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好莱坞大餐之外,《看不见的客人》们是影市餐桌的多样甜品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好莱坞大餐之外,《看不见的客人》们是影市餐桌的多样甜品

从类型来看,动画、动作、科幻、喜剧等类型,成为非好莱坞进口片最集中的领域。

把动作捕捉玩出史诗感的《猩球崛起3:终极之战》,无疑是近来最受关注的进口片,但在各大影评网站上,观影指数最高的那部电影,却是《看不见的客人》。

这个看起来很奇怪的电影片名,来自陌生的西班牙,要知道,中国人对西班牙的印象,更多来自巴塞罗那和皇家马德里的足球魅力——在电影的版图上,西班牙几乎是没有任何存在感的弱小存在。然而,这部《看不见的客人》,却刮起了银幕悬疑风,其在豆瓣电影上斩获的8.7高分,超过了《猩球崛起3:终极之战》《蜘蛛侠:英雄归来》《敦刻尔克》等一众佳片,成为本档期评分最高的电影。

倘若把《看不见的客人》放在进口电影的视域中观察,会有相当有趣的发现。在《摔跤吧!爸爸》创造票房奇迹之后,非好莱坞电影仿佛在2017获得了空前关注,《银魂》真人版打破日本真人电影的票房纪录,《看不见的客人》也引发影迷热议。这些进口电影中的少数派,已经越来越走出了窄众化的自说自话困境,为更多人所接受。

分账片身份难觅,非好莱坞进口片夹缝中生存

把进口片与好莱坞大片划上等号,或许已成为内地观众无法察觉的潜意识。打开内地票房年度数据库,排名前十的进口片,几乎全部都是好莱坞出品:《速度与激情8》《变形金刚5:最后的骑士》《加勒比海盗5:死无对证》《金刚:骷髅岛》《极限特工:终极回归》《生化危机:终章》……把电影当做意识形态输出工具的美国人,依赖巨无霸型的电影制片公司,早已建立起覆盖全球的媒介帝国。

非好莱坞进口片的弱势地位,有着身份上的天然界限——进口片中的好莱坞与非好莱坞的竞争分野,需要遵循WTO的游戏规则。众所周知,在内地上映的外国电影分为两类,第一是分账片,外国制片方要依据票房收取分成,这一比例已从12%提升到25%;第二类是买断片,即批片,内地发行商以固定价格从海外市场获取,外国制片方不再参与市场分成。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但电影市场并未完全放开,进入长达十年的备忘期,限制每年只能引进20部分账大片;2012年,电影市场争取到5年缓冲期,引进片配额提升到34部,但增加的14部全部给了好莱坞大片。2017年底,旧有的条款即将到期,中国影市进一步开放已箭在弦上。在目前的情况下,好莱坞能拿到14+的份额,在其余的20部电影中,不缺钱的好莱坞“六大”也占尽优势。

而买断片每年限额在30部左右。由于买断片拥有了类似影视投资的商业属性,质量有保证、观众基础好、类型更丰富的好莱坞电影,也是买断片市场的香饽饽。在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电影输出国,配额又有限的情况下,很少能在分账片中获胜的非好莱坞进口片,在批片中的生存同样显得举步维艰,自然处在相当弱势的竞争地位。

数据显示,除了《摔跤吧!爸爸》,2017年上映的非好莱坞进口片中,《最终幻想15:王者之剑》《了不起的菲丽西》《与君相恋100次》等影片,都比不上同档期的好莱坞电影。

印度日本法国领衔,动画动作科幻等成“大宗”

统计近年来在内地票房大卖的非好莱坞进口片,日本、印度、法国等国家组成了“第一军团”,在大银幕上塑造了好莱坞电影之外的光影世界:如2016年年度黑马新海诚动画《你的名字。》,其创造的5.69亿票房至今是日本电影在中国的历史纪录;如搭上2017暑期档末班车的《星际特工:千星之城》,是来自法国名导吕克·贝松的科幻新作;阿米尔·汗所领衔主演的《摔跤吧!爸爸》则是2017年的最大惊喜之一,其12.95亿票房掀起一波又一波对宝莱坞的学习热潮。

相比较而言,英国、俄罗斯等国的电影产品,相较日本、印度、法国要更少一些,处在第二方阵。因为语言与历史的渊源,英国影片往往以英美合拍的方式,登陆内地影市,往往会被内地观众认作是好莱坞生产。俄罗斯则因地缘关系与历史原因,在中国电影届仍残留一定影响。除此之外,芬兰、爱尔兰、德国、比利时、加拿大等国电影,一年一部尚属高频,几乎难以对影市产生较大影响。

从类型来看,动画、动作、科幻、喜剧等类型,成为非好莱坞进口片最集中的领域。日本引进内地的中国电影,动画电影是主力军,如有广泛IP影响力的《哆啦A梦》《名侦探柯南》《航海王》《火影忍者》等系列,真人电影《寄生兽》《银魂》《深夜食堂2》往往在票房上不及动画电影;法国电影有着与本国文化相统一的多元气质,喜剧《九条命》《阿拉丁与神灯》、科幻《星际特工》、纪录片《地球四季》、动作《夺命枪火》等种类繁多;俄罗斯电影则偏爱动作题材,如《暗杀游戏》《火海凌云》等。

题材的限制显而易见。动画作品几乎是小众观影的代名词,对粉丝有强大的观影黏性,但吸引路人观众则需要打破次元壁,很难刮起全民观影的风潮;动作科幻则是好莱坞的专长,其成熟的电影工业更有视听保障,也更容易被人买账;至于喜剧,国产电影多年的深耕细作,已经拥有了海量拥趸,观众又何必舍近求远,去看有文化隔膜的进口片?

