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六堡茶界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企业。始于上世纪50年代,跟随历史跌宕、数次改制,承包了大半个世纪的六堡茶发展史,也垄断了数十年东南亚和国内港澳茶客们的味觉口感记忆。
这也是一家“年轻”的企业。它从外销转向国内的市场,其实也才不到10年时间。无论是品牌,还是产品,在这个已经百花齐放的崭新市场,它依然在摸索中,不断寻求突破。
梧州中茶,一个60多年历史的新企业。今天我们要聚焦的,是这个崭新时代背景下的,在这里奋斗的一群人。
他们有的是整个青春贡献这里的“老板凳”,有的是毕业没好久的“新血液”,有的是专业做茶若干年的行家里手,有的是“半路出家”的跨界精英……因为六堡茶,他们走到了一起。他们讲的是他们的工作、他们的困惑,但我们也从中看到了行业,看到了变迁。
文章较长,我们分为上、下两集,细细道来。
从一个产品吃天下,到每月都有新品出
谢加仕:总经理助理、产品部经理
主要技能:原料采购、产品开发
1994年一毕业就进入到梧州中茶的谢加仕,算得上是整个公司的中生代。那时候梧州中茶还叫“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广西茶叶分公司梧州支公司”,除了六堡茶,还有绿茶、红茶和其他非茶特产的出口部门,谢加仕主力做茶叶的部分。
▲ 90年代,谢加仕(左一)考察越南茶园
从采购、加工、发酵、拼配、陈化、销售、售后……全部生产流程一条龙,那时统统都要负责。而进入新世纪以后,市场的方向逐渐转向国内,销售重点转移国内,而整个企业的生产分工细化之后,谢加仕开始主要负责产品的研发。每一年的年底根据这一年的销售量、库存量以及市场的表现情况和趋势,定好第二年的产品计划和采购计划。
而六堡茶比较特殊的一点,是加工期比较长,往往有2~3年(因为包括了陈化),所以今年的原料采购,往往是为后几年的原料使用来做准备。
采购原料以内含物质丰富的春茶为主。每年春茶季,梧州中茶会向常年合作的茶叶供应商发出邀请,请他们寄样过来,通过审评,确定品质和价格水平符合要求,再下订单。来货要通过严格的质检和感官审评之后,确定内质,以及农残、稀土都符合标准,方能入库。
跟90年代出口为主的毛茶采购相比,谢加仕坦陈,以前主要看价格,现在更多是看内质了。“以前采购特级原料较少,出口要的是价格便宜。现在却是以特级一级为主,甚至还有高山古树、高山大树原料,品质上的要求高了很多。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消费者更重视品质和品牌。”
而现在每年下产区的次数,也比以前多了很多次,“做调研,了解行情。这么多年,通过评估、考核,供应商也换了很多拨,要发展新的供应商,否则在原料上就没有竞争力。”
2012年以来,为了适应新的市场,梧州中茶的新品推出也越来越频繁。“基本上现在每个月都有产品推出。”
“除了前一年的产品计划,还要根据现有的库存,审评它是什么样的口感特点,然后考虑用什么样的形式、定位、包装,突出它的产品特点,比如是槟榔香,还是窖香,或者花香等等。”
90年代那种有许可证保护独家经营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而新时代的消费者追求方便快捷,消费观念快速更新和迭代,为了能做出一个好产品,也让谢加仕绞尽脑汁。
“有时候很用心地推出一个产品,自认为这个产品品质很好,但销售却不太理想,那时还真的挺难过的。”“六堡很特殊,产品工序多加工期长,知名度不高,也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对于喜欢创业与跳槽频繁的当代青年而言,可能已经很少有人能理解这种一毕业,就把青春全部给予一个企业的择业观。而对于谢加仕而言,这是他们那个时代人的精神。在他看来,这个企业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营生的单位这么简单。“这种感情就是,能做出一个好产品,让经销商满意,消费者满意,真的是打心底的高兴。”
“如果满分是100,我现在还只有50。”
肖思思:产品部经理助理
主要技能:拼配、审评
作为一个湖南妹子,肖思思家乡其实就是另一个产黑茶的大省(安化黑茶)。但是她却在大学毕业的时候,机缘巧合,来到了梧州,这个六堡茶的故乡。虽然大学学的就是茶学,但肖思思坦陈,关于六堡的一切几乎都是在梧州中茶一点点积累的。而在这里已是第三年,她认为现在最大的工作难度,还是对六堡茶的了解,远远不够。
拼配,是形质不一的茶叶,在人的作用下的一次生命升华。有了拼配,茶叶才有口感的圆融交汇、香气的层次叠进。
拼配,也是每一个大企业的技术核心,是保持质量稳定、产量提高的一个关键工艺。科学、精致而稳定的拼配,是造就每个品牌口味风格和品牌辨识度的基本功。
而能够胜任拼配的人,不但需要具有高度的审评知识和能力,也需要对不同区域、不同等级、不同季节、不同年份、不同发酵度的海量原料的掌握和识别能力。
“所以我在工作前期也记录了大量的数据,才形成了现在还只能说是大概的认知。”肖思思说。“从拼半斤到一斤的小样,到100公斤的中样,再到工厂制作的大样,以及陈化后的原料的再拼配……多次的审评与拼配都是贯穿在一批原料从进厂到出厂的始终的。”
