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影帝的R级新片一副鬼样,为什么北美口碑还很炸裂?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影帝的R级新片一副鬼样,为什么北美口碑还很炸裂?

这是一部地道的文艺电影。

作者:甜叔

我们死后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如果我们死后尚有感觉,将怎样感受这个世界?

《鬼魅浮生》(A Ghost Story),片名听上去像灵异恐怖片,试图回答的却是这样伤感而满富哲思的问题。

它的剧情,简单到没办法剧透——

男主人公C,因车祸意外身亡,死后,他的鬼魂披着白床单,回来探访他的女友M和他的故居。

豆瓣评分7.7

IMDb7.3R级

烂番茄新鲜度92%

Metascore84

主演,是卡西·阿弗莱克(今年凭《海边的曼彻斯特》获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和鲁妮·玛拉(代表作《卡罗尔》《龙纹身的女孩》)。

这是一部地道的文艺电影。

导演大卫·洛维似乎什么都没有做,而只是,虚构出一对鬼魂的眼睛,让它去观察、经历我们这个世界。

这双眼睛看到,一位朋友给M留下字条,要她节哀顺便。

看到,M因C之死陷于哀恸,暴食、呕吐。

——这顿饭M吃了五分钟,鬼魂就静静地看了她五分钟。

还看到,M独身后的日常生活:洗澡、睡觉、观雨、更换床单。

一次,M带了一位男人回家。

C的鬼魂向她传递不满的信号,让一些书飞出书架。

再接着是,M给东西打包,从这座房子里搬走。

走前,她在墙缝中藏了一张字条。

一个新家庭搬进这里:一个女人,和她的两个孩子。

C的鬼魂砸桌摔碗,将这个家庭吓走。

不久后,又有新住户搬进来,在这里举办party。

一位喋喋不休的男人,在party上大谈生命暂存、万物必逝。

再然后,旧宅屋被拆除。C的鬼魂想起来M藏的字条,正打算看,房屋坍塌了。

城市化推进到这块世外桃源,新的办公大楼平地而起。

C的鬼魂爬上楼顶,望着都市的楼群和灯光,放下留恋,从楼上跳了下去。

世界上并不是只有C一个鬼魂。

与C的故居相邻的另一所房子中,也有一个鬼魂。

TA透过窗户与C的鬼魂打着无声的招呼,说在等一个人。

「等谁?」C问。那个鬼魂说TA忘了。

两所房子被拆除后,那个鬼魂说了句「我觉得他们不会回来了」,离开了这个世界。

在C和M搬进这座位于乡间的房子之前,也早就有鬼魂在此处逗留。

当这里还是一片旷野,这个鬼魂曾目睹一个家庭赶着篷车来到这里。

他们生火做饭,然后,为弓箭所杀,直至化为一堆白骨。

C和M的一举一动,这个「年长」的鬼魂无不看在眼里。

M搬走后,他看了M藏在墙缝里的字条,突然便消失,留下坍缩成一堆的床单。

一般的灵异片,鬼魂不可见,人们为这些不可见的力量所惊吓。

这部电影恰恰反其道而行,从鬼魂的视角展开讲述。

因而,我们会将同情投射在鬼魂的身上。

我们感受到他们对尘世的留恋。

感受到他们对于「鸠占鹊巢」的愤怒。

感受到他们彻骨的孤独;因而,两个鬼魂间的无声对话,竟会令我们产生一种奇妙的慰藉感。

最重要的,则是他们对于世事变迁、沧海桑田的无奈。

就这点来讲,中文译名「浮生」两字,用得非常恰当。

这两个字,典源自《庄子》「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一句,意指我们生于世间就像在水面上漂浮。

电影的出发点在死,落脚点则在生。

片头有一条引语,取自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短篇小说《鬼屋》(A Haunted House)——

「无论你何时醒来,都有一扇门轻轻关上。」

显而易见的是,《鬼魅浮生》的整体创意,正是从《鬼屋》那里照搬过来的。或者说,伍尔夫启发了大卫·洛维。

在伍尔夫那篇不足1500字的小说中,一对作了古的夫妇,回到他们的旧屋,寻找他们藏在这里的宝物。

小说末尾,活着的人问这对夫妇——

「啊,这是你们埋藏了的宝贝吗,那心灵中的光辉?」

那所谓的宝物,不是别的,是他们活着时候的欢愉。

C的鬼魂迟迟放不下的,也是这曾经的欢愉——死后,生前的一切都成为欢愉。

影片的形式颇富个性,设身处地地去贴近一个鬼魂可能的感觉。

徐缓的动作,静滞的镜头,安静的声响,躁悸的音乐,都令我们始终犹同置身于一场漫无止境的葬礼。

实际上,无论鬼魂的感觉是什么,我们都不可能正确地模拟出它。

因为,我们谁也没有作为鬼魂的经验。

我们不可能知道,死者对生者的感觉是什么。

创作者能做的,只是用某种感觉去代替这种感觉。

奇怪的是,这个作为替代物的感觉,正好又来自于一个与鬼魂之眼相反的视角。

它就像,如上所说,一个活着的人去参加一个逝者的葬礼。

或者,如同现在的你去拜访儿时的旧屋,找寻和追念消逝了的往事。

那是一种尚存(却必逝)的事物对已逝事物的同情和哀悼。

《鬼魅浮生》带给我们的启示,和上面两部杰作一样,那就是——

即便我们还没有死,我们仍可以为自己创造出一双鬼魂和幽灵之眼。

何况,我们还都是自己过去的鬼魂。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影帝的R级新片一副鬼样,为什么北美口碑还很炸裂?

