眼睛的女孩MJ则由有着津巴布韦班图族血统的赞达亚饰演。最有意思的还要属对“闪电汤普森”形象的改变,这个与蜘蛛侠一同长大处处欺负他,与他做对的校霸从一个喜欢打橄榄球的金发肌肉男变成了一位来自中美洲危地马拉的移民青年。在一定程度上电影确实还原了蜘蛛侠生活的昆斯地区不同种族移民混居的真实情况。

不过,这种种族平衡原则,在很大程度上,形式大于实质性的转变。这一点也在《蜘蛛侠:返校季》中体现的很突出。亚裔、黑人和拉丁裔的戏份虽然有所增加,他们仍是游离于主线剧情之外的从属角色,内德和汤普森起到的作用无非是搞笑和卖萌,以此来衬托男主角的光辉形象。就连丽兹也不过是将蜘蛛侠同反派联系在一起,给他们制造相遇的机会。而真正对整个故事发展有推动作用的只有蜘蛛侠、钢铁侠和反派秃鹫。这三个角色都无一例外的是传统的雅利安白人。

这也印证了Youtube上最火的频道SMOSH所言:超级英雄身边总有一个黑人跟班,但黑人却很难当上超级英雄。

3精神上“返校”

1962年蜘蛛侠的诞生在美漫历史上有着跨时代的意义,它开启了青少年作为独立的超级英雄的先河,而在此之前大部分青少年都是以助手和学徒的形象出现在漫画中的。自此以后,漫威公司的所有漫画都呈现出了年轻化的趋势,与青少年的贴近性,使它收获了一大批年轻受众。轻松的主题和教化的作用也使其通过了当时极为严苛的漫画审查制度。

七十年代后,几家漫画公司开始拒绝将作品送审,漫画审查制度逐渐放松和瓦解。此后蜘蛛侠虽然还仍是一个十六、七岁的高中生,但他所面临的问题却越加成人化,故事所探讨的主题也开始触及社会和人性的阴暗面。

于是当2002年,《蜘蛛侠》被搬上银幕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成人化的蜘蛛侠形象。他在考虑着如何养家活口的同时还要考虑如何拯救世界。在第三部中,他甚至还有同心中的恶念欲望斗争。虽然电影依然是成长主题,但与青少年真实的经历却相去甚远。与它相似的还有索尼公司拍摄的《超凡蜘蛛侠》,身为高中生的蜘蛛侠要承担过多的责任还要背负身边人死亡的负荷。

蜘蛛侠的成人化趋势一直延续到了迪士尼收购了漫威并收回了蜘蛛侠的银幕改编权后。在年轻而富有童心的迪士尼那里蜘蛛侠终于迎来了一个“返校季”。不仅将剧情发生地集中于校园内,更在细节处体现了教育青少年的核心思想。

《返校季》抛弃了原著漫画和老版电影系列中对“责任”这个核心话题的探索。“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这句在前两版蜘蛛侠电影中反复出现的台词,在《返校季》中一次也没被提及。取而代之的是新电影“自我证明”的主题,体现出对年轻受众的回归。

同时还电影还第一次对蜘蛛侠行侠仗义的义警行为提出了质疑。片子中,蜘蛛侠希望通过阻止严重的犯罪行为,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可他每一次的正义行动却取得了完全相反的效果,不但没有抓住罪犯,还炸掉了邻居的杂货铺,割开了海上航行的邮轮,导致了一场电梯事故,把自己和别人置于危险之中。甚至在与反派的终极一战中,蜘蛛侠也完全不占上风,秃鹰不是被他所击败,只是因飞行器爆裂终止了他的疯狂的犯罪。电影结束时,蜘蛛侠没有选择穿上钢铁侠提供的战服参加发布会,而是回归校园,继续好好学习,同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这种剧情走向,同先前版本《蜘蛛侠》所宣扬的为了拯救世界可以不顾个人安危,可以放弃学业和自身发展的思想想去甚远。虽然作为一部爆米花电影,《返校季》没有过多的思想和深度,但却对“个人英雄主义”做出了一个新的理性思考,回归了青少年应有的价值观。

