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琼退亦进,北上广女性的独立癖VS九十年代港女台妹的矫情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琼退亦进,北上广女性的独立癖VS九十年代港女台妹的矫情

上一部现象级的琼瑶作品改编,多少人还停留在《还珠格格》?《还珠》后的琼瑶,显得捉襟见肘。虽然试图通过不断改编和翻拍旧作来维持地位,但现如今,真正还能欣赏“你这残忍的小东西”的还能有几人?

作者|谢明宏

编辑|李春晖

我要很多很多的爱。如果没有爱,那么就很多很多的钱,如果两件都没有,有健康也是好的。

大概从《欢乐颂1》开始,以《我的前半生》的争议达到新高潮:在北上广女性的追剧生涯里,琼瑶派逐渐退出了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沉寂”已久的亦舒派。无论是欢乐颂五美,还是子君唐晶这对闺蜜,女观众越来越在乎女性是否足够独立。

“爱之于我,并非肌肤之亲,一蔬一饭,它是一种不死的欲望,是疲惫生活里面的英雄梦想”。这是当代小资们颇为推崇的杜拉斯代人们所诉说的对爱的渴望。杜拉斯在中国的意义,是高逼格的“言情教母”。而曾经的两大教母“台湾有琼瑶,香港有亦舒”中的琼瑶,正在被越来越多的职场女性所摒弃。

上一部现象级的琼瑶作品改编,多少人还停留在《还珠格格》?《还珠》后的琼瑶,显得捉襟见肘。虽然试图通过不断改编和翻拍旧作来维持地位,但现如今,真正还能欣赏“你这残忍的小东西”的还能有几人?

伴随着今夏《我的前半生》的热播,亦舒重新成为北上广职场女性的心头好。她们一面批评着子君“前半生靠男人,后半生靠更厉害的男人”,一面刷着《东京女子图鉴》、《昼颜》、《欲望都市》等外剧,寄望影视作品关照现实,提升女人的独立地位。

而硬糖君记得,多年前,有人写过一本《南京女子图鉴》,又名《金陵十二钗》,作者曹雪芹。

繁华过后方悟荒芜,洗尽铅华才得本真。没过过好日子的曹雪芹,写不出《红楼梦》。经济没发展到顶层,也休想呼唤女性独立。如今北上广的状况,可能恰如九十年代港台。

当北上广女性的独立癖,撞上曾经港女台妹的矫情,映射出的不仅是琼瑶、亦舒的地位变化,还有当代女性在现实与影像中的自我审视。

影视中的女性复苏

当职场女性越来越具有独立意识,而知识女性当中所谓的“剩女”也越来越多,女权主义思潮逐渐流行,相关影视剧也风生水起。但必须注意的是,这些剧集中的女性,经常是穿着新款、干着新事儿,但她们遭遇的甚至她们自己的价值观,都还是几十年前的。

《欢乐颂》中,作为成功女性的精英代表,安迪是不是靠男人上位?小邱和关关在剧中不止一次地讨论,女人是工作好重要还是嫁得好更重要?奇点尊重女性的做法,会被认为是娘娘腔,白主管同时勾搭很多女性却没有人敢站出来揭发等,这种以男性作为主导的价值观,恰恰是当下社会存在各种问题的反应——物质进步了,思想还没跟上。

《我的前半生》今夏初播的时候,曾惹火一票亦舒的书迷:“亦舒讲究姿态好看,罗子君麻烦完闺蜜,还顺带撩走了闺蜜男友的心,吃相难看”。这样的批评导致该剧评分一路下滑,侧面反映了职场女性精英批评所带来的力量之大,没法儿不受重视。

《东京女子图鉴》在国内的受宠并不令人意外,在东京飘浮和在北上广游荡,没有本质区别。因而女主绫从20多岁到40多岁的成长过程,才由衷地让人感慨:“出生在哪里不重要,出生在什么阶层才关键。”这对于屏幕外的北上广职场女性,本身就是一记暴击。

《昼颜》作为另一日剧宠儿,则把矛头指向了都市主妇最隐秘的情感空洞。小孩才分对错,成人只看利弊。两个女主的出轨故事,却被硬生生拷问出了现代社会婚姻的本质。

剧中利佳子说“婚姻就是牺牲激情换取安稳”,却还是最后选择离婚,在硬糖君看来就是对婚姻虚伪性的强有力的挑战。而面对这种虚伪,三个男主都成了懦夫,女人永远更勇敢。说白了,男人需要的是稳定的婚姻,而女人需要的永远是爱情。

