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行走的摩羯座
记者:萌萌
创业人物:李伊曼
新国戏WePlay创始人
星座:天蝎座
城市坐标:北京
关键词:八零后、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播者、与美国三大上市公司合作、小冬皇王珮瑜加盟、戏曲真人秀、
过去的主流时尚
明清时期,听戏是一种时尚,加之中国自古看中节日喜庆气氛,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之时,唱大戏可是必不可少的助兴节目,各种戏曲轮番上演,你方唱罢我登场,台下观众连连叫好,有些甚至还要把戏班子请到自己家来单演。在当时,听戏、看戏是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头百姓都喜闻乐见的主流娱乐形式。
清末明初,名角儿、名旦辈出,很多知名戏曲艺人都有大票疯狂的粉丝,堪比现在的娱乐明星。少数华人导演还将戏曲融入到影视剧中,比如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在1993年上映之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部以戏曲为基调,讲述梨园血泪的影片斩获了多个国际大奖,更掀起了一股全民听戏的浪潮。时至今日,《霸王别姬》在豆瓣评分依然保持着高达9.5分的成绩,也成为很多戏曲怀旧人士每年必刷的电影之一。
娱乐方式多,年轻人不听戏?
可是到了现在,购物、聚餐、去KTV唱歌、去温泉泡汤、去听音乐会、去看电影,打游戏等形式多样的娱乐方式将现代人的生活排的满满的;《奇葩说》、《中国有嘻哈》、《权利的游戏》、王者荣耀以及花样繁多的真人秀,渐渐取代了传统戏曲在人们精神娱乐中的位置。
不得不承认,在娱乐至上的21世纪,戏曲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从前看梅兰芳的万人空巷场的面,现在大概只有陈奕迅和周杰伦能达到了,戏曲渐渐淡出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生活。相较于流行歌曲,戏曲的唱念做打需要多年打磨,有些看起来一板一眼非常简单和规律的韵律,实际唱时,每句的开口处和唱腔的煞笔处都有不同的处理,即使有谱子也没办法完全套用。
想要按照乐谱自学戏曲拍子是行不通的,必须得靠师傅口传身授,然后自己心领神会、细细揣摩;而流行音乐与街舞之类的现代舞蹈却是每学会一招半式,就可以秀给别人看;学起来难,欣赏起来也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积累,看戏的年轻人几乎没有了。
一个都没有了吗?
有一个。
在北京,有这样一位姑娘,她想要让听戏变得有趣,让年轻人重拾对戏曲的喜爱。她将戏曲做了跨界的尝试,在戏曲中融入了很多新鲜、好玩的东西。在保留经典曲目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她加入了爵士乐、摇滚乐等时下年轻人喜爱的流行元素。不仅吸引了大批青年观众,还把这种创新的戏曲带到了国外。
杨贵妃在布鲁塞尔大广场与当地孩子分享
80后海归美女立志传播戏曲:不是一开始就感冒
李伊曼,1980年生人,毕业于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大众传播学专业,文学硕士。伊曼祖上是山西人,家族在四百年前“徽班进京”给乾隆爷祝寿时迁入北京,当时恰逢京剧诞生,家族中的很多长辈都是资深的戏曲票友。几百年来,李伊曼家族伴随着京剧的发展而成长,跟随长辈听戏的经历也让伊曼对戏曲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情。而伊曼的父母一直从事对外宣传的工作,潜移默化中,伊曼的思想既受到了西方文化的熏陶,又受到中国传统京剧文化的浸润。
伊曼从小就接触了很多戏曲名家,但却一直对戏曲不感冒。直到进入大学之后,她才开始对戏曲产生浓厚的兴趣。大学毕业时,伊曼出版了第一本书——《京剧魅影》。后来受费孝通先生“文化自觉”理念的影响,决定将中华传统文化的鲜明代表——戏曲作为传播对象。
《京剧魅影》图书封面
如何将传统戏曲保留原汁原味并推出国门,让世界的人民感受中国传统戏曲的魅力?是伊曼心中的梦想。带着这样的梦想,伊曼选择去美国留学进修传播学,留学期间,将中国民族文化的全球化推广作为研究课题,还被导师推荐到哈佛大学进行研究,完成了毕业论文。
伊曼学业完成后,毅然回国,回到戏曲扎根的土壤。
媒体人做戏曲遇到了志同道合的伙伴
回国后,伊曼并没有立即着手进行创业,而是加入了国内一家知名媒体,成为一名媒体人。伊曼告诉我,她这样做有两个目的,一是创业前的视察,投身一线对当下中国社会环境和市场动态做一个考察;二是圆自己学生时代的梦想。
和多数初入职场的新人一样,伊曼刚进入公司时每天的工作是完成主编交代的各种文案撰写。之后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优秀的文笔承担起了公司《VISION青年视觉》杂志相关栏目的编辑工作,当时一期400多页的杂志,伊曼的稿子就覆盖了100多页,涉及的栏目也非常多元化,包括旅游、时尚、人文、艺术、科技、建筑、生活方式等。这段经历,让伊曼练就了一身本领,还结识和积攒了大量人脉资源,为之后创业铺平了道路。
伊曼告诉我说,创业伙伴吕固亮就是在那时认识的,在转行创业之前,他最鲜明的身份标签是“传媒人”,曾供职于世界500强传媒集团。1993年,吕固亮离开家乡广饶来到北京工作。二十多年,他涉猎很多行业,与各种阶层、背景的人打交道。对于戏曲来说,吕固亮是一个圈外人。但这并不影响他对戏曲文化的热爱。
两个怀揣着相同梦想的人一拍即合,决定共同创业。“新国戏”就是他们创立的首个项目。
合伙人登上《奇葩大会》,京剧科普圈粉年轻人
2017年春节,中国戏曲界“女老生”、有“小冬皇”之称的余派第四代传人王珮瑜登上了时下最火的娱乐节目《奇葩大会》,现场向年轻人推广京剧。节目中,王珮瑜一段“惊提、怒沉、喜展眉”的京剧科普,使人大开眼界。很多年轻人看完《奇葩大会》,迅速“路转粉”,成了瑜老板的粉丝。
王珮瑜是新国戏的艺术总监,在《奇葩大会》录制之后,她又亮相于《朗读者》等节目。有人通过王珮瑜认识了京剧,有人因为她喜欢上了京剧,还有人因为她开始关注京剧。很多人对此感到意外,被人称为老古董的京剧还能这样玩儿?