“原料有等级的区分,但绝对完美的原料是没有的,而拼配的工作其实就是扬长避短。”
而拼配这门技艺考量的也不仅仅是适口,成本的控制、水浸出物等指标的合格、可供应市场的茶叶数量、今年和去年,这一批和下一批的口味偏差……这些都是拼配这项工作所需要克服的重重困难。这是一个时间沉淀下来的技术,只有通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品饮和积累,才能得到最丰富的经验和最平衡的掌控。
最后,我们让肖思思给她现在的工作经验打分,满分100分,她想了想,“还是50分吧。”
经验,也是在不停更新中
蔡一鸣:副总经理
技能:关于六堡茶工艺的一切
听蔡一鸣讲梧州中茶的历史,讲六堡茶的工艺,恐怕三天三夜也不一定说得完。茶叶统购统销时代磨炼出来的老一辈茶人,几乎都是“全能王”。收购、生产、销售出口,无一不精。红茶、绿茶、六堡茶,无一不晓。蔡一鸣就是这样一位“活的历史”一样的人物。
▲ 蔡一鸣出访马来西亚客户“联隆泰”
而冷水渥堆发酵这门始于梧州中茶、今天推及六堡大厂茶界的工艺,在他的眼中也是一直在摸索中变化的。“早年间发酵时间只有几天,国外客户认为不够深,就延长到了四十多天、五十多天。”
“后来一点点掌握,知道了春天嫩度高的茶,要加多少水,到什么温度才会起果香味。”
“知道了通过水分、温度、水色,三个指标,基本可以控制大部分。”
“茶黄素、茶红素的比例要在什么程度,是更合适的。”
这样一点点地试探摸索和经验更新,直到今天也没有停止。“因为今天的原料又跟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了。”
“过去的原料便宜,更粗老,渥堆重水,而现在原料嫩度越来越高,必须要分次、分层加水,更精细化地升温、控温,才能保证好原料能得到好的处理。”
“高端茶也不会更重地发酵,反而是要放得更久一点,这样香气才会更好,层次更多。”
可以说,在六堡茶的生产工艺的积累而言,蔡一鸣是几十年的一线生产实践中,硬桥硬马、稳扎稳打过来的“经验派”。
而今天,为了适应新厂投入使用后的自动化生产,梧州中茶也成立了专门的科研小组通过色谱、温度曲线、水分计算等数据的搜集和验证,来一一对应渥堆过程中的每个时间点的变化,试图用更科学的手段解决全机械化生产后的渥堆的标准化问题。
对此,曾于70年代供职茶科所的蔡一鸣也思想非常开通,“我以前也是搞科研的嘛,也明白人工虽有人工的好,但这大趋势还是要更加卫生、更加自动化、不落地生产的发展。”
但末了,他顿了顿,还是加上一句——“但真正做得好的,还是看经验。老师傅一摸一闻,就知道发酵到了什么程度。”
“看茶做茶”、“看天做茶”的智慧,是任何一本制茶教科书、任何一个科学技术目前都无法完整涵盖的,但在蔡一鸣的大脑中,始终可以。他是梧州中茶历史变迁的见证人,也是一个茶业时代的缩影。
传统和现代,不矛盾
刘智超:加工厂厂长
主要技能:各个生产环节的管理和统筹
对一个现代企业而言,茶叶的生产既需要传统专业的技术与把关,也需要科学与现代化的管理与统筹。梧州中茶显然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
老一辈的有丰富生产经验的制茶师傅是茶厂的技术核心,而具有现代化企业管理思路和精细化管理经验的“新血”,则是一个老茶厂迈向新时代,并保持生命力的新鲜推动力。刘智超就是这样一个从广汽本田,转向梧州中茶的“业外人士”。
从输入一个程序,就能基本掌控整个全机械化的汽车的生产线,到每一个步骤都要人工参与,都要人的心思注入的六堡茶的生产线。
从一个现代化“外企”,到一个改制后的国营老厂,这个跨度和转变不可谓不大。刘智超从贯穿到生产全过程的质检工作做起,用了2年的时间,最终完成对六堡茶整个生产流程全部环节的掌握与理解。
今天的他,需要负责的是全厂的生产安排,每一个生产环节的管理,以及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沟通与衔接。怎样排兵布阵、安排工作、讲述每一个工序中的管理要点,条理清晰的刘智超侃侃而谈,一如多年深耕管理统筹部门的有条不紊。
而在他看来,这是一个相对冰冷机械,更具人文情感属性的行业,人的因素,始终贯穿其中,但在管理上也成为了最大的变量。
“这意味着,我们永远不会像可口可乐,就一个方子、一个比例,完全的标准统一。‘看茶做茶’的原则,和不同师傅对不同茶叶的处理,会让可能同一批原料最后的呈现,都会有不同的区别。”
这种差异性和不确定性对于强调标准化的刘智超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而他所有原有流程基础上的制度化的创新和管理,也在围绕如何改善这样一个诸多变量的生产过程的标准化问题。
今年年底,新的厂房即将落成并投入使用,而据刘智超透露,两条线路的六堡茶生产届时将同时展开。
▲ 梧州中茶新厂示意图
一方面,全自动的机械化不落地生产,解决大众消费者标准化的需求。同时,全手工的传统工艺,也将被保留,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者需求。
“传统和现代,在茶的领域,是不矛盾的,是可以并存,并为消费者各取所需。”刘智超说。
本文来源于茶语网(www.chayu.com),茶语频道商务合作电话:400-799-3998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