当下观剧的偏好,映射出一种普遍的社会思潮:观众希望剧中的女性独立,即便她们还不够独立,别总想着靠男人也是好的。也正因为此,琼瑶亦舒的江湖地位正悄然发生着变化。

琼瑶的遗忘年代

如果女性观众喜欢《欢乐颂》、《我的前半生》、《东京女子图鉴》,那么她们可能已过了爱做梦的年纪,到了喜欢亦舒、梁凤仪的时候。

在作家圈里,风格类似或年龄相当的作者,基本难逃被公众作对比的命运,比如曾经顶着80后新锐作家光环的韩寒与郭敬明。在言情小说的圈子里,八十年代开始,亦舒的作品在香港的影响便已经超过了琼瑶,以至于出版界出现了“香港有亦舒,台湾有琼瑶”的说法。

对此,亦舒却说:“那个琼瑶,提了都多余”。亦舒这份傲娇,可比国民岳父对郭小四值得玩味的态度直接多了。但亦舒也承认,琼瑶有琼瑶的本事,把“那一路”小说写到了尽乎顶点。

诚然,琼瑶剧霸占屏幕廿多年,捧红了林青霞、归亚蕾、赵薇、林心如、范冰冰等好几代明星。如今的职场女性,其青少年时期,琼瑶剧极大地填补了她们乏迹可陈的课余生活。

但她们已经过了看琼瑶剧的年纪,亦舒的好处就凸显出来。亦舒小说对职场女性的重要意义,一是审美品味打扮的启蒙,二是明白了物质独立对于女子的重要性。

亦舒教我们,一要工作,二要美。琼瑶则呐喊,一要爱情,二不要腿。

琼瑶渲染的,是超越年龄、超越才貌、超越金钱、超越地位等一切限制的纯粹的爱。她虽也写了不少异常的恋爱,如《窗外》的师生恋、《浪花》、《紫贝壳》的婚外恋等,但是所有那些以琼瑶个人经历为底本的“才女翻身”故事,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爱情至上”主题。

故事中的父母、朋友、财富、事业和环境经常被设计为爱情的阻挠和障碍。琼瑶的人物在恋爱之外的交际能力很有限,表现出普遍的遁世情结。

随着90年代的国内市场经济的发展,言情小说也顺理成章地走出了纤尘不染的纯情时代。席娟、亦舒和梁凤仪等人的作品开始时兴,她们笔下的爱情变得实惠起来。女性没有机会表现出琼瑶世界中人物的柔弱和优雅,她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像男人一样,在社会中艰难奋斗。

梁凤仪说:“不妨写出我们血泪交融的种种故事,以引起共鸣,好舒一口气”。同样,亦舒也会提醒读者:“只有不愁衣食的才有资格用时间来抱怨命运。”

亦舒本人甚至曾说“我是怀疑有爱情这种东西存在的”。失败和绝望的爱情,是女主角放弃幻想、依靠自身才干与男人作战的原动力和契机。

梁凤仪几乎全部的作品,都建立在同样的逆袭叙事上:女人被深爱着的男人欺骗,境遇凄惨,从而认清自己,卧薪尝胆,最后才能得到肯定,取得成功,在经济上击垮背叛者,达到“无刃复仇”。

爱情可以放弃,可以牺牲,可以被当作筹码交换,一切都是精确的利益算计之后的决定。梁凤仪改编成电视剧的《美丽无声》、《拥抱朝阳》、《昨夜长风》皆属此列。

亦舒代表作《喜宝》中的喜宝,为了尊严断然拒绝了“老伯”要她做情妇的要求,却很快为了下学期的学费和生活费,再掉转头回去接受。

但在这种经济和情感地位的变化中,女性的自我定位经常充满困惑和踌躇,她懂得的越多,就越难有笃定的方向。亦舒的爱情观是矛盾的,一方面她向往纯洁、理想的爱情、正如她作品中的 “家明”;另一方面她又深知这种爱情的脆弱,所以她总是教导女性要独立、坚强,要有工作、有能力、有经济实力,她十分明白在现实生活中,面包远比爱情重要。