李伊曼解释说,“京剧艺术本身就是时尚的,而通过年轻人关注的平台展示京剧的魅力,正是传播京剧艺术的手段。”
吴彦祖的岳父是我们粉丝
事业线:用户和你们有哪些故事?
李伊曼:去年在拉斯维加斯,吴彦祖的岳父和我们一起聊京剧,他颇有兴致地像我们介绍,80年代就有京剧演员到拉斯维加斯演出,京剧大师周信芳的儿子Mr. Chow还在拉斯维加斯开了最贵的中餐馆。我感觉特别自豪,其实外国人,特别是高层次的人,对戏曲这种东方艺术都是有一定认知的,因为他们有这种知识储备,并不像国人想象的那么“无法接受”。
把中国刺绣的故事讲给布鲁日织蕾丝的老奶奶
京剧登上迪拜哈利法塔
150部原创IP ,每部作品均可做成舞台剧、微电影
传播戏曲,本是关键。在“新国戏”创立之初,为了抢占市场原创IP,伊曼和她的团队一直埋头于剧本的创作。到目前共积累出150部原创IP,每部作品都可以做成舞台剧、图书,拍成微电影或者展览等周边产品,市场潜力非常巨大。
“剧本首先要有传统戏的精髓,又要有与观众产生共鸣的新元素。”吕固亮说,纯粹的戏曲演出必然能吸引一批老票友,与时尚结合才会有大众市场,让原本不懂戏的年轻观众愿意看,从中 积累戏曲知识,才有戏曲发展的可能。
做戏仅仅是“新国戏”的尝试之一。李伊曼告诉我,时下的年轻人不熟悉戏曲,就要从他们喜欢和熟悉的方式入手,比如他们喜欢去咖啡馆、喜欢看舞台剧,“新国戏”就从图书、展览再到微电影、舞台剧,尝试用他们熟悉的形式,润物无声地去传播戏曲。多年来,“新国戏”还出版了《中国戏曲梦》等配套图书和杂志,收获了一大批新“粉丝”。
与滴滴、美国三大上市公司合作
“新国戏”还加入了戏曲进校园项目行列,先后走进了北京黄城根小学、奋斗小学、北大附中、北京大学外语学院等,并在大观园戏楼开展戏楼体验活动,吸引青少年走进戏楼,了解戏曲。今年,更是推出暑期京剧夏令营活动,让更多青少年了解京剧,汲取传统文化和价值的精髓。
在北京大观园戏楼每年都会上演百余场戏曲演出,观众中不乏很多年轻的面孔,走进梨园听戏也成为时下年轻追捧的潮流。值得一提的是,在国内,“新国戏”与滴滴达成合作,在国外,更是与三大美国上市公司——凯撒娱乐集团(美国)、昌荣传播集团(中国)及猎豹移动(中国)达成了全方位深度合作,在美国推出的纯英文自媒体上线1小时便收获127万次点击。如今,不少美国朋友到北京旅游,都要把到大观园戏楼听戏作为必选项目。
新国戏艺术中心上演的骨子老戏《朱砂痣》
开发戏曲视频类真人秀节目“i囍·i戏”
“新国戏”在国内取得良好成绩之后,伊曼和她的团队开始放眼国外,将戏曲艺术放置在世界的语境中进行解读。伊曼向我介绍,在新国戏的众多项目中,2016年5月发起的“中国戏曲梦之队拉斯维加斯之旅”正式拉开了新国戏的国际视野。
戏曲梦之队抵达拉斯维加斯
新国戏还自主开发了一档《i囍·i戏Tell The World Who You Are》的视频类真人秀节目。每年“新国戏”团队会到全国各地挖掘剧种,经过筛选后,将有价值的剧种和相关戏曲表演家,纳入到“中国戏曲梦之队”,输出到国外进行戏曲文化的交流和表演。
伊曼告诉我说,“i囍·i戏”戏曲真人秀节目集结了国内戏曲表演领域的实力和颜值担当演员们,在导师的引领下完成戏曲海外的传播任务。戏曲真人秀面向的是中青年精英观众群体,在视频录制中,为了探索戏曲文化,会跟随戏曲从业者台前幕后、戏里戏外的生活进行真实再现。向人们展示国人与戏曲的渊源和情愫。
据伊曼介绍,戏曲真人秀已经在美国等很多大城市展开了活动。除了海外真人秀的推广外,“新国戏”的海外活动还包括座谈会、演讲和演员示范等,通过各种形式将中国传统戏曲传播到国外。
意大利喜剧与戏曲的碰撞、探索
与美国凯撒娱乐集团高层会面