当然对青少年的教化作用和政治正确不仅体现在大方向的剧情发展上,还体现在细节处理上。编剧甚至留意到女二号MJ的名字“MaryJane”暗指大麻,而把它改为了无害的Michelle。除此之外《返校季》还摒弃了原版漫画中蜘蛛侠因成绩优异遭受校园暴力而忍气吞声的桥段,取而代之的是同学间不过分的调侃。成绩不好,为人霸道的汤普森在《返校季》中也没有能够飞扬跋扈,任意的欺压同学,相反还经常还经常因此被嘲讽。

作为电影行业的巨型托拉斯迪士尼,它的定位十分特殊,既制作流行商业片,也面向儿童市场。这就意味着影片要有时代性的教育意义。因此在女性的塑造,种族平等的探索以及在核心思想的树立迪士尼一直走在美国流行文化的前沿。

对于超级英雄电影的制作,迪士尼也亦是如此,它已经形成了一种公式化的流水线生产模式。从2010年的《复仇者联盟》到如今的《蜘蛛侠》在这个流水线上生产出的电影并不一定有深意,但至少它不会有任何触及“政治正确”红线的硬伤。但同时这些模式化的“政治正确”的套路,却没有真正改变漫改电影本身存在的弱化女性和种族歧视的倾向。不同性别和种族的角色在文化产品中实现平等的道路上,还要很多路要走。

电影综合评分:

剧情:三星

剪辑:三星

配乐:两星

场面:三星半

影片测评指数:三星

--END--

主编 | 米迦勒

执行主编 | 子牙

编委 | 鸡肋 叶云 梅子黎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论史上“最正确”的蜘蛛侠是如何炼成的

受国产电影保护月影响,本应在暑期档上映的《蜘蛛侠:返校季》最终在”返校季“才终于登陆中国院线。该电影由迪士尼和索尼公司合作拍摄。作为一部漫改超级英雄电影,在剧情上它秉承着“流水线式爆米花电影”的套路。

作者 | 审片四人组

编辑 | 叶云

《蜘蛛侠:英雄归来》于昨日在国内院线上映,娱志审片室与新片同步,于今日发表影片评论。审片组认为,相比之前的《蜘蛛侠》作品,这部迪士尼打造的作品,从女性角色形象到演员的种族搭配,都格外体现政治正确。然而,这样一种变化只是流于表面,其深层设定上对于女性与少数族裔的弱化依旧没有改变。不过,这部影片尝试在精神上回归校园,减少责任讨论,倒是吸引年轻受众的不错改变。

受国产电影保护月影响,本应在暑期档上映的《蜘蛛侠:返校季》最终在”返校季“才终于登陆中国院线。该电影由迪士尼和索尼公司合作拍摄。作为一部漫改超级英雄电影,在剧情上它秉承着“流水线式爆米花电影”的套路。同时,作为迪士尼公司的作品,它又秉承了公司一贯的“政治正确”风格。在女性的塑造,种族问题,核心价值取向等方面,均处理得小心翼翼。这种“正确”使得影片虽然在剧情和思想深度并没有太多突破,却收获了大多数国外评论家的称赞,并取得了92%的烂番茄新鲜度和8.7分的IGN评分。

那么这部有史以来“最正确”的蜘蛛侠是如何炼成的?