因此,亦舒写的最多的,是那些在都市中凭借自己能力夺得一席之地的中产阶级女性。以《我的前半生》为例,原著中得子君其实不愿多麻烦闺蜜,比起电视剧中麻烦闺蜜不够还捎带男友的情节要姿态好看很多。

琼瑶与亦舒的根本区别在于:琼瑶把女孩儿关进闺房做一帘幽梦,亦舒把女人扔进职场发愤图强。

再见,霸道总裁

霸道总裁的鼻祖究竟是谁?当然不是承包了整个鱼塘的张翰。

如果说琼瑶的书好比加多了糖精的糖水,甜得有点苦;席绢的作品则是一客甜得发腻的、青春大派送的冰淇淋、幼稚美女到处跑,霸气帅哥满天飞。

席绢笔下的男女主角或者自身是老板,或者任职于大公司,主要精力放在事业上,遵循“拼命挣钱,拼命享受”的现代生活逻辑。独立的女强人、中性的魅力常常构成作品的独特魅力。

比如《旭日焚身》中的韩璇、《凉夏校园记事》中的罗蝶起。那些刚柔并济的女强人,不会指责社会男女地位上的不公,不会按照男权中心的成功标准去奋斗,而是接受既有的游戏规则,用自己作为女人的优势来取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在席娟的作品中,男主角集财富、容貌、才华于一身。而在小说的结尾,再难缠的男人都会成为女主角的战利品。女主角则在爱情的战斗里走向成熟,并且通过爱情获得自我肯定。

与梁凤仪不同的是,席绢并不贬低和歧视男性,而是力图征服。这也是席绢不常写琼瑶热衷的三角恋的原因,男主角的完美和女主角的明智,赋予他们以足够的自信不去庸人自扰。爱情被视为两个人的“战争”,而不再是缠绵的卿卿我我。

可以说,言情小说走过了张爱玲的世情、琼瑶的梦幻、亦舒的纠结、席绢的童话,再走到现实,这是一种回归,也是一种新的开始。而摒弃白莲花,拥抱女强人,告别霸道总裁,说到底只是服从内心的选择。

在这一点上,如今追着《欢乐颂》《我的前半生》《东京女子图鉴》的北上广女性的心境,大概与九十年代的港女台妹如出一辙。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琼退亦进,北上广女性的独立癖VS九十年代港女台妹的矫情

上一部现象级的琼瑶作品改编,多少人还停留在《还珠格格》?《还珠》后的琼瑶,显得捉襟见肘。虽然试图通过不断改编和翻拍旧作来维持地位,但现如今,真正还能欣赏“你这残忍的小东西”的还能有几人?

作者|谢明宏

编辑|李春晖

我要很多很多的爱。如果没有爱,那么就很多很多的钱,如果两件都没有,有健康也是好的。

大概从《欢乐颂1》开始,以《我的前半生》的争议达到新高潮:在北上广女性的追剧生涯里,琼瑶派逐渐退出了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沉寂”已久的亦舒派。无论是欢乐颂五美,还是子君唐晶这对闺蜜,女观众越来越在乎女性是否足够独立。

“爱之于我,并非肌肤之亲,一蔬一饭,它是一种不死的欲望,是疲惫生活里面的英雄梦想”。这是当代小资们颇为推崇的杜拉斯代人们所诉说的对爱的渴望。杜拉斯在中国的意义,是高逼格的“言情教母”。而曾经的两大教母“台湾有琼瑶,香港有亦舒”中的琼瑶,正在被越来越多的职场女性所摒弃。

上一部现象级的琼瑶作品改编,多少人还停留在《还珠格格》?《还珠》后的琼瑶,显得捉襟见肘。虽然试图通过不断改编和翻拍旧作来维持地位,但现如今,真正还能欣赏“你这残忍的小东西”的还能有几人?