武旦准备登上拉斯维加斯城市最高点
让年轻人爱上听戏,变变变变
为什么叫“新国戏”?李伊曼告诉我,戏曲是中华的文化之魂,称为国戏名副其实。而”新“体现在剧目创新、传播手段创新、市场化手段创新,老戏曲唯有采用新的模式才能有生命力,才会经久不衰。“新国戏”所要做的,就是以新模式带动老戏曲的市场影响力,尤其是培育年轻市场。
“我们的戏不是给戏迷看的,是给普通大众特别是年轻人看的,他们看到这些戏可以对戏曲有一定的了解。让戏曲融合在潜移默化的接触中,从而拉近戏曲和当代青年人的距离。”伊曼表示,她始终将“新国戏”的初衷牢记于心。
借助“新国戏”的项目,伊曼和她的团队开启了传统戏曲跨界创制的行动,将戏曲骨子老戏创制成当代戏剧。推出了中国首部戏曲深度跨界的时尚剧,第一次尝试将“骨子老戏”《通天犀》的理念、美学和情节植入当代职场生活,老戏中的“草莽精英”变成了“传媒精英”,老戏中的“资深侠士”变成了“资深主编”,为戏曲找到了老戏迷外的新观众。
当我问及为什么“新国戏”可以吸引年轻观众时,伊曼告诉我,她非常喜欢搭档吕固亮说的那一句话“世界上分成两种人:喜欢戏曲的人和还不知道自己喜欢戏曲的人。”在宣传活动中,伊曼都会把这种观念普及遇到的每个人,她希望年轻人可以试着走进剧场,爱上戏曲。
比利时漫画家绘制林黛玉贾宝玉
到2025年,全国每年的戏曲消费可升至100个亿
“新国戏”也一直在探讨如何借助互联网的翅膀来推动传统戏曲艺术的传播。在探索过程中,李伊曼意识到不能孤立互联网本身的属性,同时也要抓住戏曲艺术的特质。
多次的海外演出,“新国戏”摸索出了属于自己的一套宣传策略,根据“新国戏”本身的特殊性,打造了一款“互联网+戏曲”的传播模式,结合线下剧场、戏楼等实体空间,并将海外拍摄的素材经过包装后,专门开发了一款“i戏”戏曲文化娱乐APP,通过多维度传播戏曲和文化。自APP上线以来,受到了很多戏迷和广大年轻人的喜欢。
i戏软件截图
李伊曼告诉我说,“我们是行业内唯一一家不需要政府拨款,完成了自我造血功能的企业。从业七年,我一直倍感孤单,我希望能有更多的同行者进入这个行业。我们的目标是:到2025年,全国每年的戏曲消费达到100个亿,90、00后每人每年花在戏曲上的资金达到2000元。对于这个目标,我们很有信心。”
2017年对于李伊曼和“新国戏”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年,在这一年他们计划与五大院团联合推出100场戏剧专场演出,目前已经启动;接下来,他们希望实现剧目的工业化生产、戏迷粉丝的互联网化管理、优秀剧目的海外输出三个目标。最近几年,国家对传统文化的扶持越来越大,市场也越来越成熟。“中国戏曲的当代传播是一个值得奋斗一生的事业。”李伊曼自豪的说。
为了不后悔
生于80年代的李伊曼是一位非常怀旧的人,她喜欢看老电影,喜欢听老唱片。但是她也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对于时下年轻人中流行的的玩法也能迅速的融入。开朗、亲切的性格,让她结实了很多朋友。
伊曼说,每个女人的最佳时期不一样。她在20岁时玩耍、留学、游走世界;30岁创业,建立了新国戏;40岁之后回归个人生活是一个很好的状态。伊曼也坦言,她是一个家庭观念特别重的人,虽然现代社会赋予了女性更加自由的权利,但是回归家庭依然是她想要的最终归宿。而创业就很难顾忌家庭,我问伊曼后悔吗?伊曼说她从来不后悔。她说一个人的寿命是有限的,有些事情现在不去做可能一辈子也不会做了,为了不让自己后悔,她毅然选择了创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