1女性形象的表层重塑

受男女平等和妇女解放思想影响。近段时间,对女性角色的塑造也成为了美国文化产品评判的重要依据。而美国的漫画产业,由于受众和创作团队都主要是男性,其内容也在有意无意地物化女性角色,以迎合男性品味。从早期对超人女主角露易丝“被拯救”的花瓶形象的争论,到后来对女性超级英雄衣着过于暴露的反对,再到最近批评者们对神奇女侠当选联合国女权代表的抗议。在女性平权运动四十年间,美国的漫画产业是女权主义者口诛笔伐的中心。

《神奇女侠》

最近几年与漫画产业一脉相承的漫改电影在好莱坞可谓是风生水起,但它依然是女权主义者攻击的焦点。

据南加州大学的研究团队的统计,在2014年最卖座的100部电影中仅仅28.1%的角色为女性。男女失衡的现象在漫改电影中更为突出,除了像《神奇女侠》这部以女权为卖点的片子,绝大多数漫改电影中都只有一两位女性角色,更让人无奈的是,这些女性中英雄屈指可数,其余的依然是等待被人拯救的“花瓶”。老版的“蜘蛛侠三部曲”和索尼公司拍摄的“超凡蜘蛛侠两部曲”就集中体现了这一问题。五部电影总共只有三位叫得出名字的女性角色,她们的不是一闪而过,就是在被坏人绑架时大声尖叫,同八十年前超人漫画中的路易斯并无任何区别。

《蜘蛛侠:返校季》中男女不平衡的现象有了一定的改观。电影中共有四位有名有姓的女性角色,同时也没再出现前两版蜘蛛侠中女主角被坏人绑架后“英雄救美”的“经典桥段”。此外,在相同女性角色的塑造上,《蜘蛛侠:返校季》同老版电影都差距巨大。最令人关注是抚养蜘蛛侠长大的婶婶梅的变化。

梅诞生于1962年的漫画中,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她都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由于丈夫的突然离世和生活的困窘,时常愁眉苦脸。直到2000年,布莱恩·本迪斯成为了终极蜘蛛侠的画师,他开始依据自己母亲的形象改造了梅。在他的作品中梅成为了一位四五十岁坚强独立的女人。

但由于该版本的漫画并非发生在主世界中,这一形象的梅久久没有成为主流,老版本电影也没有采用该形象。这一情况一直延续到了2009年,该年迪士尼收购了漫威。长期拍摄公主电影,擅长于刻画女性角色的迪士尼,给男性思维的漫威带来了女性主义文化,漫威的很多女性角色都发生了改变,其中也包括梅。本迪斯版坚强、乐观、年轻的梅成为了漫画和番剧的“新宠”。在2012年的番剧《终极蜘蛛侠》中梅已经彻底焕然一新,她不再拘泥于繁重的家务,而是喜欢冒险,爱玩山地车和蹦极,并首次在动画中开始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

作为迪士尼收回蜘蛛侠电影版权后拍摄的第一步蜘蛛侠电影,《返校季》中的梅继承了2012年《终极蜘蛛侠》番剧中梅的形象。她的扮演者是玛丽莎·托梅。这位53岁的女星依然拥有着完美的身材和姣好的的面容,被人们誉为“史上最漂亮的梅”。与此同时,梅的个性也同前几部蜘蛛侠电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不再是一位悲观伤感的老妇人,而成为了一个积极乐观,富有童心和幽默感的女性。梅的生活处境和阶级地位也发生了变化。与从前的蜘蛛侠电影不同,这部新电影中第一次没有渲染蜘蛛侠的贫困生活,婶侄再没被成堆的账单烦扰,蜘蛛侠也不再为了补贴家用去报社和披萨店打工,为了省钱节衣缩食。在《返校季》中梅和蜘蛛侠不再是穷人,他们的生活状态更接近于中产阶级。这种改动的背后是编剧对单身女性赚钱的能力的认可。在电影银幕上存在了整整15年的梅,第一次做到了自食其力。

除了梅之外,电影中另外两位女性角色的变化也同样引人关注。女主角丽兹,是蜘蛛侠漫画中最早的几位女性形象。在古早漫里她是一位金发的无脑女郎,并没有给人留下深刻的印像。在2008年蜘蛛侠的动画中,她是一位不爱学习的啦啦队长。而在《返校季》里她摇身一变成为了带领学校参加学术杯大赛的“女学霸”。和丽兹一样,完成转变的还有MJ。在漫画原著和老版电影中,她是欧美男性所钟爱的红发长腿美女,而新电影里,她却成了一个脸上有着麻子,头发乱糟糟的聪明女孩。她们不再是传统男性审美观下的美人,她们的聪颖和才智在电影中给人的吸引要远大于她们的外貌。

