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箭厂视频】翻滚吧,格斗机器人!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箭厂视频】翻滚吧,格斗机器人!

相比其他玩家动辄好几万的格斗机器人,奔牛Plus的成本只有3000块左右。就连武器,也是用一辆报废吉普车上卸下来的钢板做的。李叔笑着和我说,“照样把他们干趴下。”

从昆明坐上绿皮火车,穿过了无数个山洞,窗外的景色慢慢回归到农业社会,六个小时后,我们到达了河口县——奔牛机器人俱乐部的根据地。

在河口长途汽车站旁的卸货场角落,我们停下脚步,老刘和李叔正在“车床加工”的广告牌下冲我们挥手,那是俱乐部的唯一招牌。

“这是奔牛一、二、三、四、五代。”老刘指了指车床下已经落了一层灰的几个铁家伙,又转身拍拍放在操作台上的一台红色机器,“这是奔牛Plus,我们更新得和苹果一样快。”

从第一代到第五代,奔牛只用了一年多时间,便在中国的FMB赛事里站稳了脚跟,和国内无限制机器人格斗比赛的成长时间几乎同步。

2016年开始,极战FMB(Fighting My Bots)赛事在中国正式落地。相较于传统的机器人展或嘉年华,无限制机器人格斗的科技属性看上去没那么突出,倒更像是一门体育赛事,强调娱乐性和开放性。为了吸引更多人参与,参赛者不分男女老少、社会职业,格斗模式通常也没有太多限制。

老刘既是比赛的铁杆粉丝,某种程度上也是顾问。2015年,《BattleBots》在美国复播,这个收视一度覆盖52个国家的电视节目,吸引了不少机器人爱好者的重新关注,恰好赶上世界机器人大会在乌镇举办,机器人在中国变成了一个热点。网上看到相关视频后,老刘决定创建贴吧和QQ群,把爱好者们聚集到一起。极战团队在国内开办赛事初期,就通过QQ群联系到老刘,从他这里吸取了很多建议。

凭借多年来对机器人格斗比赛的了解和从小玩航模的经验,老刘和李叔的组合在赛场上异军突起,不少名牌大学专业出身的工程师都败在了奔牛的“牛角”下,甚至还曾出现过奔牛以1v5获胜的战局。

别的玩家打造一台格斗机器人动辄好几万,奔牛Plus的成本却只有3000块钱左右。“我们找的都是最省钱的办法,你看它的武器,那是从一辆报废的吉普车上卸下来的一块钢板做的,零成本。”李叔笑着和我说,“照样把他们干趴下。”

李叔是兰州人,原本在国营工厂当工人,下岗热潮前南下云南来到河口,支起了这家“车床加工”铺子。从打磨一个杯子把手,到更换挖掘机的轴承配件,李叔通吃。对于焊接、切割这些,他自然更是轻车熟路,升级改造版的奔牛Plus算是他的得意作品。

奔牛Plus车身呈扁平三角形,后轮驱动,铲型武器前置,让我回忆起了小学时在家看Robot War(《机器人大擂台》)里出现的那些机器人,这台奔牛Plus设计上能够看出前者的影子,并无太多新意。

按照老刘的说法,现在国内选手的路数基本都是仿制国外比较出名的机器人,这样比较保险。那些设计上一鸣惊人的机器人,往往上场就会被KO。

老刘说的并没错,但这也是这项运动发展到今天令人感到些许遗憾的地方。1994年,那位把真空吸尘器改装成格斗机器人的美国人Mark Thorpe,可并不是单单想在这上面打赢别人。

早年的地下机器人聚会里,你能够看到各式各样造型新奇的玩具,大家不太像是在格斗,反而像走秀一样显摆着最天马行空的设计。但越往后来,比赛带给人们的惊喜越小。在不断的比赛摸索中,只有最具战场生存价值的设计被保留了下来——底盘低,梯形或墓碑形机身,机器人越来越相似了。

在国外,格斗机器人是一项发展很成熟的运动。除了前面提及的电视转播赛事头牌Battlebots,通过高昂的电视转播费用为运动持续发展不断注入血液外,即使更为民间的地下赛事,各个战队通常也都有硬件赞助商做支撑。

在中国这一运动还处于初始阶段,它在一年内的快速兴起赶上了机器人这个“时代的风口”,众多机器人相关的科创企业擦亮了眼睛,企业高管们组成战队前来参赛,大学社团也有刚成立的机器人社团可以投入资源……不过倘若风口过后,热度退却,这一运动能否为继,尚无法定论。

