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光线传媒以9.999亿元的价格,平价受让光线控股持有的猫眼文化11.11%的股份。交易完成后,光线控股和光线传媒将合计持有77.4%的猫眼股权。显然,此举与猫眼独立上市存在着或明或暗的关系。
事实上,自7月开始,猫眼与微影合并的传闻不胫而走,微影时代内部进行小范围裁员的消息,也让这宗合并交易扑朔迷离。据报道,猫眼收购微影时代部分业务的合并案将于9月中旬左右公布。
微影时代和猫眼的合并将打破在线票务行业三足鼎立的局面,猫眼电影将娱票儿和格瓦拉收入囊中,市场份额提升至50%,还获得了微信和QQ在线的入口支持,与淘票票形成两强对抗局面。
淘票票暑期市场份额排名第一
经历了前几年的“票补大战”,在线票务市场淘票票、猫眼电影、微影时代“三足鼎立”的格局逐渐明晰,三家票务平台合计占据在线票务市场近九成的市场份额。
据易观发布《2017年暑期档电影市场观察》显示,暑期档期间,淘票票以30.94%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猫眼电影和娱票儿分别以29.72%和21.84%紧随其后,百度糯米下滑至9.71%,格瓦拉以及其他票务平台的市场份额共计7.8%。
易观的报告认为,2017年暑期档,互联网企业表现亮眼。头部厂商一方面增加合作影片数量,并以精准选片能力带动出票量,另一方面仍以自有大数据为核心,大力帮助影片优化排片,增强宣发。
整体而言,淘票票平均票房量在所有厂商中位列第一,表明其选片能力较强。娱票儿今年暑期档投资和主控发行的两部影片中均取得了不俗成绩。
暑期档,淘票票和娱票儿与猫眼电影在合作影片上拉开了差距,猫眼电影合作影片中票房过亿的电影仅有3部,且没有作品进入5亿阵营。这也是首次猫眼电影被拉开差距。
微影猫眼整合步入尾声
眼看着阿里的淘票票坐大,猫眼与微影是否会上演一出“联吴抗曹”的戏码?
日前,光线集团内部的股权受让,也被认为是在为猫眼微影的合并做准备。投资完成后,光线传媒持有猫眼文化30.11%的股权,光线控股则持有猫眼文化47.02%的股权。而光线控股是光线传媒的控股股东,外界猜测此番股权受让意在加强光线传媒对于合并后猫眼的掌控权。
业内人士表示,微影时代和猫眼的合并将打破在线票务行业三足鼎立的局面,猫眼电影将娱票儿和格瓦拉收入囊中,市场份额提升至50%,还获得了微信和QQ在线的入口支持,与淘票票形成两强对抗局面。
这样的分析并非没有道理,选择这个时机合并,对猫眼来说,正是一举三得的难的良机。
为何选择此时联姻
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首先,市场低迷,对标企业陷入低谷,并购成本低。猫眼的大股东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对合并后的主控权志在必得。而微影在一年的曲折中,耗尽了腾讯的耐心;腾讯急需寻求在线票务市场的新的扩展方式;业内对企业的认知也陷入低谷。从股权市场看,2017上半年,影视产业正经历近年来罕见的低迷,麻辣娱投统计,今年上半年,传统影视领域仅完成14起股权融资,涉及资金仅有16.82亿元。在内外因素的双重夹击下,微影在谈判桌上的牌面着实不大。
其次,充实光线传媒财务报表,为猫眼独立上市埋下伏笔。根据光线传媒受让猫眼股份的公告,猫眼在2017年1—5月净利润7312.58万元,总资产有15.53亿元增至19.53亿元。经过受让,上市公司光线传媒持有猫眼的股份超过30%,能够计入利润表中,丰富上市公司的报表内容。另一方面,猫眼早前便有过独立上市的流言,通过光线传媒增持,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后期与微影顺利合并且占主导地位,上市估值不可限量。