女性角色的重塑是蜘蛛侠电影的可喜变化。但同时,这种重塑却又是表层的,并没有真正的触及到好莱坞主流商业电影弱化女性的核心。在《返校季》中女性角色的出场时间仍远远低于男性角色,她们对主线情节的影响微乎其微。而在女性角色的个性挖掘上,《返校季》也很单薄片面,对女主角情感变化的关注甚至还不如老版的蜘蛛侠三部曲。

2种族搭配多元化和形式化

英雄漫画和漫改电影产业在种族问题上呈现出矛盾的状态。一方面,美漫的诞生与移民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早期从事美漫行业的大多都是爱尔兰和犹太移民,他们的作品中往往有对于移民融入新社会隐喻,大多数的超级英雄都生于在昆斯、布鲁克林这些移民众多,种族杂容的居民区。现在的美漫也同样保持着这种移民传统,同时在画家的种族上还要更多元,亚裔在其中的占有比例相当惊人。但另一方面,漫画和漫改电影行业又是整个美国文化产业中“最白人化”,黑发碧眼的男主角,红发和金发的白肌女郎这种雅利安人的审美依然统治着这个行业。

近年来,种族的多样化已上升成为了好莱坞电影的“政治正确”。这也让漫改电影的传统雅利安审美发生了改变,开始力求黑人、亚裔和白人的平衡搭配。《蜘蛛侠:返校季》中同样体现了这种平衡。

这部电影对漫画中很多角色种族的设定进行了改变,使得白人、亚裔、黑人、和拉美裔的演员有出现的机会。蜘蛛侠的“女神”丽兹在漫画中本是一位金发女郎,电影中却由黑白混血的女演员劳拉·海瑞尔饰演。男二号内德由原著中的白人中年男性,变成一位由菲律宾演员饰演的亚裔青少年。原本红头发绿眼睛的女孩MJ则由有着津巴布韦班图族血统的赞达亚饰演。最有意思的还要属对“闪电汤普森”形象的改变,这个与蜘蛛侠一同长大处处欺负他,与他做对的校霸从一个喜欢打橄榄球的金发肌肉男变成了一位来自中美洲危地马拉的移民青年。在一定程度上电影确实还原了蜘蛛侠生活的昆斯地区不同种族移民混居的真实情况。

不过,这种种族平衡原则,在很大程度上,形式大于实质性的转变。这一点也在《蜘蛛侠:返校季》中体现的很突出。亚裔、黑人和拉丁裔的戏份虽然有所增加,他们仍是游离于主线剧情之外的从属角色,内德和汤普森起到的作用无非是搞笑和卖萌,以此来衬托男主角的光辉形象。就连丽兹也不过是将蜘蛛侠同反派联系在一起,给他们制造相遇的机会。而真正对整个故事发展有推动作用的只有蜘蛛侠、钢铁侠和反派秃鹫。这三个角色都无一例外的是传统的雅利安白人。

这也印证了Youtube上最火的频道SMOSH所言:超级英雄身边总有一个黑人跟班,但黑人却很难当上超级英雄。

3精神上“返校”

1962年蜘蛛侠的诞生在美漫历史上有着跨时代的意义,它开启了青少年作为独立的超级英雄的先河,而在此之前大部分青少年都是以助手和学徒的形象出现在漫画中的。自此以后,漫威公司的所有漫画都呈现出了年轻化的趋势,与青少年的贴近性,使它收获了一大批年轻受众。轻松的主题和教化的作用也使其通过了当时极为严苛的漫画审查制度。