极战运动的总经理陈辛提到,格斗机器人在美国是根植于车库文化、有大众基础的。大众基础的意思就是,它不是在高精尖的机器人实验室里做出来的,而是在自家后院车库里捣鼓出来的。父亲手把手教孩子如何使用电钻,记下5000转/分钟的滚筒能够撕碎多厚的金属,以及别嫌弃那副手套太脏,那是你可以生计的东西。

老刘和李叔已经幸运太多,他们还有1958年的车床,邻居是修挖掘机的,也不会嫌他们太吵,他们有自己的车库去做这一切,而大部分国内选手没有这个条件。

这次在广州赛,极战特意邀请了众多国外的格斗机器人战队加入,其中包括来自巴西的60公斤级世界冠军战队Uairror,和他们交手是老刘一直所期盼的。

Uairror是一家持续了20年的俱乐部,根植于一所巴西大学的学生社团,成员们的服役时间也就是在校的读书时间,新加入的大学新生会接替毕业成员的位置,所以一直延续了下来。

“那你们呢?你们打算玩多久?”

在云南时,我问老刘和李叔,但他们俩似乎没听见我的问题,一个检查电路板,另一个拿着锤子对着机器人的钢梁叮叮咣咣。当时我突然觉得,奔牛Plus根本不像机器人,它像一辆红色的老捷达,载着90年代人们的幻想,要从云南的香蕉林开到广州,去会一会从巴西雨林和印度恒河边来的朋友。

车上的两个人,一个年过30,依然握着遥控手柄,琢磨把哪几个键组合成上勾拳;另一个50岁的拍了拍30岁的肩膀,“年轻人,我们到站了。”

制作团队简介

吴国骥:邻居是修挖掘机的,不会嫌他们太吵。

宗鸣:祝李叔早日做出会喷火的super奔牛Plus+。

赵巍:梦到老刘专注于机器人研究把香蕉林送给了我。

陈炜森:祝贺蓝翔学校,可以找新的代言人了。

郭屹:祝愿李叔的ufo早日完成。

温嘉峻:奔牛的最大弹力理论上能把65个我一下弹走。

王梦尧: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勇夺冠军!

厂长语录

“科学技术(钱)是第一生产力”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箭厂视频】翻滚吧,格斗机器人!

相比其他玩家动辄好几万的格斗机器人,奔牛Plus的成本只有3000块左右。就连武器,也是用一辆报废吉普车上卸下来的钢板做的。李叔笑着和我说,“照样把他们干趴下。”

从昆明坐上绿皮火车,穿过了无数个山洞,窗外的景色慢慢回归到农业社会,六个小时后,我们到达了河口县——奔牛机器人俱乐部的根据地。

在河口长途汽车站旁的卸货场角落,我们停下脚步,老刘和李叔正在“车床加工”的广告牌下冲我们挥手,那是俱乐部的唯一招牌。

“这是奔牛一、二、三、四、五代。”老刘指了指车床下已经落了一层灰的几个铁家伙,又转身拍拍放在操作台上的一台红色机器,“这是奔牛Plus,我们更新得和苹果一样快。”

从第一代到第五代,奔牛只用了一年多时间,便在中国的FMB赛事里站稳了脚跟,和国内无限制机器人格斗比赛的成长时间几乎同步。

2016年开始,极战FMB(Fighting My Bots)赛事在中国正式落地。相较于传统的机器人展或嘉年华,无限制机器人格斗的科技属性看上去没那么突出,倒更像是一门体育赛事,强调娱乐性和开放性。为了吸引更多人参与,参赛者不分男女老少、社会职业,格斗模式通常也没有太多限制。

老刘既是比赛的铁杆粉丝,某种程度上也是顾问。2015年,《BattleBots》在美国复播,这个收视一度覆盖52个国家的电视节目,吸引了不少机器人爱好者的重新关注,恰好赶上世界机器人大会在乌镇举办,机器人在中国变成了一个热点。网上看到相关视频后,老刘决定创建贴吧和QQ群,把爱好者们聚集到一起。极战团队在国内开办赛事初期,就通过QQ群联系到老刘,从他这里吸取了很多建议。

凭借多年来对机器人格斗比赛的了解和从小玩航模的经验,老刘和李叔的组合在赛场上异军突起,不少名牌大学专业出身的工程师都败在了奔牛的“牛角”下,甚至还曾出现过奔牛以1v5获胜的战局。

