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晁明
编者按:摄影作为视觉呈现的主要手段,在影视剧中承担了重头戏,近期以暗黑悬疑剧情和冷峻视觉调色的《无证之罪》颇有中国版《罪夜之奔》的风范。今天剧中的摄影指导晁明为我们带来了整部剧历时6个月的摄影创作过程。
晁明,曾跟随丁晟导演御用摄影师丁豫,参与《解救吾先生》《铁道飞虎》等电影的拍摄。
悬疑剧向来是观众喜爱的影视题材,无论是躲在黑暗里的希区柯克,还是推理女王阿加莎,他们的影视作品都有一种长久不衰的魅力。
近年来,这一类型的影视剧在国内的发展亦可谓方兴未艾,如网剧《他来了请闭眼》、《心理罪》及电影《心迷宫》等都给观众带来关于悬疑方面的惊喜。
那什么是悬疑剧呢?悬疑剧以有悬念的情节让观众感同身受,使之随着故事的发展而思考,又随着结局的真相揭示而恍然大悟,给观众带来较为强烈的情绪起伏与心理冲击。
所谓的悬念展示在《无证之罪》中就是,只需要通过主角的一个眼神,一个回首,甚至一个简单的空镜头——这也是悬疑剧最大的特点:通过环境氛围的渲染来体现故事的进程。
一个精妙的故事是悬疑剧的核心。如何将它转换成视觉画面并给观众更好的观感,则是我需要思考与探索的事情。
剧本来定调,摄影靠设计
2016年6月,第一次拿到《无证之罪》剧本的故事梗概,不难看出所有的案情都围绕着情字展开,而环环相扣的犯罪将剧中的人物联系在一起。
前期筹备阶段,我从摄影的角度分析,如何营造出剧中人物是把自己内心藏起来这样的感觉。提出通过长焦镜头拍摄,压缩背景环境,突出人物的背影的建议。
美剧《罪夜之奔》,很好地营造了人物的神秘感,这种感觉很像我们的剧。其中摄影大量运用了长焦镜头,甚至在车戏里,也不用广角拍摄。
因为故事梗概的节奏感觉每个案件之间衔接紧凑,我建议导演可以用固定镜头拍摄,记录人物的变化。
但读了第一集剧本后,发现有很多对白很难处理接近全片的预设风格。比如当刑警队得知杀人犯再次杀人,回到警局继续讨论案情,这场戏的剧本完全没有了之前梗概里的那种压抑和神秘。
和导演沟通之后,后来从场景美术设计,到摄影的运动、光效的布置做了调整,使得演员在这样的环境里自然而然选择更内敛压抑的表演。
黑夜中的哈尔滨
对于拍摄地点的选择,我、美术和导演认为冬季的北方城市更适合。之前曾提到重庆,和原小说发生的南方城市杭市,但这些很难表现出冷静杀人的那种状态。最后确定了哈尔滨作为片子的拍摄地。
哈尔滨在近代史中的特殊地位使其具有中西结合的风格,既有工业区,又有大量的巴洛克教堂建筑群,使其非常多元化。
剧本中,有一个承担重要场景的律师事务所,看了写字楼里的办公室,我和导演都觉得少点什么,之后在即将拆迁的建筑群中发现一个符合条件的店铺,于是在这里实景改出一个律师事务所。
工业区又是哈尔滨另一个印象。在这些大型设备厂房之间,一个人的藏身非常容易,于是我们定了一个内燃机厂和一个弹簧厂,作为两个神秘杀手现身的地方。
我们第一次看景,对雪后哈尔滨的夜景印象深刻。除了街道和积雪,大面积被黑色吞噬。为了保留住这种真实的黑色,我和导演决定这部戏的夜间外景不需要吊月亮灯,不做月光效果。
专业设备的选择,冷峻视觉的呈现
接下来就是对器材进行的一系列测试。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做到通过压缩空间而制造出压迫感,想到了变形宽银幕镜头,在画面中通过镜头焦距的选择,使得它有比普通镜头更强烈的压缩空间而带来视觉上的压迫。
我在预算可接受的范围内寻找国内的变形宽银幕镜头。感激中影器材公司,我拿到了第一套镜头Kowa。在中影器材公司的协助下,我拿了一套up镜头做对比,在一个地下车库做了简单的试片。我们发现变形宽银幕镜头更符合片子的风格。