丰富影像美学,成熟市场需要价值多元产品

在各项竞争中处于弱势,非好莱坞进口片一直在主流视野之外,困境显而易见;但其在丰富市场类型,调节观众审美口味,引领多元电影价值方面,却有着不小的作用——和保存生物多样性极端重要一样,健康的电影市场和口味日益分众化的观众,同样呼吁千姿百态的电影生态。

价值多元的电影生态,或许能治疗“好莱坞依赖症”。“中仓电影”的增多,是近年影市涌现的一大现象:在中国内地,好莱坞影片取得的票房,竟然超过了其出产地北美。数据显示,“中仓电影”数量在2015年有4部,2016年有8部,2017年已经涌现出《极限特工》《生化危机:终章》《一条狗的使命》《速度与激情8》等影片。《摔跤吧!爸爸》等非好莱坞电影的集体涌现,在平衡内地影市生态上,大有裨益。

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电影市场,或许是非好莱坞进口片的机会。2012年中美两国政府签署《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以五年为期。年底到期之时,增加分账片的数额、提高分账比例等新的备忘录,似乎似然呼之欲出。

进入微小增量时期的中国影市,也面临着较之以往更大的票房压力。在2016年下半年,踩了急刹车的中国影市,为了完成全年目标,几乎“放开”了30部批片的限制,希望用品质更为出众的进口电影来“救市”。《2017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显示,2016年全年的分账片+批片共有93部,总量创下新高。在此情况下,或许有更多批片以“文化交流项目”的名目,进入中国影市。

无论如何,丰富影像美学的非好莱坞进口片,并不需要在市场上逆袭好莱坞。其市场体量决定了逆袭出现的小概率,其意义也并非票房——每天吃好莱坞大餐都会腻,偶尔与小清新的甜品来一次浪漫邂逅,不失为明智的选择。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好莱坞大餐之外,《看不见的客人》们是影市餐桌的多样甜品

从类型来看,动画、动作、科幻、喜剧等类型,成为非好莱坞进口片最集中的领域。

把动作捕捉玩出史诗感的《猩球崛起3:终极之战》,无疑是近来最受关注的进口片,但在各大影评网站上,观影指数最高的那部电影,却是《看不见的客人》。

这个看起来很奇怪的电影片名,来自陌生的西班牙,要知道,中国人对西班牙的印象,更多来自巴塞罗那和皇家马德里的足球魅力——在电影的版图上,西班牙几乎是没有任何存在感的弱小存在。然而,这部《看不见的客人》,却刮起了银幕悬疑风,其在豆瓣电影上斩获的8.7高分,超过了《猩球崛起3:终极之战》《蜘蛛侠:英雄归来》《敦刻尔克》等一众佳片,成为本档期评分最高的电影。

倘若把《看不见的客人》放在进口电影的视域中观察,会有相当有趣的发现。在《摔跤吧!爸爸》创造票房奇迹之后,非好莱坞电影仿佛在2017获得了空前关注,《银魂》真人版打破日本真人电影的票房纪录,《看不见的客人》也引发影迷热议。这些进口电影中的少数派,已经越来越走出了窄众化的自说自话困境,为更多人所接受。

分账片身份难觅,非好莱坞进口片夹缝中生存

把进口片与好莱坞大片划上等号,或许已成为内地观众无法察觉的潜意识。打开内地票房年度数据库,排名前十的进口片,几乎全部都是好莱坞出品:《速度与激情8》《变形金刚5:最后的骑士》《加勒比海盗5:死无对证》《金刚:骷髅岛》《极限特工:终极回归》《生化危机:终章》……把电影当做意识形态输出工具的美国人,依赖巨无霸型的电影制片公司,早已建立起覆盖全球的媒介帝国。

非好莱坞进口片的弱势地位,有着身份上的天然界限——进口片中的好莱坞与非好莱坞的竞争分野,需要遵循WTO的游戏规则。众所周知,在内地上映的外国电影分为两类,第一是分账片,外国制片方要依据票房收取分成,这一比例已从12%提升到25%;第二类是买断片,即批片,内地发行商以固定价格从海外市场获取,外国制片方不再参与市场分成。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但电影市场并未完全放开,进入长达十年的备忘期,限制每年只能引进20部分账大片;2012年,电影市场争取到5年缓冲期,引进片配额提升到34部,但增加的14部全部给了好莱坞大片。2017年底,旧有的条款即将到期,中国影市进一步开放已箭在弦上。在目前的情况下,好莱坞能拿到14+的份额,在其余的20部电影中,不缺钱的好莱坞“六大”也占尽优势。