这是一部地道的文艺电影。

作者:甜叔

我们死后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如果我们死后尚有感觉,将怎样感受这个世界?

《鬼魅浮生》(A Ghost Story),片名听上去像灵异恐怖片,试图回答的却是这样伤感而满富哲思的问题。

它的剧情,简单到没办法剧透——

男主人公C,因车祸意外身亡,死后,他的鬼魂披着白床单,回来探访他的女友M和他的故居。

豆瓣评分7.7

IMDb7.3R级

烂番茄新鲜度92%

Metascore84

主演,是卡西·阿弗莱克(今年凭《海边的曼彻斯特》获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和鲁妮·玛拉(代表作《卡罗尔》《龙纹身的女孩》)。

这是一部地道的文艺电影。

导演大卫·洛维似乎什么都没有做,而只是,虚构出一对鬼魂的眼睛,让它去观察、经历我们这个世界。

这双眼睛看到,一位朋友给M留下字条,要她节哀顺便。

看到,M因C之死陷于哀恸,暴食、呕吐。

——这顿饭M吃了五分钟,鬼魂就静静地看了她五分钟。

还看到,M独身后的日常生活:洗澡、睡觉、观雨、更换床单。

一次,M带了一位男人回家。

C的鬼魂向她传递不满的信号,让一些书飞出书架。

再接着是,M给东西打包,从这座房子里搬走。

走前,她在墙缝中藏了一张字条。

一个新家庭搬进这里:一个女人,和她的两个孩子。

C的鬼魂砸桌摔碗,将这个家庭吓走。

不久后,又有新住户搬进来,在这里举办party。

一位喋喋不休的男人,在party上大谈生命暂存、万物必逝。

再然后,旧宅屋被拆除。C的鬼魂想起来M藏的字条,正打算看,房屋坍塌了。

城市化推进到这块世外桃源,新的办公大楼平地而起。

C的鬼魂爬上楼顶,望着都市的楼群和灯光,放下留恋,从楼上跳了下去。

世界上并不是只有C一个鬼魂。

与C的故居相邻的另一所房子中,也有一个鬼魂。

TA透过窗户与C的鬼魂打着无声的招呼,说在等一个人。

「等谁?」C问。那个鬼魂说TA忘了。

两所房子被拆除后,那个鬼魂说了句「我觉得他们不会回来了」,离开了这个世界。

在C和M搬进这座位于乡间的房子之前,也早就有鬼魂在此处逗留。

当这里还是一片旷野,这个鬼魂曾目睹一个家庭赶着篷车来到这里。

他们生火做饭,然后,为弓箭所杀,直至化为一堆白骨。

C和M的一举一动,这个「年长」的鬼魂无不看在眼里。

M搬走后,他看了M藏在墙缝里的字条,突然便消失,留下坍缩成一堆的床单。

一般的灵异片,鬼魂不可见,人们为这些不可见的力量所惊吓。

这部电影恰恰反其道而行,从鬼魂的视角展开讲述。

因而,我们会将同情投射在鬼魂的身上。

我们感受到他们对尘世的留恋。

感受到他们对于「鸠占鹊巢」的愤怒。

感受到他们彻骨的孤独;因而,两个鬼魂间的无声对话,竟会令我们产生一种奇妙的慰藉感。

最重要的,则是他们对于世事变迁、沧海桑田的无奈。

就这点来讲,中文译名「浮生」两字,用得非常恰当。

这两个字,典源自《庄子》「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一句,意指我们生于世间就像在水面上漂浮。

电影的出发点在死,落脚点则在生。

片头有一条引语,取自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短篇小说《鬼屋》(A Haunted House)——

「无论你何时醒来,都有一扇门轻轻关上。」

显而易见的是,《鬼魅浮生》的整体创意,正是从《鬼屋》那里照搬过来的。或者说,伍尔夫启发了大卫·洛维。

在伍尔夫那篇不足1500字的小说中,一对作了古的夫妇,回到他们的旧屋,寻找他们藏在这里的宝物。

小说末尾,活着的人问这对夫妇——

「啊,这是你们埋藏了的宝贝吗,那心灵中的光辉?」

那所谓的宝物,不是别的,是他们活着时候的欢愉。

C的鬼魂迟迟放不下的,也是这曾经的欢愉——死后,生前的一切都成为欢愉。

影片的形式颇富个性,设身处地地去贴近一个鬼魂可能的感觉。

徐缓的动作,静滞的镜头,安静的声响,躁悸的音乐,都令我们始终犹同置身于一场漫无止境的葬礼。

实际上,无论鬼魂的感觉是什么,我们都不可能正确地模拟出它。

因为,我们谁也没有作为鬼魂的经验。

我们不可能知道,死者对生者的感觉是什么。

创作者能做的,只是用某种感觉去代替这种感觉。

奇怪的是,这个作为替代物的感觉,正好又来自于一个与鬼魂之眼相反的视角。

它就像,如上所说,一个活着的人去参加一个逝者的葬礼。

或者,如同现在的你去拜访儿时的旧屋,找寻和追念消逝了的往事。

那是一种尚存(却必逝)的事物对已逝事物的同情和哀悼。

《鬼魅浮生》带给我们的启示,和上面两部杰作一样,那就是——

即便我们还没有死,我们仍可以为自己创造出一双鬼魂和幽灵之眼。

何况,我们还都是自己过去的鬼魂。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