伴随着今夏《我的前半生》的热播,亦舒重新成为北上广职场女性的心头好。她们一面批评着子君“前半生靠男人,后半生靠更厉害的男人”,一面刷着《东京女子图鉴》、《昼颜》、《欲望都市》等外剧,寄望影视作品关照现实,提升女人的独立地位。

而硬糖君记得,多年前,有人写过一本《南京女子图鉴》,又名《金陵十二钗》,作者曹雪芹。

繁华过后方悟荒芜,洗尽铅华才得本真。没过过好日子的曹雪芹,写不出《红楼梦》。经济没发展到顶层,也休想呼唤女性独立。如今北上广的状况,可能恰如九十年代港台。

当北上广女性的独立癖,撞上曾经港女台妹的矫情,映射出的不仅是琼瑶、亦舒的地位变化,还有当代女性在现实与影像中的自我审视。

影视中的女性复苏

当职场女性越来越具有独立意识,而知识女性当中所谓的“剩女”也越来越多,女权主义思潮逐渐流行,相关影视剧也风生水起。但必须注意的是,这些剧集中的女性,经常是穿着新款、干着新事儿,但她们遭遇的甚至她们自己的价值观,都还是几十年前的。

《欢乐颂》中,作为成功女性的精英代表,安迪是不是靠男人上位?小邱和关关在剧中不止一次地讨论,女人是工作好重要还是嫁得好更重要?奇点尊重女性的做法,会被认为是娘娘腔,白主管同时勾搭很多女性却没有人敢站出来揭发等,这种以男性作为主导的价值观,恰恰是当下社会存在各种问题的反应——物质进步了,思想还没跟上。

《我的前半生》今夏初播的时候,曾惹火一票亦舒的书迷:“亦舒讲究姿态好看,罗子君麻烦完闺蜜,还顺带撩走了闺蜜男友的心,吃相难看”。这样的批评导致该剧评分一路下滑,侧面反映了职场女性精英批评所带来的力量之大,没法儿不受重视。

《东京女子图鉴》在国内的受宠并不令人意外,在东京飘浮和在北上广游荡,没有本质区别。因而女主绫从20多岁到40多岁的成长过程,才由衷地让人感慨:“出生在哪里不重要,出生在什么阶层才关键。”这对于屏幕外的北上广职场女性,本身就是一记暴击。

《昼颜》作为另一日剧宠儿,则把矛头指向了都市主妇最隐秘的情感空洞。小孩才分对错,成人只看利弊。两个女主的出轨故事,却被硬生生拷问出了现代社会婚姻的本质。

剧中利佳子说“婚姻就是牺牲激情换取安稳”,却还是最后选择离婚,在硬糖君看来就是对婚姻虚伪性的强有力的挑战。而面对这种虚伪,三个男主都成了懦夫,女人永远更勇敢。说白了,男人需要的是稳定的婚姻,而女人需要的永远是爱情。

当下观剧的偏好,映射出一种普遍的社会思潮:观众希望剧中的女性独立,即便她们还不够独立,别总想着靠男人也是好的。也正因为此,琼瑶亦舒的江湖地位正悄然发生着变化。

琼瑶的遗忘年代

如果女性观众喜欢《欢乐颂》、《我的前半生》、《东京女子图鉴》,那么她们可能已过了爱做梦的年纪,到了喜欢亦舒、梁凤仪的时候。

在作家圈里,风格类似或年龄相当的作者,基本难逃被公众作对比的命运,比如曾经顶着80后新锐作家光环的韩寒与郭敬明。在言情小说的圈子里,八十年代开始,亦舒的作品在香港的影响便已经超过了琼瑶,以至于出版界出现了“香港有亦舒,台湾有琼瑶”的说法。

对此,亦舒却说:“那个琼瑶,提了都多余”。亦舒这份傲娇,可比国民岳父对郭小四值得玩味的态度直接多了。但亦舒也承认,琼瑶有琼瑶的本事,把“那一路”小说写到了尽乎顶点。

诚然,琼瑶剧霸占屏幕廿多年,捧红了林青霞、归亚蕾、赵薇、林心如、范冰冰等好几代明星。如今的职场女性,其青少年时期,琼瑶剧极大地填补了她们乏迹可陈的课余生活。

但她们已经过了看琼瑶剧的年纪,亦舒的好处就凸显出来。亦舒小说对职场女性的重要意义,一是审美品味打扮的启蒙,二是明白了物质独立对于女子的重要性。

亦舒教我们,一要工作,二要美。琼瑶则呐喊,一要爱情,二不要腿。

琼瑶渲染的,是超越年龄、超越才貌、超越金钱、超越地位等一切限制的纯粹的爱。她虽也写了不少异常的恋爱,如《窗外》的师生恋、《浪花》、《紫贝壳》的婚外恋等,但是所有那些以琼瑶个人经历为底本的“才女翻身”故事,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爱情至上”主题。