而买断片每年限额在30部左右。由于买断片拥有了类似影视投资的商业属性,质量有保证、观众基础好、类型更丰富的好莱坞电影,也是买断片市场的香饽饽。在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电影输出国,配额又有限的情况下,很少能在分账片中获胜的非好莱坞进口片,在批片中的生存同样显得举步维艰,自然处在相当弱势的竞争地位。

数据显示,除了《摔跤吧!爸爸》,2017年上映的非好莱坞进口片中,《最终幻想15:王者之剑》《了不起的菲丽西》《与君相恋100次》等影片,都比不上同档期的好莱坞电影。

印度日本法国领衔,动画动作科幻等成“大宗”

统计近年来在内地票房大卖的非好莱坞进口片,日本、印度、法国等国家组成了“第一军团”,在大银幕上塑造了好莱坞电影之外的光影世界:如2016年年度黑马新海诚动画《你的名字。》,其创造的5.69亿票房至今是日本电影在中国的历史纪录;如搭上2017暑期档末班车的《星际特工:千星之城》,是来自法国名导吕克·贝松的科幻新作;阿米尔·汗所领衔主演的《摔跤吧!爸爸》则是2017年的最大惊喜之一,其12.95亿票房掀起一波又一波对宝莱坞的学习热潮。

相比较而言,英国、俄罗斯等国的电影产品,相较日本、印度、法国要更少一些,处在第二方阵。因为语言与历史的渊源,英国影片往往以英美合拍的方式,登陆内地影市,往往会被内地观众认作是好莱坞生产。俄罗斯则因地缘关系与历史原因,在中国电影届仍残留一定影响。除此之外,芬兰、爱尔兰、德国、比利时、加拿大等国电影,一年一部尚属高频,几乎难以对影市产生较大影响。

从类型来看,动画、动作、科幻、喜剧等类型,成为非好莱坞进口片最集中的领域。日本引进内地的中国电影,动画电影是主力军,如有广泛IP影响力的《哆啦A梦》《名侦探柯南》《航海王》《火影忍者》等系列,真人电影《寄生兽》《银魂》《深夜食堂2》往往在票房上不及动画电影;法国电影有着与本国文化相统一的多元气质,喜剧《九条命》《阿拉丁与神灯》、科幻《星际特工》、纪录片《地球四季》、动作《夺命枪火》等种类繁多;俄罗斯电影则偏爱动作题材,如《暗杀游戏》《火海凌云》等。

题材的限制显而易见。动画作品几乎是小众观影的代名词,对粉丝有强大的观影黏性,但吸引路人观众则需要打破次元壁,很难刮起全民观影的风潮;动作科幻则是好莱坞的专长,其成熟的电影工业更有视听保障,也更容易被人买账;至于喜剧,国产电影多年的深耕细作,已经拥有了海量拥趸,观众又何必舍近求远,去看有文化隔膜的进口片?

丰富影像美学,成熟市场需要价值多元产品

在各项竞争中处于弱势,非好莱坞进口片一直在主流视野之外,困境显而易见;但其在丰富市场类型,调节观众审美口味,引领多元电影价值方面,却有着不小的作用——和保存生物多样性极端重要一样,健康的电影市场和口味日益分众化的观众,同样呼吁千姿百态的电影生态。

价值多元的电影生态,或许能治疗“好莱坞依赖症”。“中仓电影”的增多,是近年影市涌现的一大现象:在中国内地,好莱坞影片取得的票房,竟然超过了其出产地北美。数据显示,“中仓电影”数量在2015年有4部,2016年有8部,2017年已经涌现出《极限特工》《生化危机:终章》《一条狗的使命》《速度与激情8》等影片。《摔跤吧!爸爸》等非好莱坞电影的集体涌现,在平衡内地影市生态上,大有裨益。

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电影市场,或许是非好莱坞进口片的机会。2012年中美两国政府签署《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以五年为期。年底到期之时,增加分账片的数额、提高分账比例等新的备忘录,似乎似然呼之欲出。

进入微小增量时期的中国影市,也面临着较之以往更大的票房压力。在2016年下半年,踩了急刹车的中国影市,为了完成全年目标,几乎“放开”了30部批片的限制,希望用品质更为出众的进口电影来“救市”。《2017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显示,2016年全年的分账片+批片共有93部,总量创下新高。在此情况下,或许有更多批片以“文化交流项目”的名目,进入中国影市。

无论如何,丰富影像美学的非好莱坞进口片,并不需要在市场上逆袭好莱坞。其市场体量决定了逆袭出现的小概率,其意义也并非票房——每天吃好莱坞大餐都会腻,偶尔与小清新的甜品来一次浪漫邂逅,不失为明智的选择。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