别的玩家打造一台格斗机器人动辄好几万,奔牛Plus的成本却只有3000块钱左右。“我们找的都是最省钱的办法,你看它的武器,那是从一辆报废的吉普车上卸下来的一块钢板做的,零成本。”李叔笑着和我说,“照样把他们干趴下。”

李叔是兰州人,原本在国营工厂当工人,下岗热潮前南下云南来到河口,支起了这家“车床加工”铺子。从打磨一个杯子把手,到更换挖掘机的轴承配件,李叔通吃。对于焊接、切割这些,他自然更是轻车熟路,升级改造版的奔牛Plus算是他的得意作品。

奔牛Plus车身呈扁平三角形,后轮驱动,铲型武器前置,让我回忆起了小学时在家看Robot War(《机器人大擂台》)里出现的那些机器人,这台奔牛Plus设计上能够看出前者的影子,并无太多新意。

按照老刘的说法,现在国内选手的路数基本都是仿制国外比较出名的机器人,这样比较保险。那些设计上一鸣惊人的机器人,往往上场就会被KO。

老刘说的并没错,但这也是这项运动发展到今天令人感到些许遗憾的地方。1994年,那位把真空吸尘器改装成格斗机器人的美国人Mark Thorpe,可并不是单单想在这上面打赢别人。

早年的地下机器人聚会里,你能够看到各式各样造型新奇的玩具,大家不太像是在格斗,反而像走秀一样显摆着最天马行空的设计。但越往后来,比赛带给人们的惊喜越小。在不断的比赛摸索中,只有最具战场生存价值的设计被保留了下来——底盘低,梯形或墓碑形机身,机器人越来越相似了。

在国外,格斗机器人是一项发展很成熟的运动。除了前面提及的电视转播赛事头牌Battlebots,通过高昂的电视转播费用为运动持续发展不断注入血液外,即使更为民间的地下赛事,各个战队通常也都有硬件赞助商做支撑。

在中国这一运动还处于初始阶段,它在一年内的快速兴起赶上了机器人这个“时代的风口”,众多机器人相关的科创企业擦亮了眼睛,企业高管们组成战队前来参赛,大学社团也有刚成立的机器人社团可以投入资源……不过倘若风口过后,热度退却,这一运动能否为继,尚无法定论。

极战运动的总经理陈辛提到,格斗机器人在美国是根植于车库文化、有大众基础的。大众基础的意思就是,它不是在高精尖的机器人实验室里做出来的,而是在自家后院车库里捣鼓出来的。父亲手把手教孩子如何使用电钻,记下5000转/分钟的滚筒能够撕碎多厚的金属,以及别嫌弃那副手套太脏,那是你可以生计的东西。

老刘和李叔已经幸运太多,他们还有1958年的车床,邻居是修挖掘机的,也不会嫌他们太吵,他们有自己的车库去做这一切,而大部分国内选手没有这个条件。

这次在广州赛,极战特意邀请了众多国外的格斗机器人战队加入,其中包括来自巴西的60公斤级世界冠军战队Uairror,和他们交手是老刘一直所期盼的。

Uairror是一家持续了20年的俱乐部,根植于一所巴西大学的学生社团,成员们的服役时间也就是在校的读书时间,新加入的大学新生会接替毕业成员的位置,所以一直延续了下来。

“那你们呢?你们打算玩多久?”

在云南时,我问老刘和李叔,但他们俩似乎没听见我的问题,一个检查电路板,另一个拿着锤子对着机器人的钢梁叮叮咣咣。当时我突然觉得,奔牛Plus根本不像机器人,它像一辆红色的老捷达,载着90年代人们的幻想,要从云南的香蕉林开到广州,去会一会从巴西雨林和印度恒河边来的朋友。

车上的两个人,一个年过30,依然握着遥控手柄,琢磨把哪几个键组合成上勾拳;另一个50岁的拍了拍30岁的肩膀,“年轻人,我们到站了。”

制作团队简介

吴国骥:邻居是修挖掘机的,不会嫌他们太吵。

宗鸣:祝李叔早日做出会喷火的super奔牛Plus+。

赵巍:梦到老刘专注于机器人研究把香蕉林送给了我。

陈炜森:祝贺蓝翔学校,可以找新的代言人了。

郭屹:祝愿李叔的ufo早日完成。

温嘉峻:奔牛的最大弹力理论上能把65个我一下弹走。

王梦尧: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勇夺冠军!

厂长语录

“科学技术(钱)是第一生产力”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