七十年代后,几家漫画公司开始拒绝将作品送审,漫画审查制度逐渐放松和瓦解。此后蜘蛛侠虽然还仍是一个十六、七岁的高中生,但他所面临的问题却越加成人化,故事所探讨的主题也开始触及社会和人性的阴暗面。

于是当2002年,《蜘蛛侠》被搬上银幕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成人化的蜘蛛侠形象。他在考虑着如何养家活口的同时还要考虑如何拯救世界。在第三部中,他甚至还有同心中的恶念欲望斗争。虽然电影依然是成长主题,但与青少年真实的经历却相去甚远。与它相似的还有索尼公司拍摄的《超凡蜘蛛侠》,身为高中生的蜘蛛侠要承担过多的责任还要背负身边人死亡的负荷。

蜘蛛侠的成人化趋势一直延续到了迪士尼收购了漫威并收回了蜘蛛侠的银幕改编权后。在年轻而富有童心的迪士尼那里蜘蛛侠终于迎来了一个“返校季”。不仅将剧情发生地集中于校园内,更在细节处体现了教育青少年的核心思想。

《返校季》抛弃了原著漫画和老版电影系列中对“责任”这个核心话题的探索。“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这句在前两版蜘蛛侠电影中反复出现的台词,在《返校季》中一次也没被提及。取而代之的是新电影“自我证明”的主题,体现出对年轻受众的回归。

同时还电影还第一次对蜘蛛侠行侠仗义的义警行为提出了质疑。片子中,蜘蛛侠希望通过阻止严重的犯罪行为,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可他每一次的正义行动却取得了完全相反的效果,不但没有抓住罪犯,还炸掉了邻居的杂货铺,割开了海上航行的邮轮,导致了一场电梯事故,把自己和别人置于危险之中。甚至在与反派的终极一战中,蜘蛛侠也完全不占上风,秃鹰不是被他所击败,只是因飞行器爆裂终止了他的疯狂的犯罪。电影结束时,蜘蛛侠没有选择穿上钢铁侠提供的战服参加发布会,而是回归校园,继续好好学习,同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这种剧情走向,同先前版本《蜘蛛侠》所宣扬的为了拯救世界可以不顾个人安危,可以放弃学业和自身发展的思想想去甚远。虽然作为一部爆米花电影,《返校季》没有过多的思想和深度,但却对“个人英雄主义”做出了一个新的理性思考,回归了青少年应有的价值观。

当然对青少年的教化作用和政治正确不仅体现在大方向的剧情发展上,还体现在细节处理上。编剧甚至留意到女二号MJ的名字“MaryJane”暗指大麻,而把它改为了无害的Michelle。除此之外《返校季》还摒弃了原版漫画中蜘蛛侠因成绩优异遭受校园暴力而忍气吞声的桥段,取而代之的是同学间不过分的调侃。成绩不好,为人霸道的汤普森在《返校季》中也没有能够飞扬跋扈,任意的欺压同学,相反还经常还经常因此被嘲讽。

作为电影行业的巨型托拉斯迪士尼,它的定位十分特殊,既制作流行商业片,也面向儿童市场。这就意味着影片要有时代性的教育意义。因此在女性的塑造,种族平等的探索以及在核心思想的树立迪士尼一直走在美国流行文化的前沿。

对于超级英雄电影的制作,迪士尼也亦是如此,它已经形成了一种公式化的流水线生产模式。从2010年的《复仇者联盟》到如今的《蜘蛛侠》在这个流水线上生产出的电影并不一定有深意,但至少它不会有任何触及“政治正确”红线的硬伤。但同时这些模式化的“政治正确”的套路,却没有真正改变漫改电影本身存在的弱化女性和种族歧视的倾向。不同性别和种族的角色在文化产品中实现平等的道路上,还要很多路要走。

电影综合评分:

剧情:三星

剪辑:三星

配乐:两星

场面:三星半

影片测评指数:三星

--END--

主编 | 米迦勒

执行主编 | 子牙

编委 | 鸡肋 叶云 梅子黎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