在摄影机的选择上,因为alexa卓越的稳定性,以及对于低照度的优异表现,足够用来调整的宽容度,我们很容易的选择了alexa xt,同时考虑到了小空间使用的可能性,也租用了一台alexa mini。
通过布光来烘托环境和展现人物
拍摄过程中,对灯光的控制,希望偏自然,回避人工的修饰感,并不会过于强调主体,而是关注主体与环境的一种整体气质,所以照明很多时候就是在调整自然环境中反差和质感不足的部分。
在场景的区分上,通过冷暖区分,贫民区用暖光源,富人区用冷光源,做出大环境的区别。片子夜戏多,通过光比控制大反差的同时也使用了不同色温的照明设备。
人物的做光,依据的是自然光效,但也做出一定反差。人物的大光比设计,表达出他们内心隐藏着自己的心思,同时也揭露了一部分真实的自己。
比如骆闻,我把他分为3个阶段,用三种不同的光线来区分。骆闻独自一人的时候喜欢将自己藏在阴影中。刚见到郭羽和朱慧如的时候,他是掩饰自己的,所以我用一种半剪影的形式表现骆闻,面对社会的时候需要以一个好人身份出现,偏大反差处理。最后是被发现他的行为以后,他以真实的自己示人。
剧中的黑色并不是单一呈现的效果,监制韩三平提到“这个画面的黑色很有层次”,严良的黑是背光和服饰而自然形成的,骆闻的黑则是隐藏在角落里的神秘,房内背景的黑则是透着灰暗的基调。
拍摄细节见巧思
拍摄几天后发现,演员更需要摄影机的运动去帮助他完成想要表达的情绪。每个演员都有对表演不同的认知,因此根据演员的表演方式并和演员导演不断沟通后,才能为每一场戏选择最合适的运动方式。
拍摄过程中,自己习惯加入了很多特写。比如手的特写。通过手、皮手套、冰块、血迹,带动了剧情的关键点体现出悬疑剧的悬疑特质。特写和细节是“悬疑”的代入感,另一部分是背影,给了观众更多想象的空间,因此拍摄中使用了很多背影的镜头。
如何拍好重场戏
最大难度的一场重头戏是黄毛被朱慧如和郭羽杀死在松花江冰面上。
摄影机穿戴上专门的保温套,使其不停的保温加热,保证机器处于开机状态。幸运的是所有的器材都非常稳定。这得益于之前的试片,考虑了足够多的可能性。
其次是光效,首先排除了效果不明显的月亮灯,于是在桥上的装饰灯上做文章。这场戏我将它分4个时期——朱慧如来到桥下进了黄毛的面包车;黄毛强暴朱慧如,朱慧如逃出车;黄毛追上朱慧如和赶来的郭羽误杀了黄毛;骆闻出现帮助他们。
当黄毛在面包车里袭击朱慧如的时候,做了一个光效变化,模拟旁边的铁路桥上的火车光效。当朱慧如跳下车冲向车头,利用大灯做强烈的逆光光效。
当误杀以后一切变得寂静,只有车灯照着他们。骆闻从车旁出现,从一个纯剪影变成半剪影出现在他们面前。
运动上,在朱慧如上车前用的稳定器跟拍,上车后为了表现出朱慧如不安的情绪,所以变成肩扛固定的方式。当朱慧如冲出车的一瞬间,改成了用8米摇臂快速跟拍,看着相对稳定,但速度感非常强。当黄毛压住朱慧如,再次改回肩扛跟拍,直到杀死黄毛后,变回固定镜头。最后全场拍完,长松口气,整体看后达到了紧张情绪递进的效果。
结语:每一部好作品背后都是无数人的辛苦,但是我们愿意为了一部好作品去努力和奋斗。在哈尔滨的两个月拍摄过程中,由05本科同学们担任制片人、导演、摄影、美术、录音、剪辑。我们克服了种种困难,一遍遍尝试,一遍遍改进,最终有了现在这样的效果。
但是人无完人,同样作品也无绝对完美的作品,或许这部作品中我们还存在一些不足,但是以后的每一步我们都会走得越来越扎实,越来越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