最后,实现光线独立之梦,稳固影视领域头部地位。对王长田而言,摆脱BAT的阴影,布局从原创、策划,到创作、发行全链条的稳定头部要素是情怀,也是商业。尽管阿里仍是光线的第二大股东,但从光线传媒2016年收购猫眼开始,在在线票务这个领域,光线与阿里已经离心离德了。与微影合并之后,在线票务市场只余新公司与淘票票两家寡头。
江湖霸主位子早已换了几轮
但即便是如此,也没人能说得清,未来走势如何。因为这些年,票务在线平台的发展实在是太快了。
去年,在线票务平台掀起了一场猛烈的烧钱票补大战,有人戏称“除了拼爹,更要拼家产”。如今,江湖霸主的位子早已换了几轮。曾经的霸主格瓦拉——市场份额已经滑出前四。
而在线票务的市场实际上已经看到了天花板,即使是中国电影票房到达600亿元,单靠3块钱的服务费,这个市场份额也就只有不到50亿元左右,顶多只能容纳2-3家公司,巨头们已经在努力转型往上游产业链发展。
伴随着这场在线票务平台争夺大战尘埃落定的,还有那些排在长尾上的小平台,如时光网、豆瓣电影等,它们日渐式微。
疯狂票补 不应战即等死
若从线上线下的市场分割角度观察,2013年,互联网售票仅占电影票出售市场的8%,而到了2014年,份额迅速增加到45.8%。今年第二季度的数据则显示,在线出票量比重已达到84.8%。换句话说,线下院线柜台的出票仅为15%左右,地位岌岌可危。
但考虑到场景消费的实际情况,在线电影票务市场能够攻城略地的空间不多了,市场增量见顶,用票补“奶”出的消费习惯已经形成,无论是市场份额的边界,还是“烧钱”形式的非正常竞争手段,都让竞争者继续用大力度票补的方式达成近乎垄断的市场地位目标,显得难以为继。
谁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外卖领域的美团、大众点评和饿了么,打车平台滴滴和快的,共享单车摩拜和OFO的烧钱大战无一不走向了AT双寡头之争,而前两者在经历惨烈的高额补贴竞争后,都最终完成了双寡头合并。
所以,当市场趋近饱和,寡头之间、共同的股东不愿再发生内耗后,要么在份额上进行业务合并,要么在业务上开始差异化竞争。
未来产业布局在哪儿?
有前微影时代员工透露:“电影票是用来带量的,纯亏损,卖电影票根本不赚钱。”而力图转型的微影时代CEO林宁也曾反复强调“微影向来都不只是一个票务公司。”另一方面,王长田,则曾表明态度“猫眼作为一个纯粹的售票网站前途是有限的,票房总量有限,一定会有天花板,还会被分割,猫眼的商业空间必须拓展,为公司找到另外一个业务支撑。”
从目前来看,微影的确是在践行业务拆分、产业链衍生和投资三种跳出票务收入的转型战略。去年9月,其推出“娱跃”品牌,包括影业制作、发行两方面。林宁曾公开表示包括《长安十二时辰》在内的十个项目正在推进。
董事长和CEO双肩挑的俞永福,在今年上海电影节就谈到:“阿里影业不想做传统电影公司,阿里影业定位为基础设施公司,在我从业期间会非常坚持。对上游内容公司来说,我不会作为竞争者出现。”淘票票总裁李捷则表示,“淘票票已经不再在意出票份额的大小,下一个目标是如何成为中国电影互联网营销平台。”
双方的阶段性目标虽有差异,但无可否认,从单一的电影票务转向演出、体育赛事售票,从下游售票转向上游制作发行,或是发挥自身掌握的海量用户数据画像优势,充当各种toB(面向企业)、toC(面向普通客户)的通道,亦或是构筑兴趣小组、粉丝社区,是在线电影票务电商不甘于被定位在工具上的共识。至于他们是否会在差异化竞争后再次狭路相逢,只有时间才知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