故事中的父母、朋友、财富、事业和环境经常被设计为爱情的阻挠和障碍。琼瑶的人物在恋爱之外的交际能力很有限,表现出普遍的遁世情结。

随着90年代的国内市场经济的发展,言情小说也顺理成章地走出了纤尘不染的纯情时代。席娟、亦舒和梁凤仪等人的作品开始时兴,她们笔下的爱情变得实惠起来。女性没有机会表现出琼瑶世界中人物的柔弱和优雅,她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像男人一样,在社会中艰难奋斗。

梁凤仪说:“不妨写出我们血泪交融的种种故事,以引起共鸣,好舒一口气”。同样,亦舒也会提醒读者:“只有不愁衣食的才有资格用时间来抱怨命运。”

亦舒本人甚至曾说“我是怀疑有爱情这种东西存在的”。失败和绝望的爱情,是女主角放弃幻想、依靠自身才干与男人作战的原动力和契机。

梁凤仪几乎全部的作品,都建立在同样的逆袭叙事上:女人被深爱着的男人欺骗,境遇凄惨,从而认清自己,卧薪尝胆,最后才能得到肯定,取得成功,在经济上击垮背叛者,达到“无刃复仇”。

爱情可以放弃,可以牺牲,可以被当作筹码交换,一切都是精确的利益算计之后的决定。梁凤仪改编成电视剧的《美丽无声》、《拥抱朝阳》、《昨夜长风》皆属此列。

亦舒代表作《喜宝》中的喜宝,为了尊严断然拒绝了“老伯”要她做情妇的要求,却很快为了下学期的学费和生活费,再掉转头回去接受。

但在这种经济和情感地位的变化中,女性的自我定位经常充满困惑和踌躇,她懂得的越多,就越难有笃定的方向。亦舒的爱情观是矛盾的,一方面她向往纯洁、理想的爱情、正如她作品中的 “家明”;另一方面她又深知这种爱情的脆弱,所以她总是教导女性要独立、坚强,要有工作、有能力、有经济实力,她十分明白在现实生活中,面包远比爱情重要。

因此,亦舒写的最多的,是那些在都市中凭借自己能力夺得一席之地的中产阶级女性。以《我的前半生》为例,原著中得子君其实不愿多麻烦闺蜜,比起电视剧中麻烦闺蜜不够还捎带男友的情节要姿态好看很多。

琼瑶与亦舒的根本区别在于:琼瑶把女孩儿关进闺房做一帘幽梦,亦舒把女人扔进职场发愤图强。

再见,霸道总裁

霸道总裁的鼻祖究竟是谁?当然不是承包了整个鱼塘的张翰。

如果说琼瑶的书好比加多了糖精的糖水,甜得有点苦;席绢的作品则是一客甜得发腻的、青春大派送的冰淇淋、幼稚美女到处跑,霸气帅哥满天飞。

席绢笔下的男女主角或者自身是老板,或者任职于大公司,主要精力放在事业上,遵循“拼命挣钱,拼命享受”的现代生活逻辑。独立的女强人、中性的魅力常常构成作品的独特魅力。

比如《旭日焚身》中的韩璇、《凉夏校园记事》中的罗蝶起。那些刚柔并济的女强人,不会指责社会男女地位上的不公,不会按照男权中心的成功标准去奋斗,而是接受既有的游戏规则,用自己作为女人的优势来取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在席娟的作品中,男主角集财富、容貌、才华于一身。而在小说的结尾,再难缠的男人都会成为女主角的战利品。女主角则在爱情的战斗里走向成熟,并且通过爱情获得自我肯定。

与梁凤仪不同的是,席绢并不贬低和歧视男性,而是力图征服。这也是席绢不常写琼瑶热衷的三角恋的原因,男主角的完美和女主角的明智,赋予他们以足够的自信不去庸人自扰。爱情被视为两个人的“战争”,而不再是缠绵的卿卿我我。

可以说,言情小说走过了张爱玲的世情、琼瑶的梦幻、亦舒的纠结、席绢的童话,再走到现实,这是一种回归,也是一种新的开始。而摒弃白莲花,拥抱女强人,告别霸道总裁,说到底只是服从内心的选择。

在这一点上,如今追着《欢乐颂》《我的前半生》《东京女子图鉴》的北上广女性的心境,大概与九十年代的港女台妹如出一辙。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